(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主讲:田友丽Email:503665297@课程主要内容1 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8 婚姻与家庭2 文化与文化变迁9 亲族、继嗣制度和社会集团3 种族、民族与族群10 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4 语言、符号与文化11 宗教信仰与仪式5 人格与文化12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6 文化与生态13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7 文化与经济制度导言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一、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必要性二、学习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焦点一、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必要性1.从远的方面而言,现在的地球,确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完全是个“地球村”。

1)小案例:民歌“走西口”两人早晨分别,晚上煲电话粥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外籍教练、外籍学者、留学等等。

2)小故事: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面对一条鱼的不同态度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呢?一个渔夫正在海边晒太阳,一个“到此一游”的欧洲白人遇见了他,便有了如下一段对话:白人:你干嘛这么懒洋洋的,不努力工作?当地人:我已经够吃了。

白人:这里的鱼那么多、那么大,可以把它们全捞上来,你就可以发大财了。

当地人:我发财干什么呢?白人:你可以盖一幢漂亮的别墅,住得更舒适一点。

当地人:我那边有一间草房,已经很好了。

白人:不盖房也罢,那就买一辆汽车,豪华一些的。

当地人:买汽车又干什么?白人:开着它兜风,到世界各地旅游呀,像我这样。

当地人:到世界旅游又干什么?白人:你可以去看大海,还可以在海边美美地享受日光浴。

当地人:什么叫日光浴?白人:就是晒太阳。

当地人:那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3)世界各民族社会的发展迄今有后进与先进之分,人们在认识各民族文化时会有偏见、歧视。

4)费孝通提出的文化共同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2.从近的、具体的小环境来说,工作、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1) 小案例:商品销售百事可乐芭比娃娃2) 国内56个民族,有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群体。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引言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共性的学科,涉及到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人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教学大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和理论基础,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方法和理论。

一、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在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大纲中,首先需要明确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非遗传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价值观、习俗、艺术等。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生物学、语言、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文化人类学则是在人类学的框架下,专注于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中应包括对于实地调查、参与观察、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的介绍和讲解。

通过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学、实用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理论的介绍和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学生可以理解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是教学大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亲属关系、宗教、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研究领域的介绍和探讨。

通过学习这些研究领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五、文化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文化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于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发展、跨文化交流、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与实践的介绍和讨论。

通过学习这些应用与实践,学生可以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结论文化人类学理论教学大纲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共性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领域以及应用与实践。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三联出版社,1997年。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民族学概论》,杨堃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以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人类体质的属性、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过程、沟通的意义、乡村与城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和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等。

难点是如何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4学时)1.教学内容(1)何为人类学(2)人类学的领域(3)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难点是人类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4学时)1.教学内容(1)进化论(2)传播与社会、文化(3)功能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发展历史轨迹;(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4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结构与符号(2)结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3)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2.重、难点提示(1)重点自然、结构符号论、结构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注意理论;(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讲-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PPT课件

第一讲-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PPT课件

2024/10/16
第一讲 行政管理学 导论 高淑贤
19
一、田野调查法
马林诺夫斯基---现代田野工作奠基人 一战期间,他到美拉尼西亚的特罗布里恩德 岛等地进行调查,长达4年之久。他首倡参与观 察法,即主张一个文化人类学家应该在所调查地 区长期居留,学习当地语言,完全投入当地人社 会生活中,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种田野 调查方法的创新,被誉为“马凌诺夫斯基革命”。 20世纪20年代,田野调查已成为人类学家的 常规研究方法,“摇椅上的人类学家”成为一个 贬义词。
2024/10/16
第一讲 行政管理学 导论 高淑贤
14
四、文化适应观
每一种文化都是对特定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结果。当人类学家面 对一个社会的某种特殊习俗时,只能从 适应该社会的特定环境的角度来加以判 断。不过这种适应不是一次性的,也不 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呈现出连续性的整 合和变迁的过程。
2024/10/16
第一讲 行政管理学 导论 高淑贤
29
一、田野调查法
4、调查的开始
(3)熟悉环境 最好通过勘察,画一张草图,标明街道 、行政机关所在 地、民宅、商店、学校、宗教场所、耕地、森林、河流等。 (4)查阅地方文献 地方政府档案、家谱、当地人的民间故事、歌谣等,如 获许可,应择重要者复印。
文化内外环境相似的民族会产生或崇尚相似的文化反应,
而不同的环境尽管产生的文化面貌会有差异,但由于人
类心理基本状况大体相同,因此在文化的不同部分也同
样具有所有文化的共同特色。同时,也正因为人类的心
智和心理的相同或相通,各个不同的文化之间才可以互
相交流、互相传播、互相学习,各个文化之间的要素才
可以互相借用、互相吸纳甚至相互融合。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基本特征三、文明的概念四、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五、文明形成的标志六、文明的起源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也是文化学关键概念。

因此,必须对文化概念作较深入、较全面的分析。

(一)“文化”(Culture)涵义的变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自产生之后,其意义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多种意义。

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也不例外,曾经产生过多种涵义。

了解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的涵义变迁的主要阶段,有助于理解现代的“文化”概念。

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涵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中文的“文化”涵义则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英文“Culture”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一些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17世纪之前,“Culture”的主要意义是“耕耘”、“农耕”的意思第二阶段:约17世纪—18世纪,“Culture”增添了“教化”等意义。

第三阶段:19世纪以后,“Culture”由动词转为名词,成为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

2、中文“文化”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中文“文化”仅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之前,“文化”主要是教化、教养和文治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文”、“化”二字皆出现过。

“文”字之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图形,意为“花纹”、“纹理”。

《周易·戏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引申为各种乡政府好,后具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

“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

《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为变化、教化。

在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两词的复合词。

在中国古籍中,“文”与“化”联系起来使用,始于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96602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英文名称: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所有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最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研究方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等。

在此基础上,课程将详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理论议题和分析视角,并结合中国研究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用人类学视野分析日常生活的兴趣。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thropology as a discipline. First of all, the course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ubjects, the history,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anthropology.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main fields, theoretical issues and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analyze the everyday live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hese issues will be taught together with the ca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课(选修)。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主题,理论流派,以及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议题等等。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1061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英文名称:Cultural Anthropology开课学期:6学时/学分:64/4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选用教材: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主要参考书: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2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3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4田兆元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周大鸣主编:《人类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7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8[美]罗伯特尸•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一、课程简介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后天习得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学科。

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和文化,包括经济生活、婚姻家庭、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

英文简介:In the clas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We study the mode of life and thought that human beings learn after their birth. It includes human action and cultures, which entails economic lif e, marriage and family,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religion and beliefs and so on.二、藻程性质、目的后任务 ,本课程重点介绍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开展、研究方法、理论学派、热点问题等。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理论与知识,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以启发、培养学生从新的社会学视角看待相关问题,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第一章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一、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英文为anthropology。

这一词源来源于希腊文,是人(anthropos)和学问(logia)两个字的组合。

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语源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美国百科全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一门科学。

人类学中牵涉到把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的那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牵涉到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创造的生活方式的那部分,称为文化人类学。

没有哪个人类学家个人都能够精通这两大分支学科。

不过,完整的人是所有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世界百科词汇):人类学,是以人类共有的本性为背景,研究人的文化差异和生物差异的一门科学。

大多数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有些人类学家从很专的体质角度,研究人类进化的生命现象。

(新时代大百科全书):在美国和英联邦国家,人类学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学问。

虽然它构成知识的许多分支,其中有许多学科已经独立发展。

现在人类学朝着两个宽广的方向发展:体质人类学,或对人本身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这些领域还可划分的更细。

在世界的另一些地方,尤其是欧洲大陆‘人类学’这个术语通常是指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得内容则化为别的学科范围。

(苏联百科辞典)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种的形成和人体结构的正常变异的科学。

19世纪中叶形成独立科学。

主要有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人种学。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1、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支学科,涉及人类进化、人种分类和人类体质变异等领域的比较研究,主要技术包括测量及观察等手段。

根据所探讨的问题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传统上体质人类学再被细分成灵长目学、古人类学、种族人类学、人种测量学等分支学科。

文化人类学教案

文化人类学教案

文化人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2. 掌握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3.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4. 文化人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第一节: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0分钟)1. 引出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2. 解释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和相关概念,如文化、人类学等;3. 分析文化的要素,包括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社会组织等;4. 通过案例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40分钟)1. 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包括早期人类学、功能主义人类学、符号学人类学等;2. 重点讲解几个重要的学派和学者,如马克斯·韦伯、马尔萨斯、马尔科夫等;3. 分析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派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

第三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40分钟)1. 简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2.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过程,包括问题提出、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等;3. 强调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节:文化人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30分钟)1. 分析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发展、文化保护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 引出跨文化管理和国际事务中的文化人类学应用,让学生了解其实际应用领域;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注和尊重不同文化,提高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四、教学评价1. 利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文化人类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其文化特点并撰写报告;3. 参考学生的报告和平时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相对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族中心主义:19世纪末,民族中心
主义和白人种族优越论大行其道。博 厄斯(Franz Boas)针对这些论调的泛滥 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
白人种族优越论言论:
美国第一任人类学会主席W· 米基:如同父权制让 位于等级制,等级制让位于专制君主制一样,现 在专制君主制也正让位于民主制或共和制;世界 上最前列的民族是共和制,所有文明的民族或者 是共和制,或者是正在走向共和制。所以,根据 时代的发展,最优秀的民族是共和制,最优秀的 民众是那些能够适应共和制而生活的人。 盎格鲁-撒克逊的人的血液也许比其他一切种族的 血液都更强有力;盎格鲁撒克逊的语言也是最简 洁、最富有象征意义的。

民族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民族志(Ethnography)。就是通过田野工 作对一个民族的传统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描 述。 民族史。关注的是某个特定民族随着时间 的推移其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 跨文化比较学。在民族志和民族史所收集 和分析过的资料的基础上,跨文化比较学 着重探讨:为什么在一些社会中存在着某 些文化特征,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却没有这 些文化特征。

人类学的研究原则
普遍性 指的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人类群 体,人类学对每一个人类种族或民族的研 究都要倾注同样的热情。因为对每一个种 族和民族的研究都有助于人类学知识的积 累与增长。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其他的民族 更有“文化” 。
Hale Waihona Puke 整体性 人类学整体性的原则,意味着当人类学要 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时,都要着 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 基于这一原则,当人类学家描述他所研究 的人类群体时,可能会论及这些人所生活 的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结构、 语言的一般特征、村落模式、政治经济制 度、宗教及艺术的风格等等。

文化人类学——精选推荐

文化人类学——精选推荐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 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20世纪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2、二分法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

(1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
传播学派(英国学派、德国-奥地利学派、美国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尔斯的理论观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以及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新进化论(莱斯利·怀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朱利安·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1课时)
第二节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迪尔凯姆的社会整体论、马塞尔·莫斯、列维-不留尔、赫尔茨的整体观),功能主义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观点以及拉德克利夫、布朗德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1课时)第三节意义探求理论:象征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课时)
第三章田野研究的特征(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掌握田野工作、大传统和小传统、主位和客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大小规模社会等概念;了解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掌握过程研究;理解田野研究的研究性质,了解田野伦理。

2.教学重点与难点:过程研究
第一节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田野工作的确立,田野工作的定位于研究取向;(1课时)
第二节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问题研究,过程研究;(1课时)第三节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理论预设与假说,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田野伦理。

(1课时)
第四章田野调查方法(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田野工作的定位和预料困难;掌握田野调查的几种具体方法;
理解田野资料的整理原则,了解田野资料的种类。

2.教学重点与难点:田野资料的种类,资料整理原则
第一节进入田野调查地点:进入田野的方式以及预料困难;(1课时)
第二节田野调查方法举要: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谱系法,个人生活史;(1课时)
第三节田野资料与整理:田野资料的种类,资料整理原则。

(1课时)
第五章语言与交际民族志(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语言和言语、语境的内涵,了解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
理解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掌握萨皮尔-沃尔夫加说,了解双语的成因与影响;了解交际民族志的有关内容,掌握话语分析和话语/交际民族志的内容、代表人物及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
第一节理解语言:语言符号,语言与言语的概念,从结构语言学到结构人类学的发展,语境的涵义以及语境和意义;(1课时)第二节语言的社会关联:语言与社会、认知以及与文化的关系,双语的概念、成因及影响;(1课时)
第三节交际民族志:话语分析,话语/交际民族志的内容、代表人物及研究方法,非语言交际。

(1课时)
第六章生计方式(5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四种生计方式:游猎、游耕、游牧及精耕农业;理解这些生计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人类学对这些生计方式的解释,尤其是与生态环境之间文化适应的理论解释;了解乡村人类学的相关内容。

2.教学重点与难点:四种生计方式:游猎、游耕、游牧及精耕农业
第一节游猎:古今游猎的生计方式与文化生态学对之的解释文化生存问题;(1课时)
第二节游耕:小型园艺农业,游耕的特点、技术以及游耕与游猎采集社会的差别,对游耕生计方式的认识,中国境内的游耕;(2课时)
第三节游牧:游牧生计方式、游牧模式、畜牧经验方式及游牧组织,游牧生态学对游牧的解释以及牧业与农业的关系;(1课时)第四节精耕农业与乡村人类学:精耕农业的特点与农业文明,乡村人类学的基本主题。

(1课时)
第七章亲属关系与社会结构(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亲属关系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理解婚姻的涵
义,掌握婚姻的规定,了解婚后居住模式及离婚;掌握家庭的结构和类型,理解家庭的功能;理解继嗣群存在的意义,掌握继嗣规则和继嗣群形式;掌握亲属分类的原则,了解亲属分类的种类以及亲属称谓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2.教学重点与难点:婚姻的定义,婚姻的规定,婚后居住模式以及离婚
第一节亲属关系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0.5课时)第二节婚姻:婚姻的定义,婚姻的规定,婚后居住模式以及离婚;(0.5课时)
第三节家庭:家庭的结构与类型,家庭的功能;(0.5课时)
第四节继嗣群:继嗣群存在的意义,继嗣规则,继嗣群的形式;(0.5课时)
第五节亲属分类与亲属称谓:亲属分类的原则,亲属分类的系统,亲属称谓与社会行为。

(1课时)
第八章社会团体、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自愿性团体与非自愿性团体的种类;掌握政治、政治竞争的概念,理解权力与权威、政府与政治的区别,理解权力与资源的区别,掌握政治组织的基本类型,了解其演进的规律;理解社会规范与控制机制的内涵,掌握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了解政治人类学的研究特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非自愿性社会团体、自愿性社会团体
第一节社会团体:非自愿性社会团体、自愿性社会团体;(1课时)第二节政治组织:政治,政治竞争,政治组织类型,政治组织类型的演进;(1课时)
第三节社会控制:社会规范与控制机制,正式的社会控制,政治人类学的研究特点。

(1课时)
第九章宗教信仰与仪式(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宗教的含义,掌握宗教总体类型、宗教研究的方法特点和研究途径以及超自然存在的类别,了解宗教中介或宗教师;掌握仪式的概念、特征、过程以及巫术的特征与作用,了解仪式象征的意义;理解宗教与生态、科学以及社会变迁的关系,掌握宗教的社会控制方式。

2.教学重点与难点:宗教的社会控制方式
第一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宗教的含义,宗教的总体类型,人类学视野下宗教研究方法的特点和理论研究途径,超自然存在的类别,信仰维系的适应策略,宗教中介和宗教师;(1课时)
第二节仪式与巫术:仪式的概念、特征、过程及其解释,仪式与象征,巫术的特征与作用以及巫术与宗教的关系;(1课时)
第三节社会中的宗教:宗教与生态、科学、社会变迁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1课时)
第十章文化变迁与文化人类学的应用(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变迁的原因,掌握文化变迁的种类以及文化变迁的一个
一般规律——文化叠合论,了解应用人类学及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改革的关系。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变迁的原因
第一节文化变迁的原因:发现与发明,传播,涵化,革命,文化传播的选择性;(1课时)
第二节文化变迁的种类:无意识的变迁,有意识的变迁;(1课时)第三节文化叠合论;应用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改革(1课时)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试范围应覆盖所有
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

考试题型应尽量多样化。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以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和考勤为依据),闭卷考试占7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1.《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主要参考资料:
1.《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4.《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5.《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