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向 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转变,提高 经济质量和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提 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资源 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生态 安全。
推动社会进步
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工 和专业化,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发 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区域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区域应该根据自身 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关注创新和知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强调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的 建设。
05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进 步。
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 性和需求性。公平性是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 资源分配应公平合理;持续性是指经济发展不应超过 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是指全球应共同 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谐性是指人 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 展;需求性是指应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清 洁空气、水源、土地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
总结词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推动创新活动方面的能 力和水平,主要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等方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 等多方面入手。

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第6章区域经济传递理论◆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经典区域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区际要素流动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6.1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1.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2.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包括四类基本要素:(1)传递的起始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

(3)传递对象。

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递渠道。

指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及其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

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1 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分析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提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

“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人口追求高工资流向发达地区。

(2)资本追求高回报流向发达地区。

(3)发达地区存在贸易与市场竞争优势。

二元经济结构中,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出现集聚不经济。

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开始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

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政府在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同时,不应等待扩散效应来消除区域差距,应防止区域差距过大,采取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措施。

区域经济学第六章课件(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六章课件(高洪深)

第三,这才能取得发达地区的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 第四,发展不具优势产业,将会失败。 3.落后国家与地区快速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政治稳定
科学发展
高效政府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6
关键术语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极化 效应 扩展效应 回程效应 思考题 1.阐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的主要论点。 2.为什么说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3.处在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在扩展效应作 用下,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5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 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 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 围的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 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 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3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处在高梯度上的域经济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
淘汰成熟 衰退产业
集中精英 加速创新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4
二、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 1.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没有能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 业结构的新地区,发展战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 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 2.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 方针: (1)联邦政府与大公司向新英格兰地区划拨大量研究与发 展经费。 (2)帮助当地原有的纺织、制鞋、皮革等老部门中那些设 备与技术条件较好的企业转向生产高档产品。 (3)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推出创新产品的传 统工业部门,则帮助它们关厂、转产或外迁。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PPT课件

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
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
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
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
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
增长极
推进型产业
生产控制力 增长推动力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增长传递机制
2021
技术创新力
1.理论介绍
1.2.2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主要有“倒U型”理论、“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和“梯
度推移理论”等等威廉姆逊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人均收入增长同地区差异间的倒 “U”字型理论。 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间差异将会扩大% 随着经济 的发展,区域间的差异将趋于稳定。在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差距趋于缩小。倒 “U”字型模式将时间序列问题引入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使其具有了长期动态均 衡的特征“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依存关系,为制定区域发展 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指出曲线出现峰值和呈现下降趋 势的条件。
层次性 与嵌套 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是上一级区域 的组成部分,同时自身又包括 许多下一级子系统。它们按一 定秩序、一定方式和一定比例 相互交叉,共同组合成为一个 复合嵌套的有机整体。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2021
1
理论介绍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进展
皮皮淘PPT工作室出品
4
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04
区域政策与规划
区域政策概述
区域政策定义
区域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
区域政策目标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繁荣。
区域政策类型
区域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 多种类型。
区域发展规划
03
案例总结与启示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 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分 析提供基础。
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和 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规 律,为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提炼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和 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如空间分布图、地理信 息系统(GIS)等。
空间模拟与预测
基于空间数据和模型, 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模 拟和预测,如地理加权 回归分析、空间时间模 型等。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01
回归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解释和预测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运行,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差异,有助于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产业转移与承接
01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 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原因,将部分 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6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6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 纺织业 英国---西欧、美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中国-----
三次产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英国:第一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 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棉纺业、毛纺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
美国: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 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不断创新
淘汰成熟 衰退产业
集中精英 加速创新
日本国土总面积377800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 45,中国和美国的1/25。
资源缺乏
日本—走向21世纪的基本战略
(1)有计划地缩小化纤、纺织、服装、钢铁、造船、 家用电器、一般机器制造等停滞或衰退行业在国家产 业结构中的比重;
(2)集中力量发展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 新兴部门;
白炽灯 、电话机 、汽车
美国: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核能和电子计算机的 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 、人工合成材料
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 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 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 :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一节 区域发展梯度的概念及梯度转移理论 第二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三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节 梯度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区域发展梯度的概念及梯 度转移理论
什么是梯度? 1)梯度就是由低到高过渡的空间变化。如海拔高度的变化;我国从南到北降水的变化,
这是由第一梯度向第二梯度的扩展。这一阶段在布局上被称为 扩展阶段。随着一个工业部门或一种工业产品的生产由创新阶段进入 发展阶段。产规模要扩大,生产区域要扩大,生产厂家要增加,这就 要通过技。转让,在外地合作办厂等,这样,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区域 (城市)就会生产发展阶段的产品。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
20 12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寂静的春天》,使人类开始认识到环境污染造 成的危害是长期的、严重的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该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五大趋势:一 是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二是人口剧增;三是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四是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五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 路——人类自我限制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副标题: 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 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 美国农业学家莱斯特·布朗:《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0 4
三、自产自消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胡佛提出 基本观点
内部贸易和需求能够引起区域经济增长,一个区 域可以通过自产自消而变富 区域足够大,包含有各个子区域
20
5
四、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一)胡佛 费歇尔发展阶段理论 胡佛—费歇尔发展阶段理论 胡佛 (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环境问题多样化和全球化
多样化 空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噪声污染、辐射污染 全球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性气候变化 10 臭氧层耗竭与破坏
20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20
11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发展
西方八大公害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日本九州熊本县甲基汞引起水污染事件 日本嵩山县镉污染事件 日本四日市重金属粉尘和二氧化硫事件 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县食用米糠油进入氯联苯事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不可持续性问题是指,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其赖以生存的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 。 (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 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 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 应的分析方法。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 线辐射 :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 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 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 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 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 开。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2.线辐射
(1)辐射干线上: 交通方便,辐射效率高; 运输成本上,铁路、公路差异不大,但大江大河上游有 优势。 (2)特点: 不仅包括辐射干线向两翼的辐射,而且包括辐射干线上 下游之间的辐射。 (3)濒临沿海陆地带的线辐射: 只能向一翼辐射,即向内陆地区辐射。
跳跃式 辐射
特点:这种辐射从空间 上来看是跳跃式的,先 进地区、 落后地区之间 出现一个盲区。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6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摊饼式辐射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②居民之间的思 ①摊饼式辐射 想观念、思维方 的辐射距离比 3、 式和生活习惯差 跳跃式辐射短, 比 异较小,在推进 辐射效率更高。 较 过程中,摊饼式 辐射遇到的阻力 也较小。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15
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3.面辐射:摊饼式辐射 、跳跃式辐射
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 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 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 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孙久文2014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孙久文2014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①在一个地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②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③要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经济 政策等软环境。
(五)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了中心-
外围理论,亦称核心-边缘模型。 观点:
(六)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创立了区域发
展梯度转移理论。 观点: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 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 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状况,而产业结构状况又取决于该地 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由创新占主体 的专业产业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 梯度地区转移,这种梯度转移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
国内与国际两个渠道。国内方面强调在不降低原有消费水平的基础 上,加强储蓄水平。国际方面主张要依赖大量的国际投资和资本引进。 评价:
积极意义:主张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 从而冲破发展的瓶颈。
不足表现:①过于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了发挥市场经济作 用。 ②投资方向被局限在轻工业等部门,而轻工业部门产生的外部经济 效果并不大。
⑴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或者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 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城市)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⑵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平衡增长,而是按 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

第六章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六章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一、国民收入区际分配理论
(二)价格指数的差异
•假设经济系统中有四个利益群体:北部和南部的资本所有者,北部和南 部的劳动力所有者。每个工人具有一单位的劳动力,每个资本所有者拥 有一单位资本。每个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为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 因为均衡时劳动力名义工资水平相等,也就是说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 均衡时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都相等。 •所以,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相 等;不管资本所有者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资本所有者的名义收入 水平相等。收入水平常常用实际收入水平来衡量,而实际收入水平就用 名义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这意味着,四个群体的人均 实际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的商品价格指数,也就是常说的 CPI。
• 俱乐部收敛是指,如果各种经济体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特征和初始经 济条件,则它们的人均收入水平会收敛并形成一个增长俱乐部。
二、区际经济发展趋同理论
(二)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形学说
•在研究区域差距演化方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说,就是威廉森的倒 U 形学说。这个学说是威廉森在其 《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 提出的: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时,区域之间的差距 一般不是很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差距 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 的差距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学者们习惯地把威廉森的学说称 为倒 U 形或倒 V 形学说。
yi
Yi
n
,i 1,2,..., n
Yi
i 1
y1 y2 ... yn , y1 y2 ... yn 1
•等分法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Gini
2 n
(
n i 1

区域经济学 第六章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 第六章PPT课件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1
第二,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 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 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 围的两种形式 : 局部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 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 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 • • •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
本章重点: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产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的决定因素: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1)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 播的中心 。
2019/1/25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2
(2)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 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与发 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 造、研究与发展工作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 (4)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 较大 。 (5)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 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 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 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区域经济学第六章》PPT课件讲课教案

《区域经济学第六章》PPT课件讲课教案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 成的原因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经济发展水平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差异。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 经济、社会变革和演进过程。造成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 受资源丰度的差异影响外,还受自然条 件、历史原因政治社会因素影响。另外, 地区经济结构的苦异也是导致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不同梯度地区的经济 发展战略
⒈高梯度地区
高梯度地区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具有技 术优势,其特点是建立技术密集型产业 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信息、科研等第三 产业为主的高水平的产业结构。
高梯度地区必须防止产业结构老化而 失去技术经济优势。预防产业结构老化 的有效办法是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更 新产业结构,建立新产业、新产品、新 企业,以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同时要 淘汰已经成熟和衰退的产业部门。
l.极化效应
迈达尔认为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 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 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 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 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 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 了两极分化。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 巨大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 讯系统等,更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
⑵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 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 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 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⑶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 的。
⒉有序的梯度推移是由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①处于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大都布局在少数 科技力量强、产业结构好、经济实力强的大 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发展梯度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模式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模式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 发展梯度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 成的原因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经济发展水平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差异。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 经济、社会变革和演进过程。造成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 受资源丰度的差异影响外,还受自然条 件、历史原因政治社会因素影响。另外, 地区经济结构的苦异也是导致经济发展 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5.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地区经济 发展的影响

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不同的社会技术经 济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 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技术进步条件下,各产 业处于自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 些产业比另一些产业发展更快。因此,在 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产业结构不同的 区域,其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和能力也会 不同。
6.空间结构差异(城镇化)对地区经 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组织结构方 面的重要表现。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 生活服务中心和组织中心。在一定的限度 内,城镇化意味着摆脱分散的小农经济, 意味着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意味着经济 活动的高效率,相应地也意味着人们的物 质文化生活的重大改善。
程度呢?它可以通过考察地区间生产力
的先进程度(如劳动力的素质、劳动手 段的先进程度、劳动对象的供需状况、 科技发展水平等)、市场的发育程度、 产业结构的优劣、人均化人水平的高低 等进行综合测评。
结 束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 推移模式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
推移理论
⒈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论点

该理论的思想实质有两点一是区域经济 发展技梯度由高向低推进,符合利润最 大化原则;二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 区域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基础。
l.极化效应

迈达尔认为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 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 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 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 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 发达地区越富,则落后地区越穷,造成 了两极分化。Biblioteka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 巨大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通 讯系统等,更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 ②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 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 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③乘数效应进一步促使生产分布的极化。由于 产业集聚,势必要求一些为它服务的生产性及 非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地区相应发展,这就引起 了该地区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又推动了 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这种乘数效应一轮又一 轮地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两极分化。
1.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地区 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条件是地区一切经济活动赖以进行 的物质基础,如气像状况直接决定农、 林、牧、渔业发展的比例、重点和生产 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决定了交通 运输业及城镇的布局;各个地区自然资 源禀赋的状况直接影响不同地区工业投 资的重点及投资的分配比例,从而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 平和方向。
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
二、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梯度是用于标识“等级”“水平”“顺 序”的相互差异的概念,如从高到低的
阶梯状梯度。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度
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经济
学者引入了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经济发展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如何描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梯度发展的动态效应

迈达尔对梯度发展的效应做了大量研究,提出 了著名的“累积因果论”。他认为梯度发展中 同时起作用的有 3 种效应,即极化效应、扩展 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 布的集中与分散状况。极化效应的作用结果会 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 散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 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削弱低梯度地区,促使高 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社会基础主要指人和社会的素质、伦理、 观念的状况。它是在经济基础有了一定 发展以后出现的新差异。劳动力的素质 和社会的进步程度是导致地区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4.政治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除了受自然禀赋、 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的影响之外,还受到 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包括体制 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如政治经济制度、法 律制度、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等。这些因 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直接作用, 又通过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起间接作用。 政治因素应与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 和社会因素相协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⒉有序的梯度推移是由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①处于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大都布局在少数 科技力量强、产业结构好、经济实力强的大 城市。 ②处于发展阶段(在布局上称为扩展阶段) 的工业部门需要由大城市向第二梯度上的一 些条件具备的城市推移,谋求扩大市场。


③处于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在布局上称为 普及阶段或称为标准化阶段)的工业部门, 由于经过长期生产,产品已经成熟,技术易 于掌握,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
梯度推移理论的主要论点有:

⑴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 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 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寿命周期 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⑵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 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 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 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⑶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 的。
2.经济基础的差异对 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 的差异,经验表明这种影响力随着经济 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因此,愈是发达的地区,自然条件的影 响力越弱,而资金投入、科学技术、人 口素质、市场功能。生产能力等经济基 础的影响日趋加强。
3.社会基础的差异对地区经济 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