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交融与选择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三历史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试题

初三历史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试题

初三历史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试题1.我们常用1、2、3、4、5……来计数,发明这种计数法的是()A.古代阿拉伯人B.古代埃及人C.古代印度人D.古代希腊人【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还发明了现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计数的十进位法。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

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故选C。

2.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古代印度的是:()①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②发明现在通用的计数法③发明了阿拉伯数字④发明了象形文字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人利用梵文的字头创造了0到9这十个数字,后经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故①②说法正确,③说法错误;该数字成为当今世界用的计数法;象形文字的发明者是古代埃及人,④说法错误;属于古代印度的成就是. ①②③,故选A。

3.直接促进了希腊与东方文化交流的事件是()A.布匿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希波战争D.罗马帝国扩张【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

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本题,掌握住亚历山大东征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实,知道亚历山大东征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即: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4.关于亚历山大东征的说法,表述不正确的是A.灭掉了波斯帝国B.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使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湖【答案】D【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检测(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检测(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2.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华工在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作,及此后对加州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开发情况。①②③符合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史实,B项正确;A项缺少③,排除A项;华工在美国主要不是从事农业方面生产,④错误,排除C项;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萨克拉门托三角洲),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提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结合所学,下列关于这段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华工主要来自中国东南沿海②华工为加州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
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
9.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大多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10.全球难民问题产生于国际社会政治、军事、宗教等冲突,其问题的棘手性一直困扰着当今国际社会。全球难民问题已经对目前的区域及国际关系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下列关于国际上对难民的救助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即一些成员国对欧盟决策的不满意度较高,说明欧盟决策与成员国民众的要求存在分歧和冲突,欧盟的邦联体制存在治理困境,从而确定答案。
5.A
【详解】依据材料“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可知,美国优先考虑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体现实用主义原则,A项正确;材料说的美国,不是世界,排除B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的对抗,排除D项。故选A项。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单元检测卷(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

黑格尔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 A.欧洲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B.古希腊民主制度是西方代议制之母C.欧洲文化是古希腊文化持续发展的产物D.古希腊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2.1400~上表说明了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入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缘于殖民扩张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3.在古代文明的传播与融合中,架起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 )A.苏美尔人B.雅利安人C.日耳曼人D.阿拉伯人4.据魏晋南北朝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中华民族在交融中发展5.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

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6.有人质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说法,认为“发现”一词对某些人而言并不公平,因为它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某些人”是( )A.美洲原住民B.日耳曼人C.奥斯曼人 D.非洲黑人7.一场持续了400多年的“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造成了非洲传统文明的衰落和经济社会的倒退,同时也把非洲的古老文化传播到美洲,对后来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场“贸易”是( )A.香料贸易B.黑奴贸易C.鸦片贸易D.烟草贸易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

(广东专用)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46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含解析)统编版

(广东专用)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46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含解析)统编版

课时规范练46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1.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将吐火罗人赶到了天山以东直至黄土高原一带。

在“戎狄”的压力下,周人被迫南下东迁。

由于紧密接触“蛮族”军事技术,同时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周人得以比商人更迅速地、更彻底地完成了从步兵到车战的军事革命,灭亡了商朝。

据此可知( )A.印欧人迁徙至中国并建立了农耕文明的周朝B.区域文化的融汇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权更迭C.周与商之间的战争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对决D.华夏文明的产生打下了民族大迁徙的烙印2.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

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C.东进旨在掠夺农耕土地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3.匈奴征服了大月氏后,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造成了中亚和东伊朗面貌的彻底改变。

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史实是( ) A.统一印度北部 B.建立贵霜帝国C.冶铁技术广传D.曾攻陷罗马城4.中古时期初期的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没落,工商业衰败,有的已成废墟,它们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区别。

这一时期造成城市没落的直接因素是( )A.罗马帝国的分裂B.庄园经济的推行C.基督教会的控制D.日耳曼人的破坏5.日耳曼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

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C.西欧封建制是罗马文明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6.就在中国由汉朝到唐朝这两个盛世的历史中间期,欧亚大陆及北非……古代国家与古典文化,经历了大分化、大重塑。

中古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新布局开始显现出来,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民族交融方面的试题及答案

民族交融方面的试题及答案

民族交融方面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交融事件“昭君出塞”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汉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B2. 以下哪个民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融合形成的?A. 汉族B. 满族C. 回族D. 壮族答案:C3. 我国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与哪个民族有关?A. 鲜卑族B. 突厥族C. 契丹族D. 汉族答案:B4.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成公主入藏”事件中,文成公主是哪个朝代的公主?A. 唐朝B. 汉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A5. 以下哪个朝代是多民族融合的典范?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A6. 我国历史上的“胡服骑射”是指哪个民族的服饰和习俗?A. 汉族B. 鲜卑族C. 突厥族D. 契丹族答案:B7. 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哪些民族之间的交流?A. 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B. 汉族与西域诸国C. 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D. 汉族与东夷答案:B8. 以下哪个民族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形成的?A. 汉族B. 满族C. 壮族D. 苗族答案:C9. 我国古代的“茶马古道”主要促进了哪些民族的交流?A. 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B. 汉族与西域诸国C. 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D. 汉族与东夷答案:C10. 我国历史上的“金瓯无缺”是指哪个朝代的统一?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事件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典型代表?A. 昭君出塞B. 文成公主入藏C. 郑和下西洋D. 丝绸之路答案:A B D2.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交流B. 文化交流C. 政治融合D. 军事冲突答案:A B C3. 以下哪些民族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A. 鲜卑族B. 突厥族C. 契丹族D. 汉族答案:A B C4. 我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C.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 导致了民族的分裂答案:A B C5.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实现?A. 通婚B. 贸易C. 战争D. 文化传播答案:A B 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是汉朝与匈奴的一次和平交流。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886年,杜库雷在《文明简史》中宣称:“在我们这个时代,欧洲人正在使非洲和亚洲得到再生。

始于东方的文明又回到了东方,完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

光来自东方,但正是西方把它带回给东方,使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灿烂。

”这一观点意在()A.强调西方对东方文明促进作用B.阐释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C.掩盖欧洲殖民扩张的掠夺本质D.说明东西方文明的多元一体2.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南非的开普敦、德班和伊丽莎白港等城镇,英国殖民政府对于亚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区采取防疫措施,将其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并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

殖民者的防疫措施()A.增强了殖民地民众的民族和独立意识B.改变了殖民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C.促进了殖民地之间跨地域的人口迁移D.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和文化差异3.有学者认为,在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以欧洲——基督教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的杂交文化结构一直保持至今。

因此,当代拉美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种族和文化的混杂性。

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伦巴舞和巴西烤肉B.爵士乐和芭蕾舞C.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和摇滚乐D.马卡龙和探戈4.三星堆文化是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盆地内,大致在公元前1600至前1200年间的青铜文明。

据研究,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圆眼直喙歧冠或无冠的鸟形饰,很有可能是从长江中游输入或仿制于长江中游的同类器。

据此可知,此时期()A.长江中游是国家经济重心B.可能出现跨区域文化交流C.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D.青铜器制造水平领先世界5.贝蒂妙厨是美国著名的烘焙品牌。

1936年发布的第一个企业标志贝蒂是一位典型的欧洲白人形象。

但到1996年,贝蒂的形象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肤色变黑,面部特征是美国多个族裔的混合。

高中历史必修一《文化交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文化交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文化交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思想、艺术等互相传播的过程。

以下哪个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A. 贸易B. 教育C. 政治D. 军事答案:B2.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A. 丝绸之路的开通B. 法国大革命C. 英国殖民印度D. 美国独立战争答案:A3. 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和平发展。

以下哪个不是文化交流的作用?A. 传播价值观念B. 提高经济发展C. 拓宽视野D. 加深误解答案:D二、简答题1. 举例说明一种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和发展。

答:中国功夫(Kung Fu)是一种传统文化,近年来通过电影、电视剧等方式向全球传播,受到了许多外国人的喜爱和研究。

这种文化交流使得中国功夫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不仅拓宽了功夫的影响范围,也促进了中外学术的互动和文化的交流。

2. 文化交流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误解、冲突等问题。

同时,全球化的进程也加剧了文化的同质化,挑战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

三、分析题1. 以中印文化交流为例,分析文化交流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答:中印文化交流对两国经济有着积极影响。

中印两国在文化上有着相似之处,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这种交流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两国人员往来和商务合作的机会。

同时,文化交流也可以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文化交流对中印经济合作具有积极影响。

四、论述题1. 请论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价值。

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文化交流能够加深各国之间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缩小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四单元综合检测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四单元综合检测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vs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20世纪90年代,西欧和北美劳动力新的来源地是()A.中东B.北非C.东欧D.北美洲2.1880年后,西欧和北欧移民美国的人数开始减少,由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取代。

新来的移民使本地人及较早来的移民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他们手里拿走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反映了这些新移民()A.拒绝承受比其他人待遇差的工作B.为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C.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D.挑拨美国政府与早期移民的矛盾3.元朝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该诗歌()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C.反映元朝中外交流通畅D.反映元朝桑麻质量较好4.明朝中后期,中葡两国的贸易中,中国主要输出生丝、丝织品、黄金、水银、瓷器、朱砂、麝香等;葡萄牙输往中国的主要是白银、胡椒、苏木、檀香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B.朝廷严厉实行“海禁”政策C.中国工艺制造水平领先世界D.中国较早完成近代社会转型5.2013年,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

丝绸之路的开通()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亚非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6.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7.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 第6,7,8课 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时练习题 第6,7,8课 含解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 1 -7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5 -8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 11 -6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建议用时:40分钟)1.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共同点是()A.他们有共同的祖先B.他们生活的区域相同C.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同D.《荷马史诗》记录了他们的历史A[波斯人和希腊人都是由印欧人发展而来的,故A项正确。

]2.赫梯人形成的时间是()A.公元前3000年左右B.不会早于公元前2千纪前期C.公元前2000年前D.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之前B[从公元前2千纪初期开始,印欧人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群,其中就有赫梯人,故B项正确。

] 3.在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平息下来之后,按其迁徙的路线和大致时间判断,形成的帝国不包括()A.亚述帝国B.赫梯帝国C.波斯帝国D.阿拉伯帝国D[阿拉伯帝国形成于7世纪,与印欧人迁徙的时间不符。

]4.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

对这一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们的构成相当复杂B.他们被赫梯人雇佣充当雇佣兵C.他们建立了统一的国家D.他们的冲击是造成赫梯帝国瓦解的重要原因C[由所学知识可知,“海上民族”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也没有文化传世,故C项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4.3《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4.3《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同步练习)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18 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80.0分)1.《元史桑哥传》载: “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 诸宣慰司, 军民财谷,事体甚重, 宜有以崇异之, 奏改为宣政院。

”这段史料可以佐证()A. 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B. 元朝的交通空前发展C. 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D. 忽必烈重视发展农业2.现在我国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设置,其中省级行政区划始于( )A. 秦B. 隋C. 唐D. 元3.台湾古称夷洲、琉球等。

据考证, 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而我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则始于元朝。

元朝设置的管辖台湾地区的专门机构是( )A. 宣政院B. 西域都护府C. 中书省D. 澎湖巡检司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1000多年前,当今世界网络货币开始流行,纸币的使用率逐步降低。

从网络货币和纸币产生的原因看,其共同点之一是()A.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遍使用B.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便携带C. 商业都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D.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5.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图对这一过程作了形象描述,甲处应填写的是()A. 隋朝B. 唐朝C. 南宋D. 元朝6.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黄河流域商业繁荣,出现了纸币和商标等新事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海外贸易发达A. B. C. D.7.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

这些资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 发达的农业生产B. 繁荣的南方经济C. 精巧的手工技艺D. 发达的南方商业8.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到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与出现这一变化相关的因素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社会较安定南方农业生产基础好政治中心的南移A. B. C. D.9.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景象。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练习)(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4)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练习)(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4)

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8.2 文化交流与交融基础篇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2022·湖南·高二学业考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不同文化在交流传播中逐渐趋同④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答案】D【详解】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正确。

②: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②不符合题意。

③:不同文化“逐渐趋同”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中国,这说明民族文化有个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说明民族文化也有共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高二课时练习)藏传佛教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产物。

宗教建筑是外来宗教中国化、本土化的最具体的体现,也是中国化、本土化的一种载体。

如大昭寺,以藏式建筑为基础、藏族群众形象为标准,塑造了佛王一体的观音像。

这种“本土文化”现象()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③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材料中的“藏传佛教和宗教建筑”是外来宗教中国化和本土化的具体的表现,这种“本土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华文化不具有“渗透性”,②说法错误。

④: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④说法错误。

高考政治专项复习《关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命题》

高考政治专项复习《关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命题》

(5)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 结合。 (6)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热点加练
探索和实现现代化应如何交流互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 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 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 路的现代化。
(1)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 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 文明繁荣进步。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
规范
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
解答
文明的整体进步。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 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交流与交融 中进步。(参考答案)
长久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式现代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它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历史迷 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 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 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多 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如果国际社会愿 意了解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敞开心扉,客观介绍,同时我们 也诚心诚意地了解、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探索和实现现 代化过程中应如何交流互鉴。

最新整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七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练习试题及答案

最新整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七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练习试题及答案

最新整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七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练习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就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

2.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和,它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文化相互,呈现多姿多彩的魅力。

4. 我们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主张,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把和遗产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A. 服饰B. 饮食C. 语言D. 科学技术答案:D2. 以下哪个节日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A. 春节B. 中秋节C. 感恩节D. 重阳节答案:C3. 以下哪个行为符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A. 强迫他人改变信仰B. 蔑视其他民族的传统习俗C. 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D. 拒绝与其他民族交往答案:C4. 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A. 北京B. 上海C. 西安D. 成都答案:C三、判断题1.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答案:正确2. 我们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但不需要学习借鉴。

()答案:错误3.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文化会逐渐趋同,文化多样性会逐渐减少。

()答案:错误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各国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答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文化多样性。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尊重文化多样性,如:尊重他人的信仰和习俗,不嘲笑和歧视;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了解和友谊。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第2课时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检测含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第2课时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检测含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一小题5分,共35分)1.2020年1月,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开幕音乐会上,中国传统民乐和西方交响乐名曲、国粹京剧和意大利歌剧选段在两国艺术家的演绎下交相辉映,中意两个古老文明的互鉴对话给人带来极致视听享受。

此类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①消除文化的分歧走向趋同②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开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中意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活动的举办有利于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开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此类活动的举办,并不能消除文化的分歧走向趋同,①说法错误。

【补偿训练】某某某某成功举办了以“荷你相约最美某某〞为主题的第五届某某观音湖荷花节。

某某是中国观音文化之乡、诗酒之乡、书法之乡、曲艺之乡,孕育了陈子昂、黄峨、X鹏翮等英才俊杰,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20余X城市名片。

假设某某应邀到国际上举办一个综合性文化艺术节,邀请你为此次文化交流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适宜的是( )A.尊重差异,平等协商,文化趋同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C.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文化共享D.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解析】选C。

A说法错误,文化趋同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交流,而不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C符合题意,材料“某某应邀到国际上举办一个综合性文化艺术节〞,说明此次文化交流最符合的标题应该是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文化共享;D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某某市开幕,本届电影节是主办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旨在借助电影节平台,增进“丝路〞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练习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练习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3.分别建立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 契丹、党项、女真B. 党项、契丹、女真C. 女真、契丹、党项D. 契丹、女真、党项4.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澶渊之盟宋夏议和 C. 靖康之变 D. 宋金议和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 宋辽对抗B. 南宋与金对峙C. 宋夏和议D. 北宋与金对峙6.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A. 统治者调整政策B. 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C. 南方贸易发达D.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7.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A. 长江流域B. 太湖流域C. 黄河流域D. 珠江流域8.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三相对应时期应是()A. 三国时期B. 唐朝中期C. 两宋时期D. 明朝初期9.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 “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B.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唐皮日休诗)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杜甫诗)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0.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①南方战乱少②许多中原人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11.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同步训练(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同步训练(含解析)
A.广州B.洛阳C.西安D.北京
12.下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公元前6世纪,印欧人迁徙后形成的某一族群在图中①处崛起。该族群是
A.希腊人B.埃及人
C.波斯人D.雅利安人
13.美国是外来移民大聚会的国家,这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包容性强,允许世界各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B.种族差异造成的不平等现象突出
C.进行大规模移民D.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
7.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是()
①波斯帝国的灭亡②中国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
③罗马帝国的建立④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讲梵语的早期雅利安人东进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而吠陀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
6.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有学者认为与殖民者的统治密切相关,”可知,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推行宗主国的政治模式,B项正确;建立种植园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进行大规模移民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大量屠杀当地印第安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的衰落,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②④正确,选择D项;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灭亡,排除①,排除AB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③,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欧洲和亚洲的各民族迁徙,“开放的全球视野”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当时西欧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并未体现西欧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排除D项。故选A项。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同步判断题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同步判断题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同步判断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判断题1.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必然会弱化。

( )答案:错误解析: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弱化,故原观点错误。

2.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 )答案:错误解析: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故题中观点错误。

3.各民族的文化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 )答案:错误解析: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故原观点错误。

4.徐悲鸿融西方艺术于中国画中,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这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 )答案:正确解析:徐悲鸿融西方艺术于中国画中,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这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故本题说法正确。

5.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障碍。

( )答案:错误解析: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流,不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故题目观点6.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交融。

( )答案:错误解析:文化交流不能等同于文化交融,文化交流侧重于文化的传播,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外传播;文化交融侧重于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故题目观点错误。

7.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答案:错误解析: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故题中观点错误。

8.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A、轻松过关
1、文化的多样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文化的隔绝、和。

2、不同的文化历来是在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实现,选择吸收对自己的发展的文化成就。

3、全球化的过程一定是不同文化共同、的过程。

B、课时练习
1、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隔绝和对立,对于外来文化,正确的态度是()
A、全部吸收
B、全部否定
C、怀疑、抛弃
D、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今年来。

我国相继举办了“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2008相约北京”等一系列大型活动,让世界文化走近中国;同时,“中国文化美国行”等活动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这样做的原因是()
①共享人类文明成果②让世界各国文化一体化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④了解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3、温家宝总理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力内核往往
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

”因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这说明()
①各国文化应该是有差异的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③文化差异会引起冲突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中国美丽的爱情传说,经过艺术家用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演绎,已走向了世界。

这告诉我们()
①中外文化可以交融②文化交流将使一些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③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前进④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崭新的艺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B、只有使不同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C、每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D、全球化的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6、材料一: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美国大片、NBA实况转播、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网络游戏……争夺人们眼球的文化撞击每一天都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有人疾呼“狼”来了。

材料二:我国在海外设立得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目前已有80多所。

另据消息,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中国
文化正在风靡世界。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材料一中“狼来了”的现象?
(2)材料二中,中国文化正在风靡世界给我们应对“狼来了”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3)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韩流”“日潮”?
二、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A、轻松过关:(略)。

B、课时练习:
1—5:D、B、C、B、B
6、(1)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自觉抵制别的国家腐朽思想和低级庸俗文化的侵蚀。

(2)国家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
文化交流,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扩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中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面对“日潮”和“韩流”,我们既不能盲目排外,又不能全盘吸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坚守、发展和养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