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方法

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方法
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方法

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方法

张泽民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2班 1302040233)农业环境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一集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二者之间尚有一定的区别。农业环境要素即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它们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人口的剧增与工农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人民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及在经济建设中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图取发展的问题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遭到污染与破坏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区域甚至仍在恶化。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败,因为一切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生存下去。农业环境与农业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并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改变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在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已经出现污染的情况下,不能只考虑增产粮食问题,同时还必须考虑生产出来的农畜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农畜产品经过长期食用后,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总之,农业生产与其周围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和唇齿相依的,农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上述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全面分析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在农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线中国梦的需要。

【农用水资源问题】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农业水资源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现实中中国农业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利用率不均衡、污染严重、用水浪费以及地下水超采等。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每667㎡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

2/3左右。全国年缺水量近400亿m3,约有3亿农村人口合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200万h㎡。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特别是华北地区,由于径流量时间分布与冬小麦需水量分布不一致,缺水情况更显得突出。如海滦河流域,冬小麦生长期内的径流量只占全年净流量的20%,而此时冬小麦的需水量却占全生育期的40%,供需矛盾尖锐,是我国主要农业区域中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带。

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当前,国内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尤其是江河流域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Ⅴ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Ⅳ、Ⅴ类)的河段约占46.5%。全国7大水系国家环境公报数据表明,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很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松花江水质较差,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河流污染以耗氧有机物为主,主要污染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水资源污染造成了农业、渔业、工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据统计,全国受污染农田面积达1000多万h㎡,减产污染粮食120亿kg,因污染造成的各种鱼类死亡达4550万kg。据专家不完全估算,仅海河流域每年用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40亿元。中国科学院最新公布结果表明:黄静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农业用水浪费严重。中国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灌溉,灌溉面积的比重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灌溉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中国年供水量大约为5500亿吨,而农业用水量约占总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90%左右;中国灌溉定额普遍偏高,实际达到平均每667㎡灌水450~500m3,超出实际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超出2倍以上。据统计,中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50%,1m3水只能生产0.85kg粮食,远低于2kg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数0.5左右。全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是:渠系综合水利用系数为0.40-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3-0.5。华北地区是我国

农业水资源利用较高的地区,其各灌区利用系数存在较大差异。衡量水资源高效利用指标,不能仅仅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耕地资源问题】

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是农业生产首要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衣食资源。中国耕地资源面临人口压力大、总体质量不高以及土壤退化严重等问题。

基建占用耕地加剧。自1978年经济逐步走向繁荣以来,多层次、多渠道的为改善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基本建设气氛浓郁。由于国家、集体的基建用地和厂矿兴办多是在具有良好条件的经济地理带,形成耕地占用,农地消减,导致大量土地非农化。同时,我国土地管理方面工作的紊乱和不慎,致使一些基建单位多占少用,先斩后用和占而不用等行为产生。人地矛盾突出。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耕地为14.63亿亩,人均2.71亩。60多年过去,人口总数不断上升,而耕地数量下降,导致2007年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已低于有关专家测算的维持温饱的最低极限。

土壤肥力衰竭。据对1403县的土壤肥力状况抽查推算,全国高中低产田由过去的各占1/3变成2:5:3。1989年我国平均亩施化肥为16.4kg,已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而且由于不能科学施肥,化肥利用率很低,如氮肥只利用30%,有机肥使用量的大幅减少,导致了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严重下降。

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达167万k㎡,其中,黄土高原有45万k㎡,长江流域有50万k㎡,北方土石山区有60万k㎡,东北黑土区有12万k㎡。使之每年流失土壤为50亿吨,损失N、P、K养分约1000万吨,按每公斤有效养分增加7kg粮食计算,则由于养分流失而每年损失粮食700亿kg,国外人称我国水土流失是“大动脉出血”。在前述地区中黄土高原是我国重点流失区,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多重原因,年输沙量16亿吨,其中农耕地流失量占总量的1/3.强烈的水土流失,使农田肥力受到严重破坏,据推算,在占地地区总耕地70%以上的坡耕地中,每年流失土层10m左右,而损失土壤超过6亿吨,其中含有有机质300多万吨,氮26万吨,P2O540万吨,这种状况已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生产。

土地出产率下降。一般而言,得自农田的植物产品,聚集了大量的N、P、K以及S、Ca 等矿物质营养元素。在商品生产日趋发展的今天,在缺乏相应配肥条件下,因大量物质的输出,必然引起地力匮乏。据调查,过去施0.5kg标准化肥,可增产1.5-2.5kg粮食,目前只能增产0.1-1kg粮食。

【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上述分析说明,中国水资源、耕地资源紧缺,农业污染还相当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的环境要素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受到立体综合污染,可以说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中国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中国的粮食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因而探索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科学对策迫在眉睫。

1.健全环保立法,严格环保只发,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依法控制乱占耕地,计划使用耕地。在中国,目前由于局部地区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环保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浅薄等因素的存在,环保执法难的情况还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今后必须严格执行现有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规划,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人才的培养,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力争有新的突破。鼓励科技创新,对研究开发成果予以保护,并依法有偿转让。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经费中,应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早期预警制度,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预测预报。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建设,重点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庄、集镇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切实改变乡村整体面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垃圾池、污水净化池,做到垃圾、污水有序排放和处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饮用水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林业资源管护和林政管理,巩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成果,加大天然林保护,扎实开展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直接原因,发展循环经济将这些污染物资源化进行再生产,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据测算,中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所以在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将经济社会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深入开展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及环境国情、国策教育,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搞好社会公众教育。城市动物园、植物园等各类公园,要加强宣传设施,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早日实现祖国“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改善对策;吕振宇,牛灵安等

【2】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发展趋势与保护对策;彭珂珊

【3】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刘平乐,刘雅丽

【4】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高剑平,高龙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篇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第四十二章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 第一节 推动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推动形成以“两横三 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及可持续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增加生态空间。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优化空间开发结构,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产业和人口,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范围,加大禁止开发区域保护力度。 第二节 健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区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第三节 建立空间治理体系 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善国土空间开发许可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实施土地、矿产等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工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壹贰叁农业规划服务有限公司张好记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 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城市和农业自身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阐明其现状,治理的重要性和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基础 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1)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 (2)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

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2、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的每一个变化也会影响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存在矛盾,但从长期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则可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的是粗放型和非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无论何时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发展农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农业要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它也是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前提。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尤其严重 1、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森林遭受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463687.html,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段明成张佳王吉芸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现象极其严重,城市污染 和工业污染导致农业土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加了巨大压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我国农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的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为农业经济奠定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环境的治理以及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农业才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环境的污染,农业土地的过度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显著。 1.过渡地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我国的生态环境比其他国家较脆弱,它是由我国的人口的基数所决定的。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土地使用时间也比较久,加上人口众多给土地造成巨大压力。人多地少水稀缺是我国生的基本国情。由于工业的污染,导致,我国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50座城市严重缺水,致使我国成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七大水系有一半以上遭到污染,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500 亿元。人们常说水是万物之源,但是由于工业的污染、人为的破坏导致水资源严重的污染问题和供给不足。这种现象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致使农业用水困难,土地干旱等现象的发生。 2.生态环境恶化未得到缓解。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退耕 还林”“长江防护林”等一些工程是对被破坏的环境有一些改善,但是同时,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被遏制。以下有调查数据说明生态破坏程度。第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治理的速度慢。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到50亿吨以上。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总面积的1/3。第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截止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第三、森林砍伐面积大。植被遭到破坏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研究结果显示,1986年全国生态破坏造成损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方法

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方法 张泽民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2班 1302040233)农业环境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一集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二者之间尚有一定的区别。农业环境要素即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它们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人口的剧增与工农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人民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及在经济建设中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图取发展的问题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遭到污染与破坏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区域甚至仍在恶化。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败,因为一切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生存下去。农业环境与农业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并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改变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在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已经出现污染的情况下,不能只考虑增产粮食问题,同时还必须考虑生产出来的农畜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问题,即生产出来的农畜产品经过长期食用后,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总之,农业生产与其周围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和唇齿相依的,农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上述的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全面分析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并探索出改善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在农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线中国梦的需要。 【农用水资源问题】 水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农业水资源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现实中中国农业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利用率不均衡、污染严重、用水浪费以及地下水超采等。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每667㎡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篇一: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县农业环保工作总结 XX年,我县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业务部门的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强化领导,健全机制,严格措施,狠抓落实,以农业环境监测、农环项目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农业行政执法为重点,全力转变工作方式,科学定位工作重点,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农环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1、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扎实有效。集中力量,大力推进了硬件建设。紧紧围绕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主题,在通行便利且不妨碍机械作业的地方,修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2个,就地收集堆放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和残膜,定期收集、清运;结合秋播和复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各1000亩,施肥“明白卡”发放到户率达95%,作物秸秆实现了直接还田、还土,禁止了秸秆焚烧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户自主自愿,进行了农村改水、改厨、改厕配套设施及生态庭院建设,完成“四改”配套建设100户,修建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池1座,公共垃圾收集池2个,沿村道两边购臵安放固定式分户生活垃圾30个,行走式垃圾箱4个,

购臵农村废弃物发酵处理池4个,大型无机垃圾中转箱4个,购臵推拉式垃圾清运车6辆,配备必要的卫生工具。同时,筹集资金硬化村内道路公里,入户道路公里,修建排水沟公里,排污管道260米,确保村道及入户道路通畅快捷,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家庭卫生条件,建成了清洁家园。在示范村农户村前屋后完成绿化美化面积4000平方米,沿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8座,栽植法桐、云杉、雪松、油松、龙柏、国槐等绿化树和连翘、鸢尾、芍药等药材苗木共万余株。通过项目实施,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0%,利用量达到了232吨,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农田废弃物收集率、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均达到了95%以上。 2、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稳步开展。结合上级部门的发展政策和扶持支持措施,针对多年来地膜等塑料制品造成的农业环境“白色污染”难题,我们把扶持企业收购、加工、转化作为根本目标,全力扶持建成了2处废旧地膜加工利用企业,为有效解决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灵台县森源废旧地膜加工责任有限公司位于灵台县西部片区所在的黑河川区的梁原乡横渠村,企业总占地10亩,有办公用房5间120平方米,晒场3000平方米,加工设备12台套,总资产80万元,主要承揽县域西片及崇信、千阳等地废旧农膜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服务半径100公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摘要】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必要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缺陷 【正文】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则是制约我国全面奔小康的瓶颈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表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提高单亩产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从根本上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90%的草地已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占半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我国2000年人均耕地为0.1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耕地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垦植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1998年,因非农业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共减少耕地57.1万hm2.同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严重退化。另外,受酸雨的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剧。 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近十几年来,农业本身生产过程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突出表现在化肥的流失对地面水、土壤、大气的污染和在食物中的残留。 (二)农业污染对农产品、人身健康、国民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虽然,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需综合治理_谭铁安

中国环境报/2014年/4月/7日/第002版 对话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需综合治理 谭铁安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人大农工委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水、土壤、大气等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受到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过度开发,无限制、无规矩地盲目引进企业,对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带来破坏,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给水质、土壤等带来严重影响。 二是在追求农产品量的思维驱动下,形成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对农药化肥过度依赖性,造成地力条件下降,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得保障。 三是秸秆随意焚烧、污水灌溉等不良的生产习惯应用于生产环节,农地有机质缺乏,污染严重。 四是农业功能区定位不明确,耕地保护措施没有落实,生态红线强度不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做好规划,源头防治污染。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划分标准。结合区域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实际,划分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规范开发秩序,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制定科学的涉及重金属的排放限制标准和管理办法,结合农业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有重金属排放的涉农企业专项检查,禁止乱排放重金属超标或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和废弃物,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重金属污染。建立污染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和淘汰机制,减少农业生产污染源,保障生态安全。 做好普查,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群众监督等手段,严格控制污染区的扩展与蔓延,用生态、科技等手段化解和消除已发生的污染。动员和组织多方面的力量,对污染发生区及相邻地区域,进行缝隙的土壤质量普查,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宜农区和禁农区,进行严格分类管理、分类使用和积极治理。 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倡导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沼气、秸秆气化、微生物腐秆剂、生物能源等生产技术,减少秸秆焚烧等不良生产习惯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有机肥,开展病虫害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坚守两条红线,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1页共1页

浅谈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韩贞

浅谈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韩贞 发表时间:2019-12-18T09:19:48.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作者:韩贞[导读] 摘要:在新时期发展要求下,应开展农业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注重生态调节,政府要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法规约束,减少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农业生态有效发展。 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 250308 摘要:在新时期发展要求下,应开展农业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注重生态调节,政府要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法规约束,减少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农业生态有效发展。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针对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引言:农业是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产业类型,它关乎国计民生。而在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业发展也必须实现转型升级,采用先进技术,推广生态农业,在提升农业产量的同时确保社会生态效益。 1.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1.1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关系到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不断对其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已经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有效建设。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指标的逐年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实现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证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大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力度,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环保理念,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水平,实现农村绿色生产的同时也保证当地农民的经济得以稳定增长。 1.2农业发展的必然保证 农业发展的必然保证是做好农业生态建设工作。通过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并不具备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当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执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一个地区若缺乏当地的资源支撑,会造成当地经济的停滞不前,同时还需要负担沉重的环境建设资金,最终影响其区域内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做好农业生态的建设工作,可以避免农业生态失衡现象的出现,促进区域内各项经济的均衡发展,转变农村传统粗犷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精细化耕作,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我国农业更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我国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阶段农业生产发展形式相对落后,生产率低下,质量较差。农民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源在土地收入上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甚至有的农户入不敷出。虽然我国对农村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增加科技性投入,并向农户传授专业知识,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所有问题,还有一些有待完善补充之处,主要表现在:农民知识有限,对可持续发展内涵不理解;种植没有固定计划;缺少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率低;农产品产销体系不够完善;农作物滞留降低价值等。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合理利用资源 结合国内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看,资源浪费现象尤为突出,这就对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利用资源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农民要注意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废弃资源等做科学处理,对其进行循环利用。从具体措施看,可以采取运用沼气、兴建水利工程等方法;同时,可以打造全新的产业模式,实现其横向扩展、纵向深加工,打造综合种养型产业模式;再者,可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借鉴清洁投入产出的经验,从而使废弃物达标排放。 3.2合理减少农业污染 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土壤成分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土壤的构成情况对化肥的种类和用量加以确定,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的作用,而正确使用化肥,无疑能起到保护土壤、避免营养流失的重要作用。在农田内,有许多天然产品可用作养料,比如秸秆就可以用于发电、还田。此外,加强对现代化防害虫技术和施肥技术等的运用,也能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促使其在农村得到广泛宣传,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生态农业的意识。由于农作物极易受到害虫的侵害,因此必须在农作物的培育过程中加强害虫的监测,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则必须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控制虫害现象。 3.3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农业发展也必须采取全新的理念指导和科学的发展模式,结合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国内经济环境,应该探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模式,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发展生态农业,应该在较大范围内兼顾农林牧副渔等多项事业的进步,促进综合发展,换取规模效益。为促进这种先进模式的大范围推广利用,相关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比如组织开办培训班,号召村民参与,安排专人向农民介绍有关土壤成分、化肥施用、提升土地产量等方面的知识,以免出现不科学施肥、产量反而降低的问题。 3.4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增加生物多样性 在农村地区,由于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极易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当地政府和农民应该借助生态优势,加强现代化生态建设,运用田间间作、套作与轮作等先进形式,保证单位土地面积所对应的植被覆盖率,确保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和谐共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山区发展以林为主的模式,打造多种类、粗精结合的加工工业体系;在林区则注意推广轮封、轮造、轮放的方法,确保森林体系的整体生产能力。 3.5提供安全农产品 生态农业主要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它采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要求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污染的环境,从而为人类提供安全农产品。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尽管也有治理,但治理的力度却远远跟不上破坏的强度,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说,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再加退化和污染;局部有所改善,整体却是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首先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再加上汽车尾气,形成的雾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污染逐渐跟城市一样,甚至超过了城市;其它的还有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在此以农村污染和大气污染为例。 首先是农村污染。一是农村废弃物污染。农村人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区粪便不经处理或化粪池便直接排入江河,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能统一有效管理,农户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流向田头沟渠、池塘、路边,大量有害有毒废弃物如废旧电池等严重污染着土地、水源、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地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镇共同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二是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且氮磷钾使用比例不平衡,其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三是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四是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公共利益意识淡薄,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矿山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磷矿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被部分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破坏了生态,也污染了农作物,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其次是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破坏的原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班级: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40分) 1.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 3.能量转移: 4.食物网: 5. 污染: 6.能量传递效率: 7.次级生产: 8.限制因子: 9.种群: 10.生物群落: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 B.进行全面规划 C.控制经济发展 D.扩大绿地面积 2.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出发,下列城市规划合理的是( ) A.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应适当分散 B.为了方便居民乘车,交通运输线应尽量通过市中心 C.居住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D.居住区位于河流的下游,有水污染的企业位于河流的上游 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 B.河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C.河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D.冰川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4.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cm~20cm,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年降水量不断增加 B.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 C.地壳下降运动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B.太阳黑子增多 C.温带森林破坏严重 D.地球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溢出 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陆地面积增加 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 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7.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 8.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 A.氧化碳 B.二氧化硅 C.氧化氮 D.氟氯烃 9.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 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10.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发展煤炭生产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 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37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 学分: 1.5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四、教学内容及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