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自由的灵魂——中国古代诗歌里的飞鸟意象

合集下载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与中国地理文化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与中国地理文化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与中国地理文化作者:袁媛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4期摘要:《诗经》作为文学的源头和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自然值得后人孜孜不倦地去研究和探讨隐藏在其中的奥秘。

而“飞鸟”作为一种意象在《诗经》中频繁出现,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试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论述了飞鸟意象大量存在的原因,展现先秦人民独特的创作心态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诗经》;飞鸟;意象;文化地理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4-0119-01 中国图书分类号:K223 文献标志码:A(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1 飞鸟意象梳理《诗经》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让其无论在写景还是在抒情上都极富艺术感染力。

由于此种创作的需要,让一大批先秦时期的动物、植物、农作物等进入了后代研究者的视野,而笔者认为在这当中又以“飞鸟”极具特色与研究价值。

首先以广为熟知的《诗经》《国风》第一篇《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使后代文人,对《关雎》的主旨议论纷纷,且尚无定论。

但是无论是把它单纯地看作是爱情诗还是政治伦理诗都丝毫不能掩盖《关雎》篇自身在诗歌上的造诣。

所以学界不断有学者去研究与考证关雎到底为何物,试图走入诗歌内部的脉络。

有学者认为雎鸠乃鱼鹰,此鸟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象征爱情的忠贞,也有人认为是鹗,更有人说是苇莺,它的“呱呱唧唧”的鸣声与“关关雎鸠”的声音十分贴近。

如此种种,都可见“飞鸟”意象对于理解《诗经》文本的重要性。

其次纵观《诗经》全文,关于鸟类的意象,可谓是比比皆是。

有“黄鸟”刺宣王;也有“鸤鸠”讽曹公;还有“鸱枭”,“鸱枭鸱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等等。

据中华书局《诗经动物训诂》一书统计,在《诗经》中共有51 篇涉及到鸟类形象。

如此数量的鸟类意象被运用在《诗经》中,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究其原因,想必还是要从先秦的地理环境开始谈起。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精华]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张晓霞摘要:陶渊明笔下有大量的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

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质渗透的结果。

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意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

它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飞鸟意象象征意蕴陶渊明的诗歌中频繁出现的“飞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蕴及强烈的主观情感。

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与人生追求,体现了作者在动荡黑暗的社会里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忘我自适、率真自然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

诗人依托飞鸟这一渗透个性特征、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心路历程及精神品格。

透过飞鸟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所。

洞察诗人淡泊磊落的情怀节操和他对自由、和谐的人生的追求。

一、鸟寄寓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政治抱负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运用了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他吟咏的“飞鸟”、“青松”、“秋菊”等自然景物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这些自然景物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心态的意象。

“飞鸟”的形象又不同与其他的意象,陶渊明对“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偏爱。

陶渊明的出身很高,在他的很多诗文中都体现着他对自己家庭历史的自豪感。

《命子》诗中;“悠悠我祖,爱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赠长沙公》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

由于家族的显赫地位,陶渊明有了远大的目标:建功立业,光耀家族。

到他老年的时候,他所作的《杂诗》(其五)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翔翻思远翥。

”陶渊明用鸟之高翔形象的比喻了自己宽阔的胸襟,他急切的盼望着建功立业、光耀门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来,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里这只展翅飞翔的大鸟正是当时陶渊明理想的化身。

他常常在诗歌中借飞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进入社会想做一番大事的渴求。

浅谈陶渊明诗集之“飞鸟”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集之“飞鸟”意象
None
诗人将官场生涯比作牢笼将自己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比作飞鸟恋旧林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羁鸟与树林池鱼与深渊樊笼与自然等一系列审美意象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对比羁鸟意象把诗人憎恶仕途险恶与束缚官场的狭隘与禁锢的心态和崇尚自然归隐田园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非常鲜明体现了诗人解脱困扰重返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适意田园的心境以及不愿随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此时诗中飞鸟意象的审美意义发生转移进入了彷徨之累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

古诗中鸟的意象浅析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就会发现,诗歌与意象的关系紧密相连。

“意象是詩人主观情志的具体载体,是诗歌的灵魂,是我们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

”在历史的长河中,以“飞鸟”为意象表达自身情感的篇目更是不计其数。

“飞鸟”本身就有深远的渊源。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对飞鸟的崇拜。

古时候先民把飞鸟想象成开天辟地的英雄,(载于《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反映了先民们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同时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后世又有“五柳先生”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用以歌颂精卫的精神。

诗人常借它展开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喜出望外,还是痛不欲生。

不同的心境写出不同的诗歌,不同的诗歌反映不同的人生。

这些作品中的“飞鸟”或是带着比兴的色彩,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或以飞鸟为隐喻表达爱情愁思的邈邈恋歌,或为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或为沉郁悲愤的国仇家恨,更或是闲世隐居的世外桃源。

中国古典作品本身风格迥异,而以“飞鸟”为意象的作品风格更不是单一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飞鸟”意象中的悲欢情爱、壮志难酬、郁愤愁思与归隐田园的四方面特征。

悲欢怨爱的爱情鸟在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关雎》也曾出现过以“飞鸟”为意象的篇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是一种鱼鹰类的水鸟,传说此鸟终生相守。

而此诗以雎鸠为隐喻,直率的引出下文,表达青年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并渴望永结为伴侣的憧憬。

它是一首恋曲,在此诗句中,以鸟朦胧优美的意象,抒发出对恋人的脉脉情思。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中解释“关关雎鸠”时,仍沿用“雌雄情意专一”、“尤笃于伉俪之情”之词,可见一斑。

正如《诗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这种“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特点一直延续到汉乐府民歌。

在《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广为传颂的《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此二句作为全诗的起兴,以喻夫妇二人离别。

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第一篇: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漫谈杜甫诗歌中的“飞鸟”意象闲来翻捡杜诗,发现描绘飞鸟的诗篇很多,这些种类不一、姿态万千的飞鸟构成了一个瑰丽多姿、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它们或离群掉队,苦苦挣扎于浩茫云天;或展翅奋飞,搏击凡鸟而雄视天下;或一展歌喉,欢呼春天,歌唱自由;或联拳静卧,露宿沙头,安享静谧……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佛说,一花一世界,我说,一鸟一人生。

品读、体味、揣摩、想象这些灵性活现,意趣无穷的“飞鸟”,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杜甫曲折多难的人生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下面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作中的飞鸟意象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类析。

(一)、苍鹰。

杜甫青年时代写过一首诗《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

”诗人通过描绘画鹰来抒发他那疾恶如仇的激情和搏击云霄的壮志。

首联点明画鹰,矫健不凡的苍鹰挟风带霜,虎虎生威,使得洁白如雪的画绢上仿佛突然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

颔联、颈联描写苍鹰的神态。

耸身抓兔,侧目传神,光彩照人,气雄万夫,几个简单而逼真的细节活画出苍鹰严阵以待,跃跃欲试的形象。

尾联顺势收笔,抒写心志:何时才能展翅云天,搏击凡鸟?何时才能搏杀平芜,大获全胜呢?诗歌题画赞鹰,借鹰喻人,发乘风思奋之心,抒疾恶如仇之志,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二)、飞鸟。

《春望》前四句这样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前两句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丛生,林木苍苍。

画面破败萧索,给人以怵目惊心之感。

后两句写春望所感:国破家亡,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意境凄惨悲痛,读来令人心惊肉跳。

显然,两联四句,前后关涉,诗人意在以山花泣泪,飞鸟惊心来表达自己离乱伤怀,满目凄凄的忧患之感。

《南邻》写朋友山居生活的幽雅情趣。

前四句“锦里先生马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总结-精选范文

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总结-精选范文

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总结高考语文古诗文飞鸟意象含义⊙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

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例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

例4:“诗佛”王维“开轩临颖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

例5:宋代文豪苏轼“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

“没”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由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

例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鸿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

陶诗中的飞鸟意象分析陶诗鸟意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政治、官场的厌倦。

陶渊明一生曲折多变,东晋门阀士族社会的森严等级与他的情趣、追求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日益贫困的家庭条件,备受冷落的社会地位,动乱矛盾的社会现实,与高洁纯朴的个人志趣,便是陶渊明追求自由生活的基础。

这种追求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它发展到极端,具有明显的消极避世色彩。

陶诗中的鸟意象真实形象地把作者的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饮酒》这组诗较为集中地代表了陶渊明的思想。

在这组诗中,作者多处使用鸟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矛盾、痛苦的思想与追求。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把自己时隐时仕这般生活看作是失群之鸟,脱离了自由的鸟群,从早到晚孤独无依飞翔不止,甚至到了晚上连栖息的地点也变幻不定、悲声不绝。

终于,疲倦的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傲岸不屈的松树,松作为鸟的辅助意象此时此地与鸟相同,亦是孤独的。

孤松孤鸟正是陶潜本人久在樊笼孤苦无依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失去自由的痛苦心情。

与此相对应,作者也在《闲情赋》中以“鸟凄声以孤归"来表现形孤影只无所依托的悲哀。

在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社会,陶渊明把自己入身仕途看作是鸟入笼中,随时都有不测之祸,因此,终日惶恐不安。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归园田居》之一中也视社会为网,认为自己入仕是"误人尘网”,一个“误”字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把自己不愿“口腹自役”,“违己交病”的心情尽情宜泄了出来,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则真实吐露了满腔渴望,表现了依恋旧林、怀念故土及对自由安乐祥和之土的苦苦追求。

而此时能够脱离尘网冲出樊笼是多么不易。

当作者把鸟的自由与自己的不自由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便意识到自己并非真正的鱼鸟,鱼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而自己则终日奔波劳累却无可奈何,这时,一种惆怅愧怍之情便油然而生。

论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论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后来其侄魏明帝曹毅即位曹植天真地以为自己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曾先后上书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等表文希望能留在洛阳和母亲兄弟等亲人自由来往更希望魏明帝能给他一个被任用的机会但这一愿望又一次落空曹植笔下的自由鸟就含蓄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向这两首诗显然都本自于史记陈涉世家中燕雀安识鸿鹄之志哉借神鸾鸿鹄意象与燕雀意象对举表明诗人虽然沦落与燕雀为伍但依然坚守着高洁的品格
飞 鸟意象 在 中国诗歌史 上 源远 流长 ,其 内涵是 经 过长期 积 淀形成 的 。《 易》 中 的 《 周 中孚》 、《 明 夷》 渐》 《 、《 、 小过 》 等 卦 中均有 鸟 的影 子 ,这 里
的鸟大 体 上 象 征 着 坚 贞 自守 、远 遁 自晦 的高 蹈情
1 理 想 鸟 :人 生 追 求
Vo . 4 NO 3 12 .
20 0 9年 6月
Jn 20 u. 09
论 曹植诗 歌 中 的飞 鸟意 象
褚 艳 红
( 阳理 工 学 院 ,河 南 洛 阳 4 12 ) 洛 70 3

要 : 曹植 诗歌 中的 “ 鸟” 意 象是 其 心灵 轨 迹 的生 动反 映 和 形 象写 照 。概 而 言之 , 可 分 为 “ 想 鸟 ” “ 飞 理 、 孤
追 求 。屈原 用瑰丽 的诗 篇 ,编 织成光 彩 流溢 的飞 鸟 故 事 雏 形 ,汉 乐 府 和 “ 诗 ” 又 继 屈辞 进 一 步 丰 古 富飞 鸟意象 的 内涵 ,到 了曹植 这里 ,飞 鸟意象 具 有 了更为 明晰 的思 想 意 蕴 。在 曹植 现 存 的 9 0多 首诗
邺城 ,并戒 之 日 : “ 昔 为顿 丘令 ,年 二 十三 ,思 吾
曹植 自幼天 资聪颖 , “ 十 岁余 ,诵 读 诗 、论 年 及辞 赋数 十万 言 ,善 属 文 。 … 因此 深 受 乃 父 曹 操 ” 的喜 爱 ,一 度 有 被 立 为世 子 的 可 能 。建 安 十 九 年 ( 公元 2 4年 ) 1 ,曹操 出征孙权 ,特意安 排曹植 镇守

诗经鸟的意象

诗经鸟的意象

论《诗经》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信息来源:诗经文化网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3日18:12 文章编辑:晓华耿嫦娥《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往往用物、特别是动物形象来表达感情。

可以说,不懂名物及其相关制度,就读不懂《诗经》。

正如纳兰性德在给《毛诗名物解》写的序中所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靡一不具,学者非多识博闻,则无以通诗人之旨意,而得其比兴之所在。

”这些名物都与比兴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在《诗经》中表现男女恋情和婚嫁场面的诗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先民们在写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不直接言情,而是委婉道出,这就要得力于“兴”的运用。

钟敬文曾将“兴”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诗意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做“纯兴诗”;另一种是借物以起兴,隐约中皆略暗示点后面的诗意的,这可以叫做“兴而带有比意的诗”。

纵览《诗经》,可以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情诗与鸟有关。

如《周南•关雎》中的“雎鸠”、《召南•鹊巢》中的“鸠”、《邶风•燕燕》中的“燕子”、《邶风•雄雉》中的“雄雉”、《鄘风•鹑之奔奔》中的“鹑”、《曹风•候人》中的“鹈”、《曹风•鸤鸠》中的“鸤鸠”、《幽风•鸱鸮》中的“鸱鸮”、《生民之什•凫鷖》中的“凫鷖”、《臣工之什•振鹭》中的“白鹭”、《商颂•玄鸟》的“玄鸟”等等。

诗人们或以鸟起兴,或以鸟为喻。

在这里鸟成为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借“飞鸟”的意象来写青年男女相悦相爱的相恋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留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表现的是男子对姑娘的一见钟情。

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八字,这是诗人借眼前的景物作为诗的发端,而关雎的和鸣又可用来比喻男女求偶,和下面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义上有着联系,所以是“兴而比”,表达男子强烈的思慕之情。

清平乐令中飞鸟的意象

清平乐令中飞鸟的意象

清平乐令中飞鸟的意象
嘿,咱今天就来说说《清平乐令》中飞鸟这个意象哈。

你想啊,那飞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多潇洒啊!它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不受啥拘束。

就好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广阔的天空这个大游乐场里尽情玩耍。

在《清平乐令》里,飞鸟有时候就像是个自由的象征。

看着它们在天空中翱翔,咱就会想,哎呀,要是咱也能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该多好呀。

它们不用操心生活的琐事,不用为了工作烦恼,整天就是飞呀飞,找吃的,找地方休息,过得可真是轻松愉快呢。

有时候呢,飞鸟又像是一种寄托。

就好像诗人心里有啥想法,通过飞鸟来表达出来。

也许是对远方的向往,也许是对自由的渴望,反正就是把那些心里的小九九都放在飞鸟身上啦。

比如说,诗里写着“飞鸟相与还”,这是不是感觉就是诗人在说,哎呀,我也想像那飞鸟一样,找到自己的归宿呀。

或者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那黄鹂鸟在树上叫得欢快,不就像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也可以很快乐很自在嘛。

而且飞鸟还有一种灵动的感觉呢。

它们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那身姿,那动作,多灵活呀。

看着它们,就感觉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不再是死气沉沉的。

总之呢,《清平乐令》中的飞鸟意象可真是有意思呀,它们给整首词都增添了不少活力和趣味呢。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感觉自己好像也变成一只飞鸟啦,哈哈!
好啦,咱今天关于飞鸟意象的闲聊就到这儿啦,下次再找个好玩的话题来唠唠嗑呀!。

《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

《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

《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飞鸟作为《咏怀》诗中鲜明的意象,真实地反映了阮籍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八十二首《咏怀》诗,其中直接写到飞鸟意象的有二十九首,间接写到的有十三首(所谓间接写到指的是诗中出现翱翔,飞扬等字眼),占了总篇数的一半。

在诗中频繁出现的飞鸟主要有玄鹤、凤凰、莺鸠、燕雀、黄雀、海鸟、高鸟、寒鸟、孤鸟、黄鹄与鸿雁等,这些飞鸟有固定的意义和指涉,大体可以分为四类:高洁的玄鹤和凤凰;翱翔的海鸟和鸿鹄;失群的孤雁象;凄凉的寒鸟和孤鸟。

这四类飞鸟真实再现了阮籍一生的心理路程和阮籍本身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高洁的玄鹤和凤凰中国古代的诗人们都具有难以割舍的政治情结,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们把建功立业,立身扬名看做人生的第一要务。

阮籍作为魏晋后期重要的诗人,年轻的时候也曾胸怀儒家的济世之志。

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志气豪放。

在阮籍的青少年时期,曹魏政权相对稳定,由于他经过了建安时代的积极的精神洗礼,所以“济世之志”反映在诗歌中的是一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气吞山河的豪情。

《咏怀》诗三十九首云:“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诗人描写了一个驱车远行,受命自忘,挟良弓,穿精甲,义无反顾,争上疆场的壮士形象,这也正是当时阮籍青年时期不甘寂寞,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真实写照。

《咏怀》诗二十一,七十九云: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硒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胫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西昆仑,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玄鹤象征着高洁之志,正如其诗所说,时光飞逝,生命将尽,诗人不愿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想要象那玄鹤一样,一飞冲青天,实现其远大抱负。

黄侃说:“欲与玄鹤为俦,远举云中,不欲与凡禽同居局趣之地也。

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从飞鸟意象看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内容摘要:鸟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物,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先民视野中的鸟开启了后代诗文中鸟的“原型意象”,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两类:一是追求宏大的境界,是经过拼搏后的自由;一是选择退守,是疏离群体的个体自由。

这两种“原型意象”陶渊明诗中兼而有之,其思想的转变可以从飞鸟意象中得到证实。

关键词:陶渊明;飞鸟意象;归隐;自由Abstract:Bird is the object of a certain symbolic objects, and its connotation is a symbol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Ancestors of birds in the open field of vision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of bird poems, "the prototype image," To sum up, probab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First, the pursuit of ambitious state, is struggling after freedom; first choice retreat is alienated groups individual freedom.The two "prototype image of" a combination of Tao Yuan-ming's poem, his thoughts can change the image from the birds was confirmed. Key words:Tao Yuan-ming;birds imagery;Seclusion;Freedom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和豁达洒脱而闻名,其中常常出现飞鸟的意象。

飞鸟是陶渊明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它不仅是描绘自然景观的元素,更是表达作者自身情感和追求自由的象征。

首先,陶渊明诗中的飞鸟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

在陶渊明的诗中,飞鸟常常活跃在田野和山林之间,成为草木、花草间的一道亮丽风景。

比如《饮酒》中的一句:“至今须放白鹿去,雪洞中,不解离飞鸟”。

这一句字面意义是白鹿离开了雪洞,飞鸟也飞离了雪洞,但深层含义是作者对自由和辽阔天地的向往。

飞鸟在陶渊明的诗中往往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其次,飞鸟在陶渊明的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颇为坎坷,他曾经历过兴亡之际、宦途失意等许多不幸遭遇。

因此,他的诗中往往流露出对人生苦痛和现实虚无的思考。

飞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象征作用。

比如《归园田居》中的一句:“时维久矣,或不然然!上以观其下,民鄙而畏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里的飞鸟不仅代表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精神,更凭借自身的高飞势力使得作者的内心凝重和力量倍增。

最后,飞鸟在陶渊明诗中也是一种追求理想和意义的象征。

陶渊明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山水田园”的追求和向往,飞鸟作为山水田园的一部分,不仅象征着这样的理想,更寓意着对理想生活和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比如《归园田居》中的一句:“少无适泽,而性好羽,乃今西北之役人也。

”这里的飞鸟代表了陶渊明对于自由、和谐人生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思考和关注。

总之,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是他所描绘自然景观的重要元素,更是表达作者情感和追求自由的重要象征。

飞鸟不仅是一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符号,更是诗人内心情感和理想的抒发。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他的诗歌之美。

唐诗宋词中的飞鸟意象解读

唐诗宋词中的飞鸟意象解读

唐诗宋词中的飞鸟意象解读
飞鸟在唐诗宋词中是一个普遍的意象,它可以代表着自由、追求自由、象征平等自由的理念,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在唐诗宋词中,飞鸟的意象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由的景象,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流水自由奔放的景象,其中也蕴含着李白追求自由的理念。

此外,飞鸟的意象在唐诗宋词中也被用来表达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比如元稹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轻薄离别,谁知江月,悠悠生死别绪,长风破浪有谁?”,这里描述的是一只飞鸟在长风破浪中飞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生死别绪的不甘。

总之,在唐诗宋词中,飞鸟的意象可以被解读为自由、追求自由、象征平等自由的理念,以及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

《诗经》中的飞鸟意象《〈诗经〉中的飞鸟意象》《诗经》就像一座古老而神秘的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意象,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飞鸟意象呢,那可是这花园里特别亮眼的存在。

一、飞鸟与爱情在《诗经》里,飞鸟常常和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看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这种鸟啊,它在那儿“关关”地叫着,就像一个热情的红娘。

它的叫声就像是在给小伙子加油打气呢,告诉那个君子,对面有个好姑娘,你得勇敢地去追求。

这种鸟的出现,让整个爱情故事都充满了生机。

就好像在说,爱情就像鸟儿的歌声一样自然而美好。

而且啊,鸟儿可以自由地飞翔,在天空中寻找自己的伴侣,就像人们在世间寻找自己的爱情一样。

这种自由而美好的感觉,通过飞鸟这个意象,完完全全地融入到爱情的描写当中了。

二、飞鸟与思念飞鸟还常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

比如说,鸟儿能够自由地飞到远方,可是思念的人却不能相见。

就像有一首诗里可能暗示的那样,一个人看着天空中飞翔的鸟儿,心里想着远方的亲人或者爱人。

鸟儿越飞越远,思念就越来越浓。

那种看着鸟儿飞走,自己却只能原地等待的感觉,真的很让人心酸。

飞鸟就像是一个带着思念的信使,可是它却不知道要把这份思念送到哪里去。

这种无奈和惆怅,通过飞鸟这个意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我们有时候想念一个人,看着窗外的小鸟,就会想,小鸟啊,你要是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他就好了。

三、飞鸟与生活飞鸟在《诗经》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时候的人们,每天都能看到鸟儿在天空飞过,在树林里栖息。

鸟儿的生活习性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很多的关联。

比如说,鸟儿什么时候开始筑巢,什么时候开始南飞,这些都可能被人们看在眼里,写进诗里。

鸟儿就像是生活的一个小小标志,它们的存在让人们对季节的变换、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燕子飞回来,就知道春天来了一样。

《诗经》里的人们也是这样,飞鸟的一举一动,都是生活中的一个信号。

而且啊,鸟儿在田野里觅食,人们在田野里劳作,大家都是大自然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陶渊明诗中鸟意象探析

陶渊明诗中鸟意象探析

但没拥有这种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的、更珍贵的自
由。此时的陶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 军参军经曲阿作》),长期的官场生涯.使他认识到居官 并不能实现他期待的“自由”.他并不能像大鹏那样扶
摇直上九万里。因此此期诗中鸟之意义发生了转换,即 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与主流社会疏离后的个体自
由。《饮酒·其四》更形象地描画了他此时的心态:“栖栖
官场生涯中,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之不可
为.认识了仁政理想之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
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

在感到了政治不可为时.陶渊明叉以归鸟意象作
为寄寓生命、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在《归圊田居·其一》中.诗人把他涉足过的官场比
作一张宏大无比的巨网.凡是侧身其中者.都犹如是落 入网中的鸟、关进笼中的雀,一经踏入这个“尘阿”.精
其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治.翻翮求心。顾俦相呜,景庇清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二: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进路诚悠,性爱无遗。
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其四: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错缴奚施,已卷安劳1
“庙堂之上”与“山林之中”的区别不在于地域上的区
别,而在于主观上的认识。如果“心”能驻守林泉之下。
那么,即使身在“庙堂之上”,也元异于“山林之中”。诗
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这几句诗,表达的就是这种理念。但是,他不能把这 种理念贯彻始终。陶渊明居官本来是为实现政治上的

飞鸟意象:自由的灵魂

飞鸟意象:自由的灵魂

飞鸟意象:自由的灵魂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曾经发出过“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音。

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1理想: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颗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诗佛”王维“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

宋代文豪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

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

“没”是一个延续性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在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那种认同之感。

2盟鸥:山鸟山花吾友与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鸥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与机心。

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

论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论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音乐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由、自然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在他的诗歌中,飞鸟意象频繁出现,这些飞鸟意象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嵇康对自由、理想和人生追求的理解。

首先,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着自由和理想。

在古代中国,飞鸟被视为一种自由的象征,因为它们可以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中,不受任何束缚。

嵇康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尘世的不满,他希望像飞鸟一样自由飞翔,远离尘世的纷扰和束缚。

例如,他在《游仙诗》中写道:“鸟群迎欢舞,乐哉游仙人。

”这里的飞鸟意象象征着自由和欢乐,表达了嵇康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其次,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也体现了他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在嵇康的诗歌中,飞鸟意象常常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例如,他在《幽愤诗》中写道:“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这里的飞鸟意象象征着道家的超脱和玄远,表达了嵇康对和谐、自然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此外,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还反映了他的乡愁和怀旧之情。

他在诗歌中常常用飞鸟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例如,他在《思亲诗》中写道:“思故乡之既远,怀良辰之莫留。

”这里的飞鸟意象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表达了嵇康对家庭和过去的深情厚意。

总之,嵇康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

它们既表达了嵇康对自由、理想和人生追求的理解,也体现了他的道家思想、乡愁和怀旧之情。

这些飞鸟意象不仅为嵇康的诗歌增添了艺术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深入了解。

《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

《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

《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最新版)目录一、《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概述二、飞鸟意象在《咏怀》诗中的具体表现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2.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3.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4.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三、飞鸟意象在《咏怀》诗中的象征意义1.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2.自由的灵魂3.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四、结论正文一、《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概述《咏怀》诗是阮籍创作的一组诗歌,共计八十一首。

在这组诗歌中,飞鸟意象被反复提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元素。

飞鸟在诗歌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时是诗人的伴侣,有时是诗人的向往,有时则是诗人的象征。

二、飞鸟意象在《咏怀》诗中的具体表现在《咏怀》诗中,飞鸟意象有多处体现。

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里的孤鸿和翔鸟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向往。

孤鸿在野外哀号,翔鸟在北林中飞翔,它们与诗人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使诗人的内心情感得以宣泄。

又如“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这里的飞鸟意象则表现了诗人在登高远望时,看到的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的景象。

这些孤鸟和离兽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迷茫,表达了他在面对广阔的世界时,内心的无助和彷徨。

三、飞鸟意象在《咏怀》诗中的象征意义在《咏怀》诗中,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飞鸟是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通过描绘飞鸟的自由翱翔,实现了自己精神上的自由遨游,弥补了现实生活中的不足。

其次,飞鸟意象象征着自由的灵魂。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飞鸟常常代表自由的灵魂,它们飞翔在天空,无拘无束,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飞鸟意象还象征着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

诗人通过描绘飞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自己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四、结论总之,《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诗歌元素,它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追求。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

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

“诗佛”王维“开轩临颖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

宋代文豪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

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

“没”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由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

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鸿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

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
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

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

——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

——李中《思九江旧居》
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盟约。

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景色,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

继他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

——姜夔《庆宫春》
但这种能够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

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
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曹植《情诗》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乡。

——《玉台新咏·艳歌行》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中,清泗与淮通。

——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

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相传为李白所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

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伫,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际,飞返故巢。

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
得通。

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傍晚时分,看到出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

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飞鸟在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陆游《秋思》
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

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

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
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