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合集下载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探究思考】: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依靠什么制度来实现和保障的呢?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时空坐标】【回顾旧知】: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方式:⑴战争:征服、平叛,如打败匈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⑵并存:和亲、会盟。

如秦明修长城抵御匈奴和蒙古;汉初和唐朝与匈奴和吐蕃的和亲。

⑶归属:加强管理①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首领,明清册封藏族领袖;②设官职和机构管理,如中央的典客、鸿胪寺、理藩院;③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如都护府;羁縻性质的机构,如都督府、都司、卫所、土司;办事大臣。

④移民屯田,开发边疆:如汉朝屯戍政策⑤互市贸易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探究思考】2、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①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②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

不④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展示大量图片和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10:AAAAACA B C C11.原因: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①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①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杨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
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 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 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201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批准中国申 报的“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3-2019西藏小学在校生人数及学龄儿童入学率
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格局。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2013-2019西藏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数说”宁夏60年(摘编自新华网2018.9.15.)
各民族社会经济共同繁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确立民族工作主题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 13 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纲《 内 内 民《
领陕 族》甘 自建宁 治立边 区蒙区
回施 民政
蒙 实 行 区 域 自 治
蒙 古 自 治 区 成 立
族共 团同 结纲 平领 等》 互: 助各
基 本 政 治 制 度
五 四 宪 法 确 立 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精品课件)高二历史优质实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精品课件)高二历史优质实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一)背景
4.理论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适合中国国情,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
“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1931年:承认中 1938年:允许蒙、 国境内少数民族 回、藏、苗、瑶、 的自决权,一直 夷、番各民族与汉 承认到各弱小民 族有平等权利,在 族有同中国脱离,共同对日原则下, 自己成立独立的 有自己管理自己事 国家的权利。 务之权,同时与汉
族联合建立统一的 国家。”
1941年:1945年 1946年2月: 1947年 建立蒙、10月: 内蒙古的工作, 5月: 回的民 提出在 根据和平建国 内蒙古 族自治 内蒙古 纲领中关于民 自治区 区。 实行民 族平等自治的 成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民族自决-独立建国和民 族自决-自治邦-联邦制
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 国家方案,完全放弃民族自决-自 治邦-联邦制国家方案
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国家方案
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城自治》白皮 书(2005年2月)
1.优势: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 ④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 特点: ①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课件2: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2: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
1954
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 1955 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还成立了
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Biblioteka 1955.10 1965.09
1958.10
1947.05
新疆达坂城风
力发电机组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少数民人大代表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 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 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958.03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984 1990 1997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 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 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背景 中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 元一体格局。 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对落后。 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 族区域自治。
1941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3.引导学生树立平等、包4.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为我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施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感到自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教学情景。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成果以及民族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认识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民族政策的论文,深入分析我国民族政策的优势、不足及改进方向。
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民族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情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作业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五、案例亮点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比分析、历史视角与现实联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章节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当代中国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五个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 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认同。
中共十九大提出: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 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 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 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 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 体体现。
政策 恢复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 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 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 国家政策的自主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198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
构建中华 民族共同 体
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如培养人才、招生优惠、引进技术等。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天下”是“天下” 人的“天下””,今后我们也要加倍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难点: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课时主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
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
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

教学设计2: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2: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分布情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条件。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时代背景。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上的促进作用。

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当代民族政策的学习,加深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观察民族服饰的图片并结合《爱我中华》的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思考,当代中国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来管理这个大家庭?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新课讲授【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3)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中国共产党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过程(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课件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 举措。 提示: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 自治地方的发展。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 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 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 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 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
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
名额的代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
探究三 国家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举措 材料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 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 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 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 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 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 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 体格局。 (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 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案例背景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是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以及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我国在民族问题上的努力和成就,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我还将会通过引入具体的事例和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和成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我还将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引入具体的案例和事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情况来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我还将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此外,我还将会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恩施前世——民族区域自治之渊源二、恩施今生——民族区域自治之实行三、民族未来——民族区域自治之展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恩施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恩施前世——民族区域自治之渊源用三段材料,以恩施的发展作为主线,以史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渊源。

说明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然性。

同时提高学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材料一:据《尚书禹贡》载,上古时期,今恩施市属禹分天下为九州”之一的荆州之域……“恩施”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在明朝时达到顶峰。

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

土兵在多次的奉调抗倭和“平叛”战斗中,屡在民族与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数万土家儿女参与战争,立下过不朽的功劳,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武汉地区委员会派董必武到恩施,曾坐镇恩施指挥自治军抗击吴佩孚的北洋军。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沦陷。

恩施成为湖北省临时省会。

抗战期间,恩施地区共征兵10万多人,征集民工110万人次,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践出发,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

在11月6日解放恩施,7日成立恩施县人民政府。

阅读材料和课本找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材料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

全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

二、恩施今世——民族区域自治之实施1.展示恩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设立过程2.布置任务二填下列表格(写出对应的年份民族政策发展的大事件),展示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以及发展过程时间事件194719491954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6张)上课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6张)上课

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 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 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 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 群众的生活水平。 “两个共同”
的 民
发展:改革开放后 进程 1990年,“三个离不开”

意义


完善:中国十八大以来
“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 “五个认同”
随堂演练
国务院新闻办于今年5月21日发表《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
书,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才能为西藏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关于西藏自治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结合P77学思之窗,阐释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 雅鲁藏布江上的牛皮船
2016年12月 西藏扎囊特大桥
旧西藏农奴制度
2021年3月
流落街头、乞讨求生的 90后姑娘洛桑卓玛指导
妇女儿童
培训的小朋友
20世纪50年代 拉萨大桥
2021年8月 拉萨大桥新貌
——以上图片均源自新华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1984年)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1997
1990
中国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等。
2.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分析民族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案例分析:展示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某自治区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某自治县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扶持等,让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成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探讨民族政策在校园、家庭、社会中的应用。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关爱少数民族同学,促进校园民族团结进步。
3.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内容,引入本课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2.知识传授:
(1)讲解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教师以讲解、举例等形式,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等。同时,详细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等主要内容。
2.分析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
教师通过时间轴、历史事件等教学手段,梳理民族政策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强调民族政策在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课。

其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背景、发展历程与制度完善。

本课线索比较清晰,知识内容较少;大部分的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同,且涉及跨政治学科教学,与本单元第十一课存在知识衔接关系。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需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教材中多数内容属于思想原则和理论总结,需设置真实情境,便于学生深刻理解。

根据本册书的编制特点,应从制度角度探索本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进一步落实学科素养,尤其是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于本课相关史实基本了解并掌握。

由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先入为主,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历史的角度,对本课知识进入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从制度视角学习,增添课程历史韵味,理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国家治理、国家民族的意义,进一步落实家国情怀,是本课要完成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及图片史料,梳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时空素养。

2.通过了解制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渗透历史唯物史观素养。

3.通过古今民族政策对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与探索。

4.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历程为例,设置真实情境,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制度自信和时代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各位同学们好,新课开讲前,老师先带大家云旅行一番,去看看美丽的内蒙古。

(播放内蒙古的视频)游览了内蒙古,可以谈一谈内蒙古的风光与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么?学生活动:更加现代化、繁荣等。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思维点拨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指少数民族 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导思 主题深化探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原因
史料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 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 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①。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 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 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 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 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②。
由材料可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民族团结,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各 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时凸显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与基层民主制度无关,B项正确,D项错误; “全方位的一致”说法错误,A项错误; 香港、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少数民族”,C项错误。
导练 对点训练提能
1.[教材内容改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下列史实与之相关的是
①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
作主题 ②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④《反
√C.顺应了历史与现实国情
D.适合所有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最先进”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并非“全面自治”,B 项错误; 由“这主要基于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 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现状”并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 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顺应了历史与现实国情,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效仿,C 项正确,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答案

高中历史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答案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C解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宪法、历次宪法修改的明确和坚持,以及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说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经济、民族关系、法制化建设,故排除A、B、D三项。

2.D解析根据材料“不问民族成份如何,均享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可知,这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贯彻了《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D项正确。

1949年《共同纲领》就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虽材料内容提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但并不是强调民主协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从法律上保障公民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

3.B解析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4.D解析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明这一制度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故选D项。

“求同存异”主要用于处理外交事务,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B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指导思想,C项错误。

5.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为了实现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故D项正确;A、C项都是其客观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基层民主政权建设,排除B项。

6.答案(1)政策:羁縻府州制度;军镇屯戍制度;和亲和册封政策。

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和防御体系;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

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

”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解析:选D。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这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国情,故选D项;“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不能说明团结,排除A项;“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不能说明反对外族的要求,排除B项;“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无法体现民族的共同繁荣,排除C项。

2.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在将西藏纳入统一国家的前提下,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在行政建制和治理方式上,采取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差异的政策。

材料意在强调( )
A.西藏自治区成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C.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渊源
D.元朝宣政院是自治制度的雏形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可知西藏自治区建立于1965年,故A项错误;材料仅叙述了西藏自治区建立的历史背景,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自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起……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因事而治等特殊的政策”得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背景,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元朝宣政院和自治制度的关系,故D项错误。

3.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
不能照抄别人的。

”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项符合题意;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D项。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D.为了实现人民平等和民主
解析:选B。

B项与材料中“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相符,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人士的态度,排除A项;C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民族问题,排除。

5.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行使自治权的前提,不
是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符合国情的信息,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不是高度的自治权力,故D项错误。

6.下表为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
歌手民族歌手民族
阿里郎组合朝鲜族布仁巴雅尔蒙古族
乌兰图雅蒙古族阿朵土家族
降央卓玛藏族彝人制造彝族
(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解析:选B。

“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与文化繁荣直接相关,故选B项;“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与“自治”无关,且“高度自治”说法错误,排除A项;“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与“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下表反映了我国( )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的是一种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建成,故B项错误;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1995年,这与材料给定的时间段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表格我们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在稳步前进而非迅速发展,故D项错误。

8.有观点认为: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

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这一观点( ) A.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B.成为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
C.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解析:选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之一,设“民族自治市”的观点只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能得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只是建议,没有实行,不是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一些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自治县设置“民族自治市”是完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 项正确;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就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

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

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可以看出其差异主要为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前就进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如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及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背景:汉唐以来有少数民族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