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董卓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精要解析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主谓 、有些判断句, ”“也 全不用。 之间不用判断词 不用判断词, 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 判断例如: 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枭雄…… 刘备天下枭雄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 今臣忘国贱俘 至微至陋。 陈情表》 贱俘, 今臣忘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总结:判断句的谓语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总结:判断句的谓语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 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 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 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 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 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 故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师旷曰: 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 释之, 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 戒。”(《韩非子》) 韩非子》 1、没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 、没有什么( 当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 没有人敢违背他。 没有人敢违背他。 2、现在有个在旁边说话的小人,所以撞他。 、现在有个在旁边说话的小人,所以撞他。
高中文言文语法阅读理解方法
高中文言文语法阅读理解方法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者智力发展和言文能力提高的关键。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难度较大,因为它们所使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因此,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语法阅读理解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阅读理解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的学习。
一、认识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其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较为复杂。
在阅读文言文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例如,文言文常使用的动词短语,包括'不可'、'之所以'等;名词短语,如'其'、'诸'等;以及一些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等。
当我们熟悉了这些特点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含义。
二、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
由于文言文词汇的使用与现代汉语不同,而且其中的动词、名词等词语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因此在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或者句子结构时,我们应该通过上下文来进行理解。
通读整个文段,弄清上下文中其他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三、理解文言文句子的主干对于复杂的文言文句子,我们可以通过找出句子的主干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一般而言,文言文句子的主干由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充当,通过找出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和意思。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句子的主干来判断句子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四、辨析文言文的虚词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使用较多,而且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意辨析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例如,'乃'在文言文中通常表示原因或结果,'则'通常表示对比或转折。
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和篇章。
五、积累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对于阅读理解非常重要。
高中文言文语法书排名
高中文言文语法书排名摘要:1.高中文言文语法书概述2.高中文言文语法书排名3.排名第一的《古汉语语法》简介4.排名第二的《高中文言文语法大全》简介5.排名第三的《古文观止》简介6.总结与建议正文:随着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和家长开始关注高中文言文语法书的选择。
本文将为您介绍三本高中文言文语法书的排名,并简要介绍每本书的特点。
1.高中文言文语法书概述高中文言文语法书是针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而编写的一类辅导教材。
这类书籍通常包括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高中文言文语法书排名根据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和学生评价,我们为您精选了以下三本高中文言文语法书的排名:(1)排名第一:《古汉语语法》《古汉语语法》是一本针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法教材。
该书系统地讲解了古汉语的词汇、句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例句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排名第二:《高中文言文语法大全》《高中文言文语法大全》是一本全面、实用的文言文语法教材。
该书详细介绍了文言文的词汇、句型、修辞等方面的内容,并配以大量例句和练习题,使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3)排名第三:《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汉语散文选,选编了从先秦到明代的著名散文作品。
该书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古文,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写作能力。
同时,该书对文言文的语法、句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学生学习古汉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3.总结与建议综上所述,这三本高中文言文语法书各有特点,适合不同需求的学生选用。
建议学生在选择时,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挑选适合自己的辅导教材。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基础(共55张PPT)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 大家喜欢游泳。 ~~~~~~ 他给我一本书。 (双宾语)
~~ ~~~~~~~~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 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 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 定语后置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 ) )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 )( 烤肉很香。 ( ) 承受的压力很大。 ( ) 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 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他来到小河边。 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 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 么样”。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小女孩哭了。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修饰 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 ] 十点半,大门打开了。 [ ] ] 他迅速地走进教室。 他被一伙歹徒打了。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 ] [ ] 高举旗帜。 [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 他的成绩非常优秀。 [ ]
词性: ①实词 ②虚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代词
助词 语气词
实词: 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 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 一般可独立成句。 虚词:
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 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实词之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人物名词:学生、老头、妇女、叔叔、 酒鬼等; 事物名词:笔、蜗牛、猎豹、棒球、战 斗机、冥王星、思想、物理、过程等; 时间名词:上午、过去、将来、午夜、 三更、甲戊、世纪等;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技巧整理(共六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根据语法断句如果从语法的角度找出了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就很容易断句。
文中的名词或代词,它们一般是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后往往断开。
还可以根据谓语动词去推知主语,由此明确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断句技法】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断句演示】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二、根据虚词标志断句(1)句首发语词:夫、盖、且夫、今夫等。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例】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句首时间词:是时、昔者、既已、既而、向者(之)俄而、方今、有顷、顷之、未几、斯须等。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咏雪》)(3)句首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盎、焉、孰等。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一般在其前断开。
【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4)句首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荀、故、是故、是以、则、然则、而况、若夫、至若等。
其前一般断开。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5)句末语气词:也、也与、矣、焉、耳、与(欤)邪(耶)、乎、哉、夫等。
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注意:①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等需保持完整,中间不宜断开。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一个标识词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于+施动者”(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4)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
(6)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为了使相如在诸侯面前(不因地位低微)被侮辱。
(7)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句意: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1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句意:被正义激发而死在这里的人。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见+谓语动词”(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句意: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型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型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型导语: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有哪些?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型,欢迎大家阅读。
理解掌握文言句式及其特点。
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
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如: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庄子秋水》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2、孰与:表示比较选择。
翻译为“与……相比”或“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
如: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
如: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魏文侯书》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之战》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莫非”“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
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
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②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长于臣:《鸿门宴》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它们分别 作“信”“有”“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 高中语文
文言文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介宾)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初体验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四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前言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阅读古代文献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正文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白异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主谓宾语的位置、动词的时态、助词的使用等。
•文言虚实:文言文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常使用虚词、置补结构等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
•文言偏正:文言文中的偏正结构较多,即用词与词间存在修饰关系,其中常见的有“了”、“之”、“而”等。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全篇理解:阅读文言文时,要通过全篇的阅读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不能只看某个句子或段落。
•细节把握: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要注重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论证思路等。
•正误鉴别:要学会辨析文言文中的正误,注意逻辑矛盾、表述不当等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释。
3. 文言文的鉴赏与解读•原文鉴赏: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借助注释和研究资料进行理解。
•作品解读: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深入的解读,探究作者的意图、主题思想、表达方式等。
•与现实联系:将文言文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对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启示和影响。
结尾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文言文的基本语法、阅读技巧和鉴赏解读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系统学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文言文将成为你们学习语文的一大亮点和优势。
注意:本文为AI助手创作,仅供参考。
深入研究文言文1. 阅读古代文献•古代文献的特点:古代文献包括历史书籍、哲学著作、文学作品等,阅读古代文献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 “被+动词”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3)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四、谓语前置(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五、宾语前置1.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鸿门宴》)六、定语后置1.构成“中心词﹢定语﹢者”。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3、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4、“中心词﹢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七、介词结构后置1.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 后置状语:(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特殊句式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如: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tuó)驼传》)三、表反问语气1.“况……乎“,译为“何况……呢”。
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道……吗”。
如: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如: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
(龚自珍《病梅馆记》)6.“安……哉”,译为“怎么……呢”。
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7.“况……欤”,译为“何况……呢”。
如: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
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四、表感叹语气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石壕吏》)2.“亦……哉”,译为“也……啊”。
如:亦盛矣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五、表推测语气1.“得无……乎”“得无……耶”,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
如:吾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蒲松龄《促织》)2.“其……乎”,除了表反问语气外,也可以表委婉的推测预期,译为“大概……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