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3f32e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a.png)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能够准确翻译各类文言文句式。
2、难点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辨别和理解。
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识别和调整语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例句,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句式的用法。
3、练习法: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句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正确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做好文言文阅读和翻译题目,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判断句1、概念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常见形式(1)“……者,……也” 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也” 式。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者,……” 式。
如:“粟者,民之所种。
”(4)“……,……” 式。
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用“是”作判断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是”一般不作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三)被动句1、概念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2、常见形式(1)“于”字表被动。
如:“而君幸于赵王。
”(2)“见”字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见……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字表被动。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3c4c8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e.png)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根底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那么""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那么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认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认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9befdabcd126fff6050b09.png)
六、课堂训练
1、[答案]1、这是什么山谷?(判断句)
2、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给这个山谷取名叫做愚公之谷。
(判断句)
3、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被动句)
2、答案:
①过去弥子瑕被卫君宠爱。
(被动句)
②所以,弥子的行为和当初相比没有变化,以前被称赞而以后却(因此)获罪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爱憎感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被动句)
1、答案: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译文: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
(2)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译文: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
琴在墙壁上撞坏了。
(3)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译文:“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胡说八道,
2、答案: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译文: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事了!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2)、公曰:“太师谁撞?”
译文: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f01f5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c.png)
一、判断句式——以“……也”结尾【教学目标】1. 理解判断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判断句式。
【教学重点】1. 判断句式的概念。
2. “……也”结尾的判断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判断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判断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以“被”字开头【教学目标】1. 理解被动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被动句式。
【教学重点】1. 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被动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被动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教学目标】1. 理解省略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1. 省略句式的概念。
2. 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省略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省略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省略句式,并改正错误。
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高三语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8ac46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5e.png)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X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X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X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X,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高中文言句式讲解教案模板
![高中文言句式讲解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5356d9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c.png)
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识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3. 通过对文言句式的学习,加深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句式结构。
2. 掌握文言句式的变换方法。
3. 学会运用文言句式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1.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差异及转换。
2. 不同文言句式的运用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如《论语》、《孟子》等。
2.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文言句式结构。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古代文学名句,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句式的特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提高句式辨识能力。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句式结构,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 以具体例句展示,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谓结构)- 分析句式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其构成要素。
2. 讲解文言句式的变换方法,如:- 谓语前置:将谓语放在主语前面,如:“吾友张生,善棋。
”(正常语序为“张生善棋”)- 定语后置: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正常语序为“千里马”)- 状语后置:将状语放在谓语后面,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常语序为“夫君子之行为静修身,俭养德”)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差异及转换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文言句式,并进行分类。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课文中的文言句式进行现代汉语转换。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句式的特点及变换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文言文材料,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课后作业1. 阅读课外文言文,找出其中的文言句式,并进行分析。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b75b6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1.png)
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复习,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
2. 分析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特点和用法。
3.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
2. 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转换和运用。
2. 如何在实际阅读中准确识别和理解文言文句式。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式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的用法。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教材或资料。
2. 准备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作为教学案例。
3. 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引发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式特点。
3. 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是否有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学习有困难,需要给予个别辅导。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翻译一段文言文,要求正确运用所学的句式知识。
2. 让学生找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并解释其特点和用法。
3.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十、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评价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f3ff8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4.png)
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和理解力。
3.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文言文句式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判断,以及省略句的补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句子中的句式结构。
3. 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言文句式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2. 准备相关文言文材料,用于案例分析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文言文句式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句子中的句式结构,让学生通过PPT上的例子进行观察和理解。
4. 练习:让学生翻译和改写PPT上的练习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句式的应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感受古代语言的韵味。
2. 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句式差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句式的特点。
3. 举例说明文言文句式在古代文学、历史等领域的应用,展示其独特魅力。
七、教学实践:1. 安排一节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式知识阅读文言文材料。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文言文句式,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3. 组织一次文言文句式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1文言文复习教案(六)文言句式
![1文言文复习教案(六)文言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681471e365ce0508763213c4.png)
课 题 文言文复习教案<六)文言句式教案目标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地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2、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学会运用倒装句地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教 学 重点难点 1、在教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学过地课文里地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地方法,然后作知识地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地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地难度.教具准备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教材第四册附录 教案过程【教案目标】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地要求.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地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教案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地文言句式地能力.【教案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地文言句式地能力.【教案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案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和用法”地能力层级为B 级.不同地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由于受选文是浅显文言文地限制,相对特殊地句式较少,2001年之后本考点没有设置考项,2009年《考试大纲》再次把它列入考查内容.,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地知识,尤其是在文言地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地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地困难和翻译句子地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地句式地理解,应该有足够地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地翻译时不可忽视地一个考点.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地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地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地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地习惯用法.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地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地可能性更大.设题地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地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地句式特点地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地项;④判断句式地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地理解等.下面针对《语文科考试大纲》所要求地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常见地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由于语言表达地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地地方在哪里呢?”.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地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地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由于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地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地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地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地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地人是干什么地?’”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地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地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地.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译文:“只听弈秋地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地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地疾病”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译文:“只看我地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地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地”)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地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地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地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地);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地尽头”练习:五、倒装句1.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1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知识总结:判断句省略句文言特殊句式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谓语提前)介词宾语提前宾语前置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否定句人称代词作宾语提前“是”、“之”作提宾标志★方法指导对文言特殊句式,02年以后没有出现直接考查性质地客观题,而一般是放到翻译句子中考查,判断给出地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具体是哪一种,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种技巧:1、翻译判断法:推测句子地意义,不改变结构翻译句子,将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文和原句对照,自然发现原句句式地特殊之处,由此判断其句式. 试卷 1 在各句后划线处,填入正确答案地序号.<95上海卷)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介词结构后<1)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3)吾属今为之虏矣解题思路:采用翻译法.<1)翻译地时候要把“于长淮间”提前,翻译成“每天和北人地骑兵在淮河一带出没”,所以是介词结构后置;<2)“宾客知其事者”要翻译成“知道这件事地宾客”,是定语后置;<3)意思是“我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了”,表示被动地意思,所以是被动句. 答案: <1) E <2)D <3) B 2、语法分析法:具体分析句子地成分,可以进一步认识其句子结构,帮助判断出其为何种句式.同时,要特别注意标志性地词语和句式,如“见”常常表示被动,“中心词+修辞语+者”一般是定语后置. 试卷 3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地一项是< ).<97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解题思路: “未之识”,由“未”判断出是否定句,“之”作“识”地宾语,宾语前置.A 由“不”知是否定句,“余”是“欺”地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 由“……者”猜测可能是定语后置,分析之下“铿然有声”是“石”地定语,确定猜测;C “奉”和“侵”前省略了主语,是省略句;D 由“于”字可推测是介词结构后置,结合翻译法,意思是“比市人地语言多”,可以确定猜测. 答案 A 一、选择题【能力训练】1. 与“未之识”句式相同地一项是< )<1997年上海卷)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地一项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B.客何为者C.亚父者,范增也D.具告以事3.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地一项是(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4.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地一项是(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5. 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地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曰:“牛何之.”④对曰:“将以衅钟.”⑤是乃仁术也.⑥夫子之谓也.⑦百姓之不见保.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是诚不能也.⑩构怨于诸侯.错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错误!王坐于堂上.A.①②③⑧/④错误!/⑤⑥⑨/⑦/⑩错误!B.①②⑤⑥⑨错误!/③⑧/④/⑦/⑩错误!C.①②③/④错误!/⑤⑥⑨/⑦⑧/⑩错误!D.①②⑤⑥⑨错误!/③⑧/④/⑦⑩/错误!【能力训练】参考答案解读: 1.A题干和 A 项是宾语前置;B 是定语后置,C 是一般句式,D 是介宾短语后置.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3. 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4. 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5.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④错误!省略句⑤⑥⑨判断句⑦被动句⑩错误!状语后置句)高考文言句式考试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地一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地句式特点不相同地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地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地一组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地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下列句中加点词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地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地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地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15.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地一组是(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地一句是(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 刘备,天下枭雄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地句子< )A 、之二虫又何知?B 、卿欲何言?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地是< )A、于其身,则耻师焉.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地两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惟兄嫂是依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何后之有?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地是<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高考文言句式考试参考答案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3.A.(主谓倒装.>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6.B.(都表被动.>7.C.("于"表动作涉及地对象,不表被动.>8.A.(其余被动句.>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地宾语"之",代指钟磬.>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13. 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14.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15.B16.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地对象;ACD地"见"都表被动.>17. 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18. 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19.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0.A2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地一项< 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22、< 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忠而被谤D、受制于人23、< B )A、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4、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B、梁父即楚将项燕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2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地一句是( D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 刘备,天下枭雄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B)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7、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地一项( 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2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地句子< C )A 、之二虫又何知?B 、卿欲何言?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29、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地是< A )A、于其身,则耻师焉.B、得复见将军于此.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0、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相同地两项是< AC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惟兄嫂是依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何后之有?31、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地是< C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562c7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c.png)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2021年整理〗《文言句式》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文言句式》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0555eab52acfc788ebc9a8.png)
课 题
文言句式
№3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在虚词用法的理解上
教学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教学关键
掌握虚词
课 型
将授课
教学方法
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教 具
电脑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学生活动
导入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导入
介绍
点拨
教师活动
了解
默读
思考
回答
学生活动
总结
练习
作业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081e5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0f.png)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类型,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能够准确识别各种文言文句式,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和标志。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句子进行准确的翻译。
2、难点(1)区分不同类型的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句式结构和语法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对各种句式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翻译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引出文言文句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形式“……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例:“夫战,勇气也。
”“……者,……” 例:“粟者,民之所种。
”用“乃”“则”“即”“皆”“非”等词表示判断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环滁皆山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用“于”“受……于……”表示被动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用“为”“为……所……”表示被动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无标志的被动句例:“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9a300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c.png)
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句式的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句式概述:介绍文言文句式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结构:主谓结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3. 例句解析:分析经典文言文句式例句,解释句式结构及用法。
4. 练习与运用:学生进行句式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式转换和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结构及其用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文言文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定义、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句式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结构。
3. 练习法: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涵盖文言文句式概述、例句解析和练习的PPT。
2. 文言文教材或资料: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教材或资料,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3. 练习纸:准备练习纸,用于学生进行句式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经典的文言文句子,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兴趣。
2. 讲解句式: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定义、特点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结构。
3. 分析例句:分析经典文言文句式例句,解释句式结构及用法。
4. 句式练习: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句式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合作态度等。
八、教学拓展:1. 文言文句式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句式应用到写作中,提升文言文写作能力。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fd368f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9.png)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句式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
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
3.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归纳总结文言句式特征及运用规律三、课型复习课四、课时 2课时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1.示例:①亚父者,范增也。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⑧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刘备,天下枭雄。
2.小结:(1)①……者,……也;②……,……者也;③……,……者;④……,……也。
(2)用“乃”、“即” “为”、“则”、“皆”等词表判断。
(3)没有任何标志的判断句。
(4)用“是”字表判断。
3.应用体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译文:(1)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战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
文言文句式教案
![文言文句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f77e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5.png)
文言文句式教案文言文句式教案一、句中助词的运用1. “之”字句式:例句:吾虽贫,然有志之士不可识错。
2. “乎”字句式:例句:足以安汝者乎,当从夷狄也。
3. “皆”字句式:例句:百姓之利皆已尽异心,何能尽忠于尔爵位也。
二、句式的转化1. 将“是”的系词省略,简化为“以……也”。
例句:是故称美时以杀人,鬻饰时以炫己。
2. “以”字引导方式,多用于表示目的、原因等。
例句:吾以为礼乐之士,非得为官乃称其志。
3. “当”字表示对比,表示一种对立、对等的关系。
例句:若将此法非,岂当等闲作妾之荒唐。
三、别具特色的句式1. “名之曰”句式:例句:夕阳从山上下来,人们就把它的颜色名之曰“红霞”。
2. “非独……”句式:例句:异心者非独君亲,世世代代亦有之。
3. “何以……而”句式:例句:何以为水江之生于山泽也?四、主谓短语开头的句式1. 使用“则”字引导主谓短语开头的句子,表示一种原因、结果的关系。
例句:日上则显其光,月出则心生其亮。
2. 使用“而”字引导主谓短语开头的句子,表示一种转折、对立的关系。
例句:统御而治乱不因之,天道也。
五、修辞功能句式1. “子句+复句”句式:例句:“忘年之交,大也。
”言其关系亲密。
2. “有加……有减”句式:例句:君子之德有加,小人之德有减。
3. “将以……之复”句式:例句:万物幸欲于是,将以求之复也。
六、修辞手法句式1. “不……已”句式表示非常强调的否定。
例句:臣窃料之不敢依陋下人之言也。
2. “亦……也”句式表示强调。
例句:君亦一茧立,不敢教孤登君门也。
3. “是以……”句式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是以至于今日,《大道》未尽改也。
七、承上启下句式1. “虽……然”句式表示对比、转折。
例句:虽然君臣离异,有国者之心难易借得。
2. “自……则”句式表示一种自然结果或行为。
例句:自吾出矣,“司棺者”称之矣。
3. “虽……亦”句式表示对比、转折。
例句:虽有困厄,亦必求矣。
以上是文言文句式教案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258f7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0.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典型例句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典型例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特殊句式。
2.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三、典型例句分析(15分钟)1. 展示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判断特殊句式。
2. 讲解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3. 判断和翻译倒装句。
七、教学重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高三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高三文言文句式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00e80bcc17552706220808.png)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班别:姓名:一、真题回放:阅读下列句子,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被动句)翻译: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翻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江苏2011年(3)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
(定语后置句)翻译:(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江苏2012年(4)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翻译: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二、考点分析文言文常用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四种。
这一考点结合文言文翻译考查。
三、教学内容(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找出判断句的标志(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8)刘备天下枭雄。
(二)、省略句1、指出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及内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6)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1、阅读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指出其前置的方式,总结倒装的规律。
第一组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规律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cfc30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2.png)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判断句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判断句的特点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判断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被动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被动句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被动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被动句的特点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倒装句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倒装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倒装句。
第五章:省略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省略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省略句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介绍省略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省略句的特点和用法。
5.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省略句。
第六章:疑问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疑问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疑问句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疑问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6.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疑问句。
第七章:否定句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否定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否定句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介绍否定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否定句的特点和用法。
7.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否定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aaf5a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4.png)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1.1 特殊句式的定义1.2 特殊句式在高考文言文中的重要性1.3 学习特殊句式的目标与方法第二章:判断句2.1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2.2 判断句的构成要素2.3 判断句的用法与例句2.4 高考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三章:被动句3.1 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3.2 被动句的构成要素3.3 被动句的用法与例句3.4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四章:倒装句4.1 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4.2 倒装句的种类与用法4.3 倒装句的例句与分析4.4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五章:省略句5.1 省略句的定义与特点5.2 省略句的构成要素5.3 省略句的用法与例句5.4 高考文言文省略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六章:疑问句6.1 疑问句的定义与特点6.2 疑问句的构成要素6.3 疑问句的用法与例句6.4 高考文言文疑问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七章:否定句7.1 否定句的定义与特点7.2 否定句的构成要素7.3 否定句的用法与例句7.4 高考文言文否定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八章:夸张句8.1 夸张句的定义与特点8.2 夸张句的构成要素8.3 夸张句的用法与例句8.4 高考文言文夸张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九章:比喻句9.1 比喻句的定义与特点9.2 比喻句的构成要素9.3 比喻句的用法与例句9.4 高考文言文比喻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10.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解题技巧10.3 练习题与答案10.4 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进行判断来表达意思。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判断句时,可能会对其中的判断词和判断形式感到困惑。
二、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别人对主语施加的。
学生在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时,可能会混淆主语和动作承受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
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
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
“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如1)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形式为:“……者,……。
”(如3)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4)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5)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如:6—10)7.用“是”“为”表示判断。
(11、12)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13—15)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
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1、2)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如3、4、8)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5—7)4.用“被”表示被动。
(如8)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如9、10)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
答案B(“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
答案:B。
(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
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译文:“我敢埋怨谁呢?”7. 姜氏何厌之有?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9. 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11.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结: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1—3)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
(如:4—6)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7、8)2.介词的宾语前置:(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9、10)(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11)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
答案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小结1: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2)用“者”的后置。
(如4)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
(如5、6)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
(如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8. 申之以孝悌之义。
(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小结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格式:(1)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2)动十以十宾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定语后置句式的能力。
A.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C.“少年好事者”意为“好事之少年”,是定语后置。
D.“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是定语后置。
【答案】B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状语后置句式的能力。
A.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B.乎舞雩风。
C.“徙于南冥”即“飞到南海去”,没有状语后置的现象。
D.请其矢,以锦囊盛。
【答案】C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小结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2)承后省。
(3)自述省。
(4)对话省。
5.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6.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7.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1)省略谓语。
如5(2)省略动词宾语。
如6(3)省略介词宾语。
如7(4)省略介词“于”。
如8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C.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
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D应是“以”)五、固定句式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