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类型及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这四种常见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能够准确翻译各类文言文句式。
2、难点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辨别和理解。
状语后置句中介词结构的识别和调整语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例句,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句式的用法。
3、练习法:安排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句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正确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句式,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做好文言文阅读和翻译题目,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一下高考文言文常见句式。
(二)判断句1、概念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常见形式(1)“……者,……也” 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也” 式。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者,……” 式。
如:“粟者,民之所种。
”(4)“……,……” 式。
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用“是”作判断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是”一般不作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三)被动句1、概念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2、常见形式(1)“于”字表被动。
如:“而君幸于赵王。
”(2)“见”字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见……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为”字表被动。
【公开课教案】《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

《文言句式·倒装》教案(公开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倒装句的类型与规律。
2、以练促学,初步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引导、理解和归纳。
教学方法:问答、探讨、归纳三者结合。
教学设备: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预习安排:1、复习语文第三册文言常用句式(第109页)。
2、复习归纳语文第四册的第五、六单元的倒装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反弹琵琶,初步感知。
(一)你能将下列句子译成文言文吗?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
(译成状语后置)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译成定语后置)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译成主谓倒置)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译成宾语前置)(二)学生思考,提问明确。
1、翻译: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也。
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2、简明归类: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宾语前置。
二、文句示例,探讨规律。
(一)主谓倒置贤哉回也!——回,贤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予怀渺渺兮。
(二)状语后置1、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于、乎、以”等介词+宾语,后置。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三)定语后置1、中心语+之+定语例句:凌万顷之茫然2、中心语+定语+者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中心语+之+定语+者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句:寂寥而莫我知也。
表否定义的词:不,莫,未,弗,毋,非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疑问代词:胡,何,奚,安,谁等。
3、“是”“之”“之为”等标志词,提前宾语。
具体句式:①是/之单用:夫晋,何厌之有?②唯(惟)…是(之)…:唯兄嫂是依。
③唯(惟)…之为…:惟弈秋之为听。
文言句式教案 初中

文言句式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3.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句式的概念及分类;2. 几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结构特点;3. 文言句式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几种常见文言句式的结构特点;2.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
教学难点:1. 文言句式的理解与应用;2.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句式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句式的基本结构,如主语、谓语、宾语等;2. 提问:那么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又是怎样的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言句式的概念及分类;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3.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区别。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结合教材实例,练习识别和分析文言句式;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句式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句子;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成果,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言句式的特点;2. 提问:如何运用文言句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阅读一篇文言文,识别其中的文言句式;2. 总结文言句式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拓展延伸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结构,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阅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句式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文言句式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文言句式的常用表达方式;3.能够运用文言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文言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其基本结构为主谓宾,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文言句式中的主语和宾语常常省略,而动词则常常使用单音节的形式。
此外,文言句式还有以下特点:1.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2.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语,以增加语言的韵律感;3.使用平仄对仗的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2. 文言句式的常用表达方式文言句式的常用表达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倒装句: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以强调动作的发生或者突出主语;2.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以表达并列的关系;3.省略句:省略主语或宾语,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4.重复句: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5.对仗句:使用平仄对仗的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3. 运用文言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在写作和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文言句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例如:1.倒装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并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省略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重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5.对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常用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运用方法。
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运用文言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古诗词或者名言警句,让学生感受文言句式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2. 讲解讲解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常用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运用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句式的练习,包括填空、改错、仿写等。
4. 总结总结文言句式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学法指导】借助具体的句子给学生小组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选择题翻译题考题回顾:(06年广东卷)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shěn 讥笑)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06全国卷一)翻译句子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一、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总结规律: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B、豫州今欲何至}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答案:C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答案:B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文言文句式(公开课)讲课讲稿

1.主语省略
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 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啰 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3)[余] 令作诗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2.谓语省略
在文言文中,有些情况下 谓语也可以省略。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B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如: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 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
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3.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 并引出施动者。
•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 • (2)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没有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 下文的意思补出。
• 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 王之弊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特点: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即: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2、在否定句中,疑问代词(安、 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动词(或介词)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 汝、尔
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

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文言句式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2、过程与方法:梳理、点拨----知识迁移----反馈落实(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研究的一大重点、难点。
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研究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本节课,我们研究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研究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
”表示。
(“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如:(1)廉颇者,XXX将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者,……”“……也。
”“……者也”也表示。
如:(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粟者,民之所种。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XXX听之不聪也。
3、用“此……”“是……”表示,译为“这(是)……”如:(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是寡人之过也。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XXX是女郎。
(三)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1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如:(1)当立者乃公子XXX。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梁父即楚将XXX。
文言句式学案教案

文言句式学案教案第一章:文言句式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句式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分类1.2 教学内容:文言句式的定义和作用文言句式的特点:简洁、隐晦、固定、倒装等文言句式的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1.3 教学活动:引入文言句式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示例句子,分析文言句式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分类,并进行练习第二章:文言句式的构成要素2.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句式的构成要素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2.2 教学内容:文言句式的构成要素: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文言句式的基本结构: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状结构等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第三章:文言句式的倒装3.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句式的倒装现象掌握文言句式的倒装规则3.2 教学内容:文言句式的倒装现象: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文言句式的倒装规则:倒装的类型和条件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倒装现象通过示例句子,分析文言句式的倒装规则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倒装现象和规则第四章:文言句式的省略4.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掌握文言句式的省略规则4.2 教学内容: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文言句式的省略规则:省略的条件和效果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省略现象和规则第五章:文言句式的变换5.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句式的变换现象掌握文言句式的变换规则5.2 教学内容:文言句式的变换现象: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等文言句式的变换规则:变换的条件和效果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文言句式的变换现象通过示例句子,分析文言句式的变换规则进行练习,让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变换现象和规则第六章:判断句式6.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中的判断句式掌握不同类型的判断句式结构6.2 教学内容:判断句式的定义与特点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式:肯定判断句、否定判断句、疑问判断句“者”、“也”、“者……也”等判断句式的标志词6.3 教学活动:引入判断句式的概念,展示例句分析不同类型判断句式的结构与用法学生练习构造判断句式,教师点评第七章:被动句式7.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中的被动句式学会识别和运用被动句式7.2 教学内容:被动句式的概念与特点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结构:意念被动句、形式被动句、助词被动句被动句式的用法和翻译技巧7.3 教学活动: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分类通过例句展示不同被动句式的用法学生练习改写句子为被动句式,并进行翻译练习第八章:疑问句式8.1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中的疑问句式学会构造和理解疑问句8.2 教学内容:疑问句式的种类: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问疑问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语气词的使用疑问句在文言文中的表达功能8.3 教学活动:介绍疑问句式的分类和结构通过例句分析疑问句式的用法学生练习构造疑问句,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第九章:祈使句式9.1 学习目标:了解文言中的祈使句式学会正确使用祈使句式9.2 教学内容:祈使句式的定义与特点祈使句式的结构与表达方式祈使句式在文言文中的应用示例9.3 教学活动:讲解祈使句式的概念和结构分析祈使句式的用法和表达意图学生练习编写祈使句式句子,并进行情景模拟第十章:句式综合练习10.1 学习目标:综合运用所学句式知识提高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结合之前学过的句式,进行综合练习分析文言文中复杂的句式结构通过练习加深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和运用10.3 教学活动:提供一段文言文材料,包含多种句式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句式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句式特点,并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1. 文言句式的概念和特点:文言句式是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形式,具有简洁、隐晦、固定和倒装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2、过程与方法:梳理、点拨----知识迁移----反馈落实(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
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
”表示。
(“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者,……”“……也。
”“……者也”也表示。
如:(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粟者,民之所种。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用“此……”“是……”表示,译为“这(是)……”如:(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是寡人之过也。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木兰是女郎。
(三)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如:(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四)意念判断句,无任何标志性词语。
如:(1)荀卿,赵人。
(2)刘备,天下枭雄。
(3)秦,虎狼之国。
(4)失其所与,不知。
(五)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句式。
如:(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迁移训练: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骑。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5、是可忍,孰不可忍?6、此帝王之资也。
三.学习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例:1、不拘于时,学于余。
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小结1:用“于”表被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结2:用“见”“见……于……”表被动。
例: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小结4: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例: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小结3:用“被”来表示被动。
例:1、戍卒叫,函谷举。
2、洎牧以馋诛小结5:这是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被动标志,称为意念被动句。
迁移训练: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同舍生皆被绮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吾属今为之虏矣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行将为人所并#四.学习省略句:现代汉语也有省略现象,但不如文言文普遍,有的现代文不能省,而文言文能省。
文言文中,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省略主语: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例:(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省略宾语:例:(1)竖子不足与(之)谋。
(2)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4.省略介词:例:(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迁移训练: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4、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五.课堂小结:知识反馈:1、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次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3、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B.沛公欲王关中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D.遂与秦王会渑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C.军中无以(之)为乐。
请以剑舞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此亡秦之续耳刘备天下枭雄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板书设计:见各类句式特点及小节。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文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二.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下面几种: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安、孰、焉、奚、曷、胡、恶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1)大王来何操?(2)沛公安在?(3)客何为者?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1)未之有也(2)古之人不余欺也。
(3)忌不自信。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有时,宾语前还有“惟\唯”等进一步表示强调。
如:(1)何陋之有?(2)何厌之有?(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唯马首是瞻(5)惟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如:(1)何以战?(2)微斯人,吾谁与归?(3)项王项伯东向坐迁移训练: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豫州今欲何至?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3、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何陋之有?B、唯余马首是瞻。
C、时不我待。
D、马之千里者5、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之二虫又何知?B、卿欲何言?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宋何罪之有?6、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文语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可以分为下面几种: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加上“之”,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1)马之千里者(2)石之铿然有声者4、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形式如:(1)尝遗余核舟一。
(2)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3)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迁移训练: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置于句后,旧称“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放处在后面。
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具告以事。
迁移训练: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五.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或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如:(1)甚矣,汝之不惠!(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迁移训练: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且焉置土石?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子邪,言伐莒者?六.课堂小结:知识反馈: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2、宋何罪之有?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善哉,祁黄羊之论!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板书设计:见各类句式特点及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