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 读书笔记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第十四章总共分39段(581页-592页) 主要说明四个问题: (一)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1-3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4-8段 )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和现实基础(9-19段)
(四)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的错误观点。 (20-39段)
请看(第八段第二行 ):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 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 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 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第八段第八行: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末, 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 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 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 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 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 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 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 变化为前提。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在一般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条件下,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与缩小。 2、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2)、绝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相对剩余价值以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为前提。 请看第五段: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 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 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 隶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资 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 上的隶属。 注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过 程通过分工和机器生产,技术条件,劳动组织发证根 本变革,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离开机器不能单独 生产,不仅形式上隶属,而且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读后有感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读后有感作者:郭鑫颖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见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成长。
《资本论》中关于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形成和发展作了详尽的论述,而相对剩余价值不止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存在也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一、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一)概念。
通过延长工作日总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与此相反,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1、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联系。
同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有关的一些最基本的经济范畴,都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表现。
绝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形式。
马克思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一样,都是来源于工作日超过必要劳动时间。
但是它们扔存在区别:从剩余价值生产的层次来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形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二者不是两个并列的问题;从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来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从历史发展来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先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者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体现了资本家为了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而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一)协作阶段。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许多人集中在一起,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就叫做协作。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如果从事协作劳动的劳动者之间没有进行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这时资本主义的剥削表现的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在资本主义初期也就是协作生产普遍存在的时期,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有限的,所以这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初级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资本论第四篇相对剩余价
•
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原 先的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但是所有资本家 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 价值规律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所有 的商品生产者都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 方法普遍采用,原先个别企业的超额剩余 价值消失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提 高,整个社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减少,劳动力的价值下降,相对 剩余价值生产普遍提高。个别资本家的超 额剩余价值消失了,整个资本家阶级的相 对剩余价值增加了。(第270—271页)
•
其次,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看。第 三篇假定生产力不变的条件下,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劳动过程分 析生产力要素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价值增殖过 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四篇在生产力的实 际变化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 义社会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形式的矛盾。这个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 切矛盾。以后会看到这个矛盾进一步表现为工人 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 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 能力有无限发展趋势与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 缩小的矛盾。
•
第三,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看。第三篇 阐述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即从生产关系的 角度看,工人隶属于资本。这同样适合第四篇。 而第四篇主要分析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如何从形式 隶属进一步发展到实际隶属。实际隶属是指劳动 不仅在生产关系上隶属于资本,而且由于技术进 步和机器大工业的使用,在劳动过程中,过去是 工人操作工具,现在是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 第四篇由四章构成。第十章论述相对剩余价 值概念,第11、12、13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由简单协作, 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对于每一 个阶段的分析,都是首先分析劳动过程,再分析 价值增殖过程,最后把两者统一起来,分析资本 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六章相对剩余价值
第六章相对剩余价值《资本论》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本章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论断,也有几处稍复杂的知识点,但总体而言这一章是非常简单的。
马克思在前面已经指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其价值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
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件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该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就越少,其价值就越小。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价值由各种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环境的因素所决定,同时也与劳动者及其家人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商品价值密切相关。
劳动力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
因此,它也随着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量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用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劳动力的价值会降低。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
对资本家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将支付更少的可变资本,因为工人们只需更少的钱就能满足生活需要(给定其生活水平不变)。
如果资本家们减少可变资本的支出,那么即使工作日不延长,剩余价值率仍会上升,从而资本家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一过程一点也不违背交换规律,因此资本家们自然会尽最大可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因为我们假定,一定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的价值买卖的。
”在这里,交换规律和古典政治经济学脱离了实际情况,马克思再次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说的观点。
马克思推理的另一个结论是,“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
”因此,通过提高生产力而降低奢侈品的价值并不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这里出现了矛盾:那些工资品(wage good)部门的个别资本家为什么要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而让其他所有的资本家都受益呢?这在今天被称为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
《资本论》第四篇第十章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P104/2~106/1
思考问题
1、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如何增加 剩余价值的生产? 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只有改变工作日 的两个组成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2、怎样改变工作日中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 只有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即只要有降低劳动力本身价值,才能增加剩 余价值。 3、怎样降低劳动力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 资本家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 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P104/3 当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平均水平以上时, 就会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他仍按社会价值出卖商品,这样就在个别价 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发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 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不是降低商品的绝 对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价值降低来降低劳动 力的价值,从而增加剩余价值。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缩短工作 日,而是要缩短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 提高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P107)“目的绝不是为了 缩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 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协作:把较多的工人集中在同一 时间、同一地点,生产同一商品。
1.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它起初与行会 手工业只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区别。 2. 简单协作创造了新生产力:(1)共同劳动使 每个工人逼迫具有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2)节 约生产资料;(3)集体生产力;(4)引起竞争提 高工作 效率; (5 ) 加 速资本 周转( 劳动变 的连 续);(6)集中力量短期内完成紧急任务;(7) 节约非生产费用
剩余价值论读书笔记
剩余价值论读书笔记【篇一:读《剩余价值论》有感】读《剩余价值论》有感《剩余价值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那么,“剩余价值”概念是否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他社会是否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呢?“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下面对这些问题试作一下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的源泉[1]一般认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在其他社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取代者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
可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仅“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而且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也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雇人做工的私有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传统观点所指称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们就属于生产剩余价值。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它亦生产剩余价值,因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并没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全部占有,而是留一部分成为企业利润和国家利税,而这实际就是公有制企业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个体经济的业主也要向国家纳税,而其所纳的税实际就是个体经济的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不管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用价值,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为剩余价值,成为企业利润及国家财政收人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那么,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漏洞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漏洞闫伟东转载自强国论坛 | 2007-09-03 17:22 | 投票标签:剩余价值脑力劳动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否定了脑力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大漏洞,并且造成了不良社会后果[ 方天佑 ]按:下文提到的“机器”,其在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功能等同于科技、知识、脑力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极重要的理论。
但就是这个理论却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讨论以下。
一,相对剩余价值从何而来?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 举个例子:工人生产一件商品耗时8小时,其中包括工人的必要劳动4小时(即获取工资所须时间),和剩余劳动4 小时.前四小时的必要劳动归工人的工资所有,后四小时的剩余劳动归资方所有.即工人劳动一天的价值是:必要劳动4hr+剩余劳动4hr。
(根据原著精神,说明几个基本概念:在劳动价值理论中,“必要劳动”=价值形成过程,“剩余劳动”=价值增殖过程;就单个商品而言,其包含的价值是劳动一天价值量的个体化,也表现为: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内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结晶叫做剩余价值)。
现在把生产条件改变一下,工人用机器生产,一天同样工作8小时,生产了10件商品,即由原来的8小时生产一件增加到8小时内生产10件.假如商品价格不变, 那么,出售一件商品同样能够获取工人一天的工资. 所以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减为8/10(小时)=0.8小时.这样,剩余劳动时间就从原来的4小时增加到4+4-0.8=7.2小时。
现在,工人用机器劳动一天的价值是:必要劳动0.8hr+剩余劳动7.2hr 。
增加的剩余劳动部分,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机器劳动增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但机器劳动没有创造剩余价值.他解释说:“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资本论》第一卷,“相对剩余价值”部分)。
解读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浅析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意义——周顺泉摘要: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应属姊妹篇,同时承接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在第三篇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讲剩余价值还有一种就是本章的相对剩余价值,本章一共分为四章,虽然我们可能之前接触过什么是剩余价值,但是都是后人解读出来已经现成的,至于马克思想表达的是怎么样的相对剩余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原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看这一章的原因,我的哲学素养比较低,把相对剩余价值拔高到一个很高的哲学角度不太现实,因此我只能在一个可以说比较接近经济学的角度去解读并且浅显的涉及我原本就比较浅薄的哲学知识。
第四篇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那样只是简单的介绍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马克思其实是在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高度的赞扬资本主义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并促进大生产的一个根源做一个揭示,并且说明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会处出现机器,机器是怎么让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增加的,相对剩余价值最初出现并扩大的方式,协作。
以及资本主义最早期的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地位,他为什么被取代,但是这些也并不是最根本的,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其实马克思最想揭示的是所谓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现在给其工人相对的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给定工作日,法律保障工人的权利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资本家并不是单纯的善意的爆发,资产阶级政府其性质并没有改变,工人甚至受到更大的剥削,这些都是本章的重点。
接下来分章来具体的介绍。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机器工厂劳动生产力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本章介绍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从上一章工作日引入,讲工作日的一部分只是生产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的等价物。
工作日这一部分是不变量,这个区域外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间,我知道工作日是有限制的,a--------b--c,我们把a到c看做是一个工作日的话,那么我们首先知道a到b是固定的,在一定的相对的社会条件下。
剩余价值理论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剩余价值理论读书笔记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从会计角度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资本论》学习心得《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这本诞生于150年前的巨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科学工作的成就时提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他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人们就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下面,我结合会计知识谈谈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
1、对资本总公式的理解资本总公式,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
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的经济行为,这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在流通中存在两种流通形式,即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
简单的商品流通w-g-w,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货币最后转化为充当使用价值的商品,循环的最终止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简单流通中所采取的独立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商品的运动中介,运动一结束就消失。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以买开始,以卖结束,在g-w-g 的形式中,货币又流回起点。
g-w-g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商品、货币是它一般存在的方式,价值不断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
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两种形式。
为卖而买,或者说为了贵卖而买g—w—g′(g′=g+m)。
在生息资本的场合,g—w —g′简化地表g—g′,等于更多货币的货币,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自从13世纪产生了借贷记帐法以来,会计核算一直遵从着“有借必有贷,借货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同时遵守会计平衡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
资本论读书笔记3000【篇一: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数字印刷一班毕晟100220120序言: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商品和货币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
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
这是对商品的描述。
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
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
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
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
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
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读书笔记
相对剩余价值读书笔记“相对剩余价值的⽣产”读书笔记这⼀篇中马克思对相对剩余价值的阐述是从概念上⼊⼿,先区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例,引出超额剩余价值的产⽣原因,由此推导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产过程,这是与资本主义⽣产⽅式相适应的⽣产。
在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中,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经历了简单协作,⼯场⼿⼯业和机器⼤⼯业三个发展阶段,⽽这⼀篇后⾯的部分则分别以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协作,分⼯和⼯场⼿⼯业,机器和⼤⼯业为出发点,分别进⾏了论述,从⽽能够更加细致的使读者了解到相对剩余价值产⽣的起点,与上⼀篇中绝对剩余价值的⽣产联系起来,为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先对第⼗章相对剩余价值概念进⾏⼀些论述。
⼯⼈的劳动时间分两类:⼀是必要劳动时间,为⾃⼰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
在必要的劳动时间内⼯⼈⽣产⾃⾝的劳动⼒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产剩余劳动产品,因为在资本主义⽣产⽅式下,资本的产权属性决定了资本家对⽣产产品的绝对控制,拥有,所以,这⼀部分剩余产品完全归资本家所有,因此,资本家会有动机尽可能地去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样他能够得到的剩余产品也就越多,这与上⼀篇中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应,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假定不变),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越多,从⽽剩余价值率越⾼,同样的资本所带来的价值增值额越多。
但是,在资本主义⽣产⽅式(或⼀切社会⽣产⽅式下)⼯作⽇的延长受到⽣理的,道德的界线的限制,特别是⼯⼈阶级的反抗⽃争,迫使资产阶级颁布法律,把⼯作⽇限制在⼀定的长度内,在⼯作⽇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想要提⾼剩余价值率,或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必须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者的⽐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作⽇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例⽽⽣产的剩余价值,这叫做相对剩余价值⽣产。
假定必要劳动时间为a⼩时,剩余劳动时间为b⼩时,总的⼯作⽇时间为L⼩时,L固定,则a+b=L,其中a的缩短意味着b的增加,假设a缩短为原来的⼀半即0.5a,则b必须增加0.5a才能使总劳动⼒时间不变,设x代表与技术有关的变量,即技术的提⾼会使x值变⼩,所以在动态变量中,xa代表⽣产⼒的发展过程中必要劳动时间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变化了,xa中由于x 变⼩⽽变⼩,同时变量b变为b‘,即b’=b+(1-x)a。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3. 协作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协作要求资本的集中。 A.协作要求资本的集中。 协作要求资本的集中 B.协作发展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 B.协作发展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 协作发展了资本对劳动的支配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指挥和管理。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指挥和管理。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指挥和管理 (2)资本主义管理的内容是二重的。 (2)资本主义管理的内容是二重的。 资本主义管理的内容是二重的 (3)资本主义管理的形式是专制的。 (3)资本主义管理的形式是专制的。 资本主义管理的形式是专制的 (4)资本主义简单协作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4)资本主义简单协作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 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协作。一方面,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 义协作。一方面,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 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为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准备了条件。 业准备了条件。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A.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A.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 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高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高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B.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B.为生产工人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可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补充一点: 补充一点: C.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 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 C.既不为工人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工人必要 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 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不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不会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doc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资本论的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为我们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我们知道,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它只与工作日的长度有关。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无论是从健康角度还是道德角度都已达到了比较科学的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现代社会已不是企业家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了。
相应地,资本家或企业主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概述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求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
而同量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没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
提高劳动生产力也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协作、分工、机器和大工业即科学技术的采用。
1、协作。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要素。
所谓协作,“就是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协作。
”马克思认为,同一个资本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要远远多于同样的分散的多个资本雇佣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地概念工作日地一部分只是生产出资本所支付地劳动力价值地等价物.到现在为止,工作日地这一部分被看作不变量,而在一定地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现有地经济发展阶段上,它实际上也是这样地.在这个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工人还能劳动2小时、3小时、4小时、6小时等.剩余价值率和工作日地长度就取决于这个延长地量.如果说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变地,那末相反,整个工作日是可变地.现在假定有一个工作日,它地总长度以及它地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地划分是已定地.例如ac线a—————————b——c代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b段代表10小时必要劳动,bc段代表2小时剩余劳动.现在,如果没有ac地进一步延长,或者说不依靠ac地进一步延长,怎样才能增加剩余价值地生产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延长剩余劳动呢?尽管工作日地界限ac已定,看来bc仍然可以延长,不过不是越过它地终点c(同时也是工作日ac地终点)延长,而是由它地起点b以相反地方向向a端推移而延长.假定在a—————————b′—b——c中,b′—b等于bc地一半,或一个劳动小时.假定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ac中,b移到b′,bc就延长到b′c,剩余劳动就增加了一半,从2小时增加到3小时,虽然工作日仍旧是12小时.但是很明显,如果必要劳动不同时从ab缩短到ab′,从10小时缩短到9小时,要使剩余劳动这样从bc延长到b′c,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是不可能地.必要劳动地缩短要与剩余劳动地延长相适应,或者说,工人实际上一直为自己耗费地劳动时间地一部分,要变成为资本家耗费地劳动时间.这里,改变地不是工作日地长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地划分.另一方面,知道工作日地量和劳动力地价值,显然也就知道剩余劳动量本身.劳动力地价值,即生产劳动力所需要地劳动时间,决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半先令或6便士,劳动力地日价值是5先令,那末工人每天就必须劳动10小时,才能补偿资本支付给他地劳动力地日价值,或者说,才能生产出他每天必要生活资料地价值地等价物.知道这些生活资料地价值,也就知道工人劳动力地价值(1),知道工人劳动力地价值,也就知道他地必要劳动时间地量.从整个工作日中减去必要劳动时间,就得到剩余劳动地量.12小时减去10小时,还剩2小时,这里看不出,在这种条件下剩余劳动怎么能够延长到2小时以上.当然资本家可以不付给工人5先令,而只付给4先令6便士,或者更少.再生产这4先令6便士价值,有9个劳动小时就够了,这样,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剩余劳动就不是2小时,而是3小时了,剩余价值本身也就从1先令提高到1先令6便士了.但是这个结果地获得,只是由于把工人地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工人只得到他在9小时内生产地4先令6便士,他所支配地生活资料比以前少110,因此,他地劳动力只能有萎缩地再生产.在这里,剩余劳动地延长,只是由于打破剩余劳动地正常界限,剩余劳动地范围地扩大,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地范围.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地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地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十足地价值买卖地.既然作了这样地假定,那末劳动力地生产或劳动力价值地再生产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地工资低于他地劳动力地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在工作日长度已定地情况下,剩余劳动地延长必然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地缩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劳动时间地缩短是由于剩余劳动地延长.就我们地例子来说,劳动力地价值必需在实际上降低110,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减少110,从10小时减到9小时,从而使剩余劳动从2小时延长到3小时.但是,劳动力地价值要这样降低110,同量地生活资料,从前用10小时生产出来,现在要求用9小时生产出来.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不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不可能地.例如,一个鞋匠使用一定地手段,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内可以做一双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样地时间内做两双皮靴,他地劳动生产力就必须提高一倍.不改变他地劳动资料或他地劳动方法,或不同时改变这二者,就不能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因此,他地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地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劳动生产力地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地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地社会必需地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地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地能力.(2)在研究我们上面考察地那种形式地剩余价值地生产时,我们曾假定生产方式是既定地.而现在,对于由必要劳动变成剩余劳动而生产剩余价值来说,资本只是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地或者说现存形态地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地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地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地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地工作日部分.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地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地两个组成部分地量地比例而生产地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降低劳动力地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地生产力,这些部门地产品决定劳动力地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地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但是,商品地价值不仅取决于使商品取得最终形式地那种劳动地量,而且还取决于该商品地生产资料所包含地劳动量.例如皮靴地价值不仅取决于鞋匠地劳动,而且还取决于皮革、蜡、线等等地价值.因此,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地产业部门中生产力地提高,以及它们地商品相应地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地价值.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地生产部门中生产力地提高,并不会影响劳动力地价值.便宜地商品当然只是相应地,即只是按照该商品在劳动力地再生产中所占地比例,降低劳动力地价值.例如,衬衫是一种必要生活资料,但只是许多种必要生活资料中地一种.这种商品变得便宜只会减少工人购买衬衫地支出.但是必要生活资料地总和是由各种商品、各个特殊产业部门地产品构成地,其中每种商品地价值总是劳动力价值地相应部分.劳动力价值随着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地减少而降低,这种劳动时间地全部减少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劳动时间减少地总和.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总结果看成好象是每个个别场合地直接结果和直接目地.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地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地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地目地;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地提高.(3)必须把资本地一般地、必然地趋势同这种趋势地表现形式区别开来.这里不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地内在规律怎样表现为资本地外部运动,怎样作为竞争地强制规律发生作用,从而怎样成为单个资本家意识中地动机.然而有一点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有了解了资本地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地分析,正象只有认识了天体地实际地、但又直接感觉不到地运动地人,才能了解天体地表面运动一样.但是,为了理解相对剩余价值地生产,并且只根据已经得出地结果,要作如下地说明.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地价值.假定在一定地劳动生产力地条件下,在这12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地生产资料、原料等地价值是6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地价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地价值.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中不是生产12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件.在生产资料地价值不变地情况下,每件商品地价值就会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地价值,3便士是最后地劳动新加进地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地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地不是这个总价值地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说,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起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地,不象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现在,这个商品地个别价值低于它地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花费地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地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地劳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或者说,代表2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12个劳动小时.但是商品地现实价值不是它地个别价值,而是它地社会价值,就是说,它地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地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地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地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地商品,那末他地商品地售价就超出它地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地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而不是过去地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日地产品,他就需要有加倍地销路或大一倍地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地情况下,他地商品只有降低价格,才能获得较大地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地个别价值但又低于它地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上仍然赚得1便士地超额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地商品是不是属于必要生活资料地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地一般价值地决定.因此,即使撇开后面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地动机.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地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地缩短和剩余劳动地相应延长.(3a)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或者说,劳动力地日价值是5先令,剩余劳动是2小时,因而每日生产地剩余价值是1先令.但我们地资本家现在是生产24件商品,每件卖10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先令.因为生产资料地价值等于12先令,所以1425件商品只是补偿预付地不变资本.十二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地935件商品.因为劳动力地价格=5先令,所以6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35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而现在是5∶3.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地产品价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属于只是再现地生产资料地价值.因此,剩下地8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地价值地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地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小时地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先令.生产力特别高地劳动起了自乘地劳动地作用,或者说,在同样地时间内,它所创造地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但是我们地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地日价值.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象过去那样需要10小时,只要712小时就够了.这样,他地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12小时,他生产地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见,采用改良地生产方式地资本家比同行业地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地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地,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地.但是另一方面,当新地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地商品地个别价值和它地社会价值之间地差额消失地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地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地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地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地商品,又会作为竞争地强制规律,迫使他地竞争者也采用新地生产方式.(4)因此,只有当劳动生产力地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地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地商品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地影响.商品地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地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地.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在货币价值不变地情况下,一个十二小时社会平均工作日总是生产6先令地价值产品,而不管这个价值额如何分割为劳动力价值地等价物和剩余价值.但是,如果由于生产力地提高,每天地生活资料地价值,从而劳动力地日价值,从5先令下降到3先令,那末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再生产劳动力地价值,从前需要10个劳动小时,现在只要6个劳动小时就够了.有4个劳动小时空了出来,可以并入剩余劳动地范围.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地内在地冲动和经常地趋势.(5)商品地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地资本家所不关心地.他关心地只是商品所包含地、在出售时实现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地实现本身就包含着预付价值地补偿.因为相对剩余价值地增加和劳动生产力地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地降低和劳动生产力地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因为同一过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地剩余价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个谜: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地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地交换价值;这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魁奈用来为难他地论敌、而后者至今还没有回答地那个矛盾.魁奈说:“你们认为,在工业产品地生产中,只要不损害生产,越能节省费用或昂贵地劳动,这种节省就越有利,因为这会降低产品地价格.尽管如此,你们又认为,由工人劳动创造地财富地生产,在于增大他们产品地交换价值.”(6)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7),目地绝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它地目地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地劳动时间.工人在他地劳动地生产力提高时,一小时内例如会生产出等于过去10倍地商品,从而每件商品需要地劳动时间只是过去地110,这绝不能阻止他仍旧劳动12小时,并且在12小时内生产1200件商品,而不是以前地120件商品.他地工作日甚至还可能延长,以致他现在要在14小时内生产1400件商平等等.因此,在麦克库洛赫、尤尔、西尼耳之流地经济学家地著作中,在这一页可以读到,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力,因为这种发展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在下一页接着就会读到,工人为了表示这种感谢,以后必须劳动15小时,以代替原来地10小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地目地,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地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地工作日地另一部分.在商品没有变便宜地情况下,究竟会在多大地程度上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在下面考察相对剩余价值地各种特殊地生产方法时,就可以看到.。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在第九章中,决定剩余价值量的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成正比。
”阐述了货币额的量变到形成资本的质变的过程,只有当剩余价值作为资本发财致富的目的,而不是作为资本的消费的目的时,才是真正的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局限性,要求资本家改变方法方式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渡到才对剩余价值生产。
逻辑结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一、相对剩余价值1、含义: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以工作日的一部分时间、即只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为条件,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是把工作日看成是一个可变的量;但它的延长是有限度的。
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不一定要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实现;它相反的方向是: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在此改变的不是工作日的长度,而是把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改变。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是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界限。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资本家经常不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人的工资,即在劳动力购买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把工资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只是由于侵占了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
”(p349)因此,马克思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里它应该被排除。
”“因为我们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劳动力在内,都是按其氏族的价值买卖的,既然作了这样的假定,那末劳动力的生产或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不能因为工人的工资低于他劳动力的价值而减少,而只有当这个价值本身降低时才减少。
”(p349)即在考察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时应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方法排除在外。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 1、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
组成的工场手工业。如马车制作。 • 2、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
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如制作针。
• (二)工场手工业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 1、工场手工业使劳动专业化,便于工人积累劳动
• (四)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联系和区别
• 联系:无论社会内部分工还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 工一样,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
• 社会内部分工的两个相反的起点:
• 1、一个是原来独立的东西丧失了独立,这是指原 来互不依赖的独立公社,后来因为产品交换的发 展,产生了相互依赖的社会分工。
• 2、原来不独立的东西获得了独立,这是指原来公 社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不同所产生的相互依赖的 自然分工,后来由于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 独立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工。
• 魁奈问题——为什么一心只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 家,却又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 答: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既能使商品便宜又能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 值提高。
• 结论: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而节省
劳动,其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要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 资本家阶级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 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绝不是对劳动者有利, 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剥削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一)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简单协作 • 协作——许多劳动者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
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 同劳动。 • 简单协作——如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从事协作的 劳动者之间没有劳动分工,就叫做简单协作。 • 资本主义简单协作——较多工人在同一时间、同 一空间,为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 下工作。
资本论读书笔记4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形成A、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是资本的必然趋势,而不是资本家的直接目的。
就单个资本家来讲,提高劳动生产力使他的产品便宜时,他绝不是为了相应地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
单个资本家只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其他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则是因为迫于竞争,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B、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生产力较高的个别企业在出售商品时候,就不仅获得了剩余价值,而且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扩大销路,增加竞争力,所以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机和市场经常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提高劳动生产力。
C、超额剩余价值本身就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
D、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小时,但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社会普遍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商品价值全面下降,固然消灭了超额剩余价值,但劳动力的价值却社会地降低了,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普遍提高了。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A、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增进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占有劳动生产力增进的成果,即为了能够购买廉价的劳动力,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至于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则不是为了降低商品绝对价值本身,而是关心包含在这个下降的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怎么相对的提高。
所以对单个资本家来讲,他提高生产力也完全是为了加深对劳动者的剥削。
B、在资本关系下,由发展劳动生产力而节省劳动,目的绝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工作日不仅不会缩短,甚至还会在比本的强制下加以延长。
所以,在资本关系下,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是以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为目的的,这就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质,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
《资本论》读书笔记二
《资本论》第二次读书笔记程晨 5120177111 经济17014月20日星期一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要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所必要的工作,就要改进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减少劳动,其目的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而是为了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以便能够更多的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也就是和说,有了技术,工人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就比之前的更多,工人的剩余价值就会被雇主更加剥削。
“如果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复杂的劳动过程分成不同的操作,这样,就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协作”,就和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都表示将复杂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劳动者,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是斯密的继承者,尤其是关于分工的优越性,二人都意识到“每一个经济的生产力发展取决于进行分工的程度。
”马克思又是斯密理论的发展者。
斯密错误的认为交“交换是分工的原因”,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分工是商品存在的条件,是“分工引起的交换”。
但是,二人都主张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会导致资本改进和规模经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4月21日星期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得到分工:——斯密在《国富论》的分工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了劳动分工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根源。
这个观点明显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特点,他所处的时代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末期,那时的生产技术方法主要是手工劳动的分工,除了分工的形式外不可能有其他技术进步。
——斯密分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混淆在一起。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则清晰的界定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85页)“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力手段,现在却变成为把工人及其家属的全部生活时间变成了增殖资价值的劳动时间的最可靠的手段。
”——因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一方面创造了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的新的强大动机,另一方面,部分地由于使资本过去无法染指的那些工人阶层受资本的支配,部分地由于使那些机器排挤的工人游离出来,制造了过剩的劳动人口,这些人不得不听命于资本强加给他们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读书笔记这一篇中马克思对相对剩余价值的阐述是从概念上入手,先区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引出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原因,由此推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而这一篇后面的部分则分别以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为出发点,分别进行了论述,从而能够更加细致的使读者了解到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起点,与上一篇中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联系起来,为后面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先对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概念进行一些论述。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两类:一是必要劳动时间,为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二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劳动的时间。
在必要的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工人生产剩余劳动产品,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产权属性决定了资本家对生产产品的绝对控制,拥有,所以,这一部分剩余产品完全归资本家所有,因此,资本家会有动机尽可能地去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样他能够得到的剩余产品也就越多,这与上一篇中绝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相对应,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假定不变),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越高,同样的资本所带来的价值增值额越多。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一切社会生产方式下)工作日的延长受到生理的,道德的界线的限制,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迫使资产阶级颁布法律,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长度内,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想要提高剩余价值率,或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必须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者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这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假定必要劳动时间为a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b小时,总的工作日时间为L小时,L固定,则a+b=L,其中a的缩短意味着b的增加,假设a缩短为原来的一半即0.5a,则b必须增加0.5a才能使总劳动力时间不变,设x代表与技术有关的变量,即技术的提高会使x值变小,所以在动态变量中,xa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必要劳动时间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技术变化了,xa中由于x变小而变小,同时变量b变为b‘,即b’=b+(1-x)a。
在这里我把b‘/xa表示为由于变化导致的“剩余价值”变化的速度,即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两者的比例变化b’/xa=[b+(1-x)a]/xa=(a+b)/xa-1,这个变量关于x的减函数,且是凹函数,即x减少的越快,b‘/xa增加的越快,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导致“剩余价值”变化的速度变化快,这样资本家就更加有动力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较快的劳动生产率会给资本家带来较快的剩余产品的增长。
这种分析方法与后面几章的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的广泛使用相联系的,同时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得以不断进行的动力。
然而分析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则从劳动力的价值入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种生活资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衣服,食物,电器等生活资料。
但是对于这些资本家来说,他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目的是交换价值,其本身的价值并不是他直接关注的,他的这种行为间接的为其他资本家降低劳动力价值。
当生产劳动力价值的这些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所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因为社会生活中,各个部门生产的产品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种商品可能是另一个产品的原材料,也可能是直接进入生活领域为劳动者所消费。
劳动力的价值的降低,使得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因此,在相同的情况下,同一资本能为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量,但是这不是剩余价值量增加的唯一形式,后面马克思又引出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来补充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量的动因。
在分析超额剩余价值之前,我先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些补充,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无论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为多少,他所生产的产品还是按社会价值出售。
这样,马克思在这篇中分析到,如果单个资本家通过技术更新,工艺改造等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时间内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但商品还是按剩余价值出售,这样单个资本家同行业内其他资本家相比,他的剩余价值率更高,这种高过行业内平均剩余价值率的剩余价值为单个资本家所有,这种也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由于单个资本家通过新的生产方式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他资本家也会采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当新的生产方式被行业内的生产者普遍采用时,因而这种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是行业内地方所有资本家却获得了普遍的剩余价值,行业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同整个行业内资本家剥削程度提高相适应。
针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不是经济的,科学的生产方式变革,虽然马克思也做了一些解释,这里我自己形成自己的看法。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反比,与相对价值量成正比,用如下图形表示: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商品价值量降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关心的是交换价值的实现,价值量的降低会使得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减少,从而表面上看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不经济的,但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多了,多出来的商品能够弥补单个商品价值量的降低,这样总量上看商品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因此,同一时间内同一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同,这样看似矛盾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降低了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在工作日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剩余劳动时间也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提高了剩余价值率,这样资本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提高了剩余价值率,正是这种技术变革,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大范围使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范围提高,这又会导致一个新的问题:机器的广泛运用,以及运用机器替代劳动力,使得不变的工业体系中吸纳的劳动力会逐渐下降,劳动力下降使得总资本中劳动所占的比重下降,在后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从协作,分工,机器工业方面入手分析这些想象。
第十一章从协作入手,马克思指出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这种劳动形式的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通过协作能够完成单个生产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或者根本无法完成的生产,比如说一个工人自行生产一部汽车几乎不可能,但是通过各个人的协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同时,这种协作导致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进了技术上的变革,大大地缩短了制造总产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一方面,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另一方面,协作也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领域。
协作生产中,工人共同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在有组织的规划下运行的,这样一个组织中,工人生产产品是属于资本家,而且组织中的劳动生产力也表现为社会生产力,显然这种生产力比单个生产者的生产力更高,资本家为了更多的得到剩余价值,他会不断的通过优化这种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当协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也就是工场手工业取得了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占主流地位,这种工场手工业是二重的,一方面,它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他把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又使结合的手工业进一步分工,最终导致人是社会机器的附属品,人的工作只是机器运行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工场手工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不同动作的区别,使得人的发展成为一种奢望。
同时,马克思还区分了两种概念: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两种基本形式在本质上有区别,前者指制品或者是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装配而成,后者指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相关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形式,虽然很多时候这两者混合在一起,但在机器工业时代则有着明显的区别。
社会内部的分工是先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表现为农业中畜牧业的分离,但是当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工场手工业产生了分工,这种分工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但同时这种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促进社会的分工,使得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的产生,这种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有的,最后马克思得出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这一篇最后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导致的机器和大工业的广泛出现的现象,阐述了机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包括工人,产品,科学技术等。
由前面分析可知,对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追求剩余价值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行为的影响会导致机器的广泛运用和大工业的产生。
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在工场手工业中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而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最重要,因此机器做为生产资料具有重要的作用,英国的产业革命以后,机器成为了大工业时代的引领者,但是机器本省并不创造价值,它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生产的产品上,而产品新价值则由生产产品的劳动者创造。
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在目前自动化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的情况下,假如一个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设备都是原装买来的,极端的生产方式条件(即只有一个资本家一人的劳动,其他劳动都是由机器人操作),他只需按一下启动键即可,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如何界定?这也等同资本家剥削自己,没有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家一人的剩余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无条件的使用机器,假如仅仅为了减少劳动耗费和降低商品价值,那么,只要生产机器所耗费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表的劳动,在生产中使用机器就是有利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机器所替代的劳动力价值时,资本家才会使用机器。
上面的一种解释,我理解为这种生产方式(即没有实际操作的工人)并没有使机器的价值低于劳动力价值,此时市场上过剩的劳动力可能导致劳动力的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这样,资本家不会违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采取上述措施,而会用劳动力替代资本。
同时马克思分析了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大工业引起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同时也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线的最有力的手段,工人由于受到了各种限制条件,不能一天到晚工作,但是机器却可以24小时工作,在机器广泛使用时,工厂中劳动需求减少了,另一方面机器的无限制使得多出来的工人能够加入到这个多出来的时间变量中,从而使轮班倒制度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