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基本方法结课论文
紫阳县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学生姓名:陈世健(2009015168)
专业班级:国贸091班
指导老师:王秀娟
提交时间:2011年1月15日
摘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发展特色农产品对于推进紫阳县县域经济建设、谋划发展大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农产品种类多样、特色突出的显著特点,以茶叶、蚕桑、柑桔为主的农产品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如何发展紫阳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实现其市场竞争优势,对于提高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借以紫阳县人民政府网以及相关网络资料为依据,对紫阳县的特色农产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种植极为分散、加工程度甚低,科技含量极少、营销方式十分落后。通过对这些发展劣势的分析,本文就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如下:组织农户进行集中种植;促进特色农产品多样化销售;增进机械及先进种植经验投入;包装开发,加强宣传,拓宽市场。从而使其特色能充分发挥,并能为全县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劣势营销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西面与四川省万源市毗邻,东南方向与重庆市城口县接壤,全县辖25 个乡镇,面积2204平方公里,人口35 万。紫阳素有茶乡、歌乡、桔乡之称,这里万山综错,河溪密布,汉江自西北至东南横贯全境,任河由西南向西北注入汉水,两条河水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加上蒿坪河川道,从而形成了紫阳“三山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由于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为268天。紫阳境内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以茶叶、蚕桑、柑桔、杜仲、党参、厚朴、天麻、绞股蓝、山野菜等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全国久负盛名。
1.2由于紫阳县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交通不便,因此发展工业以及轻工业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发展农业经济已然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独特的地势,独特的气候孕育了紫阳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全县经济必须要有一个主导方向,而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将是紫阳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方向。发展特色农产品对于调整总体经济发展布局,合理规划经济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优质显著地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经济强县形象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特色农产品的概念、特征以及本区特色农产品发展概况:
2.1特色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色彩,并且是其他不具有此种特殊自然环境的区域所不能模仿和生产的农产品;进一步,如果这些特别的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我们将其称为特色农产品。
2.2农产品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其一,生产的区域性。由于特色农产品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性。其二,产量的规模性。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的效益与产品的产量规模紧密相关,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商品优势,因此必须以规模为依托。第三,品质的优良性。与传统的数量型农业相比,特色农产品不仅在体现在农产品品质特殊上,体现在品质的优良性上。如果没有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作为保障,就无法形成有效地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也不可能带来较高的和持续的经济收益。
2.3.1茶叶产业:2002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以茶叶产业率先突破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年来,紫阳的茶叶产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茶叶产量快速稳步增长,2006年产茶达到1688吨,取得了总产量率均增长12.15%的可喜成绩。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名优茶增长较快,2006年名优茶产量680吨,占茶叶总产的40.28%,居全国领先水平。茶业经济增长迅速,2006年茶叶产值1亿元,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17.74%,农业人均茶叶收入33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5.4%,茶叶产业每年使农民增收1500万元以上。四是由于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累计增加工业加工产值7494万元,为交通运输业创收117.7万元,为服务行业创收340万元,拉动消费增长4800万元,创造就业1200人次。紫阳富硒茶品牌整合和品牌经营战略初见成效。对全部加工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制定了企业内控标准,主打了“紫阳富硒茶”统一品牌,把规范了“紫阳富硒茶”生产和经营品种,“紫阳毛尖”和“紫阳绿茶”二大系列产品。
2.3.2蚕桑产业:紫阳兴蚕养蚕历史悠久,兴于唐代,盛于明清,素有蚕乡之誉。目前,全县已形成有一定经营规模的蚕桑基地乡镇21个,蚕桑重点村100个,有栽桑养蚕农户5.1万户,桑园面积达7.0万亩,并形成了县有蚕技站、乡有林业站的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立起了稳固的蚕桑基地。2006年在春季低温冻害,夏季高温伏旱的灾害性气候影响下,全年仍养蚕5.1万张,年产茧1755吨,农民实现养蚕收入4183万元。2006年上半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根据生丝市场价格上涨的良好形势,积极稳妥地对1992年投产的县缫丝厂和2000年组建的银羽公司进行了改制,组建了的龙头企业——紫阳县康洪茧丝有限公司,理顺了产业体制,蚕桑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该公司集桑蚕茧丝为一体,产加销一条龙,有收烘站53个,年收烘能力达3000吨,有自动缫10组,年生丝加工能力达300吨。
2.3.3紫阳自古有"橘乡"之称。早在唐代,今紫阳海拔450米以下的汉江及任河流域已有大面积柑橘种植,尤以金钱桔最为名贵。金钱桔皮红似火,瓤嫩肉满,汁水丰盈,酸甜适度,品味无穷,深受宫廷官吏的喜爱,因此被唐朝列为贡品,至今仍为陕西桔中珍品。
三、本区特色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农产品种植极为分散:全县农产品主要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种植,由于每户的土地有限,农产品种植很难形成规模化,基本上是用于农户自己使用或者在集市上的小规模的变卖,而且销售价格很低,基本上只能满足农户的很小一部分金钱需求,没有使特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与应该具备的经济推动力量发挥出来。其次,由于紫阳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山区地形,大面的的成块土地缺少,而且在每一片成块的土地上还有着几家农户,每一家农户由于各自的需求不同,种植的农产品也不尽相同,致使整体上呈现分散式种植,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3.2农产品加工程度甚低:部分农户把自家种植的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变卖,全部上都是以原产品出售,没有对原产品进行加工,也没有相应的工厂或者企业对农产品进行集中采购、加工销售,虽然保证了农产品的原有特色及口味,但是没有使其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也没能通过特色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