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国学经典教案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国学经典教学设计(5篇)国学经典教学设计1教学备课备课的目标: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备课中的注意点: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教学目标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4、协助学生培养、形成尊师重教、礼待他人的行为规范。
5、重视国学、弘扬传统积极文化。
教学难点1、保持教学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兴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将当日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1、课前准备:总计时间35分钟以内。
2、课堂教学:总计时间50分钟。
3、课后总结:总计时间25分钟。
教学内容《大学》教学要求及课后作业背诵相对应段落、列举身边类似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管理1、开课前将当天上课的新内容打印出来,做好开课充分的物资准备。
2、确保教室内桌椅的整齐,地面的清洁卫生。
3、课程结束后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摆放好桌椅。
《大学》及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
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千字文》的第一章节,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宇宙的宏大,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宇宙自然的伟大和节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字文》第一章节的词语、句式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千字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千字文》第一章节的意义、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千字文》诵读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的节律,进而引出《千字文》的学习。
2. 诵读:教师带领学生齐读《千字文》第一章节,注意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第一章节的字词、句式,讲解其意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句进行诵读比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更有韵味。
5. 例题讲解:以“天地玄黄”为例,分析句式结构,讲解其意义,引导学生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千字文》中的词语造句,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千字文》诵读教学2. 内容:第一章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重点字词: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难点:句式结构、词语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千字文》第一章节的词语,写一篇关于自然现象的短文。
2. 答案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星辰列张。
四季更替,万物生长。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千字文》第一章节的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最新国学经典课程教案(
最新国学经典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四章“诸子百家”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四部分经典著作的节选内容,重点解析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比较其伦理观及人生哲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论语》、《孟子》、《庄子》、《老子》中的基本概念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评价诸子百家的思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儒家“仁爱”思想与道家“自然”哲学的内涵解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经典思想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挂图。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辅助阅读材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创设实践情景,展示与儒家“仁”和道家“道”相关的社会现象。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 新课导入(15分钟):简要介绍《论语》、《孟子》、《庄子》、《老子》的背景。
对四部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进行梳理。
3. 例题讲解(20分钟):选取《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庄子》中关于“自然”的论述作为例题。
详细解析例题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惑。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经典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思维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四部经典著作及其作者。
2. 板书中间:用思维导图形式展示《论语》与《庄子》的核心思想。
3. 板书右侧:列出本节课的重点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你对“人性本善”的理解。
以《老子》的“道法自然”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
2. 答案:作业一:人性本善的理解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强调后天教育与修养的作用。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
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
2024年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
2024年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导论》第四章《诸子百家的智慧》,详细内容涉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核心观点,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的基本框架和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性思想,理解其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国学经典,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对比分析,理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观念,墨家兼爱非攻的实践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国学经典导论》辅助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a. 儒家思想:讲解仁义礼智信的含义,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b. 道家思想:阐述道德经的核心观念,分析“无为而治”的哲学内涵。
c. 墨家思想:介绍兼爱非攻的实践意义,讨论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儒家:仁义礼智信a. 仁:爱人b. 义:正义c. 礼:规范d. 智:智慧e. 信:诚信2. 道家:道德经a. 道法自然b. 无为而治3. 墨家:兼爱非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践行经历。
b. 阐述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
2. 答案:a. 略。
b.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但部分学生对深层次的哲学思想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
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优质教案
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千字文》这一国学经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详细内容为《千字文》前五百字。
这些字词包含丰富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通过诵读与学习,让学生感受国学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诵读《千字文》前五百字,理解其中所蕴含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汉字认识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千字文》中一些生僻字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熟练诵读《千字文》前五百字,并理解其中所蕴含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千字文》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千字文》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学习兴趣。
2. 诵读: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千字文》前五百字,让学生感受经典韵律美。
3. 讲解:对《千字文》中生僻字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4.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哲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翻译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千字文》前五百字板书,标注生僻字。
2. 例题及答案。
3. 本节课重点知识框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读《千字文》前五百字,并挑选五个生僻字进行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千字文》全文,深入解国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千字文》作为国学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前五百字内容筛选,确保所选内容既能体现经典之美,又能适应学生认知水平。
我会详细梳理每个字词含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
二、教学难点处理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2. 通过讲解字源、字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僻字。
2024版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
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背景和起因。
2.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
3. 孟子如何通过举例和比喻来论证“性善论”。
4. 对话中涉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性善论”观点,认识到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2. 通过分析孟子与告子的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孟子“性善论”的哲学内涵及其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段关于人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教材讲解:详细讲解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背景、过程和孟子“性善论”的观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的例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性善论”的内涵。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6. 分享与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成果,促进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孟子·告子下——性善论2. 板书内容: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背景和起因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孟子如何通过举例和比喻来论证“性善论”对话中涉及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孟子的“性善论”及其意义。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对“性善论”的理解和看法。
2.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观念。
性善论的意义在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发挥自己的良知,做善事。
结合生活实例,可以举例说明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往往会产生同情心和怜悯之情,这正是人性善良的体现。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进一步论证“性善论”的正确性。
最新国学经典课程教案(
最新国学经典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三章“儒家思想篇”的第二节“《论语》选读”。
具体内容包括《论语》中关于仁爱、礼节、智慧和信用的经典论述,旨在通过对原文的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关于仁爱、礼节、智慧和信用的核心观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人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分析现实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中关于仁爱、礼节、智慧和信用的经典论述。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儒家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论语》选读。
2. 新课内容学习:a. 仁爱:讲解《论语》中关于仁爱的论述,举例说明仁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b. 礼节:解读《论语》中关于礼节的观点,分析礼节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c. 智慧:阐述《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含义,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智慧解决生活问题。
d. 信用:讨论《论语》中关于信用的论述,强调信用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仁爱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现场完成一道关于礼节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论语》选读2. 内容:a. 仁爱:爱人、宽容、善良b. 礼节:尊重、谦让、和谐c. 智慧:思考、辨别、创新d. 信用:诚实、守信、担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论语》中的论述,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
b. 以“礼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a. 仁爱是一种关爱他人、宽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质,体现在我们对待家人、朋友和陌生人的态度上。
最新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理解古诗意思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1. 想象画面,感情朗读: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 )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
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假如你是“诗豪”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四、课后作业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2. 默写古诗。
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
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第二章“天地否,万物育”至第五章“川泽竭,龟龙屈”。
本部分内容主要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和变化,以及动物的生长和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的生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千字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
2. 能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国学经典的魅力。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千字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
难点:理解文中的意象和寓意,能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录音机、音响。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风光的PPT,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朗读:让学生跟读录音,纠正发音,保证朗读的准确性。
3. 背诵: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4. 解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5. 实践: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 练习: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千字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将《千字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进行背诵。
2. 作业答案:《千字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是否有效地进行了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千字文》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国学经典的魅力;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正确朗读和背诵《千字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千字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
2024年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3/23
26
07
总结与展望
2024/3/23
27
本次教案设计成果总结
完成了系统性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 计,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解、 讨论、示范、练习等,使学生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
2024/3/23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不同 难度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确保学生 能够逐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
11
教学方法选择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 内容,培养语感和朗读能力。
2024/3/23
讲解法
教师对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 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
12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 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
22
06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2024/3/23
23
教材分析与选用建议
2024/3/23
教材分析
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应包含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语言规范性。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 析,可以了解其内容、结构、特点以及适用对象,为后续教 学提供基础。
选用建议
在选择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时,应结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 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经典篇目,同时注重教材的系统性、 科学性和实用性。可参考教育部推荐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也可结合地方特色和校本课程进行选编。
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展示相关图 片或视频等方式,营造浓郁的国 学氛围,将学生带入到国学经典 的情境中。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四部分节选,每部分精选五篇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文言文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性文章的解读与诵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详细解读四家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涵。
4. 随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
5. 诵读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四家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 代表性文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3. 重点词汇及句子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四家学派的文章,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1)录音文件。
(2)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了解其他学派的思想。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四家学派的思想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国学教案(中段)完整板
最新国学经典教案(中段)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篇目,理解其含义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2. 《三字经》:学习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等篇目,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 《百家姓》:学习姓氏的起源、演变和流传,增强对家族文化的认识。
4. 《千字文》:学习字词、句式、修辞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应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 实践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
2. 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每学期安排16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
2. 第一阶段(前4周):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
3. 第二阶段(第5-8周):学习《百家姓》和《千字文》。
4. 第三阶段(第9-12周):学习《论语》。
5. 第四阶段(第13-16周):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实践训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著作。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文化常识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案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国学经典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每篇经典的内容、含义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享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应用。
2024年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
2024年最新国学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四章《诸子百家》第二节“儒墨之争”,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儒、墨两家思想的主张、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家和墨家的基本思想,理解两家思想的异同。
2. 培养学生运用国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客观评价不同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儒墨两家思想的主张及异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国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儒墨两家学派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1)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礼、孝等。
(2)讲解墨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兼爱、非攻、尚贤等。
(3)比较分析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儒墨之争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儒墨之争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儒墨两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六、板书设计1. 儒家思想:仁、礼、孝2.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尚贤3. 儒墨之争:异同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儒墨之争的看法。
2. 答案:(1)儒墨两家思想在人性观、道德观、政治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强调礼教秩序;墨家关注民生,提倡兼爱非攻。
(3)个人观点:认为两家思想各有千秋,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儒墨两家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儒墨两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儒墨两家思想的主张及异同。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儒墨之争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仁爱篇”,详细内容包括《大学》、《中庸》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着重解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仁爱”这一国学核心概念,学会关爱他人,提升道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仁爱”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以及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a. 解读《大学》中“仁者爱人”的论述,分析“仁爱”的内涵。
b. 解读《中庸》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述,探讨如何践行“仁爱”。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仁爱”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仁爱”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仁爱篇2. 内容:a. 《大学》仁者爱人b. 《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2. 答案要点:a. 理解“仁爱”的内涵,明确“仁者爱人”的意义。
b. 从自身做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传播“仁爱”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024年国学经典教案幼儿园
2024年国学经典教案幼儿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幼儿启蒙教材》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为《弟子规》的诵读与讲解。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通过简练的词句,教导幼儿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准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熟悉《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正确诵读并进行简单讲解。
2. 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正确诵读《弟子规》,进行简单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弟子规》教材、故事卡片。
学具:笔、纸、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与《弟子规》相关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让幼儿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弟子规》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讲解,让幼儿理解其中的道理。
3. 诵读与讲解(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诵读《弟子规》,逐句进行讲解,让幼儿掌握其中的道德规范。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与《弟子规》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互相讨论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课程《弟子规》诵读与讲解2. 主要内容:a. 《弟子规》的道德规范b. 诵读与讲解技巧3. 重点、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家长协助,让幼儿正确诵读《弟子规》。
b. 让幼儿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解《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
2. 答案:a. 诵读:《弟子规》全文。
b. 讲解: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给出简单明了的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学习《弟子规》。
b. 组织幼儿参加与国学经典相关的活动,如诵读比赛、故事分享会等。
2024年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2024年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一册,具体内容包括《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以及《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第一章及《弟子规》相关内容,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律美。
2. 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孝顺长辈的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孝顺长辈的传统美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国学经典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字帖、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三字经》第一章及《弟子规》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3. 范读: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律美。
4. 互动: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并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尊重父母、孝顺长辈的重要性。
5. 练习:学生用字帖练习书写《三字经》和《弟子规》相关内容,巩固记忆。
6.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重父母、孝顺长辈的美德。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第一课2. 内容:a. 《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b. 《弟子规》相关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c. 课后作业:背诵《三字经》第一章及《弟子规》相关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三字经》第一章及《弟子规》相关内容。
b. 家长监督并签字,确认孩子完成作业。
2. 答案:a. 《三字经》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b. 《弟子规》相关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学经典,培养尊重父母、孝顺长辈的美德。
2024年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
2024年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最新国学经典《千字文》教材的第一章,详细内容包括《千字文》的起源、意义、结构及其中的名句解读。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篇著名韵文,全文共有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宗教、哲学、历史、道德等多个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字文》的起源、意义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掌握《千字文》的基本结构,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名句。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千字文》中部分生僻字的认识和记忆,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千字文》的起源、意义、结构及名句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字文》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千字文》的起源故事,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千字文》的意义、结构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诵读: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千字文》,注意纠正发音,让学生感受韵律之美。
4. 名句解读:挑选经典名句,详细解读其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背诵名句,互相交流心得。
6. 案例分析:分析《千字文》中的历史典故,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千字文》诵读2. 内容:《千字文》起源、意义结构:共一千字,四字一句,共250句名句解读:挑选510个经典名句进行解读重点、难点:生僻字、名句记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千字文》名句5句,并解释其意义。
选择3个生僻字,查找字典,了解其读音和意义。
2. 答案:名句解释:见课本附录。
生僻字:根据字典查询结果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拓宽知识面。
国学教案(中段)完整板
最新国学经典教案(中段)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学习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2. 《三字经》选段:学习人物典故、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 《百家姓》选段: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4. 《千字文》选段:学习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论语》选段:学习孔子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学经典文本的基本内容,阐述其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进行实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3. 学期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测试学生对国学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文本。
2. 辅助材料: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典故、注释译文等参考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正课,共计40分钟,用于讲解和讨论国学经典文本。
2. 课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和拓展学习。
3. 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有趣的国学故事,引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文本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逐渐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最新国学经典教案设计国学经典备课教案
•引言•国学经典概述•备课教案设计目录•国学经典教学内容•国学经典教学方法•国学经典教学评价与反馈目的和背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适应教育改革需求教案设计范围经典文本选取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国学经典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包括经、史、子、集等各类文献。
定义与特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优雅的气质和卓越的谈吐。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应对当代挑战具有启示意义。
国学经典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学经典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思想潮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推进,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学经典的历史与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讲解、诵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内涵。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与反馈《论语》《大学》《中庸》030201《道德经》《庄子》《金刚经》《心经》《易经》古代占卜用书,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版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单元理想
主备人:宋佳敏
11、立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人物的特征。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知道孔子、子路、颜渊的理想,能说一说自己理想。
3、知道几种年龄称谓。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人物的特征。
2、了解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知道几种年龄称谓。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作为本课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立志》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2、侍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人物的特征。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简单说出文中不同人物的志向及孔子对不同志向的态度。
3、知道古代宗庙的意义,能简单说出吴钩、凌烟阁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了解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作为本课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侍坐》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五单元言行
13、子之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加强对夫子语言的感悟。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概括孔子的特点。
3、能说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叶公好龙、勇者不惧、怨天尤人、上学上达等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把握夫子的语言含义。
2、从本课孔子言语中初步体会孔子的为人。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展示孔子画像,讲述孔子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子之言》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4、子之行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在诵读中感受孔子形象。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简单说出孔子平时的行为、表现。
3、知道古代的“趋礼”,能大概说出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感情孔子形象。
2、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孔子其人其行。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从孔子自己的话中了解了孔子,这一节课,我们从他的表现和行为中来进一步认识孔子。
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子之行》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5、高山仰止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弟子对夫子的敬仰,并背诵课后诗歌。
2、能结合教师讲解和课文注释,说出其他人是怎么评价孔子的。
3、能简单说出子贡的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夫子的高大形象。
2、了解颜渊和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及其缘由。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引入新课
前两课我们通过孔子自己的语言、行为表现等方式了解了孔子。
那么一生以授徒为业的孔子,给弟子们的印象又是如何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引出课文。
(二)识字诵读,带读《高山仰止》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