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 PDF
走向自由的否定:康德黑格尔哲学自由概念批判
![走向自由的否定:康德黑格尔哲学自由概念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539ca8fb9e314332396893fe.png)
为 人 的实质 这一基 础 上 的。 ( 2 )
如何 , 只要 他 能 够 超 越 具 体 , 从事思维和玄想 , 那
么 他 就 是 自由 的 , 因为在 思维 里 , 一切俗克 服 了 , 剩 下 的 只 有 精 神 的
玄思 和 自由。
怀疑 主义 是斯 多 葛 主 义 的现 实形 式 , 如 果 说
具 有实 体价 值性 , 它 只是一 个 工具 , 具有 马 克斯 ・ 韦伯所 说 的工 具 价 值 , 它 是人 类 获知 道 德 律 的途 径 和手 段 , 也 是人 类 达致 至善 的手段 , 它本 身并 不 具 有善 的 内容 。
黑 格 尔也 同样 认 为 世 界 的 本 质 是 精 神 的 , 而
走 向 自由的 否 定 ●
康 德 黑 格 尔 哲 学 自 由概  ̄ t t t : 判
内容提要
康德哲学和黑格 尔哲 学都 主张绝对 的、 纯粹的 自由。本文通过对康德哲学 中的 自由概念 和黑
格尔 的 自由概念 的分析 比较 , 总结 出三个共 同的特征 , 即 自由作为精 神的独立 性、 普遍 性和超 越性 ; 自由是 对
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6a221a80029bd64783e2c7f.png)
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于一七二四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位马鞍师傅。
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
他们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
他和很多思想者一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康德是到他为止知名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
他是一位哲学教授: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
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在康德的概念里: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
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这点很重要。
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批判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04ae6faf1ffc4ffe47ac44.png)
康德的批判哲学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前批判时期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
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
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72ecc6d69eae009581bec48.png)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作者:李成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摘要:《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础的实践论为理论武器,李泽厚批判了康德。
但是同时,李泽厚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初步呈现出自己理论体系的雏形。
关键词:李泽厚;初步表达;理论雏形作者简介:李成龙(1987- ),男,湖南沅陵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李泽厚研究。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的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我所关注的是:(1)李泽厚在扬弃康德时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2)李泽厚的思想系统是怎样的。
一、李泽厚观点的初步表达李泽厚在批判康德的同时,也初步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观点:(1)“认识如何可能,根本上起源于人类如何可能。
”李泽厚认为,只有从人类如何可能出发,从人类的社会存在出发,认识问题才能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
从起源来说,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使用和制造工具。
正是因为使用和制造工具,人类不断发现和掌握外界自然的规律,又不断把它们保存在、巩固在、积累在以使用和制造工具为基础的实践活动中。
随着后来的演进,语言和思维产生,实践的经验保存在语言-思维系统中,人类演进取得了新的形式。
人类的语言、思维、概念等等认识的问题,归根到底,可以在实践中和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说明。
(2)理性内化和积淀。
李泽厚阐述了认识产生于实践,但是从实践中提取出认识的范畴、概念等等的内在机制是怎样的呢?李泽厚用理性的内化和积淀说明这一点。
在谈时空观时,李泽厚指出,时空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认识形式,人之所以有时空这两种感性框架,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与客观世界任何事物一样,是以一定的先后延续和上下左右的活动场所来表现其现实的存在的。
时空作为认识形式,是社会实践向我们主观意识中的积淀和移入。
(3)文化心理结构。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https://img.taocdn.com/s3/m/f79b5db62af90242a995e534.png)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
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在考察。
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
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畴没有染指的权力。
《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腾出地盘”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
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为自然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
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
试想: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道德和信仰将与迷信何异?而且,我们将看到,一般的知识能力,如何在一种反思的、形式性的关系中奠立起判断力批判以至于整个批判哲学的根基。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3ff09df195f312b3169a5e8.png)
当代 西 方 哲 学 的总 体 发 展 。康 德 的批 判 哲 学 开 德 国古 典 哲 学 之 先 河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历 史 渊 源 , 贡 献 在 于 倡 导 并 实 践 是 其 批 判 的精 神 。然 而 康 德 的批 判 是 不 彻 底 的 。 当前 , 要坚 持 和 发展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 须 高 扬 “ 现 存 的一 切 进 行 无 情 的批 判 ” 必 对 的精 神 ,在 批 判 旧世 界 中发 现 新 世 界 ” 由康 德 所 奠 定 的那 种 高 瞻远 瞩 的 理性 批 判 精 神 , 永 远 值 得 人 们 珍惜 和深 思 的 。 “ 。 是
康 德 的批 判 哲 学和 哲 学 的批 判 精神
赵 青
( 南大学 哲学 与公 共管理 学 院 , 河 河南 省 开封 市
摘要
4 50 ) 7 0 1
作 为 人 类 哲 学 思 想 的“ 水 池 ” 康 德不 仅 以 其批 判 哲 学 实 现对 传 统 哲 学 的 根 本 变 革 , 且 以 其 新 哲 学 理 念 深 刻 影 响 现 蓄 , 而
关键 词 康德 ; 判 哲 学 ; 判 精 神 批 批 中 图 分 类 号 :0 B8 文 献标 识 码 A
Ka t r tc lph l s p y a he ph l s p fc ii a pi i n ' c ii a io o h nd t io o hy o r tc ls r t s
t hou ght. s K e wor s Kan :Crtc 1Phio o y d t iia l s phy; c iia prt rtc ls ii
引 言
康 德 是 德 国古 典 哲学 的创 始人 , 而德 国古 典 哲 学是 西方 自古希 腊 以来 2 0 0 0多年哲 学发展 的 总汇 , 是 近代欧 洲资产 阶级 反封 建哲 学发 展 的最 高峰 。而 康德 按照 海 涅 所 言 : 德 国被 康 德 引入 了 哲 学 的道 “ 路, 因而哲 学变 成 了一 件 民族 的事 业 。一 群 出色 的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6dd720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d.png)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阿尔贝特·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现代哲学
思想的创始人。
他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首先,康德提倡的批判哲学的核心是批判理性,它是一种概念化的知识体系,用来审视对立的观点和行为原则,以检验他们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康德主张的批判哲学的目的是要摆脱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而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
在康德的观点中,任何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把它当成“真理”的观念。
他提出了“触觉证得”原则,认为逻辑上支持的证据才是真理。
还有,康德完全放弃了“原初推论”,认为真实不是由推论、劝告等思维方式得出的,而是来自实践的实践。
有时叫“实践主义”,它将实践当做唯一真正可靠的准则,认为实践经验才是
最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康德也提出了“哲学的批判精神”,这一概念被视为是对哲学的一种批判,即批判精神对某一看法、方法、理论要求严格客观,并以特定的原则进行评价。
他认为,真理必须
通过客观分析,用客观的判断来客观评价和检验,防止自身观念的错误把握,以免偏离客观事实。
因此,康德的思想强调,通过批判精神,一个人可以不偏不倚,恪守客观原则审视任何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理解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反思”的理念,我们应该在理解现实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审视一切问题,以便真正理解世界。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25ba8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5.png)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他之前,在自然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PDF
![康德和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PDF](https://img.taocdn.com/s3/m/783c9f9f844769eae109ed86.png)
1981年,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为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的敬意。
康德,1724年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手工业堡大学,1746年毕业后当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回母校任讲师,1770年任教授,1804年逝世。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许多著名大学聘请他,都被拒绝。
他为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按照规定的时间。
每天下午三点半钟,他拿着藤手杖从家里出来散步,邻居们以此对表。
康德的日常生活异常刻板,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而活跃。
他试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从浩渺的宇宙到人类理性,都予以批判和考察。
康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
他在任教期间,除讲授哲学外,还讲授自然科学课程。
自然地理这门学科就是他首创的。
他讲的人类学最受欢迎。
他还开设数学、理论物理、自然律、力学、矿物学等课程。
1755年,康德提出的太阳系起源于原始星云的假说,推翻了牛顿等17世纪自然科学家认为天体起源于上帝的陈腐观念。
恩格斯说,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1770年,康德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和著述,《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个期间完成的主要代表作。
这本书和另两部代表作《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花了12年工夫,同时平均每周还要担任14个小时课程的情况下完成的。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不是指对某种书籍或某一体系进行批评,而是对于理性进行分析、判断,即对人类认识的能力所达到的范围进行考察。
这是康德之前,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康德觉察到以往认识论的片面性,企图把各派哲学综合起来,创立一个没有片面性弊病的认识论。
尽管康德没有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把认识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的确是他的历史功绩。
论哈曼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论哈曼对康德哲学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dc91b03458fb770bf78a55ea.png)
摘
要: 哈曼在《 纪念 苏格拉 底》 中对 康德 为首的启 蒙运 动理 性精 神 予以 了深 刻 的批 判. 在 那 里他 对休
谟 作 了一种 奇特 的诠释。休谟 攻击上 帝存在 的理性根 据 旨在攻 击信 仰 , 而 哈曼则 把休 谟 的论 证颠 倒过 来 , 用 以捍卫信仰 。对 哈曼而言 , 休谟怀 疑论 的价 值不在 于 它挑 战 了信 仰 , 而是 它使 信仰 免 于理性 的批 评。在 《 元批判》中, 哈曼主要批判 了康 德 的理 性纯粹主义 , 他发展 了一种语言哲 学, 并认 为语 言 是解决康德 二元论 的恰 当中介。《 元批判》 为后康德哲 学的发展奠定 了方 向与基 础。 关键词 : 哈曼 ; 康德; 《 纪念 苏格 拉底》 ; 《 元批判》
基金项 目: 本文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 年项 目“ 施 莱尔马赫宗教 自我意识 理论研究” ( 1 1 C Z J 0 1 1 )、 中央高校基本科 研业务 费青年
教师成 长项 目“ 论斯伯丁对施莱尔 马赫 < 论 宗教 > 的影响 ” ( J B K 1 4 0 1 4力的 。
既然 哈曼的哲 学 主题 就在 于 对启 蒙运 动 的理 性至 上精神 的批判 , 那 么对哈曼哲 学的理解 就无 法脱离 他与
点 。而通过基 尔克果 , 哈曼 对 于二 十世 纪 的存 在主义
作者简介 : 黄毅( 1 9 7 9 一
) , 男, 汉族 , 江西南 昌人 , 外 国哲学博 士, 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 院讲师 , 研 究方向是基督教思想史。
另一位信徒是谢林 , 他 的《 实证哲学 》 反映 了许 多哈曼 的 主题 。至于德 国古 典哲学的集 大成 者黑 格尔 , 他 对于原 版的哈曼作 品集 写了一篇献媚 性 的评 论。最后 , 哈曼对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6b53d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73.png)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2)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2)](https://img.taocdn.com/s3/m/aa28ae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b.png)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2)康德批判哲学篇二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1784年,在康德出版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三年(1781年,第一版)之后,在当时的《柏林月刊》杂志第四卷第12期发表了应征文章《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在同卷第9期,该杂志已经发表了一位犹太哲学家默西-门德尔松的同类文章《关于“什么叫启蒙(运动)”?》,按后来康德在发表自己文章时加的小注说,他如果当时已读到这篇文章,就会扣发他自己的文章,“现在本文就只在于检验一下偶然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带来两个人的思想一致”[1]。
二百年后,我们再来阅读两位先哲为回答同一题目的文章,固然也会像福科(Michel Foucault)那样注意到在当是德国社会背景下,犹太哲学思想,如何融入进德国哲学思想的大趋势之中[2],但也会感到这两位哲学家在对于“启蒙”成熟性问题的取向上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门德尔松的文章在行文上似乎比康德的更加清楚明白,这也许是当时月刊编者更加倾向于门德尔松的答卷的原因。
门德尔松的文章一开始就将“启蒙-Aufklaerung”、“文化-Kultur”、“教养-Bildung”作了区分,认为“启蒙”重在“理论”,“文化”重在“实践”,而“教养”是二者的综合。
门德尔松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区分,也许真的表明了犹太思想接受从古代希腊哲学到当是德国哲学进一步深化的这个大的哲学背景,康德哲学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分立又结合的哲学思路上的,而自此以后,费希特、谢林直至黑格尔,莫不在这样一种思路的框架之中。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点上,康德觉得门德尔松与自己的哲学有相同之处;不过我们将会看到,在文章的结尾处,门德尔松提出了一个康德“启蒙”文章中未曾涉及的一个方面,而门德尔松明确指出,这种观念乃来自于犹太作家的教导,即,任何高尚事物愈趋完善,腐败后就愈加丑陋[3],残花丑于朽木,同样为“尸体”,“兽尸”不若“人尸”可恶[4]。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0ca598e4856a561252d36f8a.png)
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
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
但是,黑格尔又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系的。
1、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主要有:(1)黑格尔肯定康德区别现象和“物自体”是他在近代哲学史上作出的一大功绩。
但他坚决否定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现象和本质之间有原则区别和现象是主观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就表现在现象中,现象也就是本质的显现。
因此,离开了特性或规定性就无所谓事物,离开了现象也无所谓本质;而认识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规定性也就可以认识本质。
(2)黑格尔肯定康德提出对概念、范畴的批判研究,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进展,但他坚决摒弃康德在认识以前批判考察认识能力的“先验方法”。
黑格尔认为,既然批判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就只能在认识的过程中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
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发展,加以考察。
他把这种考察方式称为“辩证法”。
(3)黑格尔肯定康德关于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物自体”时所引起的矛盾是必然的这种思想,应当看作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进步,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一见解虽然“如此深远”,而他对问题的解决却又是“如此肤浅”。
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
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cf3a66227916888486d793.png)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dcfe32f58fb770bf78a5589.png)
理性的人文主义者——论康德三大批判哲学的人文主义倾向伊曼努尔·康德在西方哲学上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康德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伟大的改革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著名康德研究专家郑昕先生说过:“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
”①而在康德的众多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的三大批评哲学。
康德在他的三大批评哲学中,围绕“理性批判”提出各类哲学问题,他的理性批判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运用理性对思想行为进行是非的批评判断,而是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客观地考察和反思。
这就让康德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纯理性主义者,然而除了理性之外,康德依然是一个充满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者,本文我将从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中对其涵盖的人文主义倾向加以评论。
康德的一生都过着一种平淡的学者生活,以教书谋取生存,他一生都居住在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小城里,仅有一次离开故乡哥尼斯堡,到附近其他城市旅行的经历,但他的著作却表达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道德实践的探索。
在大学里担任哲学老师时,据说他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懂得哲学教育不是教哲学,而是传授如何进行哲学思考、不带成见的批判性思维。
②康德对哲学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接受性的认识,在我看来,他的教育方式正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言的一种“知性”,一种思考性的认识能力,在哲学教育方式上,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
据说慕名而来上康德哲学课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当时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他的教学魅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特殊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康德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在他的哲学课上,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哲学知识,更多的是对世界的思考、对自己思想更深刻地探求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式。
在康德的教学方式上,他以一种极具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教育方法,以先进的引导式人文教育带领学生走进哲学这扇知识的大门。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91161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2.png)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和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通过哲学来解决现代科学和理性思考带来的问题。
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范围,主张人类理性有其自身的界限,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合乎理性的信念”);《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本质。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律令”,即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特殊情况。
康德提出了三条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意志自律,即按照自己的理性立法来行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认为,美感是主观的、非功利的,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欣赏。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感和目的性是相互关联的,美感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性。
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
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康德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康德哲学的“批判”性追问
![论康德哲学的“批判”性追问](https://img.taocdn.com/s3/m/414b490d90c69ec3d5bb75fa.png)
中 图 分 类 号 : 5 6 3 B 1.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i 0 8— 6 5 2 1 ) 6— 0 2— 6 0 5 4 (0 10 0 7 0 1
1 康德 哲学的研 究现状
贺麟基于 2 0世纪 8 年代末以前的康德研究概况 , O 将康德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三个时期 : 前期从 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 , 为启蒙时期 ; 中期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 , 为传播 、 融会 时期 ; 后期从新中国建
西安石 油大学学报( 会 学 ) 社 科 版
论康 德 哲 学 的“ 判 " 追 问 批 性
李 娟
( 山西大 同大学 政法学 院 , 山西 大同 0 70 ) 3 0 9
摘
要: 康德哲学的影响 , 于他 那渗透 于一切 科 学之 中的批判 精神 。康德 的批判 不是一般 意义上理 解 在
的否定意义上的批 判 , 而是一种对理性的分析和审查。康德哲 学的批 判精神 , 具体 体现在他 的哲 学追 问之 中。 康德 所奠定的那种理 性批 判精神 , 具有永恒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 l 康德 ;古典哲学 ; 批判
14 2 纪 9 . 0世 0年 代 以来 的康 德 研究
试分析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
![试分析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6b830f2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f.png)
试分析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的批判【摘要】黑格尔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康德哲学的现象学、先验性知识和自由意志等方面。
黑格尔指出康德的现象学过于关注主体,忽视了客观实在的存在,缺乏对实践和社会的关注。
他批判康德的先验性知识纯粹以及对于自主性的强调,认为这些理论忽略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
黑格尔对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康德的自由意志过于抽象,缺乏现实应用。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过于理性主义,缺乏对实践和历史的关注,对康德哲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展望未来,康德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可能会在理论研究和哲学思考中继续发挥作用。
【关键词】黑格尔,康德哲学,批判,现象学,先验性知识,自由意志,影响。
1. 引言1.1 介绍康德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其所谓的“批判哲学”,强调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主观的感知能力。
康德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并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本身。
康德提出了“先验性知识”的概念,认为人类思维具有固有的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康德的哲学体系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成为对后续哲学思想的重要挑战和批判对象。
1.2 介绍黑格尔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19世纪思想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当时欧洲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曾接受康德的启发,但他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被称为“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等。
他的哲学体系包括对现实世界的综合性阐述,在他看来,精神是现实的最高形式,通过历史的发展,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自由和理性。
先验、反思判断及康德哲学、美学体系批判
![先验、反思判断及康德哲学、美学体系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bd8cac89b9d528ea81c779d1.png)
性 的不 同水 平 。感 性和 知性属 于现象 领域 ,而理性 属 于本体 领域 ,理 性对 象越界 进人 现象界 ,就 会产 生先验 幻象 。但思 辨理性 趋 向于越过 现象界 ,从 而形成 关于理 念 、物 自体 的假设 ,而且 这个 假设 在本 体领域 与实践 理性 同一 ,成为信仰 的对 象 ,从而具 有 了合 法性 。理性 的最 高形式是 实践 理性 ,这 是价值 论和本 体论 的领域 。感性 、知 性和 理性 都 有经 验 与先 验 之分 ,先 验 的 即纯粹 的 , 先验 的决 定经验 的 。纯 粹直 观 ( 感性 )形 式是 时间和 空间 ;纯粹知 性概 念是 :“ 赋予 一个 判 断 中 的各 种不 同表象 以统 一性 的那 同一 个 机 能 ,也 赋 予 一个 直 观 中各种 不 同表象 的单 纯综 合 以统 一 性 ,这种 统一性 用普遍 的方 式来表 达 ,就 叫纯粹 知性 概念 。 ” 在现 象 领域 ,先 验理性 构 成思 辨 理 性 ,它遵 从 自然 规则 。在本 体领域 ,先验 理性越 界变 为超 验理 念 ,构造 实 践 理性— —道 德 。 “ 只 要 我们借 助于 我们 的理性概 念仅仅 把感官 世界 中诸条 件 的总体性 以及在 这总体 性方 面可 以为理性 所 用 的东 西 当作 对象 ,那么 我们 的这些 理念就 虽然是 先验 的 ,但却 还 是宇宙论 的。但 一旦 我们把 无 条件者 ( 事情 真正 说来毕 竟要 涉及 到它 们 ) 置 于完 全外 在 于感 官 世界 ,因而 在 一切 可 能 经验 之 外 的东 西之 中,那 么这些 理念 就成 为超 验 的 了 。 ” “ 它们 ……是 基 于纯 粹先 天 概念 …… 因此 就 是 一个单 纯 的思想 物 。 ” 康德 认 为 ,超验 理念就 是 意志 自由 ,它构 成 了绝对 的道德命 令 。 最 后 ,康 德还 划定 了知 、情 、意 三种意 识形式 ,它们 对应 了认识 论 、美 学 和价值论 一本体 论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32f82bda45177232f60a2dc.png)
论述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
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
三部著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
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
人类通过理性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理性就无法感知世界。
因此理性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人类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
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内在考察。
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
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范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内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范畴没有染指的权力。
《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腾出地盘”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
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为自然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
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内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
试想: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道德和信仰将与迷信何异?而且,我们将看到,一般的知识能力,如何在一种反思的、形式性的关系中奠立起判断力批判以至于整个批判哲学的根基。
因此,知识是被扬弃的,而非被否定和终止的。
扬弃意味着知识的成果以及认知能力的一般形式将在知识“之后、之外”的信仰的道德宗教领域被保留,但经验知识的建构性方式和权力必须被限定。
我们将看到,先验演绎中作为知识根基的主体能力,即知性和想象力,将以新的方式和关联出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之后的批判哲学中,并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这是扬弃一词的根本含义,即知识能力将以新的方式,非经验自然因果的方式,即自由因果、特别是主观反思中的纯粹形式性的方式,担当重任!对知性知识的限定,以及对知识和道德信仰之间的托马斯主义式的划分,意义重大:这不仅使知识成为知识,而且使道德信仰成为道德信仰;知识无权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道德信仰的问题,道德信仰也代替、否定不了知识,双方在彼此区别的前提下的相互观照、监督和协调成为必要。
知识必须得到尊重,但仅仅知识绝对不够:任由知识为所欲为而失其界限,是人类的灾难;道德信仰必须是人的存在本体中的基本部分、质素、秩序和原则,否则无限的知识欲望必将借助知识技术精英的过度疯狂而毁灭世界,一如今日以华尔街的经济精英和他们所代表、所发明的经济规则所导致的。
人为自然立法,在完成其知识论使命的同时,以否定的方式指示了信仰世界的必然存在和意义:知性通过它对于自然而言先天法则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证明,即自然只是作为显象才为我们所认识,因而同时提供了对自然的一个超感性基底的指示,但使这个基底完全未被规定。
二、人为自我立法超感性东西,作为自然显象的基底仅仅被经验和知识否定地暗示出来,那是道德和信仰的领域,人类需要在经验知识方式之外来尝试直面它、规定它:但是,理性则通过其先天的实践法则赋予同一个基底以规定。
这是实践理性的任务。
何谓实践?“凡是通过自由而可能的,就都是实践的”。
自由,作为纯粹理性的、甚至思辨理性的一个体系的整个大厦的拱顶石,无疑是康德批判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何谓自由?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自由界定成一种基于对自然的对立、否定和超越的纯粹的自发性的先验理念:自由的先验理念远远没有构成这一名称的心理学概念的全部内容,该内容大部分是经验性的;相反,它仅仅构成了行动的绝对自发性的全部内容,来作为行动的自负其责的真正根据。
换言之,仅仅由于自由这一先验理念,道德才成为可能,人格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标示出的乃是人之为人的绝对本性,是个人以及人类之道德实践历史的绝对开端、根据和根基。
康德把自由理念视为“是超感性的东西的唯一概念”,或者说,是我们关于超感性的东西所能直接领有的唯一的概念,是我们通向超感性世界、亦即我们的超感性本性和道德信仰世界的唯一通道;而理解这唯一概念,或者说踏上这唯一通道的不二法门,是把先验的自由理念看成一切无条件的道德实践法则的基本概念,即仅仅且牢牢地在与绝对的道德法则的先天必然、内在的关系中来理解它。
可以说,先验的自由理念,就是自由与绝对道德法则的关系,而自由与绝对道德法则的关系,就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根本内容,因此,康德对这一关系的理解至关重要:自由当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根据,但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根据。
因为如果不是在我们的理性中早就清楚地意识到了道德法则,我们就绝不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像自由这样的东西。
但如果没有自由,在我们里面也就根本找不到道德法则。
康德强调自由和道德法则的关系,目的在于强调,道德法则或者说实践理性的绝对道德律令,作为自由的法则,乃是人的自我立法,遵循的是不同于自然因果性的自由因果性,是自律而非他律;这种自律立法的基本规定如下:“要只按照你同时能够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行动。
”“人仅仅服从他自己的、但尽管如此却是普遍的立法,而且人仅仅有责任按照他自己的、但就自然目的而言普遍地立法的意志而行动。
”绝对的道德法则作为纯然的形式,没有被康德赋予任何具体的内容规定,仅仅是一种对绝对普遍性的形式要求;某种意义上可看成是基督教原罪观念的翻版,因为所有人面对“他自己”所立的这先验绝对之道德大法,都难免永远有自惭形秽、望尘莫及之愧疚,而且是先天的愧疚。
这意味着康德置其道德学说于至高的境界和品格中:由于先验的自由和绝对普遍的道德律令,人无限“拔高”自己于理念和绝对的水平,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惟其如此人才既是立法者,又是法律的服从者;既是国王,又是臣民。
就现实人生而言,这更像是一种道德理想、理念。
但正是凭借自由与道德法则如此这般的品格,康德才得以把他的实践理性和道德思想引向宗教。
康德把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这三个传统形而上学的理念的结合,视为宗教可能性的根据。
其中自由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正是由于自由理念作为道德法则的条件而通过道德法则显示其实在性,才保证了上帝和不死的理念获得在实践理性意义上的客观实在性和权限。
可以说,由于自由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一种道德宗教成为可能。
这种基于自由的道德宗教的一个基本规定是,上帝和不死的理念乃是一个由道德法则所规定的意志的必然客体的条件,亦即我们的纯粹理性的纯然实践应用的条件。
这意志的必然客体即至善:道德法则就通过至善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客体和终极目的的概念导致了宗教,也就是说,导致了一切义务是神的诫命的知识,这些诫命不是强迫命令,亦即不是一个外来意志的任意的、自身偶然的指令,而是每一个自由意志自身的根本法则,但尽管如此却必须被视为最高存在者的诫命,因为我们惟有从一个道德上完善的,同时也是全能的意志那里才能希望至善,从而通过与这个意志的一致才能希望达到至善,而把至善设定为我们追求的对象,则是道德法则使之成为我们的义务的。
至善是理解康德道德和信仰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自由学说的必然要求,也是进入其宗教学说的必由之路。
至善意味着“自然与道德达到了一种对二者中的每一个单独说来都不具有的和谐”。
作为道德法则的绝对命令和必然要求的至善,作为自然与道德自由和谐的至善,是指与最高的永福相结合的道德上最完善的意志,就是世间一切自然幸福的原因,即基于先验自由和道德法则的德性,必然要求与其相配的、成正比的、处于精确比例中的世间幸福。
作为实践理性或道德意志的必然客体和终极目的,至善这种自然现实中永远不可能的理想、理念,乃是实践理性的必然性和客观性要求;这种客观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即设定上帝和不死来予以保障,保障至善在永恒的时间延续中、在世间之后的不朽中得以实践,哪怕这仅仅是一种对幸福的希望!要言之,先验自由理念必然要求道德法则;自由的道德法则作为绝对命令,必然要求至善;至善必然意味着灵魂不死和上帝必然降临!这是康德的理路,而这缜密的形而上学理路最终等于一种现世中不可能的、仅仅是希望的道德宗教和信仰!这是一种严谨的论证,但一般而言对尘世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不具说服力,至多算得上一种崇高、美好的道德理想。
但康德的道德宗教和信仰学说,并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就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完成和终结,而是刚刚开始。
重要的是要体察康德如此运思的真实意图,这种意图就包含在他对至善概念的规定中。
康德至善概念的真实含义是:上帝必然降临,而这种降临的条件或者说理由是先验的自由;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当自由者意识到并能够使自由和自然于自身中和谐为一时,上帝必然降临,宗教信仰和至善必将成为现实,人必将在现世中置身于天国!自由和自然的这种神圣的和谐为一的关系是否可能,如何可能?这是关系到康德道德宗教和信仰思想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最根本的问题;这一问题等同于如下问题:批判哲学中的信仰如何可能?而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完成的。
三、自然为人立法现在再次回到《判断力批判》导论中康德对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的总论:知性通过它对于自然而言先天法则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证明,即自然只是作为显象才为我们所认识,因而同时提供了对自然的一个超感性基底的指示,但使这个基底完全未被规定。
判断力通过其按照自然可能的特殊法则来评判自然的先天原则,使自然的超感性基底获得了通过理智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
但是,理性则通过其先天的实践法则赋予同一个基底以规定。
在知性的未规定和理性的规定之间,反思性判断力提供的是规定的可能性。
就三大批判的顺序来看,康德在完成关于未规定性的思辨理性批判之后,并未开始处于中间环节的关于规定的可能性的判断力批判的研究,就直接转向了关于规定性的实践理性批判;而且在这先期完成的两大批判中,虽然康德早已明确将自然和自由和谐为一的必要性,但没有明显的将要进行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审美判断力批判研究的迹象。
这说明,康德可能是在完成前两大批判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批判哲学的工作还远未完成,意识到必须探究那种和谐为一的可能的路径。
因为,不探讨通过理智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就根本谈不上这种规定的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