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创作生涯
著名作家老舍人物简介
• 这种正直、善良的个性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榜样
老舍的处事风格以真诚、宽容、机智著称
• 如他在作品中经常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
• 这种真诚、宽容、机智的处事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 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 此后,陆续发表了《赵子曰》、《二马》等作品
1930年代,老舍的创作进入成熟期
• 创作了《骆驼祥子》、《茶馆》等代表作
• 以平民化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描绘赢得了广泛好评
•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四世同堂》,展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老舍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频发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人
民艺术家”
老舍的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他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
• 他的讽刺和幽默手法为后世作家提供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了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 他的人物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为
后世作家提供了启示和思考
03
老舍的代表作品及其分析
《茶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 研究方法和视角将更加创新,采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对老舍作品进行深入挖掘
• 老舍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将更加密切,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老舍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 深入研究老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挖掘其新的意义和价值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老舍的作品和价值,挖掘其新的意义和价值
• 加强老舍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老舍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作家老舍简介
作家老舍简介寄语: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这是老舍先生用一生的经历,告诫我们的。
作家老舍简介分享给各位读者,欢迎阅读。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北京人(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笔名有“舍予”、“老舍”。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
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
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
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
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老舍简介50字
老舍简介50字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
192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了《赵子曰》和《二马》两部长篇小说。
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短篇小说《黑白李》等。
1935年和1936年,是老舍的创作获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其标志是短篇小说《月牙儿》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面世;尤其是《骆驼样子》,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最杰出的作品。
从此,老舍的小说从侧重于批判市民阶层的庸俗卑琐,转为批判造成贫苦市民种种悲剧的罪恶社会。
“七七”事变后,老舍毅然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
1938年3月,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任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为文艺界团结抗战作出了贡献。
1939年,老舍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去西北慰问抗敌将士。
这期间写了长诗《剑北篇》,并创作了《残雾》、《大地龙蛇》、《归去来兮》等9部话剧。
1944年起,陆续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和第三部《饥荒》的创作,作品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热情讴歌了沦陷区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46年3月,老舍与曹禹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
在美期间,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这部作品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样缺少点”亮色”,它既写了旧中国艺人备受欺凌的经历,也写了他们的反抗和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表明了老舍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有了新的发展。
1949年10月,老舍在美国得到了周恩来热情欢迎他回国的信息,立即起程,于12月9日返抵祖国。
解放后,老舍的创作重心由小说转向戏剧,自1950年推出第一个剧本《方珍珠》起,共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全家福》等23个剧本。
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简介寄语:熟才能生巧。
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
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
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老舍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学会释然,做个天真的人。
老舍先生简介由收录,欢迎阅读。
人物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正红旗)。
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
襁褓之中家曾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于1918年毕业。
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简介简短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别名舍予,北京人。
他是一位著名
的现代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自幼受到封建思想的熏陶,后逐渐抛弃传统观念,接受现代文化思潮。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
早期,老舍曾在《晨报》、《大公报》、《申报》等报纸上发表过许多小说和杂文,但他的真正成名作是小说《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
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此外,老舍还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如《四世同堂》、《茶馆》等。
老舍的戏剧作品也广受好评,他的代表作包括《雷雨》、《龙须沟》、《日出》等。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心理变化。
老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不仅表现在小说和戏剧上,还表现在诗歌、散文、评论等领域。
他的翻译作品也颇具特色,他将外国文学名著如《老人与海》、《红楼梦》等翻译成了中文。
尽管老舍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磨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信仰,不断探索文学的新领域。
他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舍
二十年代:文化批判意识的初步确立,老舍在异国开始文学 创作时,其作品就带有文化批判色彩;从现实出发反思历史文 化,努力挖掘传统风习积淀着的市民生活的弱质心理
三十年代:老舍文化批判意识的逐渐深化,老舍这一时期的 创作,通过对市民生活哲学的剖析,在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又坚 持着文化批判:30年代除了对市民社会心理弱点进行剖析外, 还将审美视觉投向市民生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现实的发展中 探讨市民性格动态变化的时代原因,加深了对旧社会制度、伦 理道德的批判。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老舍小说的语言带有“打哈哈”的性质, 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以笑代愤,还 有自我解嘲,他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 京口语,并将北京方言进行提炼,形成 了通俗易懂而又凝练的特点,俗白中有 着精致的美。 其语言风格是俗白、凝练、纯净、生动 而又风趣幽默。
谢谢!
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 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 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 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 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 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达 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 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 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市民形 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 断,在他的笔下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
旧派市民形象 新派市民形象 “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 “城市贫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
“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 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 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们几 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 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 的“代表”马、妓女小福子(《骆 驼祥子》),老巡警(《我这一辈子》),拳 师沙子龙(《断魂枪》),洋车夫小崔、剃头 匠孙七(《四世同堂》),艺人方宝庆(《鼓 书艺人》)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 与下层人民之间的深刻联系
老舍
(2)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 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 传》、《骆驼祥子》、《大明湖》(书 稿毁于战火)等长篇小说,《阳光》、 《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赶集》、 《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 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 作的成熟。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 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 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 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他从30年代 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 《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 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 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老
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舍(1899.2.3- 1966.8.24),现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 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 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 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 中使用的笔名。他的笔名还 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 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 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 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四、《月牙儿》 《月牙儿》作于1935年。 小说借一个妇女在狱中的痛 苦回忆,诉说了母子二人被 迫沦为暗娼的悲剧,表现了 城市底层妇女的凄惨命运, 向旧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抒情的语言和作为抒情线索并具有多种寓意的“月牙儿”的 一再出现,使作品笼罩在清冷凄婉的氛围中,独具艺术特色。 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月牙儿”贯穿全篇。“月牙儿” 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含 蓄点题等多重作用。加强了作品的诗的韵味。作品兼具散文 诗之风,抒情味极浓。
五、《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 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小说以北 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活动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 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 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 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 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 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点: 异族统治下灵肉遭受折磨的痛史。亡国奴的生活是惨痛的。物质极度 匮乏,人民陷于饥饿之中,生命没有保障。祁天佑安分守己却以莫须有 的罪名被日寇枪杀;钱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严刑拷打长期监禁;祁瑞 宣作为教师面临着要他教日语的苦恼。 憎恨侵略者、民族败类,也恨惶惑与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小说描 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汉奸形象。如大赤包、蓝东洋、 冠小荷等。汉奸没有好下场,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体现。 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抗争的壮史。如通过爱国 诗人钱默吟,他深明大义,重视民族气节;祁瑞宣和老三后来也一起抗 日等,颂扬了民族气节和中华民族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抵抗精神。
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长大,熟悉城市生活,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1913年,老舍于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半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7月,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当过小学校长,做过京师郊外劝学所劝学员,担任过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的“经理”等。
1912年5月发表短篇处女座《她的失败》。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在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以后。
到1929年夏回国之前,他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老舍于1929年离英返国途中,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其中《猫城记》、《离婚》与《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猫城记》是老舍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写出的寓言式的讽刺作品;《离婚》是通过对北京财政所几个公务员的家庭风波和灰色精神状态的描绘批判社会的作品;而《骆驼祥子》被誉为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是一部描述一位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肉体与精神被摧垮的揭示社会黑暗现实的作品。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等。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老舍担任了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并于1951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而老舍的代表剧作《茶馆》也是在此期间发表的。
《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1966年,老舍在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老张的哲学》 (1928)
❖ 《老张的哲学》展示了北京 市民社会多方面的生活。作 品以老张为主人公,通过这 样一个卑劣的小人,居然从 “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 学堂”的教员兼小杂货铺老 板,一跃为南方某省的教育 厅长的荒诞故事,展示了当 时中国的政治腐败。
《老张的哲学》节选
❖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 文坛的注目。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简介
❖ 1929年,老舍告别欧洲而东归。 途中在新加坡逗留近 5个月,边 工作,边动笔写第四部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
❖ 1930年初,老舍回到祖国,历 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在 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 短篇小说。
❖ 吴太极:家里有个母老虎,一心想纳妾。 ❖ 邱先生:被家中大学毕业的老婆管着,很不自由。
《牛天赐传》
❖ 《牛天赐传》是继《离婚》 之后发表的一部长篇,讲述了 一个路边弃婴,被一个“老绝 户”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 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 于模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 过程。作品在审视市民社会陈 旧文化心态的主题方面,在以 幽默格调写灰色人生故事方面, 都可看作是《离婚》的姊妹篇。
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一天
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
都似乎与理不合。他的身量比
他的儿子还矮着一点,脸上可
比马威富泰多了。重重的眉毛,
圆圆的脸,上嘴唇上留着小月
牙儿似的黑胡子,在最近的一
二年来才有几根惨白的。眼睛
和马威的一样,又大,又亮,
又好看;永远戴着玳瑁边的大
眼镜。他既不近视,又不远视,
戴着大眼镜只是为叫人看着年
❖ 1、关注古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是这些中短 篇小说的首要主题。
❖ 30年代前中期,是中国社会世道丧失运作章法的阶 段。老舍对世风的恶化倍感痛心,以多重视角,古 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 。
老舍的详细资料
老舍的详细资料老舍的详细资料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下面为大家带来老舍的详细资料,快来看看吧。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
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
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
1949年底返回北京。
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
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及其作品(用)
祥子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A “祥子”阶段: 此阶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具有一般小市民
的精明,保有农民的纯朴、良好的职业道德 。
B “骆驼祥子”阶段: 性格特点:理想开始动摇,一再受挫,内
心常有矛盾,失去了往昔的坚定执着。
C 虎妞的丈夫: 这时的祥子还保有体面,未改做一个独立劳动
者的初衷。
D “一般车夫”: 新的道德标准是“合群”,但还爱小福子这是他
小说总体框架
祥子的三起三落 :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 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 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 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 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祥子又有车了。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是 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照片
老舍故居
青岛故居
北京故居
老舍家人
老舍与妻子
老舍概况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见老舍《正红旗下》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 败——自甘堕落”。
主要人物性格
祥子的性格分析:
祥子:一个普通车夫,是城市里的最底层劳动者 ,但是,他和一般城市贫民不同之处在于,他是 从农村刚刚进入城市的,还没有完全市民化。他 的身份虽然是市民,但是,性格却是农民性格。 从这点上看,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他具有农民 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 劳、内向和坚韧。
老舍
第三节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象老舍这样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他的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这个世界,几乎包括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而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这是和老舍的童年体验分不开的:老舍童年居住的胡同,就住满了下层平民,有拉车的、糊棚的、卖艺的、做小买卖的、作巡警的、当兵的等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一应俱全,这种经验就使他十分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并且养成了自己平易、朴实、亲切、热忱的平民性格。
1930年回国后,到三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创作进入鼎盛期,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1936),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此外,还有《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文博士》(1936-1937),写于1930-1931年间的《大明湖》等长篇巨制。《大明湖》的原稿被战火焚毁,没能出版,后来,他从中提炼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月牙儿》。这一阶段,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和三个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显示出了旺盛的创作力。
张大哥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处世哲学,就是: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不会走到极端上去。用一个词概括他对生活的态度就是:敷衍,而且是郑重其事的敷衍。他在貌似仗义地干预他人生活中享受一种权威感与道德的自我崇拜。在遭到不幸时,他的"硬气只限于拼命地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只会绝望地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他的儿子被诬陷为共产党,被捕入狱,闹得几乎家破人亡,而他平时的所谓朋友,除了老李外,全都躲了起来隔岸观火,但儿子出狱之后,他又故态重萌,大宴群朋,甚至连陷害他的小赵也请了。老舍真实而幽默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的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小说中的一群公务员,都在张大哥的竭力调解下收敛了离婚的企图,在妥协中继续打发着无聊的日子。这篇小说中唯一一个不满于灰色人生,企图寻找生活诗意而不得的老李,最终只好逃离张大哥们津津乐道的庸俗世界,回到乡下去了。老李离婚不得而选择逃避的悲剧,正说明在灰色的市民社会,"诗意"早已被敷衍、自满挤跑;这里只有对生活的顺从、苟安,产生不出半点生机。无论就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离婚》都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创作的一个核心思想,即批判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得以全面而系统地建立,而与此同时,他的幽默艺术也趋于了成熟。
老舍简介50字
• 在家乡度过快乐的童年 • 喜欢读书和写作
老舍的求学经历和职业生涯
求学经历
• 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济南的教会学校 • 高中就读于北京师范学校 • 大学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职业生涯
• 1924年回国后,先后在济南、青岛、北京等地任教 • 193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成为一名作家 • 1949年后,担任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领导职务
老舍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方法
• 文学批评: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 文学史研究:将老舍作品置于文学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 文化研究:从文化角度探讨老舍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视角
• 社会历史视角:关注老舍作品对社会历史的反映和揭示 • 文化视角:探讨老舍作品中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 • 人学视角:关注老舍作品对人的命运和价值的关注
老舍的文学影响和地位
文学影响
• 作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借鉴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位
• 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与茅盾、巴金、曹禺等人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辉 煌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市民文化观
• 深入了解市民生活,关注市民的命运 • 充分挖掘市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 对市民文化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和批判
特色
• 语言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 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 • 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老舍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批判现实
人道主义精神
• 关心人、尊重人、关爱人,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 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批判 • 表达了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
青春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_励志故事
青春励志故事:人民艺术家老舍在伦敦西部的荷兰公园区圣詹姆士花园街31号,有一幢黑色的三层小楼,这里被英国文化部正式列为伦敦“名人故居”。
这幢挂牌的“蓝牌屋”,便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居住过的地方,它吸引着各国人士的目光。
在英国得到“蓝牌屋”的30多个外国名人中,老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他曾经在英国生活五年,他的创作生涯由此出发,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二马》的前半部,从此踏上了几十年笔耕不辍,用独有的深度与幽默、纷繁与精彩影响后世的创作之路。
出身贫苦母亲是真正的老师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野蛮地攻入北京城。
作为一位保护皇城的士兵,老舍的父亲顽强地坚守阵地,最后战死沙场,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的早逝注定了这个家庭的清贫与寒苦。
老舍幼年营养不良,身体瘦弱,3岁时还不会说话。
等他渐渐长大了,母亲想让他上学,但是交不起学费。
直到9岁,老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
后来,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老舍才读上了私塾。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在老舍的记忆里,母亲的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给人洗衣服,即使屠夫们送来漆黑如铁的布袜,她也洗得洁白。
晚上母亲守着一盏油灯,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
母亲勤劳整洁、朴实宽厚、热情好客,这些印象深深地刻入了少年老舍的脑海中。
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日后老舍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生活困苦,老舍经常要饿着肚子去上学。
但他最爱,加上聪颖好学,能背大量的古文,和演讲更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当时学校实行复读班制,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舍常常被指定做低年级同学的代课“小老师”。
小学毕业的这一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可是因交不起学费,第二学期他瞒着母亲,偷偷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舍)【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老舍10.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在小说、戏剧和散文的诸多领域,都留下了重要作品。
他以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出生及早年经历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
出生不久父亲就在战斗中不幸身亡,老舍兄妹数人全靠母亲替别人缝洗衣服和做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
在老舍早期的人生经历中,底层背景和满族出生是值得注意的两点。
1.社会底层的出身背景底层出生决定了老舍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把关切的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尤其是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城市贫民身上,他的作品始终激荡着浓烈的关切民族、国家之命运的爱国情怀。
2.母亲的言传身教在老舍的成长道路上,他的母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母亲性格的坚忍、顽强以及对生命尊严的看重,甚至热情好客、喜爱花草树木的脾性,深刻影响到他的性格和习惯。
3.满族出身的文化身份和背景(1)出身于贫民家庭的老舍,对于本民族的腐朽政权有着清醒的体察。
(2)由于满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兴衰荣辱给老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隐痛,老舍的作品并不张扬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但积淀着数百年的旗人文化传统。
(3)满汉杂糅、满汉一体的文化面貌,使得老舍能够把对本民族的文化反思与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考察以及对文化积习的严峻批判结合起来。
4.基督教文化的浸染1922年老舍加入了基督教。
平等、博爱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了他以后对于社会革命的认识,对于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始终保持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
(二)英伦时期1924年,老舍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习中文,开始真正走上创作道路。
英伦5年,是他思想观念与创作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间,老舍共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价值和思想成就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老张的哲学》这是老舍的起步之作。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 短片佳作:《月牙儿》、《微神》、 《柳家大院》、《断魂枪》、《黑白 李》、《上任》。
三、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1、语言幽默。 2、京味十足。 3、题旨鲜明。 4、语言通俗。
四、作品分析
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 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心理 描写就补充了祥子不善言语的个性。以 动作、情状写心理。从语言方面写心理。 通过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 变化。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的心理。 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
• 3、自身的性格局限是悲剧人生形成的主 要因素
• 祥子自身性人生悲剧造成了不 可忽视的影响。
• (1)、乐观与盲目
• ( 2)、勤快与保守
• (3)、外刚与内软
• ( 4)、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 的本质
• 4、超自然的因素也是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因 素
6、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时期的主要作品有长 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小说集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 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话剧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
主要代表作品
• 《骆驼祥子》是老舍小说创作第二时期 (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的代表作。
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
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
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老舍介绍
• 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 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 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 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 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 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 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 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 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 系的一种变形民生活为背景,以 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 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它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 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小巷,是车厂、大杂 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 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 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 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 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 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 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 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
•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 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 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 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 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 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 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 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 于北京太平湖。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1926 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 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 《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 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 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 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 《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 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51年初 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其中他的作品《茶馆》 《骆驼样子》对文坛 都有很高的评价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创作生涯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一流作家、世界级语言艺术大师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一个满族的贫民家庭。
他的父亲舒永寿是一名隶属正红旗满洲的守卫皇城的护军;老舍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在与八国联军的巷战中阵亡,老舍幼年时是靠着勤劳、诚朴、讲义气的母亲给人缝洗衣服抚养长大的,母亲是对他施以最初的“生命教育”的第一人。
而他得以受教育是得助于乐善好施刘寿锦(1925年出家,号“宗月大师”)代交学费把他送入私塾就读。
他自幼广泛接触民间说唱和古典诗词,并热衷慈善事业。
1918年6月,老舍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任教于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并兼校长。
这时,“五四”运动爆发了,老舍虽没有直接参加却受到很深的教育,影响了他毕生的思想感情和创作。
1924年夏,老舍由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那时老舍在燕大旁听英文课),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并在第二年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随后的长篇《赵子曰》、《二马》也都是在英国完成的》1929年夏他离开英国,途经法、德、意、新加坡,写出了中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国后,老舍受聘于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教授兼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1934年又去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授。
这一段时日中,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离婚》和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月牙儿》、《黑白李》等。
1936年至1937年,老舍先后发表了长篇《骆驼祥子》和中篇《我这一辈子》。
《骆驼祥子》描写的是老舍所熟悉的北京贫民的生活,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代表了老舍30年代创作的最高峰,并同后来的《四世同堂》一起,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大师级的地位。
抗战爆发后,老舍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总务部主任,专心致力于抗战文学的创作。
1944年至1947年,老舍创作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这部小说以沦陷后的北京为背景,以一家祖孙四代为线索,表现了沦陷区人民承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斗争。
建国后,老舍主要投入到话剧创作中,《茶馆》、《龙须沟》是其代表作。
其中,《茶馆》在国外演出引起轰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为老舍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
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66年8月24日,老舍不幸逝世,享年六十七岁。
老舍一生共创作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等作品百余种,约八百万字。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
他的作品被评价为“融平民意识、现代意识、地方特点和执着的人文精神为一体”,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与矛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