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

合集下载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20世纪初至1991年存在的一个国家实体。

苏联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

1. 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时期(1917-1922年)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在这一时期,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内战和外部干涉,但仍然成功地保卫了革命成果。

2. 斯大林时期(1922-1953年)1922年,苏维埃俄国改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包括五年计划、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等。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伴有着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人为饥荒。

3.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这一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和城市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

4.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取代后,苏联继续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有限主权”的理念,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苏联经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2-1991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开放政策”和“重建”。

这些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的问题,但却引起了苏联各个共和国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总结起来,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革命与战争、经济与政治改革的不同阶段。

虽然苏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实验的结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解体的时间轴

苏联解体的时间轴

苏联解体的时间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发动革命,推翻
俄国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共和国。

1922年-成立苏联:俄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和高加索三个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成立苏联。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掌权:苏联领导人列宁逝世,由斯大林
接任总书记职务。

194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与德国展开激烈的战斗,苏
联军队最终推翻了德国的入侵,并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
量之一。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引发了苏联国内权
力争斗的开始。

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和迫害,引发了苏联国内和国际舆论的震动。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与美国爆发导弹危机,危机最终通过谈判解决。

1970年代-1980年代-冷战高峰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达到高峰,核武器竞赛以及政治和军事对抗不断升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改革
开放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

1991年-八一八政变:保守派成员发起政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政权,但未获成功。

1991年-苏联解体: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解体,苏联世界最终结束。

以上是苏联解体的时间轴,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苏联经历了战争、领导人更替、国内改革、国际关系变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一时间轴的呈现,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苏联历史简介

苏联历史简介

苏联历史简介苏联历史简介苏联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实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随着苏联共产党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确立,苏联得以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参与国际事务。

本文将通过苏联的历史事件简介,逐步呈现出苏联的整个历史过程。

俄国革命:1917年-1922年1917年,俄国发生了两次重要的革命:一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第一次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成立,试图重新运行国家,而第二次革命确立了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权在1917年12月正式宣布成立,列宁当选为首位苏维埃政府主席(即苏联最高领导人),并开始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苏联政府开始与反革命势力作斗争,并在1922年成立了苏联。

新经济政策:1922年-1929年在苏联认为“从落后到领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最初采用“新经济政策”(NEP),并允许私营企业,并公开售卖商品。

在NEP的政策支持下,苏联经济逐渐复苏。

高峰时期与革命年代:1929年-1953年在苏联的新政策中,由于苏联历史地理位置的影响,苏联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化建设落后于其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推出了一个名为“五年计划”的计划,旨在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通过国家的干预和政治动员,苏联成功地发展了许多重工业和农业。

此外,斯大林还指导苏联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改革,以巩固和增强苏联国家的影响力,建立了不少经典的社会主义工程和建设。

冷战和领土扩张:1953年-1964年尽管苏联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苏联与西方国家依旧保持一定的警惕,而美国试图发起对苏联的冷战战争。

苏联随后加强了军队和情报机构的力量,对于自己利益的扩张不断进行推动。

在斯大林的逝世后很短时间里,苏联的政府接连出现了多次领导人的更替,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钱钦等人,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斯大林政治遗产。

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伊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并在1961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再次成长,经济改革:1964年-1985年1964年,布雷日涅夫出任苏联政府领导人。

高考历史苏联知识点

高考历史苏联知识点

高考历史苏联知识点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简称USSR),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实体之一。

苏联成立于192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苏联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将会介绍高考历史中常见的苏联知识点。

1. 苏联的早期发展(1922-1945)1922年,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组成了苏联。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斯大林的统治。

斯大林执掌权力,进行了一系列集体化和大规模农业工业化的政策,这导致了大饥荒和数百万人的死亡。

此外,苏联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打败了纳粹德国。

2. 苏联的冷战时期(1945-1991)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对抗。

这一时期,苏联试图通过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竞争来扩展共产主义的影响力。

苏联还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亲密关系。

然而,此时的苏联面临着包括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在内的内外压力。

3. 苏联的解体(1991年)1991年,苏联解体,成为15个独立国家。

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困难、民族矛盾、政治腐败和民主要求的增加等。

苏联的解体不仅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后来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苏联领导人在苏联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领导人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除了前文提到的斯大林外,还有列宁、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等。

这些领导人的政策和决策塑造了苏联的命运,也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建立了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国家体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实行了全面的国有化和计划经济。

他们通过国家控制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政策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二战的胜利给国家埋下了不少弊端,在积累过程中,最好爆发解体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俄罗斯军事思想

俄罗斯军事思想

全球进攻战略主要内容 全球进攻战略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以美国为主要战争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
7成以上兵力部署;1973建立3个战区指挥中心,加紧战 成以上兵力部署;1973建立3 争准备。
(2)控制东欧,使其成为西欧出击的桥头堡。
1968出兵布拉格,社大家庭就是最高主权,将东欧纳入 1968出兵布拉格,社大家庭就是最高主权,将东欧纳入 苏联“军事一体化” 苏联“军事一体化”轨道。
二、冷战时期的苏联军事思想
(一)斯大林时期(1945-1953) (二)赫鲁晓夫时期(1954-1964) (二)赫鲁晓夫时期(1954-1964)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5)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5)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 (五)主要特点
3.在回应方式上,强调技术优势并不能 3.在回应方式上,强调技术优势并不能 包打天下,找准对手弱点,使用技术含 量较低的手段以敌意想不到或难以有效 应对的方式回应,同样可以遏制和打败 强大的对手。 4.在回应时间上,强调作战时间的非对 4.在回应时间上,强调作战时间的非对 称运用,坚持的时间越长,胜利的可能 性就越大。 5.在军人意志上,强调战斗意志的强弱 5.在军人意志上,强调战斗意志的强弱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斯大林时期(1945-1953) 斯大林时期(1945-1953)
1.军事战略基本原则:巩固二战中的成果, 1.军事战略基本原则:巩固二战中的成果, 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政治;物质; 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政治;物质; 战备) 2.军队建设思想:以陆军为主,各军兵种协 2.军队建设思想:以陆军为主,各军兵种协 调发展,全面加强武装力量。(陆战;四军 调发展,全面加强武装力量。(陆战;四军 种;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 3.作战思想:以陆军为主,各军兵种协同作 3.作战思想:以陆军为主,各军兵种协同作 战。(二战经验;陆战场分为战略进攻与战 略防御)。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初中历史第 1 页共1 页。

冷战发展阶段历程

冷战发展阶段历程

冷战发展阶段历程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时期。

虽然冷战没有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但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冷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冷战(1945-1947年):冷战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雅尔塔会议。

苏联试图通过在东欧建立共产主义政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则希望推行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这一时期,双方还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比如共同管理德国。

然而,双方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上的分歧逐渐加大。

2. 杜鲁门主义时期(1947-1953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遏制政策”,意在遏制苏联的扩张。

美国通过向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西欧建立了一个反共产主义的阵营,形成了所谓的“铁幕”。

3. 德国问题和朝鲜战争(1953-1962年):在这个阶段,两个阵营之间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和军事博弈。

朝鲜战争成为了冷战初期唯一的热战,并在东亚地区加剧了紧张局势。

双方还在德国问题上展开了斗争,东德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西德则成为了美国的盟友。

4. 古巴导弹危机和洛可可战略(1962-1975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最令人担忧的事件之一。

苏联试图在古巴部署核导弹,这引发了与美国之间的一场紧张对峙。

危机后,双方都试图通过正式的军备控制谈判来缓和紧张局势。

洛可可战略出台,旨在通过互相尊重对方势力范围,避免直接冲突。

5. 接近和解时期(1975-1985年):这个阶段是冷战期间的一个转折点。

1975年,美苏签署了《赫尔辛基协定》,其中包括关于国际安全和合作的各项规定。

然而,在这一时期,冷战的斗争并没有真正消退,双方继续通过支持各种代理人战争和颠覆活动来争夺全球影响力。

6. 改革和解体时期(1985-1991年):苏联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善苏联经济和政治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综上所述,冷战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紧张到后期缓和,再到最终的结束。

苏联发展史

苏联发展史

苏联发展史是指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建立到解体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苏联发展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建立阶段(1917-1922年):
1917年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成立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建立。

内战时期:苏联与白军势力进行了长期的内战,最终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胜利。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8年):
新经济政策(NEP):列宁提出的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工业化进程:苏联开始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时代(1928-1953年):
五年计划:斯大林推行的经济计划,通过强制集体化和工业化,迅速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大清洗运动:斯大林进行的政治镇压运动,清洗党内外的反对派人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政治恐怖。

后斯大林时期(1953-1985年):
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社会和经济状况。

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接任苏联领导人,加强了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同时面临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

高加索战争和苏联解体(1985-1991年):
高加索战争:苏联遭遇了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冲突,以及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和民族问题。

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标志着苏联的终结。

苏联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

它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简称为USS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苏联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一事件标志着俄国帝国主义的结束,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 建立苏维埃政权(1917-1922)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苏维埃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以及对工人和农民的权益保护。

2.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8)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苏联经济在十月革命后陷入困境。

为了恢复经济,列宁推行了新经济政策(NEP),允许私人经济活动的存在。

这一政策为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空间,但也引发了党内的争议。

3. 工业化和集体化(1928-1941)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计划。

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苏联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民反抗集体化和工业发展不平衡等。

4.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41年,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但苏联坚决抵抗,并最终在1945年战胜了纳粹德国。

这场战争对苏联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但也展示了苏联军队的实力和人民的团结。

5. 后战时重建与冷战(1945-1953)战后,苏联面临着废墟和经济重建的任务。

同时,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苏联在这一时期继续推进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6.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他试图通过“去斯大林化”和提出“和平共处”的理念来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并不完全成功,他在1964年被赶下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

三、苏联的解体及其原因
1、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5日
2、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一个矛盾:过左的路线与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 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高速健康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自 由的矛盾 第二个矛盾:党政官僚特权集团与劳动大众的矛盾 第三个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同各民族人民的矛盾
四、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
2、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 售制。 二是改变计划体制。 三是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 四是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五是改变苏联的粮食结构,发起玉米运动。 六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 一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 二是理论探索。
3、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的原因 a、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制定改革方案的主观随意性。 c、赫鲁晓夫个人素质方面的某些弱点。 d、领导层内部的明争暗斗比较激烈,以致在全国未能 形成一个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
e、人民群众对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f、改革没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2)历史意义 a、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甚至在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 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 b、赫鲁晓夫的改革为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事 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内容索引
第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苏联 (1945—1953年) 第二节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1953—1964年)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1964—1982年)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1985、3、11—1991、12、25)
一、赫鲁晓夫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苏联 (1945—1953年) 第二节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1953—1964年)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1964—1982年) 第四节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苏联 (1985、3、11—1991、12、25)

前苏联大事年表(19171991)

前苏联大事年表(19171991)

前苏联大事年表(1917—1991)前苏联大事年表(1917—1991)列宁时期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注1)爆发,之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俄罗斯取得了政权。

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托洛斯基)指挥的红军通过内战击败了白军和众多西方国家的武装干涉。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正式成立。

斯大林时期1924年,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之后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

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同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展开了大清洗。

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残酷和犯下严重罪行的独裁者,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

1938年,英法采用“绥靖政策”为了将“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炮制了慕尼黑阴谋。

1939年4月中旬,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

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①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②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③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

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实际上给希特勒指出一条向苏联进攻的道路,企图“祸水东引”。

1939年冬,苏联因领土纠纷入侵芬兰,迫使芬兰割让部分领土,史称苏芬战争。

当法西斯德国1941年入侵苏联后,芬兰加入了轴心国集团。

1939年8月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

此时,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望透顶,因此于8月23日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冷战大事年表

冷战大事年表

冷战大事年表一.冷战的开始1.1946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2.1947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马歇提出尔计划3.1947年9月苏、波、南、保等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4.1949年1月苏、保、匈、波等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5.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6.1955年苏、保、匈、波等国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约》,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二.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美苏对峙(1)时间: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初期(2)美国:艾森豪威尔——软化肯尼迪——和平苏联:赫鲁晓夫——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3)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4)主要事件:●1957年7月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年9月双方发表“戴维营精神”●1959年古巴导弹危机●1960年美国u-2飞机事件●1961年柏林墙事件2.第二阶段:从对峙走向缓和(1)时间: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末(2)美国:尼克松——均势外交、和平演变苏联:勃列日涅夫——霸权主义(3)特点:从对峙走向缓和,缓和为主(4)主要事件:●70年代末苏联出兵阿富汗●中欧裁军协议●欧洲安全会议●1963和1968分别签订《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和扩散条约》3.第三阶段:以实力求和平和新思维(1)时间:八十年代(2)美国:里根——以实力求和平戈尔巴乔夫——新思维(3)特点:美攻苏守战略态势(4)主要事件:●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三.冷战结束1.1989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1989年东欧剧变3.1990年两德统一冷战结束4.1991年苏联解体。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1861年,沙皇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使得封建农奴制度被废除。

1905年,俄罗斯、芬兰、波兰等国家在圣彼得堡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第二届全欧和平会议。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退出了一战。

1922年,苏联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933年,美国成为了经济大萧条期间唯一取得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1941年,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开始了卫国战争。

苏联红军击败了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5年,联合国成立,苏联成为创始会员国之一。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成员国有苏联、美国、英国等八个国家。

19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了独立国家。

至此,世界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它记录了人类过去的成就、事件和经历。

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正在形成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学习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个高中历史大事年表,概括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公元前3300年:埃及文明开始出现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文字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1848年: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宣言发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7年:印度独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2001年: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开始以上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历史中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的事件。

冷战发展历程

冷战发展历程

冷战发展历程冷战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利盟联美(1945-194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美国和苏联成为盟友,构成了利盟。

然而,随着战后对欧洲和亚洲的领土争夺,东西方明显分裂。

1947年,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奠定了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基础。

第二阶段:冷战开始(1947-1953年)冷战开始于1947年,主要以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为特征。

苏联试图扩大其共产主义势力范围,美国则推崇资本主义和民主价值观。

古巴导弹危机是该阶段的一个关键事件。

第三阶段:相互威慑(1953-1962年)在这个阶段,苏联和美国互相威胁对方,并建立了核武器库存。

苏联的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试图通过和平共处来缓解紧张局势。

然而,双方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如匈牙利革命和柏林墙的建立。

第四阶段:战略平衡(1962-1979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平衡。

双方都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器,任何一方的发动核攻击都将导致双方毁灭。

然而,双方在其他领域继续竞争,如太空竞赛和军备竞赛。

第五阶段:和解与放松(1979-1985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放松紧张局势来改善苏美关系。

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签署了苏美关系改善协议,并开始削减核武器。

第六阶段:冷战结束(1985-1991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经济和政治状况。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危机,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冷战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正式结束。

以上是冷战发展的主要阶段,不同阶段间的事件和对抗使得冷战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以下是苏联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1917年至1922年:革命与内战时期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

苏维埃政权迅速建立,土地被国有化,工人和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然而,这一时期也伴有着内战的爆发,反对派势力试图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

最终,红军在1922年战胜了反对派势力,苏联成立。

2. 1922年至1928年: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恢复战争造成的破坏,苏联采取了新经济政策(NEP),允许私人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的恢复。

这一政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但也引起了内部的分歧。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的领导权。

3. 1928年至1953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迅速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农业危机和大饥荒等。

4. 1953年至1985年:后斯大林时期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了后斯大林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赫鲁晓夫后被勃列日涅夫取代。

5. 1985年至1991年: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改革与开放”的口号,试图通过政治和经济改革来改善苏联的状况。

然而,这一时期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民族问题和政治动荡。

1991年,苏联解体,各个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革命与内战、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与工业化、后斯大林时期以及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解体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取得了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难点。

苏联的发展历程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还在文化、科技和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标题:苏联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联的发展历程。

一、苏联的建立与初期发展1.1 1917年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1.2 内战时期:苏联经历了内战,布尔什维克政府与反对派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1.3 新经济政策: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活动,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2.1 斯大林的执政:斯大林上台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加强了苏联的国家实力。

2.2 大清洗:斯大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消灭了许多政治对手和异见者。

2.3 二战时期:苏联在二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纳粹德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三、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3.1 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3.2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与美国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使得世界陷入核战争的危机之中。

3.3 赫鲁晓夫下台:赫鲁晓夫在苏联内部遭到了批评,最终被迫下台。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4.1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但效果不佳。

4.2 阿富汗战争:苏联介入阿富汗内战,导致苏联在国际上受到谴责。

4.3 经济危机:苏联经济陷入危机,勃列日涅夫无法有效解决经济问题。

五、苏联的解体与后续发展5.1 格拉斯诺斯特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格拉斯诺斯特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5.2 苏联解体:苏联在1991年解体,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

5.3 俄罗斯的发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治变革,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化。

九年级历史下册冷战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冷战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略较量。

本文将对九年级历史下册关于冷战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冷战的定义与背景冷战,指的是1945年至1991年间苏联与美国之间,以及其所领导的两个阵营它们之间的世界军事和政治对抗。

冷战的背景是二战结束后,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并且随着苏联和美国的崛起,两大国在意识形态、经济模式上的差异也使得矛盾进一步升级。

二、冷战的主要阶段1. 第一阶段:争霸到高度紧张对抗(1945年-1953年)二战后,美苏两强在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矛盾逐渐明显,通过伊朗危机、希腊内战等事件,它们之间的摩擦不断加剧。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将两大阵营彻底对立,冷战进入了高度紧张对抗的阶段。

2. 第二阶段:相互遏制的格局(1953年-1962年)随着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的政治态度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这一阶段,冷战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国际形势的缓和和和平共处。

然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再次使两大超级大国陷入了危机和对抗。

3. 第三阶段:缓和期和冷战的终结(1962年-1991年)此阶段冷战的对抗有所缓和,苏联和美国提倡缓和盘活,多次进行高峰会谈讨论军控、裁军等议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冷战的态势。

最终,在苏联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的背景下,冷战画上了句号。

三、冷战的影响1. 世界格局的重塑冷战期间,世界被划分为冷战的两个阵营,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种格局严重阻碍了世界的稳定与发展。

2. 军备竞赛的加剧核武器的出现加剧了苏美两国之间的紧张对峙,并引发了军备竞赛,世界进入核威慑的时代。

冷战时期,两国为了争夺全球霸权而不断扩充军备,这对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3.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冷战期间,为了争夺全球的影响力,美苏两国都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军备竞赛,这也间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冷战大事年表

冷战大事年表

冷战大事年表一.冷战的开始1.1946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2.1947美国国务卿马歇尔马歇提出尔计划3.1947年9月苏、波、南、保等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4.1949年1月苏、保、匈、波等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5.194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6.1955年苏、保、匈、波等国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约》,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二.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美苏对峙(1)时间: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初期(2)美国:艾森豪威尔——软化肯尼迪——和平苏联:赫鲁晓夫——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3)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4)主要事件:●1957年7月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959年9月双方发表“戴维营精神”●1959年古巴导弹危机●1960年美国u-2飞机事件●1961年柏林墙事件2.第二阶段:从对峙走向缓和(1)时间: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末(2)美国:尼克松——均势外交、和平演变苏联:勃列日涅夫——霸权主义(3)特点:从对峙走向缓和,缓和为主(4)主要事件:●70年代末苏联出兵阿富汗●中欧裁军协议●欧洲安全会议●1963和1968分别签订《禁止核试验条约》《防止和扩散条约》3.第三阶段:以实力求和平和新思维(1)时间:八十年代(2)美国:里根——以实力求和平戈尔巴乔夫——新思维(3)特点:美攻苏守战略态势(4)主要事件:●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和“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三.冷战结束1.1989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共产党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1989年东欧剧变3.1990年两德统一冷战结束4.1991年苏联解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的核心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紧张和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的探讨,介绍苏联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与反应。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期。

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的第一书记,接替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和启动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赫鲁晓夫开始了一场“去斯大林化”的运动,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高压统治。

他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规模镇压行为,使苏联社会得以开展一场公开的斯大林评议运动。

其次,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应该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存在的分歧和冲突,避免军事对抗和全面战争的爆发。

此外,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赫鲁晓夫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农业“玉米化”政策,试图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他还提出了“宜居住宅”倡议,以改善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对苏联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二、苏联的冷战策略与回应
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对抗。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苏联制定了一项积极的国际政策,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这使得苏联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苏联加大了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与美国进行了核军备竞赛。

这使得冷战的局势日益紧张,并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达到了顶峰。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以回应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的做法,这几乎引发了一场全面核战争。

然而,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并没有带来苏联期望的结果。

虽然他试图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冷战仍在继续,紧张局势并未减轻。

内部经济和政治问题的加剧,使得赫鲁晓夫失去了领导地位,最终在1964年被迫辞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

结语
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是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和冷战策略对苏联内部和国际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他试图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推动和平共处,但冷战的紧张局势并没有因此缓解。

苏联在外交和军事方面的举措带来了利益,
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赫鲁晓夫时期的结束预示着苏联的一个新阶段的到来,这标志着冷战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升级。

对于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苏联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