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合集下载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3.小组合作,选取新中国初期与美国、苏联等大国关系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小组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课程标准】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一科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考纲要求】1、学测选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学测必修: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结合近代历史和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情境再现历史比较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问题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材料问题探究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两个问题:一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总原则及其内容;二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四、知识点汇编(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国际的环境是怎样的?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学生活动:学生表演话剧引出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基本内容“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印象,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历史图片、音像制品,文字材料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外交时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3.教师提供一组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图片或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或史料进行解读,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图片或史料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其意义。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掌握相关历史事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实现我国的外交目标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姬秉新、陈其等主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总原则与基本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

(2)理解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能较为全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学会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教材,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讲述法为主,以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为辅。

学法:以合作探究为主,小组讨论法与练习法为辅。

课时:1课时四、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及PPT课件五、课堂教学类型单一课六、板书提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一:图片材料《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袁世凯《二十一条》签订。

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③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②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放映一组图片:“中美破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俄领导人会晤”、“安倍晋三访华”,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主题。

讲授新课: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多媒体显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并巧妙设疑: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小结,外交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③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

问题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开国大典》、《建国初外交公函》、《共同纲领》材料。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课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公认为出来国与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方针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材料,提高历史阅读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借助形象思维分析思考,以感知历史。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学会分析外交政策出台的原因,学会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课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目标:中国教考资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总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设计1、教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引导生进行自主习、探究性习,突出生在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的有机互动,培养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方法,创设历史习情境与启发式教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习与接受式习相结合。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毛泽东访问苏联、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尼克松访华等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视频导入:播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宣传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模拟: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外交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外交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讲授新知
1.基础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如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让学生了解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国际形势,认识到我国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2.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4.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自主获取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在案例背景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背景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图片展示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形势;2、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师:展示三个问题: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有何意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成就三: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在这次会议的作用;特别强调\"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使学生认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

成就四:参加万隆会议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分析万隆会议的特点2、讨论、分析\"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同\"与\"异\"各指什么?3、认识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4、理解什么是\"万隆精神\"?为了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解决以下材料题(教师展示幻灯片)拓展延伸材料:(万隆会议)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2、会议出现什么危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什么方针?这对会议起到什么作用?3、\"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 \"异\"指的是什么?4、万隆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作用是什么?万隆精神是什么?拓展知新(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后得出的认识。

)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政策及不同结果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4)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C、小结深化: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D、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含义是A.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的政策B.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C.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2023·扬州模拟)《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一大片\" 3.右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次重要国际会议的情景。

该会议是A.不结盟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26届联合国大会4.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中国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A.中国自己要发展,就要先促进其他国家发展B.\"求同存异\" 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7. (2023·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8.(2023·江苏高考)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9.(2023·广东高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0、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1955年万隆会议的相同点是()A.都是大国操纵会议 B.中国都起了积极作用C.都是为解决大国之间的纷争而召开的 D.都圆满成功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租地之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1952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在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及大连的协议》(1950年2月)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差异。

(4)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参考答案】【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5 CABAA6-10 BBBCB二、非选择题11、答案要点:(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态度: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做法: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新人教版).d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