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结合近代历史和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情境再现历史比较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问题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材料问题探究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两个问题:一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总原则及其内容;二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四、知识点汇编(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国际的环境是怎样的?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学生活动:学生表演话剧引出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基本内容“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一个鲜明印象,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相关历史图片、音像制品,文字材料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外交时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6
从“革命外交” 到“国家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内容的复习,了解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通过对和平外交方针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的复习,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实以及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外交政策的时代性,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新中国初期外交相关材料,合作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因及成就等,提高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概括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的方法。
形成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方针以及原则的背景分析,感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热爱和平的愿望;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新旧中国外交对比及外交转型背景。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师:外交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伸,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外交,新中国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发展自己的外交呢?阅读史料:材料一: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伯默斯顿材料二: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和活动的因素有哪些?生: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国际形势、外交家的智慧……师:其中影响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师: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国家利益出发,针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政策,取得哪些成果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建国初期革命外交的形成、二:从革命外交到国家外交、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问题一:建国初期的革命外交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导学案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学习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二战后出现以____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2)国内: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方针(1)“另起炉灶”①含义:不承认________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________的外交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①清除________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其在华的一切特权。
②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①含义: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新中国建立第一年,同____等17国正式建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新中国积极同____国家和______________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______在接见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__________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的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________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____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____和________问题。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4)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形势有着密切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
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
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培养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视频导入:播放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宣传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模拟: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外交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外交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讲授新知
1.基础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如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让学生了解外交活动的复杂性国际形势,认识到我国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2.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4.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自主获取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在案例背景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背景知识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图片展示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1: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为以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主要内容介绍了从新中国外交的奠定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定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2:教材的两个显著的变化:(1)删国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形成新的格局.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的削弱了.除美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其次,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解放活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第四,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新中国对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人民都积极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
(2)突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从“开拓外交新局面"这一子目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子目.因此,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节需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的课。
首先,原来需要死记硬背的国际环境这一部分删掉,可以解决学生对课本的依赖,改变以往的老师出问题-学生找答案-老师念答案-学生划记号的单一模式,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获取答案。
第二点,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第四点内容团结各国人民删掉,避免让学生产生疑惑到底是要“一边倒”还是要团结全国各国人民。
第三点,单独提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子目。
人教版高一历史 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课前预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拓展新中国外交方针,标志新中国___________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准则。
【史料链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国际关系材料选编》【课前三分钟】“2004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温家宝总理说,为大力弘扬五项原则,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愿与各国共同做出努力:第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平等。
第二,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第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四,通过对话与协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
【二次备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Ⅰ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Ⅱ 要点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看,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活动1:结合下列材料、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初期面临怎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材料四 1949年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和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决定建立……(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活动2: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怎样的抉择?①讨论:你认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请说出你的理由。
②思考: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怎样的生动概括?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请根据你的理解把以下内容连结起来。
新中国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 活动3:根据 “一边倒” 的方针,新中国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必须努力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那么,中苏首先与苏联建交,主要成果是什么,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
活动4:为进一步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请结合相关视频和教材P109有关内容思考,中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原则,主要内容有哪些?具有什么深远意义?乎想象的精彩”?议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成熟外交家的智慧。
①请结合相关视频思考,万隆会议体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智慧呢?②请阅读下列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思考: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存什么异”“求什么同”?活动10: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弱国无外交”。
然而,新中国初期,国力依然弱小,却走出了这一怪圈。
请结合本课历史的学习,说一说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新中国实现了这一重大转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4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1课,讲述的是中国现代中国外交的奠基阶段,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
在建国初期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新中国积极开拓,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取得了一系列的外交成果。
学完本课,有助于学生对后面一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学习,也能使学生了解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区别和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不断提高,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已有储备和水平:高一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前面刚学过《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内容对近代中国“屈膝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另外,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也有一些学习方法的积累和一定的思维水平。
需要注意的学生不足:但高一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到感性水平,对“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的关系、制定“一边倒”的背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清晰概念等内容的理解上有困难;同时,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水平不高,学习容易出现懈怠现象,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发力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小故事、文字史料等,设计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观看微课,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通过研读史料和合作探究,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感知和品读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周恩来的视频以及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评价历史人物有初步的了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中国外交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教师所写的诗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史论结合、讲解法、创设历史情境、比较法、图表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完成自主学习预习清单、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外交小故事、提前把不懂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助学微课、提前做出预习清单的答案、印制好进阶练习和拓展延伸的文字材料六、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七、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实行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八、教学过程九、作业布置1.查找相关资料和请教老师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梳理一下中国外交的历程(政策、原因、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十、板书一、初来乍到独立自主奠基调二、小试牛刀和平共处有妙招三、崭露头角和而不同显奇效十一、教学反思依据新课标内容要求、高考趋势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有对翻转课堂的初步理解,教师对教材知识大胆取舍,重新组合,形成新颖的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参考答案问题探究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2)不矛盾。
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
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
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
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2)不矛盾。
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仇视中国,中国为了保护胜利成果,保护和平,在维护主权和独立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才实行了“一边倒”政策。
可以说这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2.(1)中国代表团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各亚非国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限时训练与素能提高
1.A.解析: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自建国起就始终奉行的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4年正式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排除③④。
故选择A。
2.B 3.B 4.A.解析: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所以两方针的最终目的,着眼点都是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关系。
正确答案选A。
5.A.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理解上。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选项A发生在1979年,正确,选项B是外部原因,选项B、C是内部原因,B、C、D 项都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都不能被选择为正确答案。
6.B.材料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屈辱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废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C、D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7.B.解析:该条约的签订是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表现,致使中美关系不佳,而当时的台湾与美国关系密切,故④错误,可排除含④的三项。
8.B.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激烈斗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新中国外交一开始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所以C项可以排除。
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立即与苏联结盟,所以选项A也不是正确答案。
选项D有关“朝鲜战争遗留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讨论的议题,与题干要求不相干。
9.答案:(1)“和为贵”。
(2)“求同存异”方针。
共同之处和要求: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都要求发展自己国家的民族经济。
(3)原因:中国自身的强大;“和谐世界”理念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大国关系的相对改善;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
影响:彰显了中国和平友好大国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进入自信面对世界的新阶段。
解析:第(1)问只要找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即可;第(2)问通过概括材料可知中国代表团的主张,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各国的共同之处和要求;第(3)问要注意从中国实力,外交理念,外交行动,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方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