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教案(4页)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Ⅰ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Ⅱ 要点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看||,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活动1:结合下列材料、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初期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被彻底打败||。
曾经是世界霸主的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
与之相反||,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一批新兴民族国家赢得了独立||。
①思考: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材料一 1950年12月1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丑化的毛泽东与红色的蝗虫)材料二 1950年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的决议:兹建议每一个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物资的禁运……材料三 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公报:国会的意见是:共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材料四 1949年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苏联政府……确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决定建立……(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材料五 1951年12月27日苏联对联合国大会的提案: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及其所有机构的工作||。
②思考:美国和苏联对中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活动2: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怎样的抉择?①讨论:你认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请说出你的理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4: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结合近代历史和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情境再现历史比较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苏建交;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问题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材料问题探究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两个问题:一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总原则及其内容;二是新中国初期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四、知识点汇编(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国际的环境是怎样的?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学生活动:学生表演话剧引出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基本内容“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节第一个重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与当时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7.23名师教案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嘉峪关市一中曹争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总原则与基本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
(2)理解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能较为全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学会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教材,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讲述法为主,以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为辅。
学法:以合作探究为主,小组讨论法与练习法为辅。
课时:1课时四、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及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让学生看幻灯片上的图片,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历史伟人是谁呀?生:周恩来师:周恩来是第一任外交部长,也是所有重大外交活动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他建国初的外交活动是建国初中国外交的一个缩影,我们先来看下列一则材料。
情景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归纳提升]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
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课堂小结】解放前||,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 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二、思想教育目标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三、能力目标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
2、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教师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重大事件,以及这些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局势的影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方针的内涵,以及分析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运用和调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基本原则,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含义。
2.掌握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了解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3.了解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哪些国际挑战和机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内涵,分析这些方针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详细阐述新中国初期重大外交事件,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介绍我国在这些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
4.分析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谈谈你对我国未来外交政策的建议。
这道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让他们关注现实国际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拓宽知识面。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国外交部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主张》||,通过这一事件||,表明了当今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那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内容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讲授新课】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新中国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展示《二战后世界形势图》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学生看书后回答||。
1)国际背景:“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主要是:(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2)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4)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了新中国||。
【过渡】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2)国内形势:历史: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新中国外交的目的: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问题: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具体实施中采取了哪些政策?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课件展示完成表格“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提问: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了新中国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合作探究】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3)从目的看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过渡】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先是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中国派王稼祥为首任驻苏大使.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尤其是和苏联的建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重要成就||。
1950年初||,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位伟人为中苏邦交做出了重大贡献||。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
新中国正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课件展示: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过渡】新中国在一边倒的同时||,为了与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原则||。
这就是下一个问题: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怎样提出的?其内容是什么?各项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作补充||。
周总理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深化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强调:建立在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外交关系才可以持久||。
举例:比如日本对钓鱼岛问题的态度违背了这一原则的那一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问: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为什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这是因为||,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过渡】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就是课本上的第三个问题:步入世界外交舞台3.日内瓦会议(1954年)课件展示《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1)背景(2)目的(3)内容(4)意义(5)特点自二战以来||,虽然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地提高||,可是||,在国际社会中很多重要外交活动机会都被台湾所占据||。
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我国在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之一||,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施展了杰出的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终于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地区多年的殖民战争||,日内瓦会议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里程碑||。
日内瓦会议阻止了美国企图直接干涉印度支那的计划||,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布署||。
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加强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努力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下面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得第四个成就:参加万隆会议4.万隆会议(1955年)(1)背景(2)内容(3)特点(4)求同存异方针【课件展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什么作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许多亚非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会后这种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本课小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课后研讨】课件展示:《周恩来传》上的一段话||,旧中国的外交(课本前言部分)1、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