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创作及演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论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创作
及演奏
摘要: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是舒曼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不仅是他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也是整个德奥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舒曼;浪漫主义;幻想曲集;钢琴演奏
舒曼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他所倡导的标题音乐给后世的音乐创作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是他创作中最独具特色、最具幻想性、最富有灵感的神来之笔。

每首小品的标题和文学紧密相关,充满诗意。

舒曼的创作中从作品1号到作品23号全都是为钢琴而作,这些作品里面有舒曼最伟大的音乐创作,比如被誉为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里程碑的代表作C大调《幻想曲》作品17号,3首钢琴奏鸣曲,著名的《狂欢节》作品9号,《童年情景》作品15号,《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号,以及本文即将重点论述的《幻想曲集》作品12号。

舒曼的钢琴音乐创作还有一个典型特征是他特有的浪漫自由的多声部复调织体性的写法,其中新颖的和声,如蝴蝶般轻盈的织体,深情的二重唱,行云流水般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旋律,变幻的精巧乐思都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舒曼的幻想曲集OP.12作于1837年,题献给苏格兰的年轻女钢琴家安娜•罗贝娜•莱德拉夫小姐。

曲集由8首小曲组成,相互独立又一气呵成,分为二册,各4首。

每首曲子的标题依次是《傍晚》、《冲动》、《为什么》、《奇想》、《夜》、《寓言》、《奇妙的梦境》、《最后的歌》。

整个套曲以f小调为核心,全曲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克拉拉的爱。

下面我们结合这部作品的音乐创作来对它的演奏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1首《傍晚》,降D大调,舒曼指示“非常内在地演奏”,舒缓的下行旋律充满诗意地刻画出了傍晚的美景。

2/8拍,每小节分别有二组三连音,长句,上声部要非常细致地连奏,舒曼指示可以用踏板,但要非常巧妙地更换,注意双手交替时不要破坏旋律线条。

第16小节半终止处的反复记号务必要做,第二遍应以变化的、采用更加柔美的音色来演奏,把听众带进如梦如幻的诗一般的意境里。

右手装饰音应作旋律化的处理,演奏者的呼吸、情绪应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

触键应以Legato的连奏为主,手腕不要太重,应以灵活的手腕来带出富有韵律感的自然流露的音乐。

第2首《冲动》,6/8拍的回旋曲式,结构为:AB AC ABA。

与前一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首曲子充满激情,调性使用的这个套曲的主要调式—―f小调,舒曼指示“Sehr Rasch”,要演奏得非常热情。

1-16小节为A段,强有力的断奏和加sf的小连线交替出现,赋予这个主题强有力的节奏感。

双手演奏和弦时,手腕和手指必须要有坚强的支撑,在sf的语气
点上,加踏板强调。

尽管速度很快,但旋律必须交待清楚。

17-40小节为B段,它第一次出现在降D大调上,第二次出现在123-146小节,为降A大调。

如蝴蝶般穿插在右手十六分音符之间的旋律音型是舒曼典型的创作风格。

在这段音乐中,左手的上方声部和右手的高声部构成了一个平行六度的二重唱段落,旋律以级进上行的半音阶为主,就像是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对唱,和声变化极其丰富,织体写法异常的轻盈,速度上的伸缩和节奏重音的变幻非常巧妙。

演奏时要注意右手手腕的转动,这样才不至于使手指变得僵硬,在中低音区时尽量避免使用踏板,以保证织体和旋律的清晰度。

从52-113小节为C段,舒曼将调性转至降B大调,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作曲家在这段中运用了四声部的复调织体手法,使得这段的和声及旋律变得异常复杂。

演奏时始终非常强调右手外声部主旋律,一定要让听众清晰地听到。

连奏、断奏以及分句的细微变化也务必要交待清楚。

踏板的使用更要相当的谨慎,由于是在低音区,旋律上行时也应尽量避免。

93至113小节为再现前的过渡段落,在右手的长句中要做一个很大的渐强。

再现部分114小节至结束,由于前文已经提到,这里就不再重复。

第3首《为什么?》,降D大调,舒曼指示要“非常缓慢且温柔地演奏”。

这是这个套曲唯一的慢板段落,2/4拍,左手贯穿全曲的切分音型赋予此曲无尽的内在动力,这也是舒曼最深情的篇章之一。

主题的反复出现就像一次次地在追问“为什么”,装饰音的加入更增添了此曲的浪漫情怀。

在27小节处的转调是全曲最动人的地方。

舒曼用一个小节就再次将调性转入f小调,令人赞叹。

左手低声部穿插的旋律就像是两颗心在对话,一问一答,最后音乐归于平静。

演奏这段音乐时,演奏者要有丰富的内心变化及对声音音色的绝对控制力,充满想象,还要有适当的节奏伸缩处理。

第4首《奇想》,降D大调,3/4拍,回旋曲式,舒曼指示“Mit Humor”,充满幽默地演奏。

这段音乐和他的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11的第三乐章非常相似,都采用了相同的3/4拍的主题动机,切分音的使用更是如出一辙,这段音乐就像一首豪迈的德国式的圆舞曲,表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演奏时要注意重音及圆舞曲特有的节奏韵律。

B段7-44小节第一次是在f小调上,第二次出现在112-140小节,为降b小调。

这是一首高贵的圆舞曲,就像是一场舞会,轻盈的舞姿曼妙无比。

17-24小节就像是独舞,随后25-36小节很多人加入进来,这里也展现出舒曼在圆舞曲创作上的天赋。

C段61-96小节,音乐转向降G大调,这是一段四声部的圣咏式的合唱段落,音乐在宁静中不乏激情。

演奏时要注意突出变化声部,高低音区的音色转换要靠触键的细微变化以及演奏者的敏锐的听觉来实现。

装饰音要放慢,做旋律化处理。

再现段落(96小节-结束)前文已经提到,这里略过。

以上4首为套曲的第一册。

《夜》是这部套曲第二册的第1首曲子,也是整部套曲中篇幅最长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最辉煌,最充满激情,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这首曲子以f小调为核心,2/4拍,快速,舒曼指示“Mit LEidenschaft”,饱含热情地演奏。

复三部曲式的A段部分,1到68小节。

每小节一次的主题动机,就像作曲家
内心深处的一阵阵急促的呼喊。

每小节一次的渐强更增添了此刻黑夜中的不宁静,不断上行和下行的十六分音符就像是海浪一波波的翻滚,非常地真挚、感人。

舒曼于1838年4月21日写给克拉拉的信中写道:“当我完成这首曲子时,我非常地兴奋。

我在不知不觉中描绘了Hero与L‘eander的故事……所有的意境都是那么的鲜明。

”信中所提的“Hero与L’eander”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浪漫爱情神话故事,描述这对恋人为了相见,在深夜里游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到对岸与恋人相会。

这个段落的力度层次与力度幅度变化非常之大,从pp到f,有无数个渐强。

弱起拍和以一拍为单位的小分句增强了乐曲的动力感,充满朝气。

音区的不断改变使这首曲子更增添了描绘性的色彩。

高音区sf处闪亮的一瞬间像是一道亮光划过黑夜,随后又是沉寂。

18到44小节由4小节一句的长句组成,尽管还是快速流动的音型,但音乐稍微舒缓下来。

舒曼在他晚年的《三首幻想曲》Op.111的第一首(c小调)中,再次使用了相同的旋律素材,可见这一旋律是舒曼倾注了他的心血的,作曲家一生都没有忘记,就像是对克拉拉的爱。

这个乐段的转调相当丰富,注意踏板的使用,保持织体的清晰。

音色的变化要靠触键和重量运用的变化来实现。

69到108小节为B段,舒曼指示“Etwas Langsamer”,稍微慢下来。

乐曲转到了宁静的F大调,仿佛是这对恋人终于相见,相互倾诉、相互依偎、相互拥抱。

这是舒曼的夜曲,是作曲家对克拉拉爱的真情告白,是舒曼钢琴音乐中最深刻、最动人、最浪漫的段落之一,也是整个浪漫主义钢琴文献最美、最杰出的篇章之一。

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切分音型构成了一段情歌二重唱。

右手的每个旋律音都要深情地奏出,要求完美的连奏,左手要注意持续音的保持和音色的控制,与右手高声部的旋律紧密呼应,一问一答,就像两个人的对话,这段要演奏得非常诗意,像人声般歌唱,又像弦乐般连奏。

隐约出现的内声部和87、91小节处在低声部再现的A段主题动机也别具特色。

109至143小节为从中段到再现段之间的过渡段落。

这段音乐以十六分音符的双手快速跑动音型为主。

刚开始的8个小节,左手低声部的旋律跟右手高声部的旋律刚好形成倒影进行,颇具风味。

随后的20几个小节,双手形成卡农式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对位发展音型,和声转换极为复杂,并且作曲家要求速度逐渐加快,力度层次从pp一直渐强到ff。

这段音乐也构成了舒曼钢琴音乐中最困难的技术段落之一。

注意保持踏板的清晰,节奏的稳定,在困难的转指段落要注意保持手型的正确和手腕的灵活。

这段音乐象征着为了光明,在黑暗中挣扎、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的历程。

144小节至结尾为再现段落。

与之前A段部分不同的是,和声转调更为大胆,和声变化更加丰富(163至189小节),音乐显得更加浪漫,更加摇曳多姿。

在Coda部分(206小节至结尾),舒曼短暂地将和声转向明亮的F大调,象征着胜利和光明,音乐最终结束在热情的f小调上。

第6首《寓言》,就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C大调。

这段音乐最能反映前文重点提到的舒曼音乐创作的两个典型性格特征,弗洛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

一开始的4小节,“缓慢地”,是一个抒情的句子,好像约瑟比乌斯在沉思。

随后的8个小节,音乐转向快速、活泼的双手交替跳跃式的段落,好像外向的弗洛列斯坦在
欢快地玩耍、嬉戏。

音乐性格的转换非常的鲜明。

这段音乐就像舒曼后来《童年情景》Op.15中的《木马游戏》段落。

音乐充满着小孩子天真的童趣,13-28小节在G大调上重复这一段落,就像一问一答,生动无比。

29-69小节是此曲的中段,这段音乐充满着浪漫的情怀,表现出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坚定的信念和对爱情的向往。

中段以a小调开始,右手高声部的切分旋律音具有动感,低音区带休止符的快速十六分音符与之配合,就像一阵阵急促的呼喊。

随后在高低音区奔流的旋律就像是作曲家内心深处的呼唤,充满无比的激情。

这段音乐需要精湛的演奏技术和饱满的情感。

70小节至结尾,音乐再次回到开头弗洛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的对答,极富情趣。

第7首《奇妙的梦境》,这是这部套曲中最为精巧、轻盈的一首,就像是小精灵的舞蹈。

全曲以明朗的F大调为核心,作曲家要求“极为生动活泼地”。

这段音乐极其快速,需要高超的手指技术以及灵活的手腕运用。

踏板的运用主要应以节奏踏板为主,要演奏得极富乐感,节奏重音要交待清楚,左手低音一定要跳准。

和声变化非常丰富,非常具有描绘性。

双手的十六分音符在钢琴的各个音区之间快速自由地穿插,使得这首乐曲极富演奏效果,经常被演奏家们作为一首单独的曲子在音乐会上演奏。

同时,右手的十六分音符颇具装饰性,旋律骨架为每拍(即每组4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一音,这是旋律的主线,演奏时务必加以强调和突出。

我们可以看出,舒曼内心深处的乐思其实是一个长线条。

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这首乐曲的灵魂。

中段,63到94小节,降D大调。

这是一段与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舒缓抒情的四声部合唱,展现了舒曼行云流水般的复调创作手法,就像唱诗班在唱圣咏一般。

舒曼赋予这段音乐以浪漫的因素,使得这段音乐宁静、歌唱而富有诗意。

演奏时务必4个声部绝对地贴键连奏,突出外声部。

和声变化非常细致,转调非常自然,踏板运用必须非常谨慎,和声必须清晰。

95到122小节为到再现段之前的过渡,先从降G大调开始(95到98小节),转向降b小调(99到114小节),再转到C大调(115到122小节),通过4次转调,完成了从降D大调到F大调的转换。

作曲家转调的思路非常的清晰,手法运用极其自然,不露斧凿之痕。

123到142小节为再现,143小节到结尾为Coda部分,以重复终止式为主,运用了变化音和声,以F大调结束。

第8首《最后的歌》,这是这部套曲的终曲,同样是F大调,复三部曲式。

作曲家指示“充满愉悦的幽默”。

作为这部套曲的终曲,这首曲子主题速度应该稳重,不应太快,要演奏得相当有气势,有进行曲的风格,有点类似他的《狂欢节》Op.9中那首著名的《大卫同盟攻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的风格。

双手和弦必须以手指的坚定支撑为基础,运用手臂的重量演奏f。

句子的走向必须明确,每个和弦要保持足够的时值,它们不是孤立的,应是长句,注意内在丰富的和声进行。

17到24小节主题以八度和弦再现,更加气势辉煌,反映了舒曼对幸福、美满婚姻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光明的向往。

这段音乐的声部织体是四声部复调写法,注意sf的语气。

25到60小节为中段,建立在降B大调上。

作曲家要求情绪“略微欢快地”,
这也体现在速度上,应略为加快。

小连线的八分音符语气必须非常鲜明地奏出。

这一旋律素材出自于他的《升f小调大奏鸣曲》op.11的第四乐章主题,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和弦断奏必须果断、坚定,用节奏踏板。

33到52小节,音乐就像蝴蝶在翩翩起舞,注意突出右手小指高音。

这段音乐和声色彩斑斓,起伏跌宕,一气呵成,展现了舒曼熟练的创作手法。

变化音的语气应当强调,双手犹如在对话,就像蝴蝶在花丛中嬉戏地飞舞,注意44到52小节长达8小节的从一个p到ff的渐强。

61到84小节为再现段,这里略过。

85小节到结尾为Coda部分,这不仅是这首乐曲的尾声,也是整部套曲的尾声,音乐异常的宁静、安详。

力度层次从p到ppp,加左踏板,仿佛作曲家又回到了梦境,陷入沉思。

这段音乐将这部套曲的幻想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

从99到111小节我们可以隐约听到从中音区到低音区以缓慢速度4次呈现的终曲主题。

舒曼在歌唱般充满诗意的回忆中结束了全曲。

这部作品是舒曼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不仅仅是他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经典文献之一,也是整个德奥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公钦.舒曼钢琴曲集[M].台北: 四章堂文化,2005.
[2]舒曼钢琴曲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牛津简明音乐辞典[K].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舒曼钢琴作品全集[C].美国Dover出版社,2001.
[5]黄克琴.不朽的音乐之魂――克拉拉•舒曼[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