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1940】音乐解析
扬琴作品《狂想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表现探讨
扬琴作品《狂想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表现探讨《狂想曲》是一首扬琴作品,创作于19世纪中期,由著名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创作。
这首曲子是李斯特在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融合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表现了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才华。
本文将对《狂想曲》这首扬琴作品进行音乐分析,并探讨其演奏表现的技巧和要点。
让我们来对《狂想曲》的音乐结构进行分析。
这首曲子是由三个主题组成的,分别是快速的、中等速度的和快速的。
每个主题都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通过不同的动机和和声来展现音乐的起伏和张力。
整个曲子的音乐结构非常丰富多变,有着明显的展开、转折和回归的结构,体现了李斯特的音乐想象力和构思能力。
在演奏《狂想曲》时,演奏者需要特别注意对每个主题的表现和转折的处理。
在快速的主题中,需要注意快速的音符和连续的跳音,要做到清晰、准确地演奏每一个音符。
在中等速度的主题中,要注意强弱节奏的处理和旋律的表现,要做到柔美、动听。
在快速的主题中,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掌控,要让音乐充满激情和张力,展现出音乐的活力和魅力。
还需要注意转折处的过渡和呼应。
《狂想曲》中有着多处的转折,要注意在转折处做好过渡,使音乐的变化自然而流畅。
在转折处要注意与之前的主题和谐呼应,使得整个曲子的音乐表达更加连贯和有力。
除了注意音乐结构和转折的处理外,演奏《狂想曲》还需要注意对情感的表现。
这首曲子的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着悲怆、激情和慷慨的情感表达。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要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使得整个演奏充满情感和魅力。
扬琴作品《狂想曲》是一首音乐结构丰富、情感丰富的曲子,演奏时需要注意对音乐结构、转折和情感的处理。
只有将这些要点都注意到位,才能将《狂想曲》这首扬琴作品演奏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作曲家的音乐才华和魅力。
幻想交响曲五个乐章分析
幻想交响曲五个乐章分析
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萧邦》,是一首十分经典流行的曲子,原曲是柴可夫斯基1830年著名的《幻想交响曲》,全曲由五个乐章构成:序曲、抒情曲、狂想曲、组曲及最终曲。
其中,前四个乐章分别以不同的特色组成流行曲的主要构成部分,最终的曲子则运用传统的节奏,很好的将前面的各个乐章有机的联系起来。
第一个乐章——序曲,以慢板的弦乐缓慢起步,就像线索一样引导聆听者进入一个全新的音乐异境。
柴可夫斯基将动人的钢琴曼妙的展开,弱弱的小号淡淡的融入,把缓慢的节奏和持续的旋律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要品尝才能体味其真谛的情调。
第二个乐章——抒情曲,以明快的钢琴伴唱引领,余音绕梁,让人怀念昔日欢庆和树立崇高信念,引发心灵蔓延的情感抒发。
乐章特色:旋律乔治·巴赫是式,交错出不同的旋律线,取其抒情的原则。
第三个乐章——狂想曲,在抒情曲的基础上,柴可夫斯基运用对比上升和下降节奏,旋律变换宛转,迸发出激起人心情的力量,更使人一次又一次往高处攀登,掀起一阵阵前所未有的热力,振奋人心。
第四个乐章——组曲,以凝练的旋律去合并前面的三个乐章的主题,构成一首完整的协和曲。
其柔美而长线的旋律,让听觉达到一种澄澈的境界,仿佛停泊在一个宁静的空间,极有情调,如入画中。
最终的乐章,以一种古典的节奏加以庆祝前面的构架,将遥远的梦思结合在一起,激发着听者持续如痴如醉的感觉。
轻轻松松,令人无限着迷,仿佛走进了一个音乐奇观,柴可夫斯基为听众创造的梦境,让人栩栩如生地体会了起来,在滋润的音符的温暖里,宛若世间的一首绝响!。
【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名曲欣赏】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被尊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用柴可夫斯基的话说,所有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都是从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展来的。
这样说不无道理,因为在格林卡之前,音乐领域大多是西欧的天下,乐曲中偶然会有一些匈牙利或者西班牙风格的元素。
正是从格林卡开始,作曲家开始大量使用本民族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开创了音乐史上“民族乐派”的先河。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7分24秒)这首乐曲创作于1848年,是格林卡借用了两首民歌旋律创作而成的,展现了俄罗斯民间生活的一幅画卷。
这首作品的结构是“两重变奏曲”,或者说是“双主题变奏曲”。
即在这首乐曲中,有两个主题旋律,格林卡先呈示了第一主题,然后是主题的变奏,再呈示第二主题,接着再做第二主题的变奏,接着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做法。
1.乐曲以一个宽广而深情的引子开始,仿佛说,啊!这就是我热爱的俄罗斯!第一主题与变奏部分2.第一主题A,小提琴齐奏一段优美的旋律,这段旋律来自于一首俄罗斯农村的婚礼歌曲,人们为新娘梳妆并送她过门时经常会唱起这首歌。
就是这种直接从民间音乐中获得音乐创作素材的方法,奠定了今后民族乐派的发展方向。
3.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开始了,这一段我们叫作A1,是由木管来演奏第一主题,显得很甜美。
仿佛在说,看新娘被打扮得多漂亮!4.第一主题的第二次变奏A2,加入了一些弦乐来衬托。
5.第一主题的第三次变奏A3,铜管乐加了进来。
6.过渡的段落,从第一主题的铜管音色,向第二主题的小提琴的音色转变。
第二主题与变奏部分1.第二主题B,仍然是小提琴的齐奏呈现,这是一首欢快的俄罗斯舞曲,舞曲的名字就叫《卡玛林斯卡亚》,也就是格林卡这首幻想曲名字的由来。
在俄罗斯民间的婚礼上经常会伴着这段舞曲来表达人们的喜庆欢乐的心情。
2.从这时开始,第二主题的一系列变奏。
3.在第七次变奏中,第一主题又回来了,它以变奏的形式再现。
肖邦《幻想曲》Op.49的创作风格及演奏要点
当代音乐2021年第1期MODERN MUSIC 肖邦《幻想曲》Op・49的创作风格及演奏要点郭佳云[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肖邦的作品中,不论是结构形式的新意、内容上的戏剧性、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或是他在和声色彩的独特创作,都影响着后来的作曲家。
本文通过对肖邦《幻想曲》Op.49的曲式结构分析及演奏要点解析,进而总结其演奏风格。
希望通过对肖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及肖邦的创作风格,并且运用准确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出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肖邦;浪漫主义;幻想曲;演奏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1-0118-03一、作曲家及作品简介(一)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简介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初。
这一时期主要的音乐特征:其一,抒情性,浪漫主义时期注重揭示人类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在音乐中常常表现为一种抒情性的人物心理刻画。
其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更宣示一种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追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思想情感的宣泄与抒发。
其三,在音乐风格上,相对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端庄、典雅的风格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更加的强烈、自由和奔放,曲子更具有色彩性、戏剧性。
其四,民族性,在内容上常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统一的思想理念。
(二)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时期简介1.作曲家生平简介费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ois Chopin,1810—1849),生于华沙近郊,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华沙人都惊喜的称他为“新莫扎特”[1]。
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一直在国外流离,1831年肖邦最终移居到了法国巴黎。
在巴黎肖邦结识了很多文学艺术界与上流社会的名流,在好友李斯特的介绍下,认识了乔治•桑,随后双方产生了倾慕之情, 1849年,肖邦与乔治•桑感情破裂后,他的肺结核病情愈发严重,最终于1849年10月在巴黎的家中去世。
幻想即兴曲赏析
幻想即兴曲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幻想即兴曲的创作背景三、音乐风格与特点四、曲式结构分析五、旋律与和声的表现六、艺术价值与影响七、结语正文:【引言】在音乐史上,有许多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了无数听众。
其中,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幻想即兴曲》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本文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赏析,分析其音乐风格、结构、旋律与和声,以及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幻想即兴曲的创作背景】《幻想即兴曲》创作于1834年,是肖邦早期创作的钢琴曲。
这部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展示了肖邦作为钢琴家的才华。
当时,肖邦年仅24岁,正值创作才华横溢的时期。
【音乐风格与特点】《幻想即兴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出激情、梦幻和诗意。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半音和声,以及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使得整部作品充满诗意与想象力。
此外,肖邦还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更具个性。
【曲式结构分析】《幻想即兴曲》采用A-B-A-C-A的曲式结构。
其中,A段充满梦幻色彩,旋律优美;B段转为热情洋溢的风格,充满力量;C段则呈现出沉思与忧郁的氛围。
整部作品通过不同段落的对比,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旋律与和声的表现】在《幻想即兴曲》中,旋律与和声相得益彰。
肖邦巧妙地运用半音与全音的交替,使得旋律充满变化。
同时,和声部分则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为旋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种旋律与和声的完美结合,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与影响】《幻想即兴曲》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曲的瑰宝,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肖邦卓越的才华,还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魅力。
如今,它已成为钢琴爱好者与音乐家的必演之作。
【结语】《幻想即兴曲》是肖邦创作的钢琴曲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本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舒曼钢琴套曲《幻想曲集》op.12之音乐特色及演奏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师们不满足于纯音乐抽象的情绪表达功能,更多将视野拓展至绘画 、戏剧、文学、诗歌等姊妹艺术领
域, 将 音 乐创 作 的灵 感 和 素 材 与 其 他 艺 术 形 式 紧 密 地 结 合 起 来 , 这 就 使浪 漫 派 的音 乐 作 品拥 有 了超 越 音 乐本 身之 外 的 内涵 与 外延 , 从 审 美 上 更 易 于 引 起 听众 的联 想 与 共 鸣 。 舒 曼 出 身 于 出版 商家 庭 ,对 于 文 学 、诗 歌 具 有 浓 厚 的 兴 趣 和 修养 。《 幻 想 曲集 》这 部作 品 的创 作 动 力 就 来 源 于 文 学 作 品 , 舒 曼赋 予 了 套 曲 中每 首 小 品特 定 的标 题 , 这 个 标 题 作 为 提 示 就 好像 是 在猜 谜 游 戏 中给 出 的谜 面 一 般 ,演 奏者 和听 众 在 诠 释 和 欣 赏 音 乐 的 过程 中似 乎 是 带着 谜 面 在 寻 找 谜 底 , 虽 然 各 人 最 终 得 出 的 结论 未 必一 致 , 但 这 种 具 有 线 索 感 的演 奏 与 审美 过 程 却 赋 予 了 音 乐 额 外 的魅 力 。
情感体验与想象力 的特性小品 。 《 幻想 曲集》o p . 1 2正是一部能够 集中体现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特征的经典之作 ,舒曼音乐中标
签 式 的 文学 性 、幻 想 性 、色 彩 性 、复 调 性 、 交 响 性 以及 双 重 性 格 式 的强 烈 情 绪 对 比都 在 此 曲中 展 露 无遗 。
一
、
创作概况
《 幻 想 曲集 》o p . 1 2创 作 于 1 8 3 7年 春 至 l 8 3 8 年初 ,l 8 3 7年 的上 半 年 舒 曼 正 处 于 他 人 生 中 最 为 黑 暗 的时 期 ,母 亲 离 世 , 与 克拉 拉 的 婚姻 又 百般 受 阻 ,致 使 他 陷 入 了极 度 的痛 苦 之 中 。然 而 舒 曼 却 在 日记 中用 “ 极为 幸 福 ”的字 眼来 形 容 这 套 《 幻 想 曲集》 ,不 知 是 否 有 意 识 地 用 一 种 完 全 相 反 的幻 想梦 境来 对 抗 与 逃 离 现 实 中所 遭 遇 的 种 种 不幸 。 《 幻 想 曲集 》 的创 作 灵 感 来 源 自德 国浪 漫 派 作 家 霍 夫 曼 ( E . A. H o f ma n n )的短篇小说集 《 卡 罗 特 风 格 的幻 想 小 品 》 , 作 品 带 有 鲜 明 的 童 话 色 彩 。《 幻 想 曲集 》 于 1 8 3 7年题 献 给 年 轻 的英 国女 钢 琴 家莱 德洛 小姐 ,后 者 在 1 8 3 7年 7月 2 目的晨 间 音 乐 会 中 首 演 了 曲集 中 的 部分 曲 目。 在 舒 曼 为 数 不 少 的 套 曲中 ,《 幻 想 曲集 》 被 认 为 是 既 得其 创 作 手 法 的精 髓 又 较 易于 理 解 的 经 典 之 作 。这 套 曲集 由八 首形
泰勒曼十二首幻想曲《C,大调幻想曲》作品简析
泰勒曼十二首幻想曲《C,大调幻想曲》作品简析打开文本图片集巴洛克时期的长笛作品大约从1670年发展到1770年,泰勒曼的12首长笛幻想曲大约在这个时期的後期完成,在初演后就立即受到广大的欢迎。
身为一个作曲家,泰勒曼藉由一连串官方的职务,来拒绝这种束缚,并打破了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隔阂。
本文对泰勒曼十二首幻想曲《C大调幻想曲》作品进行了简析。
【关键词】泰勒曼;《C大调幻想曲》巴洛克时期的长笛作品大约从1670 年发展到1770年,泰勒曼的12 首长笛幻想曲大约在这个时期的後期完成,在初演後就立即受到广大的欢迎。
两百多年後的现在,这12 首长笛幻想曲仍然是重要的长笛独奏曲目之一。
泰勒曼为德国音乐带来了相当大的改变。
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作曲家都是依照职位所需作曲,而且当时音乐领域也被严格规范;一般的音乐演出通常也和制度有所连结。
身为一个作曲家,泰勒曼藉由一连串官方的职务,来拒绝这种束缚,并打破了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隔阂。
·泰勒曼的旋律奏鸣曲在进入泰勒曼的十二首长笛幻想曲前,笔者想略为提一下泰勒曼的旋律奏鸣曲。
这十二首旋律奏鸣曲,是写给长笛也是写给小提琴的,十二首的调性分别是C大调、c 小调、D 大调、d 小调、E 大调、e 小调、G 大调、g 小调、A 大调、a 小调、b 小调和降 B 大调。
每一首都有四到五个乐章不等,在每一首中,都有一个慢板的乐章,泰勒曼为每个慢板乐章写了两个版本:第一个是简单的旋律线条,第二个是在原本的旋律线条中加入装饰奏。
比较两个版本,可以帮助学习装饰奏的演奏者更加了解该如何运用,并试着写出自己的装饰奏。
泰勒曼的十二首长笛幻想曲在1732年到1733年,於汉堡正式发行,这是他为无伴奏乐器所作的其中一组曲子,其他组分别是同时间发行的给大键琴13的三十六首幻想曲、1735年发行的给小提琴的十二首幻想曲,和另一组给古大提琴14的十二首幻想曲,但现今已遗失。
以下是这十二首长笛幻想曲的顺序、调性及速度:1.Fantasia in A major (Vivace-Allegro)2.Fantasia in A minor (Grave-Vivace-Adagio-Allegro)3.Fantasia in B minor (Largo-Vivace-Largo-Vivace-Allegro)4.Fantasia in B-flat major (Andante-Allegro-Presto)5.Fantasia in C major (Presto-Largo-Presto-Dolce-Allegro-Allegro)6.Fantasia in D minor (Dolce-Allegro-Spirituoso)7.Fantasia in D major (Alla francese-Presto)8.Fantasia in E minor (Largo-Spirituoso-Allegro)9.Fantasia in E major (Affetuoso-Allegro-Grave-Vivace)10.Fantasia in F-sharp minor (A tempo guisto-Presto-Moderato)11.Fantasia in G major (Allegro-Adagio-Vivace-Allegro)12.Fantasia in G minor (Grave-Allegro-Grave-Allegro-Dolce-Allegro- Moderato)这十二首曲子是以调性做安排,从A大调到g小调。
卡门幻想曲钢琴谱分析
卡门幻想曲钢琴谱分析卡门幻想曲(Carmen Fantasy)是法国作曲家布鲁克的作品,构思于1875年。
这首曲子是根据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旋律进行改编而成。
卡门幻想曲是钢琴与管弦乐队的配合演奏,展示了布鲁克的才华和创意。
本文将针对卡门幻想曲的钢琴谱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美妙的作品。
一、曲式结构卡门幻想曲的曲式结构主要分为序奏、主题与变奏、卡门主题、中段三个部分。
其中,序奏是整首曲子的开端,通过引入主题的方式为整个曲曲奏定调。
主题与变奏部分有几个小节的变奏乐章,它们都与原主题密切相关,但又各有独特的扩展和变化。
卡门主题部分是整首曲子的重点,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展现了作曲家对“卡门”这一人物的情感描绘。
最后的中段部分则是对前面主题和变奏的回顾与总结。
二、曲调与和声分析卡门幻想曲的曲调主要采用G小调,并以弦乐器的演奏开始。
整个曲子的和声丰富多样,涵盖了旋律与和声的复杂性,展现了布鲁克独特的作曲风格。
三、技巧与表现力在钢琴演奏方面,卡门幻想曲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和表现力。
比如,在序奏部分的琶音和音阶需要演奏者具备精确的手指动作和准确的节奏感。
而在卡门主题部分,则需要演奏者通过连续的音符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曲子中的激情与张力。
四、速度与节奏卡门幻想曲的演奏速度要求较快,并且要有明确的节奏感。
在演奏中,要将握拍感和带有拉长音符的韵律感结合起来,保持整体的稳定和流畅。
五、音色与效果卡门幻想曲在钢琴演奏中追求独特的音色和效果。
例如,在序奏部分可以运用柔和的演奏技巧,展现出拨弦的效果;而在卡门主题部分,则要求演奏者通过键盘的连续演奏和音色的变化,表现出艳丽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
六、演奏建议为了更好地演奏卡门幻想曲,以下是一些建议:1. 在练习序奏部分时,要注意琶音和音阶的准确性,使用柔和的触键技巧,以展现出弦乐演奏的效果。
2. 在主题与变奏部分中,要理解每个变奏的特点,注重旋律与声部间的平衡和协调。
幻想曲 泰勒曼简介
幻想曲泰勒曼简介幻想曲是一种散漫的奏鸣曲结构。
《幻想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德语):第一乐章是狂热而有激情的;第二乐章(降E大调)是基于雄壮进行曲的宏伟的回旋曲,插曲部分与第一章的感情呼应;第三乐章是缓慢而深沉的。
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G.Philipp Telemann,1681年—1767年),德国作曲家﹑风琴家。
泰勒曼出身新教牧师家庭,受过良好的普通教育,但从未正规学过音乐课程。
虽自幼即显现出极大音乐才华,家里却反对他成为专业音乐家,因为这在当时是一个既没有吸引力又无利可图的职业,通过自学他掌握了熟练的作曲技巧,并学会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乐器,诸如小提琴、竖笛、双簧管、芦笛和键盘乐器等。
1701年入莱比锡大学修习法律,但音乐活动很快就取而代之,并将成为他以后一生中的主要内容,莱比锡是泰勒曼的音乐事业的垫脚石。
市政当局意识到这个年轻人不仅有音乐天赋,而且还精力过人、勤奋并具有组织才能,便委派他协助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库铙创作教堂清唱剧,并任命他为大学教堂的管风琴师。
后来他又在两处亲王宫廷任职,先在索拉乌任乐长,后在爱森纳赫任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和乐长。
通过演奏、指挥、研究和作曲,他获得了音乐知识、实际经验和作曲技巧,这些都是他以后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汉堡任音乐总监时至关重要的,在法兰克福他开始出版了一些使他闻名国内外的音乐。
汉堡的音乐总监是当时音乐界重要职位之一;在此任内他为5座主要教堂提供音乐,主管汉堡歌剧院,并在汉堡著名的人文学科学校任教堂指挥和音乐教师。
1722年他婉辞了莱比锡市政当局聘他继库铙而担任托马斯教堂管风琴师的邀请,这一职位是17年前当局就作出允诺的,足以说明泰勒曼在年轻时就已得到器重,泰勒曼拒绝后该职由巴哈继任。
无论是为教堂还是为歌剧院和音乐会创作,他都能做到同样的曲尽其妙。
他的音乐旋律自然流畅、和声大胆奔放、节奏轻快活泼、乐器配合优美完善。
无论是深邃还是诙谐,是严肃还是轻松,他的作品永远是高质量而且多姿多彩的。
经典动画作品解析 (5)
第五章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交响 乐 —《幻想曲》解析
图5-8①
第五章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交响 乐 —《幻想曲》解析
图5-8②
第五章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交响 乐 —《幻想曲》解析
《幻想曲》的“幕间休息”,如同影片本身 一样出手不凡,迪斯尼的艺术家们从电影胶 片上的声带得到启发,用动画图解了几种不 同的声带并赋予每种声音以独特个性,当泰 勒向观众介绍“声带”时,“声带”含羞地 走到银幕中间,当泰勒说完“每一种美丽的 声音都能创造出一种相应的美丽图画”时, “声带”又微笑着退回到原处。此后,影片 对几种乐器声音轨迹的动画图解,不但给人 知识启迪,而且给人艺术的享受. 如(图5-9)
第五章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交响 乐 —《幻想曲》解析
图5-12
第五章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交响 乐 —《幻想曲》解析
影片结尾曲由《荒山之夜》和《万福玛利亚》 两部分构成。前者是莫奈尔斯基于1806年为 钢琴和管弦乐队谱写的协奏曲。后者是舒伯 特创作的一首著名乐曲,歌词是理查德•费尔 德专门为《幻想曲》创作的,影片的结尾处 理被称为“世俗和神圣的奇妙结合”。在这 个精巧的安排中,第一首乐曲的结尾和第二 首乐曲的开端连接在一起,《荒山之夜》中 报晓的钟声变成《万福玛丽亚》中召集基督 徒们去祈祷的钟声,将两个空间连为一个整 体(图5-13)。
Hale Waihona Puke 第五章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交响 乐 —《幻想曲》解析
图5-6
第五章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交响 乐 —《幻想曲》解析
第三部分《魔术师的徒弟》原作是保罗•杜卡 斯于1897年为管弦乐队创作的一首谐谑曲。 这首乐曲用音乐作为媒介,重述了一个滑稽 的故事。在这一部分中,米老鼠“出演”了 魔术师的徒弟,使全片更加生动有趣。他用 咒语使一把扫帚为他挑水后,自己却躺在安 乐椅上呼呼大睡,梦见自己站在一座悬崖上, 指挥云层、群星和天体中的万物按照自己意 志运动,并呼唤脚下的大海卷起滔天巨浪。
幻想曲音乐解析1940
【幻想曲】音乐解析幕启时,在蓝色背景的舞台上,管弦乐团的团员入场。
英语版的解说者是狄姆兹.泰勒。
先是巴哈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
在这类抽象的乐曲中配上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e)的图画,真是史无前例,是一项危险的冒险。
随后的柴可夫斯基芭蕾组曲「胡桃钳」,乃是由大自然的生物所跳出的幻想曲。
后来狄斯而又把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改写成长篇卡通电影,但两者的角色和剧情,有很大的差异。
古老传说中的杜卡「小巫师」里,米老鼠又大显身手。
史特拉汶斯基原始的先民之舞「春之祭」,则变成数十亿年前地球生物创造的故事。
而描写乡村景物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也具有故事性,奥林帕斯山上的神话角色,在各乐章中愉快地游戏,展现丰富的想象力。
这套影碟即使只看此曲的卡通,就值回本钱了。
和「小巫师」一样,是最受儿童们喜爱的曲目。
由庞开利歌剧「乔宫达」中选出的著名「时辰之舞」的舞台,和原剧一样是在威尼斯某公爵府邸的大客厅中演出。
曲中所安排的角色实在精采,先是高兴清晨来访的驼鸟,然后是飘浮在中午阳光中的河马,在黄昏花园中游戏的大象,夜幕低垂后出现穿着礼服的鳄鱼。
在牠们优雅的舞姿与有趣的追逐中,展现何等奔放的灵感。
穆梭斯基的「荒山之夜」,是根据「华普吉斯之夜」的传说作成的,妖魔鬼怪的世界和音乐调和一致。
很有趣的是,此曲居然和气氛截然不同的舒伯特「圣母颂」连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在邪恶之后复归于圣洁。
朝圣者的行列走过树林的场面,是采用新开发的「多层面摄影机」(Multiplmecamera)拍摄而成,产生生动的立体感与深度。
下面再为各位介绍有关各曲的故事和制作经过。
1、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下载midi这是音乐之父巴哈(1680-1750)的著名风琴曲,由史托科夫斯基改编成管弦乐曲。
此曲是巴哈众多风琴曲中的一大杰作,以纯粹的乐音构成,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具体的影像。
为了探求此曲的音调之美,狄斯耐设计出在画面上利用声音的色调和弓弦的运动把它视觉化。
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FantasyforPiano4handsinFminor...
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FantasyforPiano4handsinFminor...舒伯特 f小调幻想曲聆听舒伯特四手联弹《F小调幻想曲》D.940德慕斯与斯科达演奏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D.940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四手联弹)赏析及演奏丨附乐谱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D.940舒伯特可以说是对四手联弹这种体裁贡献最大的作曲家,在他的四手联弹作品中,都有着很明显的交响乐特性。
在这其中,长久以来一直对听众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应该算是《f小调幻想曲》(Fantasy for Piano 4 hands in F minor, D 940)了,有很多人说这是一首“具有内省、透视力、戏剧张力和说服力的钢琴曲”。
这首作品几乎是舒伯特这种体裁的晚期作品中最经常能够听到的一首,乐曲为单乐章,时长约20分钟,这部有着优美旋律、忧伤情绪的单乐章作品,多少年来从没有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消失过。
四手联弹所更加需要的是互为一体的感受,以及齐一的音乐语言。
在一架钢琴上,两个人近距离地分享著一套键盘两个踏瓣,若不是互相了解,互相倾听,甚至调和彼此的呼吸,是没办法创造出一派浑然天成的音乐的。
今天这首曲子由葡萄牙钢琴家玛利亚·胡奥·皮蕾斯(Maria João Pires)与鲁普搭档演奏。
皮雷斯的演奏,音色极美,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其演奏的莫扎特、肖邦,都极具魅力。
舒伯特在去世前半年写就这部四手联弹钢琴曲《f小调幻想曲》,并将它献给了卡洛琳·埃斯特哈齐伯爵小姐。
卡洛琳曾是舒伯特的学生,她对这位钢琴老师特别尊敬,而舒伯特心中则对她燃起了痴情的烈焰。
卡洛琳可能并未意识到舒伯特爱上了自己,腼腆的作曲家自然也不会对这位高不可攀的伯爵小姐做出什麽表白。
舒伯特的相识索恩斯坦因曾在回忆录中提到:有一次卡洛琳开玩笑似的批评舒伯特,说他从没有把什么作品题献给她,而舒伯特的回答是:“那又何必,反正一切都是献给你的。
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幻想交响曲》
郭家欣
摘 要:《幻想交响曲》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所创作,这部作品代表了真正的具有浪漫精神的标题交响
乐,为后人开辟了富有浪漫特点的标题交响乐的创作道路。作曲家通过对于“现实”中得到的爱情的反馈和
“现实”中对文学、戏剧与音乐的吸收与自己对于爱情的“理想”和对交响曲新创作模式的“理想”相结合,
这部交响曲的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 曲”,为听众讲述了一个敏感的、不健康的艺术家吞服 麻醉剂而自杀,因剂量不足未能自杀成功反而出现了一 系列幻觉的故事。在这个梦境中,主人公先是因见到心 爱之人之前而感到憧憬与不安,对爱人魂牵梦绕。紧接 着在一个热闹的舞会上遇见了自己的心爱之人,目光紧 随爱人,音乐也是欢快的圆舞曲形式。随后,视野又切 换到了夏日的田野中,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黄昏下思考, 聆听两个牧童吹的短笛声,心里虽然觉得有相恋的可能, 但却又被更害怕被背叛的心情压制,渐渐的只剩下一个
(四)配器手法 古典交响曲中乐队编制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 琴、长笛、单簧管、小号、大号、长号、等这些基础的 乐器。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命运”中,贝多芬做出 了创新的举动那就是加入了人声部分。柏辽兹在贝多芬 创新的基础上更加独树一帜,不仅规定了各种乐器使用 的数量,还加入了一些新的乐器,或者是在原有乐器基 础上来描绘新的声音,这些乐器的使用也是用于来表现 这部作品的文学内容。例如在第三乐章中使用了英国管 和双簧管乐器来描写田园风光中两位牧童对答的笛声, 在第四乐章中用低音鼓来描写赴刑过程中的雷声,用敲 奏提琴弓杆的形式来表达第五乐章中魑魅魍魉的游荡。 柏辽兹对于交响乐配器的新“理想”和“现实”相结合, 使得配器法更加的完善和全面,为之后交响乐的改革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幻想交响曲》的历史意义 (一)在时代和柏辽兹自身成长因素下形成的标题 交响曲体裁 在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大环境下,欧洲的文学、美 术、戏剧、音乐等各种姊妹艺术热衷于互相融会贯通。 作曲家们乐意将拜伦、歌德、莎士比亚的作品通过音乐 的形式加以表现,通过加以标题,将作曲家自己主观的 个人情感表达给听众。还有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和 创新、柏辽兹自身对于文学和音乐的热爱这些都对柏辽 兹创作《幻想交响曲》打下了基石,《幻想交响曲》为 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开辟了一条道路,他通过标题表 达的是自身的情感故事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具有个人色 彩的音乐形式,为法国后期浪漫主义乐派的发展产生了 较大影响。 (二)打破传统 《幻想交响曲》中的对交响乐的标题、文字说明、 配器、曲式结构、乐章数等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是对古 典交响乐的继承,也是一种“推翻”。柏辽兹在这部作 品中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音乐与理想、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为标题交响乐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对于乐章数目和结构的大胆创新使交响乐又迈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并且使交响乐这种音乐体裁在浪漫主义这个 特定的时期正确的、极致的发挥了交响曲自身的功能和
《幻想曲》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幻想曲》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幻想曲》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幻想曲》 1940 彩色片 126分钟美国迪斯尼影片公司摄制制片:瓦尔特迪斯尼编剧:乔格兰特迪克休默等导演:塞缪尔阿姆斯特朗(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胡桃夹子)比尔罗伯特(春之祭) 詹姆《幻想曲》1940 彩色片 126分钟美国迪斯尼影片公司摄制制片:瓦尔特·迪斯尼编剧:乔·格兰特迪克·休默等导演:塞缪尔·阿姆斯特朗(“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胡桃夹子”)比尔·罗伯特(“春之祭”) 詹姆斯·阿尔加(“魔术师的徒弟”)哈米尔顿·鲁斯克吉姆·汉德雷福特·比波(“田园交响乐”)特·希诺尔曼·弗古逊(“祈祷舞”) 威尔弗雷德·杰克逊(“荒山之夜”、“万福玛利亚”) 本片获1940年纽约影评协会特别奖,1941年美国影艺学院两项特别奥斯卡金像奖(一项表彰瓦尔特·迪斯尼、威廉·盖瑞蒂、约翰·赫金斯和RCA公司对有声电影艺术的卓越贡献,一项表彰雷昂波德·斯塔科夫斯基在创造崭新的视觉化音乐形象方面的卓越贡献),瓦尔特·迪斯尼还获得此届奥斯卡欧文·萨尔博格纪念奖【剧情简介】幽暗的背景从深蓝变成褐红,衬托出费城交响乐团艺术家们一组组优美的剪影。
幻想曲莫扎特 讲解
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是一首充满戏剧性和浪漫气息的钢琴作品。
这首幻想曲在结构和调性上都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自由度,它以奏鸣曲式写成,但在乐章间没有像典型的奏鸣曲那样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而是呈现出一种连贯和协调的氛围。
这首幻想曲的乐想比《第一号钢琴奏鸣曲》更单纯,段落的衔接也更加紧凑。
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中段发展部传奇故事般的口吻对比呈示部的炽热灿烂,是一个沐浴在阴暗与神秘色彩中的独立乐段,像一则对克拉拉述说的中世纪骑士爱情故事。
这首幻想曲的和声大胆、创新,体现了作品的矛盾与发展。
它运用了大量的离调和弦、半音阶以及和声转调手法,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和刻画了情感的撞击,从中初见浪漫主义色彩。
在演奏方面,这首钢琴幻想曲虽然篇幅短小,没有《c小调幻想曲》(k475)结构复杂,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戏剧性色彩和浪漫气息。
演奏者需要以适当的速度和表情来演绎,尤其要注意表现出作品的矛盾和情感的发展。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d小调幻想曲》是一首充满戏剧性和浪漫气息的钢琴作品,它展示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新精神,也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九儿幻想曲曲谱
九儿幻想曲曲谱九儿幻想曲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音乐作品,曲调优美动人,充满了华丽的曲式和优美的旋律。
下面是九儿幻想曲的曲谱以及相关介绍:曲谱:C大调1. 4/4拍,3个八分音符一拍2. 前奏:C D E D C C D E D E F E D C D E D CE F G F E E F G F G A G F E F G F EG A B A G G A B A B C B A G F E D C3. A段:C E G E C E G E C E G Bb AG C E C G C E C G C E A GE G C G E G C G E G CF E4. B段:C E G E CD F DF A C A FG Bb GE G C G EF A F5. 连接A段和B段:C E G E C E G E C E G Bb AG C E C G C E C G C E A GE G C G E G C G E G CF EC E G E CD F D F A C A6. C段:G Bb D Bb G E G FF A C A F D F EE G Bb G E C E DD F A F D Bb D C7. 连接A段和C段:C E G E C E G E C E G Bb AG C E C G C E C G C E A GE G C G E G C G E G CF EG Bb D Bb G E G F F A C A F D F E8. 结尾:C E G E CD F D F A C A G FE D C解析:九儿幻想曲是一首由C大调组成的曲子。
前奏部分采用了层次分明的旋律配合,以及复杂的和弦结构,充分展现了曲子的宏伟华丽。
A段有着明快的节奏以及富有个性的旋律,B段则更偏向于柔美的表现手法。
接下来的连接部分则充分融合了A段和B段的特点,转换自如。
C段后半部分展现了优美典雅的旋律,在曲子的结尾部分,渐次减弱,徐徐消散。
大提琴音乐作品《幻想曲》艺术分析
大提琴音乐作品《幻想曲》艺术分析
戚志炜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4()9
【摘要】桑桐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幻想曲》作为其代表性的大提琴演奏作品之一,在音乐界享有盛誉。
作品以“幻想”为主题,给予听者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将富有民族色彩的调式与大提琴演奏融合,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的音乐形象和作者对内在感情的探索。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情感内涵等方面对《幻想曲》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作品所传达出的深邃情感和内涵。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戚志炜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2.3
【相关文献】
1.张千一音乐作品《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分析
2.多重结构思维之研讨——陈怡《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叙事曲、舞曲与幻想曲)》第一乐章分析
3.大提琴音乐作品《浪漫曲》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
4.近现代大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技法解析——朱践耳《第八交响曲“求索”》大提琴演奏技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想曲1940】音乐解析
1、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
这是音乐之父巴哈(1680-1750)的著名风琴曲,由史托科夫斯基改编成管弦乐曲。
此曲是巴哈众多风琴曲中的一大杰作,以纯粹的乐音构成,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具体的影像。
为了探求此曲的音调之美,狄斯耐设计出在画面上利用声音的色调和弓弦的运动把它视觉化。
由几种曲线和抽象图形自由地随乐音欢舞的画面,是由邀自德国的欧斯卡.费辛格完成的。
这位前卫电影作家打从有声电影出现之初,就取用古典舞曲等作为题材,把各类乐曲藉着运动的图形加以表现,制作了相当独特的音乐短篇电影而受到世人瞩目。
因此,在音乐视觉化(电影化)的工作上,他还称得上是狄斯耐的前辈呢。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动画部分完全是抽象的,其初始的灵感来自于德国抽象动画作家奥斯卡·费辛杰(Oscar Fischinger)。
短片的前三分之一是乐团演奏的景象,随着音乐的发展,照明用的灯光展开了抽象式的变化,产生了特殊的重影效果。
演奏这段音乐的是费城交响乐团但电影中可以看到的乐团并不是费城交响乐团,而是旧金山地方的音乐家,还有迪士尼公司的雇员模仿音乐家演奏。
2、「胡桃钳」组曲
「天鹅湖」、「胡桃钳」和「睡美人」,是妇孺皆知的柴可夫斯基(1840─1893)三大芭蕾舞。
其中的「胡桃钳」是叙述拯救被变成胡桃钳的王子后,少女克拉拉被他招待到糖果王国,柴可夫斯基还把它改写成管弦乐组曲。
在卡通电影「幻想曲」中,则选用其中「糖梅仙子之舞」、「中国之舞」、「芦笛之舞」、「阿拉伯之舞」、「俄国之舞」和「花的圆舞曲」等较为具象的六曲,为它们配上卡通,藉此描绘出大自然中四季的更替与转换。
这段卡通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之舞」中蘑菇之舞,其中总是慢人一拍的小蘑菇最为可爱。
牠每一次要开始跳舞时,都要先摇摆一下小小的身体。
开头在「糖梅仙子之舞」的蜘蛛网上所附小水滴,居然颇具立体感,「芦笛之舞」的水泡则展现透明度,「俄国之舞」中蓟花的哥萨克舞是何等精采!不过,这段「胡桃钳」中的音乐不知何故少许模糊失真,实在可惜,但画面却相当艷丽。
3、小巫师
由法国的杜卡(1865─1935)所作曲。
这个有趣的故事,最早由两千年前的希腊鲁西安所写,后来又由德国文豪歌德把它写成叙事诗,狄斯耐则根据杜卡的音乐,由米老鼠担任主角,这个大受儿童欢迎的卡通就问世了。
制作群为了使米老鼠的表情更生动,特别为牠的面貌做整形手术:加上眉毛、加大眼睛。
拿来作魔术师(师傅)模特儿的,是一位名叫奈杰尔.布利叶的性格演员。
卡通和原曲间剧情的差异是:杜卡的音乐中小巫师发觉自己无法命令扫帚停止提水,拿起斧头往扫帚身上砍下时,只是把它劈成两半,不久被打倒的扫帚又变成两支,随着重新响起的主题,加快步伐,更勤奋地提水。
而狄斯耐的卡通中,米老鼠却是把原来的扫帚砍得「碎骨万断」,当它们再复活时却变成数也数不清的一大群扫帚军团。
4、春之祭
俄国现代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1882─1927)的著名芭蕾音乐「春之祭」,曾被评为最具革命性的作品,极富大胆的独创性,节奏怪异,音响奇特,洋溢粗犷的原始生命力。
这部芭蕾舞是根据俄国古老传说作成的,叙述把处女祭献给太阳神亚利罗的过程,这位被选的少女要一直跳舞到气绝。
原作由(一)土地的崇拜和(二)祭献等两部分构成,但狄斯耐却改成地球原始生物诞生的故事。
先是白热的瓦斯、沸腾的海洋和不断爆发的火山,不久在海水中出现了单细胞动物、三叶虫,接着是鱼群、双栖类和恐龙等生物的进化,一直到牠们的灭亡。
暴龙登场前的情景,
以及和剑龙的生死斗,都令人看得胆颤心惊。
当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创作芭蕾舞剧《春之祭》时,用他自己的话讲,他的目的是“去表达原始的生命”。
所以华特·迪士尼以及他的艺术家们也就采信了他的这句话。
他们并没有将这部芭蕾舞剧以其本来面貌(即一连串的部落舞蹈)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是将其视觉化,描绘了地球从它的形成到第一批生物的出现,再到恐龙时代和恐龙消失的历史。
史前的动物基本上是按原形来描绘的。
为了显示火山、沸腾的岩浆和地震等现象,画家们使用了一系列复杂的特技效应。
在观看时,你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数十亿年前的太空中,俯瞰着这个孤独的饱受折磨的星球,在虚无的海洋中打转。
5、第六交响曲「田园」
乐圣贝多芬(1770─1827)三十九岁时作曲,和第五交响曲「命运」同时发表。
「田园交响曲」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音乐。
贝多芬酷爱奥国的田园景色和朴素的农民生活,他把这种感情生动地注入到这首标题交响曲中,由(一)初见田园景色时的愉快心情、(二)溪畔景色、(三)村人快乐的集会、(四)雷电,暴风雨、(五)牧歌,暴风雨后欣喜与谢天之歌等五个乐章构成。
可是狄斯耐的画家们,却把此曲的舞台转移到希腊众神所住的奥林帕斯山上。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的动画中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的人马和女人马(这是迪士尼公司的一个发明)、一匹飞马和它的全家以及奥林匹斯山脉上众神的场景。
酒神狄俄尼索斯召集众神参加一个宴会,但这场宴会却因为宙斯用雷来击打众神取乐而不欢而散。
第一乐章变成飞马(Pegasus,希腊神话中缪司神所骑,长着双翼的天马)家族在天空云间或湖泊上飞翔、浮游的音乐,其中刚学飞、动作笨拙的老幺(小黑马)是多么可爱,不久牠居然变成兄弟姊妹间飞行技术最灵巧的一个。
第二乐章是「人马(Kentaurus,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马的怪物)的浪漫曲」,当我们初看一群半裸的美丽姑娘在河水中嬉戏时,还以为是「小飞侠」中所出现的美人鱼呢,不一会儿,她们上岸时才发现原来是人马。
后来由于小丘彼德(爱神)的穿针引线,女人马和男人马展开了一场浪漫的爱情游戏。
第三乐章是酒神巴卡斯的幽默故事,其中有酿酒与欢舞的场面,色彩富丽,充满娱乐性。
第四乐章和原曲一样是暴风雨场面,出现天神、雷神和风神,可怜的酒神几乎被闪电击成「烤肥猪」。
在雨过天晴后的第五乐章中,所有前面亮相的神话角色全部出场,共享五彩缤纷的山色湖光,在这欢愉的终曲中先后出现彩虹仙子、太阳神、夜神和月神,于是大地和生物都随着进入甜蜜的梦乡。
据说,画家们开始时为了如何描绘人马,曾苦思很久,究竟上半身是年轻女性、下半身是马的人马,该如何刻画才能流露女性魅力呢?各人经过一番苦思后画出的造型草图,几乎可以堆成一座小山。
6、时辰之舞《时钟之舞》该谐地描绘了驼鸟、河马、大象和鳄鱼试图跳时钟之舞的场景。
这个动画中的疯狂性是迪士尼的动画片中罕见的。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庞开利(1834─1886)的作品。
原是他所作歌剧「乔宫达」中的一段芭蕾音乐,在第三幕中演出。
这部大歌剧是根据法国文豪雨果的悲剧写作而成的,而这段「时辰之舞」共分晨、午、晚的三个部分,由分别穿上红衣、金衣和黑衣的女舞者献舞。
在卡通中,很有趣的是,这段芭蕾音乐是由根本和舞蹈扯不上关系的三种动物担任主角,于是呈现出既滑稽又精采的芭蕾场面。
曲中由驼鸟、大象、河马和鳄鱼所展示的舞蹈,动作
是何等道地、精练,而鳄鱼和河马的纠缠,又是多么幽默,难怪这段「时辰之舞」会如此受到儿童们的热爱。
画家们要动笔之前,先邀请真正的芭蕾舞者跳出这段芭蕾舞,同时拍成电影,然后再把她们的舞姿转换在卡通角色上。
7、荒山之夜《荒山之夜》中的魔鬼的生动性和强烈性也是迪士尼动画片中少有的。
迪士尼雇佣了著名的恐怖片影星贝拉·卢高西(Bela Lugosi)作为这个形象的原形。
卢高西在迪士尼的摄影棚中待了数日,模拟魔鬼的样子,这些动作被拍摄下来作为后来动画中魔鬼的原形。
影片中,突然传来的教堂钟声中止了群魔的乱舞,电影的镜头转向远方:一队僧侣在舒伯特的音乐伴奏下在森林中持烛行进。
最后伴随着舒缓的人声吟唱,僧侣们走出了森林,迎来了美丽壮观的日出。
这是俄国作曲家穆梭斯基(1839─1881)所作的著名交响诗。
这位国民乐派大师,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这首名曲的,曲中在描写六月二十四日圣约翰节前夜,妖魔鬼怪们聚集到基辅附近荒山上,欢宴、戏闹、狂舞的情景。
狄斯耐的卡通情节,和穆梭斯基的原曲极为忠实,其中接连出现恶灵、巫婆和亡魂,他们在黑夜显形后,飞行着聚集到荒山之顶,然后出邪恶魔王杰诺波带领,举行怪诞、恐怖的弥撒,然后是纵情的狂舞,寻乐与欢宴。
骚闹到颠峰时,传来远方钟声,群妖一哄而散,魔王化成山峰,大地复归平静。
制作群特别聘请匈牙利出身的魔王Dracula演员贝拉.鲁格西作模特儿。
8、圣母颂
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的著名女高音歌曲。
二十八岁时,舒伯特根据史考脱的诗集「湖上美人」中的一段诗谱成此曲。
歌颂、赞美圣母玛利亚的圣母颂,可以说也是讴歌和平、希望与生命的音乐。
卡通电影中的合唱,使用美国诗人路伊杰.费尔特特别为这部电影所写的诗作为歌词(舒伯特原由歌词是拉丁文)。
卡通是从前一首「荒山之夜」不停地接过来的,由邪恶的吵闹剎时变成宗教气氛的静谧中。
这个对比鲜明的转换,乃是制作群刻意设计出来的,给人强烈印象。
先是在蒙胧雾中手持蜡烛的朝圣者(有人认为是修女)的行进行列,前后延绵很长。
行列静静走过桥,然后进入教堂般的森林深处。
画面上的树林在行列移动间,显示出多么巧妙的立体感。
这部「幻想曲」就在这个优美的歌声与映像中结束。
由于本片为五十年前首都立体声电影,放在音响质量方面不能苛求,然而其艺术成就则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