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幻想曲》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士尼《幻想曲》赏析
迪士尼《幻想曲》是大屏幕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在这个恢宏巨大的电影中,迪斯尼公司首次把焦点聚集在音乐而非故事内容上,将七个风格不同却相融贯通的音乐片段用不同形式的动画内容来表现出来,使它成为一场视听音乐会。
该作品是由古典音乐与动画所搭配而成的作品,大致上可分成“故事音乐”、“无特定主题音乐”和“交响乐”等三大类,除了由米奇主演的“魔法师的徒弟”外,其它六个段落都无剧情,纯粹在表现影像与音乐的巧妙配合
而已,一团色彩或线条可能暗喻某些概念。
此作品共包括七大段落1.巴哈: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2.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3.杜卡:魔法师的学徒4.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5.贝多芬:田园交响曲6.庞开力:时辰之舞7.穆梭斯基:荒山之夜/ 舒伯特:圣母颂
该作品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米奇扮演的是一个刚学了点儿三脚猫
功夫的小小魔法师,他仍然是一副智商不高却天真烂漫的可爱面孔,仍然对一切充满好奇、喜爱冒险。
米老鼠的师傅是一位法术高明的魔法师,他有一把神奇的扫帚,在师傅的魔咒下,扫帚会变成人形,帮忙做许多家务。
米老鼠趁师傅不在,偷了师傅的魔法帽,学着师傅的样子施起魔咒,命令扫把替他去把水缸灌满水。
扫帚真地变成了人形,在米老鼠的诱导下打起水来,而且越干越起劲。
米老鼠得意极了。
他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倚在师傅的大椅子里指挥着扫帚人一桶一桶不
停地打水,不知不觉竟打起盹来。
在睡梦中,米老鼠继续施展着魔咒,他梦见自己已经修炼成了一个伟大的魔法师,正对着星辰云朵不断发号施令。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
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
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支支悦耳的歌曲,给我们带来了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该曲曲调明快,给人愉悦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走进他的世界,拥抱音乐,体验人生。
尤其是《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他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
情绪,仿佛就是他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
贝多芬在这里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来模仿描绘鸟儿的歌唱,其明亮、轻盈的声音会使人立即联想到可爱的小鸟和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暴风雨",贝多芬先让小提琴奏出短促的音符和嗖嗖凉风似的短促动机,倍大提琴则在低音区奏震音,这隆隆的声音就像远处的滚雷,然后,木管和定音鼓加入进来,力度逐渐增强,突然间铜管咆哮起来,定音鼓重重地捶击,毫无疑问,"暴风雨"降临了。
贝多芬在这里动用了整个管弦乐队的能量。
山水风光的语言是山峰、林莽、湖泊、涌泉、飞瀑、急流等,以体量、线条、色彩、造型、组合、流动等构成空间、景物、环境的艺术等。
山水风光是空间中展开的时间,音乐是时间中展开的空间。
这是我第三次听该乐曲。
初听田园的感受是一阵活跃在田园的欢乐;它不像命运,不像月光那些乐曲那么婉转、动听、柔和,似乎贝多芬在谱曲时是看到田园美丽的美
丽风光,对这些美丽的事物的赞美与歌颂!
二听田园,感受到的不是只是欢乐,而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感觉,觉得自己也似乎是其中的一草一木,随乐曲摆动,随乐曲歌唱!这似乎已不是什么赞美,而是陶醉,是融合在这田园之中。
三听田园,随着田园中的跌荡起伏,又对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倍感同情。
田园是贝多芬在耳聋后的作品。
试想一下一个完全听不清楚甚至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人,对自己生活的美好憧憬,抱有无比的希望。
那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同样是生活在地球村,我们手脚健全,耳聪目明。
我们就更应该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感到庆幸。
我们是正常人。
我们也可以像贝多芬一样,一样的出色。
音乐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往往能使作者与听众产生共鸣,也能使人自觉的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不在于演奏者的名气,不在于听众的呼声,也不在于乐器的好坏,而是在于音乐的灵魂和感染力。
正如有的人死了却如同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