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笔记(课件)【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二、“继往开来”—陶冶人们精神品格
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1、历史学与哲学
第一,哲学往往向史学提供观点和方法上的启发,史学往往向哲学提供经验和事实上的依据。

第二,哲学和史学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和制约;每一时代的哲学和史学都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所以它们具有同源的关系。

2、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
(1)史学与文学
第一,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面貌。

第三,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著作的内容。

第四,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对于史书可以补缺、订谬或佐证。

第五,还有一些优秀的诗文,是由于得到史书的记载才流传下来或有更广泛的传播。

而有不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则由于文学作品用作题材而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2)史学与考古学
(3)史学与民族学
(4)史学与地理学
3、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1)史学和天文学
(2)史学与地质学
(3)史学与古人类学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任何学科的学习、研究都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学的入门必修课。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一、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1、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兰克学派)
第一,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过程。

第二,认为历史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2、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年鉴学派)
第一,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某些结构,它们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第二,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

3、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
第一,既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第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只看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否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承认历史有规律可循,但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既肯定人本主义本体论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主
体能动性的合理性,也肯定科学主义本体论重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作用的合理性。

二、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认识论。

研究者持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但是,历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和认识论之间,并不仅仅是主导和从属的关系。

历史学家在研究实践中有时可能采纳与自己的本体论不一致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而且由此作出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反过来引起自己原来持有的史学本体论的改变。

思考题:
1.历史学具有哪些社会价值?
2.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简述史学本体论与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关系。

4.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
5.科学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
6.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有哪些特点?
7.史学的本体论与哲学的本体论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第一节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
一、中国古代史学
(一)战国秦汉时期
1.记事史、记言史,系统的编年史等都有很大的进步。

2.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观。

3.史实的考证也受到了重视。

4.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修史者众,史书的数量、种类和体例都比以往多。

2.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在学术领域内逐渐取得仅次于经学的重要地位。

3.反映士族门阀制度影响的谱碟之学和人物传记十分盛行。

4.各民族史学的蓬勃发展。

(三)唐宋元时期
1.注重通变。

2.通史著作空前流行,人物传记被冷落,典章制度史则受到了高度重视。

3.在撰修史书的数量上、史书种类和体例上,在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考证上,在历史研究内容的拓宽和史学思想的深化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
1.明清时期,由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封建专制制度更加强化,迫使一部分史学家向注重文献整理和考据的方向发展。

2.伴随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吹起了一股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宋明理学和各种陈腐历史观念、提倡经世致用史学的清新之风。

纵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知,天命-神学史观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封建王朝正统思想是史学评论的基本标准,臧否人物的纪传体正史是占主导地位的史书体例。

二、西方古代、中世纪史学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

《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

草创了历史叙述体。

《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他注重利用原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历史叙述体。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

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著称。

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

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

《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

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

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

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四)中世纪史学—基督教史学
1.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出自上帝的安排,是上帝通过若干必要的历史阶段而最终救赎人类的一个必然的、进步的过程。

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自于上帝的旨意,并通过“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斗争及“世俗之城”内部的斗争来实现。

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古代史学所缺乏的历史目的论思想,包含了一些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攸西比乌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他的《编年史》把他所知世界各国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加以记叙,开了基督教会写史的传统。

第二节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
一、中国近代史学
1.严复:在翻译和介绍近代西方进化史观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2.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

他倡导史学革命,建立新史学。

《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3.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把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与原则贯彻到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实践中的第一人。

《中国古代史》采用了新的史书体例—章节体。

4.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并运用此方法对中国古史、特别是殷周史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5.章太炎:重视历史的现实作用,认为欲“寻求政术”,必须“历览前史”;他用历史进化论分
析考察了上古历史,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馗书》《史学略说》《中国通史目录》。

中国近代史学的特征;
第一,反对天命、循环史观,反对封建制度及其纲常伦理,提倡人性、理性史观,宣扬历史进化论。

第二,反对把历史撰述归结为给统治上层立传续谱,主张写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社会的历史。

第三,在史书编纂体裁上,便于综述和论证的章节体,代替了古代史书盛行的编年、纪传等体裁,成为史书撰述的主要体裁。

二、西方近代史学
1.人文主义史学
政治修辞学派:主张历史应主要研究人们以往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以便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政治服务。

马基雅维里。

《佛罗伦萨史》
博学学派:他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重建过去,如实写史。

瓦拉《论君士坦丁的赠礼》
2.理性主义史学:提倡理性主义史观,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把揭示人类理性的发展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主张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提倡反映整个人类的活动,写广义的社会文化史;提出了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伏尔泰、孟德斯鸠。

3.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其思想核心是历史主义。

认为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研究社会现象应追溯其起源,进行历史的分析;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梯也里、梯也尔、迷涅、基佐。

4. 客观主义史学:以兰克学派为代表。

宣扬“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唯心史观;主张根据原始资料写史,重视史料搜集、整理与考证;主张史家治史要坚持客观主义,不偏不倚,提出“如实直书”。

兰克。

5.实证主义史学:其突出特点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

提出以探索历史规律作为史学的主要任务;主张史学自立;主张史学应研究常规现象,经过综合分析以发现规律。

为此,他们把整个社会作为研究对象。

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博克尔、法国的泰恩和德国的朗普雷希特等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当代史学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1.梅林: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

他的主要史学著作有《莱辛传奇》《论历史唯物主义》《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中世纪以来的德国史》等。

梅林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把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指南,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成果。

2.拉法格: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在当时颇有声望。

代表作为《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的历史方法》《法国的阶级斗争》《1876 一1896 年的法国社会主义》《法国上地所有制的变化》等。

3.拉布里奥拉: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他撰写了《唯物史观概论》《历史哲学问题》等大量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历史研究方法论及研究具体历史问题的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介绍给意大利学术界,开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先河。

4.普列汉诺夫:是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家。

他深入考察了唯物史观同以往各种资产阶级历史观的思想联系和原则区别,考察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史,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代表作为《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发展
1.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史学思想史讲义》《史学要论》等论著,介绍和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以往的历史观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评析。

他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论著,开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先河。

2.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杰出代表。

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在众多的领域中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

吕振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也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他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等著作,在学术上都有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名著。

翦伯赞对于中国古代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范文澜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侯外庐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建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当代西方史学
年鉴学派: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实和史料的倾向;反对把历史研究局限在狭隘的政治史范围内,提倡“总体史学”,主张研究历史的全面;反对以政治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史学,提倡写普通人的历史,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反对传统史学局限于叙述历史事件,主张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

费弗尔、布洛克、布罗代尔。

思考与练习:
一、分析题:
1.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2.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都不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
3.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都只能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导历史学成为科学?
二、名词解释:
人本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年鉴学派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第一节偏颇、诘难和困惑
一、对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偏颇理解及出现的困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

二、对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诘难波普尔的“五段论”:
人类历史的行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

……
2.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展。

……
3.因此我们不可能预见人类历史的进程。

4.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否定……建立像理论物理学那样的历史的社会科学的可能性,不可能有一种为历史预见提供依据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

5.因此……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唯物史观所说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指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它所说的“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产力指的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关系、结构、体制和制度,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改变、发展而相应地改变和发展。

第二节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唯物史观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被忽视的原因分析
1、马恩生前没有发表过专门从原理的逻辑体系上阐述唯物史观的专著。

2、在唯物史观创立时及以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的主要任务都是夺取政权和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

3、持唯心史观的论敌们长期以来总是在社会历史中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方面进行纠缠和攻击,促使唯物史观的捍卫者们也就主要从这个方面进行回击。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与唯心史观中的“抽象的人”的区别
1、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

2、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

3、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

思考题:
1、试分析对唯物史观理解和阐述上的各种
失误及其原因。

2、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与唯心史观中
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有哪些?
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规律
经验规律:
(经验归纳性规律)
科学规律:
(因果必然性规律)
都是观察者根据现象的类似性、重复性或反复出现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归纳,其中没有“因果链条”。

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

不含任何“因果链条”的经验规律归纳性的经验规律
作为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只有能够把一切“特例”和“变异形态”纳入自己的解释范围之内的规律,才称得上普遍规律,而这种普遍规律只能是因果必然性规律。

M,C (表示“任何物质实体M,由于自身内在特性C决定”)
C1,C2,…,Cn(表示“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
条件下”)
------------------- (表示“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
E1,E2,…,En(表示“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第二节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
任何人类社会(M),其历史发展进程取决于劳动者物质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C)
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
极少,很少交换(C1)很多,需要大量交换(C2),…(C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人的依附关系为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
特征的社会(E1)为特征的社会(E2),…(En)
进一步推演:
任何人类社会(M),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极少,很少交换(C)
由此决定,它必然是一个以人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的社会—————————————————————————————
中古时代的中国劳动者中古时代的西欧劳动者
在中国特有的条件下生在西欧特有的条件下生
产的剩余产品极少,很产的剩余产品极少,很
少交换(C1)少交换(C2),…(Cn) —————————————————————————————
中国型的封建社会(E1)拉丁-日耳曼型的封建社会(E2),…(En)
再进一步推演:
一切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M),现实生活决定他必然崇奉
等级制的价值观(C)
朱熹生活在中国托马斯阿奎那生活在
封建社会(C1)拉丁-日耳曼封建社
会(C2),…(Cn) ————————————————————————————
崇奉三纲五常的崇奉神权等级
价值观(E1)价值观(E2),…(En)
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思考题:
1、什么叫规律?
2、如何认识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的“三阶段说”或“四阶段说”?
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
第一节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一、决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限定性的条件
1、人们虽然能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却不能自主选择创造历史的既定条件。

2、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都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3、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的活动领域求得生存。

二、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一方面,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每一步的发展,都受到他们的先辈和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及其所造成的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总要不断地有所发展,从而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突破那些界限。

三、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

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所以,撇开高尚的动机,现在的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也要求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社会形态或历史阶段是可以跨越的,但跨越是有条件的。

是否能够跨越,取决于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

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就能够跨越;否则就不可能跨越。

其中的主观条件,就是参与历史进程的人们的主体能动性的状况,主要就是处在不同经济地位上的各个阶层、阶级参与变革现实的实际力量的较量。

第二节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但他们摒弃“二律背反”式的“互相创造”论,强调归根到底“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动的一方。

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强度成反比。

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广度成正比。

唯物史观十分重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

但它不是像地理环境决定论那样,认定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政治制度、国民性格、甚至决定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

唯物史观重视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能源和矿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