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作业考核
《西方史学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法兰克人史》:公元6世纪时期西欧基督教文化背景下所诞生的有代表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为格雷戈里。
这是一部关于6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作品,是一部按照年代顺序写成的编年体史著。
其内容是讲述克洛维如何统一法兰克各部落、征服高卢地区、皈依基督教、建立墨洛温王朝,勾勒出了处在变动时期的高卢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粗略轮廓。
其中所描述的国家制度、土地关系、阶级关系以及城市生活表明,在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封建化进程业已开始。
这些都是研究6世纪后半期法兰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格雷戈里是基督教的虔诚信徒,因此,他著作中的宗教意识很浓。
《法兰克人史》中的很多世俗事件,都是用宗教原因来给以解释的,从而使这部书包含着中世纪西方史学著作所普遍具有的那种基督教神学史观。
2. 圭恰迪尼:是意大利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出身于佛罗伦萨的豪门贵族,曾与马基雅维里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中共事,主要著作有《佛罗伦萨史》和《意大利史》。
前者是作者年轻时的作品,在写作时本没有准备出版,因而所叙述的内容较真实,对人物的评价也更具有客观性。
后者不仅在史料的丰富程度上超越了马基雅维里,而且还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整体观,即将意大利视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整体叙述,在这点上,他使马基雅维里的著作中的某些思想具体化了。
在书中,作者指出自己的写作目的是在于垂训与实用,了解他们可为读者的现实生活提供诸多的经验与教训。
从这样的写作目的而言,他基本上与马基雅维里的史学实践是一致的。
圭恰迪尼的著作中表现出的史学思想基本上与马基雅维里相似,都表现出了近代史学思想的雏形。
3. 《风俗论》:《风俗论》所关注的是各民族的风俗,同时也研究这些风俗后面隐藏的民族精神与心态,所以,这本史学著作就不是单纯的王朝史、政治史或事件史,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当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先驱,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许多日后社会科学方法的萌芽。
伏尔泰在书中明确地说:"我的主要想法是尽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研究人类的精神。
我把历代国王继承的顺序视为撰写历史的指导线索而不是目的。
"法律、艺术、风尚是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
因而,它就不是一部严格的编年史和世系录,作为一种比较个人化的教学方式,他甚至没有特意去参考大量书
籍以弄清细节,而是试图对世界提供一个轮廓的认识。
《风俗论》的作者还表现出对于非西方文明的一种强烈兴趣和平等态度,他用相当的篇幅,而且往往以称赞的口吻谈到非西方世界的文化,尤其是在介绍中国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他谈到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他指出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人便已相当先进,但他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又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呢?为什么在中国,天文学如此古老,而其成就却又如此有限,为什么在音乐方面他们还不知道半音?在他看来,这些与西方人迥然不同的人,似乎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器官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他们所需的一切,却无法有所前进。
我们则相反,获得知识很晚,但却迅速使一切臻于完善。
他推测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对祖先留传下的东西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崇敬心,认为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尽善尽美,另一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
谈到日后学术界对于《风俗论》的批评,莫罗阿认为"可说是毁誉参半"。
书中史实有误的地方还是不少,有些是作者难于辞其咎的,有些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事情的真相在那时还未大白。
孟德斯鸠说伏尔泰写作历史的用意是显耀他自己的宗派,即宣传他非宗教的宗教。
伏尔泰想证明鲍舒哀以上帝的意志解释世界的历史是错误的,认为历史不当用原始缘由解释,而当用许多小原因的盲目游戏来说明;他否认一切超自然的现象,应该说,划清这一界限对于史学的独立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但他有时相信人类过去的历史是罪恶与苦难的连续,不久即可由理智来澄清混乱的局面则又未免对过去过于悲观,而对未来又过于乐观。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是可以引用这本书的一句话来说这本书的,那就是:"用心思考的人,总是会启发他人思考的。
"
4. 客观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是由尼布尔、兰克等人所倡导的史学思想,自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西方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欧洲史坛近百年。
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客观主义史学: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
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
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客观主义史学最大的"失"就在于这些史学家消极地放弃了他们主观上企图放弃、而事实上又不可能完全放弃的这种对"过去"的解释,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结果反而放弃了对本应可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的争取。
5.海登·怀特: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家、历史哲学家,有学者称其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是凭借自己纵贯文史哲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学术成果而跻身于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界前沿的。
通过自己的代表作《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怀特探究了历史撰述者是如何使用语言工具将自己的意图贯
彻于作品之中的。
为此,怀特尝试着发现了隐藏在历史文本深处的被作者所程式化地使用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是客观历史存在所真实具有的,而是作者主观加工构造出来的。
怀特对于历史作品主观性的强调,为实证主义者重新认识史学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当地史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李维在史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思想。
答:他创立了通史体制。
李维以时间为纵轴,把编年和叙事结合起来,李维在序言中把罗马史划分为两大时期,即古代史和近代史。
他的《历史》越写到近代就越详尽,这种略古详今的体例,构成了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
李维能够比较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他受到奥古斯都贡养,并且是奥古斯都时代唯一和皇帝本人相识的历史学家。
但是,他并不趋炎附势,在记述庞培的生平事迹时,对庞培颂扬备至,使奥古斯都戏称其为庞培党羽。
宣扬爱国思想,认为写历史的目的在于垂训后世。
他把历史事实当作借鉴,认为史学独特功能就是从史学研究中得到经验,研究过去的事可得教义。
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可以看清楚各种事例,可以引以为鉴。
他颂扬罗马创建者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激发后代人的爱国热情。
这种观念是从希腊人那里学来的,并且已经成为了罗马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辞华美、描写逼真、兼历史文学之长。
深厚的拉丁文的素养,使他的书叙事畅达,语言开阔。
他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场面,读之使人身临其境。
李维认为历史是雄辩术,是讲究文词的说明性文章。
但有时过分注重文学描写,因辞害义,歪曲历史事实本来面目。
2.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答: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先驱,是唯心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
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伏尔泰的著作反映出他完全是一位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伏尔泰的史学思想大致如下:
首先,伏尔泰扩大了历史学研究领域,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关于人类多方面活动的整体。
他认为应该把描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活动作为史学的重要内容。
他破除原来的政治史传统,倡导文化史观,扩大了西方宏观世界史认识的研究领域,为后来西方史学上的文化形态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其次,伏尔泰对历史科学的贡献,还在于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用非宗教的观点解释世界历史,他放眼世界,否定欧洲中心说,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扩大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
最后,伏尔泰把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他认为,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最终将会破除一切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而这与神的意志是毫不相关的。
三、综合论述题(共30分)
1. 论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2. 比较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文明形态观念。
答:宾格勒的文化/文明形态观念:
1、文化是历史的基本单位。
2、文明各不相同。
各种文化都是独特的、等价的、自我中心的。
3、文化是宿命
文化的生命周期——命定的、无法超越的。
都要经历从发生到灭亡的相同发展阶
4、文明是文化的归宿
每一种文化都要经历:前文化时期、文化早期、文化晚期、文明时
汤因比的文化/文明形态观念:
1、文明的四阶段理论
(1)文明的起源——26中文明。
目前存在的: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东亚文明。
起源——具有创造能力的少数人、那里的环境不太有利也不太不利。
“挑战和应战”
(2)文明的生成——依赖于连接不断的挑战所引起的成功的应战。
挑战要“适度”
(3)文明的衰落——不能对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战。
是内因——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和自觉能力,蜕变为统治者,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导致社会统一体的瓦解。
(4)文明的解
2、文明的可比
一切文明倒是平行发展的,各有各的成就,也各有各缺点和谬误,不存在文明发展的中心模式。
文明发展的时间长短不同、历史事实不同、各文明的价值大小不同。
3、宗教调节器
(1)把宗教视为各种文明产生、发展、消亡的“生机源泉
(2)把世界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理解为是几大高级宗教的全教会社会的最后实现。
“宗教是历史的主角,文明是带动宗教前进的车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