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
(约BC482—424)他是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演说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酷爱史诗,仇视专制政体,后被放逐到了雅典,最终在意大利的一个殖民地著述终老。

希约从30岁开始,进行了一次北到黑海,南至埃及,东到黄河流域,西抵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的旅行。

沿途收集了许多史料,最终写成了《历史》这一巨著。

《历史》又称为《希波战争史》,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叙述了埃及、波斯等东方国家希腊城邦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有一些不实之处。

后半部分描写了希波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录较真实,是信史实录,但也有存疑的地方。

《历史》主要使用文学作品、神谕、档案等文献资料写成。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②取才丰富,包括政治、战争、外交等③,具有较强的客观注意态度和求实批判的精神④歌颂民主自由,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⑤重视道德垂训作用,将历史作为教人爱国,提高道德的教材。

⑥世界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属于新史学的范畴。

⑦文笔华美,描写生动。

所以,《历史》被称为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

修昔低德:
(约BC456—396)修生于雅典的全盛时期,在思想上广泛吸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

BC431,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修昔低德参军,并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后因安菲波利斯城失陷被流放。

流放期间,广搜资料,用30年撰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该书共8卷,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军事著作。

第一卷写战争的起因,第二到五卷记载十年战争的情况,六七卷记载西西里远征,第八卷记载后两年的情况。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书只记载了BC411年以前的历史。

该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理智的科学态度②歌颂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精神③较为深刻的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④开创西方传统史学—政治军事史的先河⑤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并附有大量的演说词。

修昔低德在书中集中叙述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与战争有关的人物事件,将与战争无直接关系的内容排除,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史学方法,成为研究古希腊军事最权威作之一。

色诺芬:
(BC430—350)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早年涉猎多种学问,学识渊博,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与希罗多德、修昔低德一起被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学家”。

他倾向于斯巴达的贵族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其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主要作品有:《希腊史》、《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

其中《希腊史》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篇,《远征记》是根据自己在行军中的记录整理而成,共7卷。

书中夸大了自己在远征中的作用,带有一些民族偏见,但是也揭露波斯帝国的腐朽,提高士气,并记录沿途的地理景物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远征记》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

并且公元前5世纪末到4世纪初的希腊史,主要是靠他的记载而保存下来的。

蒂特.李维:
(公元前59-公元1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贵族家庭,奥古斯都时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也是罗马三大史家之一。

由于才华横溢,受到屋大维的赏识,所以能泛阅各种档案资料。

其代表作《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简称《罗马史》,共142卷,目前仅保存下前35卷以及其他各卷的残篇。

第1卷讲王政时代的罗马,2—5卷讲共和时期的罗马,6—10卷记录共和中期的历史,11—20卷失传,21—45卷记载共和后期的历史,其他的只存残篇。

《罗马史》具有首创通史体例,能够比较公允的评价历史人物,宣扬爱国主义、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文词华美、描写逼真等特点,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天命所归”的迷信观念等。

李维的作品文史兼备,是难得的佳作。

英国诗人拜伦说:“李维的历史著作像是生动的画卷”,与西塞罗一样被称之为创建拉丁文文风的三位杰出大师之一。

塔西坨P55
塔西坨(约公元55-120)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在政坛上,官至执政官及外省总督等,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代表作有《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录》讨论罗马文风的演变,赞美了共和,抨击帝制,《历史》(《罗马史》)叙述公元68至公元96年的史实,恰好就是罗马帝国第2王朝弗拉维王朝的历史,他身处的那个时代,记载内容是当代史,可靠性强,基本上是信史实录,共12卷,保存至今只有前4卷和第5卷残篇。

其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编年史》记载了公元14年至公元68年罗马历史、是朱尼亚•克劳狄王朝(罗马第一个王朝)的历史内容比前一个作品早,但写作时间晚些,其几乎涵盖了整个罗马1世纪的历史,共16卷,保存至今只有9卷;《阿古可拉传》是他为岳父写的传记,很多篇涉及不列颠的历史,也是早期研究不列颠早期风俗民情的重要文献;《日耳曼尼亚志》记述了日耳曼民族的起源、分布地区和风俗习惯。

《编年史》、《历史》材料部分来自他个人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公共记录,部分来自巴苏斯、老普林尼等人。

在作品中旗帜鲜明的揭露了元首的伪善,反对元首制,被誉为“暴君的鞭子”。

《编年史》用连续的时间观念解释罗马帝国从共和制到帝制的转变。

塔西坨的作品有2个特点:(1)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尤其反对暴君专制;(2)文笔简洁、紧奏、有力、逻辑,逻辑性强,具有哲学的眼光。

塔西坨的学术思想有三:一是反对暴政,在《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录》谈论罗马帝国演说术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他认为是在那个文网日密,人们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其《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这种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

二是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坨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

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

三是痛恨暴君,塔西坨认为这个充满罪恶的暴虐时代,其源于帝制,在于暴君的统治。

因此,他把对专制政体罪恶的暴露,全部集中到帝制,尤其是他经历过的几个皇帝。

我们认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坨写作态度严谨,是斧头求是精神的史学家,但他将早期罗马帝国写成一切罪恶的渊蔽,是失之偏颇的。

迄今为止,塔西坨的历史著作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波里比阿
波里比阿(公元前201-前120 ),希腊中部麦加罗城人,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他生活在罗马人到处征讨兵戈扰攘的动荡岁月里,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他领兵抗击罗马人的入侵。

公元前168年比特纳之战中失利,他入质罗马。

但这个“人质”俘虏,因他才学与人品出众,获得罗马政界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小西庇阿的宠信。

公元前他返回希腊,以后不久又来到罗马。

他曾随小西比阿驰骋疆场,因而有各处游历的机会。

其落居罗马16年里,他得以出入罗马档案库,看了许多一手资料。

为他的《通史》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身上体现了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

他的著作《通史》记载了公元前218年公元前
146年七十多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至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以布匿战争为主线讲述了地中海及各地区的历史,共40卷,保存至今只有前15卷。

他有一套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通史》的史学特色:(1)视野开阔,具有世界通史的眼光;(2)具有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3)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前人的记载;(4)强调历史的垂训作用(5)提出了历史学家必备的三个条件,即阅读大量文献和周游各地,亲自考察还有历史应最好由有政治、军事、外交经验的人来写。

他认为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是一位卓越的古代史家,尽管颇具创见,在史学上可谓满腹经纶,但因缺乏文才,其流传不光。

《通史》写得平铺直叙,不够生动,原书有40卷,现只有前15卷,其余各卷只留下长短不一的残篇,实为可惜。

普鲁塔克
普鲁塔克(公元46-120年),希腊中部查罗尼亚城人,为希腊语地区的人。

其父为传记家、哲学家。

普鲁塔克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青年在雅典求学,主要学医学、哲学、数学等。

后到过罗马,受到罗马皇帝礼遇,先后任罗马执政官和希腊财务使。

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史学方面,他走遍东西地中海,既熟悉罗马史也熟悉希腊史.他是古典时代著名的多产家,他生平著述宏富,相传有277种之多。

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亦名《传记集》),作者以类相从,用希腊名人配以一个罗马名人,称之为“合传”,其《希腊罗马名人传》及其作者本人都深刻反映了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交流的时代印记。

《希腊罗马名人传》不仅在史学上开西方史学中历史传记之先河,而且影响后世甚巨。

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大国命这部肆意渲染与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读本,被人们争相传阅,风靡一时。

改作适应了那个时代新型资产阶级的需要。

普鲁塔克的妙笔传神的文才,也着实令后世文学家钦佩。

奥古斯丁P78
奥古斯丁(354-430),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

母亲是一位基督教徒,而父亲却是位多神教徒。

使他家早期宗教信仰不定。

19岁时接受了罗马式教育后,加入摩尼教,后来到迦太基授了8年的雄辩术,在此期间他逐步对摩尼教质疑。

后来到了米兰,受到基督主教安布罗西厄斯的引导,于387年接受洗礼,归信基督教,被视为浪子回头的典范。

396年担任希波城主教直至去世。

他不仅是基督教史学的集大成,也是史学初期的集大成者。

他创立了基督教神学的“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公元430年,汪大伦入侵北非,奥古斯丁在希波城中攻陷中而死,被教会称为“上帝的圣者”、“伟大的教父”。

他是基督教史学的最高权威,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体系,是基督史学的开山鼻祖。

将基督教史学推向顶峰。

他的代表作有《上帝之城》、《忏悔录》。

《上帝之城》是最能体现奥古斯丁史学思想的一部作品,改作在史学上的重要性在于它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

写作《上帝之城》的目的:①抨击异端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归因于基督教的传播②在罗马帝国衰亡之际,寄托自己感叹和对未来的希望。

“神志说”贯穿全线,神志说即用神的意志来解释历史发生过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事,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改作共22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是前10卷,是论战性质,抨击异教徒异教异端,作者要证明基督教产生前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衰亡。

罗马人不仅有原罪还有本罪,后来罗马人延续了开国皇帝的罪恶,完整系统的批判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新的天国的出现;第二部是后12卷,集中论述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的历史,他认为上帝创世以来分别创了上帝之城和尘世之城,选择要拯救的人居住在上帝之城,要毁灭的人居住在尘世之城。

但在末日审判前是合在一起的,教会史上帝之城的体现,末日审判后将要分开。

将上帝之城看成人类最理想的居住。

在《上帝之城》中他实际将人类历史归为
上帝之城最终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观。

奥古斯丁还发展了中世纪的时间观念,而历史时间观念定型决定了中世纪历史写作的基本形式。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认为上帝“在一切世间前,是一切永恒的创造者”
奥古斯丁的历史观:第一,人类一切存在形式都来自上帝,上帝主宰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一切现存权威都是上帝所指定的,无论谁若反对权威就是反对上帝。

暴君和奴役制度都是上帝安排的,目的是对有罪人类的惩罚。

第二,善恶二元斗争论。

他认为整个世界史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斗争历史,即善与恶的斗争,也是教会统治取代世俗统治的历史。

第三,人类历史的分歧,他采用两种分期法,一种是基督降临前为“福音准备期”,之后为“福音传播和胜利时期”;第二种是年龄分期法,他讲历史分为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壮年期、半老年期、老年期这六个生理阶段。

老年期之后意味着地上之城的灭亡和上帝之城降临。

他们认为基督教产生在老年期,基督教的产生标志衰老的人类肉体的死亡和精神的产生。

实际标志罗马帝国的衰亡和上帝之城的降临
图尔主教格雷戈里
(539~594)中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之一,出生于法兰克帝国的贵族名门,573年,他被任命为都尔城的主教,直至594年去世,在任共21年。

主要著作是10卷《历史》(《法兰克人史》),7卷《奇迹集》,1 卷《教父列传》。

其中《法兰克人史》,在他担任主教时完成,也是其最杰出的作品。

被称为“中世纪最出色的史籍”,继承了奥古斯汀善恶二元斗争论。

它的内容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编写的,第1卷始自"创世纪",最后1卷终于公元591年,事愈近则记述愈详。

从书中大部分内容跨越的时间来看,它可以被称作为格雷戈里时期的当代史。

同时,这部作品中有明显而深刻的宗教动机,他将整个人类历史用基督教思想解释为一部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

《法兰克人史》是格雷戈里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书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建国过程和正统基督教在法兰克人中间的传播状况,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法兰克王国早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典章制度、行政事务、商业贸易、民俗风情、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

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人和法兰克王国早期历史的记载极少,格雷戈里的记载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另外,也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马可波罗
(1254——1324)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

1271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三年多,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

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

1292年回到威尼斯,后来他被俘入狱,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是第一次较全面地报道中国的、影响极大的一部书,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

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马可·波罗游记》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普罗科匹厄斯
(500——565)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属于古代晚期世俗史学家。

出生于巴勒斯坦的该撒利亚的一个贵族之家,早年曾受过古典教育,熟悉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以学识渊博闻名。

527年左右,他来到君士坦丁堡,教授修辞学,不久被查士丁尼的大将贝利撒留聘为记室。

在以后的15年间,普罗科匹阿斯跟随贝利撒留向外远征,东抗波斯帝国,西侵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力图实现查士丁尼的对外扩张目标。

542年当查士丁尼政府对西方的侵略战争远未结束时,他已回到君士坦丁堡,直至去世时止,在帝国政府内担任高级官吏和元老院议员,同时著书修史,把自己所经历和熟悉的查士丁尼时代的内外政事详细地记载下来。

他的作品有《查士丁尼战争史》、《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秘史》。

《查士丁尼战争史》详细记载了查士丁尼的武力征讨和用兵经过。

竭力讴歌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和大将贝利萨留的“武功”,认为他们的功绩“超乎一切,甚至超乎古代最惊人的奇迹”。

而《秘史》则是描绘了宫廷丑闻,刻意贬低查士丁尼和贝利萨留,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则是记载了查士丁尼时代的宏伟工程和公共建筑,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查士丁尼的颂扬和阿谀。

普罗科匹阿斯是拜占庭史学的卓越代表,他的著作正是继承了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古代史学传统,与同时代西欧的历史著作相比较,具有较宽广的政治视野。

他善于选材,严格按照编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清楚完整,内容丰富。

以写查士丁尼的政事为主,对各族人民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地理、风俗、科学和军事技术均有涉及,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资料。

但是他对史料疏于考证,所以记载并非全都有理有据。

布鲁尼(1370——1444)
他是意大利第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阿雷佐,后移居佛罗伦萨市,既懂拉丁文又懂希腊文,是意大利最有学问者之一。

他还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

曾担任教皇克莱蒙七世的秘书,后当选佛罗伦萨市的市长。

主要作品有《佛罗伦萨史》、《反哥特人的意大利战争史》、《亚里士多德传》《但丁传》、《彼得拉克传》《希腊史评述》《薄伽丘传》《意大利史评述》等。

其中《佛罗伦萨史》共12卷,是“佛罗伦萨”通史,受古典史学家影响较大,a 继承修昔底德的传统,在写历史的过程中插入大量演说。

b 模仿塔西佗,作品中对专制统治态度表现为非常憎恨。

《佛罗伦萨史》开创了文艺复兴写城市史的先河。

他的作品特征是:(1)人本史观,只记载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事务。

(2)政治史主题,认为历史记载只关注人类活动的主要方面,即政治、外交、战争。

(3)求真求实精神。

(4)历史的使用价值,认为历史可以成为人类的行动指南,可以吸取前人的教训。

奎恰迪尼
奎恰迪尼(1483——154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史学卓越的历史学家,代表作品有《意大利史》《佛罗伦萨史》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佛罗伦萨史》记录了1378年教会分裂到意大
利战争1509年比萨被围的历史,他的作品着重于政治史,探索形成困境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但他认为历史是复杂的真相是难以被发现的,人类的行为也受到种种原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他批评马基雅维利的历史简单化观点,与之比较,他的作品更为悲观但在谈论历史时更为真实详细,对于来源鉴定检查,对原因深入分析和批判,文笔活泼流畅。

虽然后世史家认为他在史料的真实性和确切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但在那个时期他可以做到那样子已十分难得。

也是那个时代能与马基雅维利相匹敌的不多的历史学家。

马基雅维利
(1469--1592),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剧作家,也是这一时期意大利公民人文主义与城市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完全依靠自学使他形成了独立思考的头脑。

在政治上主张结束意大利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写出对世界政治史影响至深的著作《君主论》。

其他表作品有《论李维》《佛罗伦萨史》等,他十分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该阅读历史以史为鉴,以"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强调英雄伟人的作用,他的作品还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提倡以人的行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变化,并对前人进行分类加以褒贬。

他的创作充满了矛盾性并且这一时期的嗜古之风在他身上仍有显露,但他摆脱了当时的刻意仿古皓首穷经风气,使他同一般人文主义者区别开来。

伏尔泰
(1694--1778),法国18c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大胆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统治,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行径,在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

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被称为“理性主义历史学派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有《伏尔泰全集》、《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民俗和精神》、《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史》等,他力图冲破旧史学,将理性主义精神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其次他为多国多民族写史,倡导“文化史观”注重人类整体研究,批判神学史观,但他对“自然神学”的信仰以及中世纪史学的蔑视,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总体说来,他对整个西方史学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名字不仅代表一个人,更代表了一个时代。

博学派史学
博学派是16c后期到18c早期这一阶段,由于复杂的宗教改革和反改革的较量兴起的,以整理和考证文献为表现形式的史学派别。

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波兰达斯派和圣摩尔派的贡献。

以理·丕皮布罗奇,圣摩尔派:让·马比昂德·蒙福孔杜·孔日马比昂和蒙福孔代表了圣摩尔派的最高水平,圣摩尔派又代表了博学时代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

博学派十分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为后世史学家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并且开拓了法律史、国家史、民族史和史学史等新的领域和方向,推动了年代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碑铭学等历史辅助学科的发展。

但其从事的史料整理和历史编撰工作主要是出于宗教论争的目的,其仍然保留着中世纪神级,天意等中世纪旧的历史观,使他的历史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爱德华·吉本
爱德华·吉本(1737—1794)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近代资产阶级史学权威之一;在英语国家中,他的名字相当于史学;爱德华·吉本出生于英国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

其性格内向孤僻,但喜欢读史书。

1752年入牛津大学,由于宗教信仰和学校发生冲突,一年后退学。

1753年,来到瑞士,在巴维利奥的私人学校学习,巴维利奥是学识渊博的加尔文牧师,在他的指导下,吉本系统的阅读了古代、当代著名哲学、史学作品,1758年回到英国;当时英国正在发生七年战争(1756—1763年);曾在军队服役。

1761年因发表《读书札记》因文笔优美而引起轰动。

1763年,在七年战争结束后,他再次来到欧洲大陆,周游法国等国家;这期间,与法国百科全书派来往密切,因此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不久又来意大利,在罗马期间,对罗马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要写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

从1770年开始写作,1790年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其主要作品就是《罗马帝国衰亡史》,一生只有这一部作品,共71章。

前3章为导言,简略叙述从奥古斯都时代一直到2世纪80年代的罗马史;从第4章起,详细叙述整个罗马帝国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的历史,一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后还专门写了欧洲各国进行的宗教改革,写了2世纪到16世纪约1500年的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1—47章),这500年的罗马历史叙述非常详细;后半部分(48—71章,叙述较为简略,评古略今,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著作;其是理性主义史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看做近代顶级史学高峰之一,还对17、18世纪欧洲古史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这也代表了当时西方史学的最高水平。

此作品出版后引起大轰动,被认为是欧洲史学界的大事件,也是研究罗马史的必读之书。

其作品有如下特点:A、继承发扬了古代历史学家们的优秀传统;其对古典史非常熟悉,从修昔底德学会历史学家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从李维学会历史作品要有文采、通俗易懂,从塔西脱那里学会历史哲学;B、善于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善于综合概括;将前人知识有机串连在一起,此作品上下有1500年,国家众多、事件复杂,但他将这些事件写得非常清楚。

C、体大思精的通史之作;以罗马政事为主干,叙述了2世纪—16世纪的历史,在叙述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还叙述了萨珊波斯、匈奴人,日耳曼人等帝国的历史,在他之前没有出现过这样规模宏大的通史之作;D、叙事生动、文采优美;吉本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作品不仅华美引人入胜,而且还富有哲理;E、肯定基督教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也抨击基督教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作品15、16章叙述了基督教的兴起及本质。

他认为1世纪以前,基督教兴起以前,罗马人积极向上,罗马是一个世俗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极盛;1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性质发生转变,罗马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开始沦丧。

这种观点虽然片面,但这样的分析在当时极具进步性。

吉本是西方传统史学的实践者,但他的著作以政治史为主,主要记载显贵人物的活动,对下层人物只字未提,忽视了经济文化史,否定中世纪之化,所以是传统史学的代表。

《德意志史料集成》
当时,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人处于分裂状态及封建统治之下,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重大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历史是唤醒民族与意识的重要工具,从而来推动德意志统一”,而《德意志史料集成》也是典型的德意志精神产物。

是近代德国史学发展的重要成果,用历史为本民族服务,是典型的德意志精神的产物,他的编制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

由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仍处于分裂时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推动统一,并且这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重要发展,历史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历史唤醒民族觉醒推动国家统一,于是在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斯泰因的呼吁和积极筹备下,于1819年成立了“德意志历史学会”,该学会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整理中世纪德意志保存下来的各种史料。

1823年,佩尔兹受聘组织这项工作。

1874年佩尔兹因健康问题辞职而由威茨接手该工作,1925年最终完成。

其共有126卷,主要收集了从6世纪—15世纪德意志各种文献和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