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甘薯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合集下载

甘薯脱毒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初探

甘薯脱毒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初探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又称山芋、番薯、红薯、地瓜,为旋花科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耐旱,耐贫瘠,产量高,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我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主要用作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病毒病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1-2],一旦感染病毒,会导致产量品质降低,种性退化,严重者可导致减产[3]。

为提高甘薯脱毒率,满足脱毒苗产业化生产的需求,笔者对甘薯茎尖培养、高温和药剂3种脱毒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繁殖速度慢的甘薯品种进行了增殖培养基的筛选试验,以提高繁殖速率,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脱毒组培苗。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甘薯品种为烟薯25、京6、济薯26、普薯32,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及北京市密云区和合元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

本试验于2018-2020年进行。

1.2试验材料准备准备大号塑料钵,底部铺设报纸,以防浇水时基质随水从排水孔中流出;栽培基质选用蛭石和草炭,比例2∶1;基质提前用500倍百菌清溶液喷湿,将薯块平铺或直插入基质中,注意直插时分清上下部,浇水后放于适宜温度下催芽。

催芽温度条件29~32℃。

待苗出芽后降低温度,控制在25~28℃。

从携带有SPLCV病毒的烟薯25盆栽苗上剪插条,插条长约10cm,去除叶片,插条上部平切,下部斜切;将插条放于500倍百菌清溶液中浸泡10s,再用浓度为100~500mg/kg萘乙酸溶液处理,以利快速生根;扦插基质为蛭石和草炭,扦插容器选用塑料钵,从底部到上部依次为报纸、草炭、蛭石,同样用500倍百菌清溶液处理;将处理好的插条扦插于基质中,喷水后放置于25~28℃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待生根并长出新芽后即可进行药剂脱毒试验。

1.3茎尖剥离技术1.3.1材料准备当甘薯块茎长出新芽后,切下顶部约2cm的芽段,剪去已展开的叶片放入烧杯中,倒入洗涤灵进行洗涤,用流水冲洗30min左右,置于超净工作台上。

彩紫1号甘薯茎尖脱毒与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彩紫1号甘薯茎尖脱毒与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种植 试 验还 显示 .彩 紫 1 号甘 薯 的脱毒 苗能 明显 提 高 甘薯 的产 量 。脱毒 试管 苗 比正常 薯块 未脱 毒苗 增 产 2 %,比带毒 苗增 产 6 . ,充分 表 明 了脱毒 苗 5 22 %
的复壮 与增 产作 用 。
参 考 文 献
6 B 是影 响 甘薯 茎 尖 成 苗 的重 要 因 子 。 出苗 率 随 一A
纬鼓
21 不 同培 养基 对 茎尖成 苗 率的 影响 .
21第 期 0年 3 1
肥 2 0 g 过 磷 酸 钙 6 0 g 四 周 留保 护 行 。 脱 0k、 0k ,
试 验结 果 表 明 ( 1 :MS培 养基 中添 加不 同 表 )
毒 苗 种 植 行 株 距 为 3c 2 c 0m ̄ 0m,每 小 区 2 O株 苗 ,
目前 全 国年 种植 面积 为 6 0多 万 h 2 0 m .年 产鲜 薯 1
选 取健 康 无病 斑 的薯 块 .洗净 后 用 3 mg g赤 0 / k
霉 素 ( A )浸 种 3 r n G 0 i ,埋 于 消 毒 过 的 泥 炭 中 , a 放 人 2 c 培 养 箱 黑 暗 培 养 催 芽 : 露 芽 后 升 温 至 5I = 3 c 培 养 7 :剪 取 生 长 旺 盛 的茎 尖 5 m。切 去 叶 0I = d e

品种 及其 特性 演 变 .以求 总结 出主 栽 品种特 性演 变
年 )和 宁 8 ( 0 0年 ) 1 21 。其 中 2 0 0 0年 以前 推 广 的
24 脱毒 苗 的大 田种 植效 果 .
试 管 苗 可 比正 常薯 块 未 脱 毒 苗 增 产 2 % . 比带 毒 5 苗 增产 6 .%,增 产效 果 十分显 著 。 22

紫心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紫心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紫心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作者:谢晓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02期紫心甘薯是从廊坊市引进的特种甘薯。

漳平市吾祠乡小面积引种,获得较好收成。

该薯块皮白,薯肉呈玫瑰紫色,煮熟后气味芳香,食味佳,可謂是色、香、味俱全,产品首次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一、特征特性“紫心甘薯”株型匍匐,蔓较长,分枝中上等,叶片深绿色,须根多,块茎膨大缓慢。

薯块为纺缍形,皮光滑白,肉紫色,食味香,口感极佳。

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硒、铁、磷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都比普通甘薯高25~30%左右。

该品种产量较高,亩产在1000~1500公斤。

该品种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该品种在试种中,表现高抗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抗旱耐瘠,适应性广,蔓生根力很强,繁殖速度快适宜在普通甘薯栽培区推广种植。

薯块易贮存。

该品种于11月中旬收获后,自然保存6个月左右,可保持原有风味不变质。

二、栽培技术1.地块选择该品种结薯深,要求土层深厚。

宜选择水肥条件中等的中性沙壤、黄壤、黄红壤土种植。

2.深耕细耙,施足基肥每亩用2~3立方腐熟的有机肥与过磷酸钙、硫酸钾各50公斤,混合均匀,撒在地表面。

然后深耕25~30cm,最后将地面耙细整平。

3.窄沟高垄,施好包心肥由于该品种结薯深,要求土层深厚。

按100cm开沟,向两侧培土,整成宽80cm、高30cm 的垄型,同时在垄内施入以草木灰、饼肥为主的包心肥,以利薯块的后期膨大。

薯垄做好后,先用乙草胺每亩50~7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施垄面,防止杂草生长。

4.适时早插甘薯早插能延长生育期,以利叶片制造更多的养分积累,达到高产的目的。

根据该品种结薯深、生育期较长的特性,结合当地气候适时早插,一般地膜覆盖的,可在4月上旬扦插;露地栽培的,可在4月中旬扦插。

5.合理密植一般生产上常常采用顶苗和第二段苗为好,每株苗要保留带有四个完全叶节,采用平插,头尾高差1~2cm。

每垄栽两行,株距35~40cm,亩栽3300~3500株。

甘薯种薯繁育体系和繁育技术—甘薯种薯繁育体系

甘薯种薯繁育体系和繁育技术—甘薯种薯繁育体系

二、原种
(三)栽培措施 1. 加温多级育苗、采苗圃繁苗。 2. 3000-3500株/667米2。 3. 氮、磷、钾高肥地按1:1:2施 用,中肥地按1:1:1施用。 4. 抗早排涝,控制旺长。 5. 正常偏早收获。
三、良种
(一)场地选择 1. 种薯(苗)来源:原种苗 2. 繁育场地:无病留种田 3. 留种面积:占大田栽培面积5%。 4. 场地要求:地势高燥,肥沃,无茎线虫病、根腐病、 黑斑病等。
二、原种
(一)场地选择 1. 种薯(苗)来源:原原种苗。 2. 繁育场地:无病留种田。 3. 留种面积:占大田栽培面积 0.1%。 4. 场地要求:地势高燥,肥沃, 最少3年以内未种过普通甘薯, 无茎线虫病、根腐病、黑斑病 等。
二、原种
(二)防病毒条件 1. 与普通甘薯隔开500米以上。 2. 防蚜虫。 3. 拔病株、杂株。 4. 种植指示植物。
二、原原种
(二)防病毒条件 1. 用40目防虫网隔离。 2. 防蚜虫。 3. 拔病株、杂株。 4. 种植指示植物。
二、原原种
(三)栽培措施 1. 加温多级育苗、采苗圃繁苗。 2. 3000-4000株/667米2。 3. 氮、磷、钾高肥地按1:1:2施用, 中肥地按1:1:1施用。 4. 抗早排涝,控制旺长。 5. 正常偏早收获。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课件
《薯类种子种苗生产技术》
甘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主要内容
一 高级脱毒试管苗 二 原原种 三 原种 四 良种பைடு நூலகம்
一、高级脱毒试管苗
在组织培养室通过茎尖组织培养得到脱毒苗。
二、原原种
(一)场地选择 1. 种薯(苗)来源:高级脱毒苗 2. 繁育场地:防虫网室 3. 留种面积:占大田栽培面积 0.001%。 4. 场地要求:地势高燥,肥沃, 最少5年以内未种过普通甘薯,无 茎线虫病、根腐病、黑斑病等。

甘薯高产栽培茎尖组培快繁方法

甘薯高产栽培茎尖组培快繁方法
然而,病毒病害一直影响着甘薯的产量,极大地阻碍 了甘薯的生产。我国每年因甘薯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 价值高达 40 亿元。甘薯病毒有许多种类,其中甘薯卷叶 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是引起甘薯 产量大幅降低的主要病原之一,SPLCV 可引起甘薯叶片 上卷、植株矮化等,在自然条件下由昆虫介体烟粉虱通过 持 久 方 式 进 行 传 播 ,也 可 通 过 嫁 接 方 式 进 行 传 播 。 SPLCV 只侵染甘薯、圆叶牵牛及锐叶牵牛等双子叶植 物。2006 年,Luan 等[4]对 SPLCV 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 但有关 SPLCV 在我国甘薯上的发生、分布和变异等情况 还不清楚,我国科研人员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究当中,力争 解决这类问题,以提高产量。
当前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方法通常是剥离茎尖分生组 织,离体培养后得到脱毒苗来去除病毒,然后进行培育、 快繁,将脱毒种பைடு நூலகம்应用于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多年来,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科研人员致力于甘薯脱毒培养技术的 研究,以寻求防治甘薯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病 毒种类多,变异快,很难彻底杜绝甘薯病毒的存在。然 而,茎尖分生组织脱毒培养技术为有效防治甘薯病毒病 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是目前获取和培养脱毒苗最常用的 手段。经脱毒后的甘薯能恢复其品种原始的优良性状, 采用快速繁殖技术将甘薯这些优良品质遗传下去,以达 到提高甘薯产量和质量的目的。本文以商薯 19 茎尖为 外植体,经过愈伤诱导、分化、增殖和生根培养,建立甘薯 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技术,为生产优良高质量的甘薯组培
村 乡 科技
XIANGCUN KEJI
甘薯高产栽培茎尖组培快繁方法
王颖
(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邓州 474150)
[摘 要] 甘薯卷叶病毒是限制全球甘薯产量的重要甘薯病毒病害之一。为了降低甘薯病毒病带来的

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收稿日期:2022-11-19基金项目: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项目(s c c x t d -2022-09);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1Z D Y F 2178);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1R K X 0145);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21Y F Q 0069); 1+9 揭榜挂帅科技攻关(1+9K J G G 005)㊂作者简介:屈会娟(1982 ),女,河南郑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薯类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E -m a i l :q h ju a n 120@126.c o m )㊂通讯作者:沈学善(1981 ),男,河南新乡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薯类作物优质高效栽培研究研究员(E -m a i l :s h e n x u e s h a n @126.c o m )㊂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屈会娟1, 沈学善2, 黄 钢2, 潘海平2, 丁 凡3(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成都610066;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成都610066;3.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绵阳621023)K e y C u l t i v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 o f F r e s h -e a t i n g P u r p l eS w e e t po t a t o w i t hH i g hQ u a l i t y a n dE f f i c i e n c yQ U H u i j u a n 1,S H E NX u e s h a n 2,H U A N GG a n g 2,P A N H a i p i n g 2,D I N GF a n 3摘 要:四川省甘薯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已选育出川紫薯㊁南紫薯㊁绵紫薯系列紫色甘薯新品种㊂本文针对四川紫色甘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成创新了以 优质脱毒种薯㊁双膜壮苗㊁垄作保墒㊁早栽平插㊁净作密植㊁增施钾肥 等为主要内容的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促进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指导㊂关键词: 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39(2023)03-0124-03紫色甘薯块根富含花青素,呈紫色,其花青素具有抗氧化㊁抗癌以及降低血脂等生理保健功能,除具有普通甘薯富含多种维生素㊁多糖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外,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对促进农民增收㊁发展特色产业和推进乡村振兴都有重要作用[1-3]㊂四川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50万h m 2左右,除川西北高原外,其余市㊁州均有甘薯种植[4]㊂四川省内紫甘薯育种单位主要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和绵阳市农业科学院,分别选育出川紫薯㊁南紫薯㊁绵紫薯系列品种[5-9]㊂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10],从早育早栽[11-12]㊁种植密度[13]㊁优化施肥[14-16]㊁地膜覆盖[17]等方面研究了紫色甘薯新品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但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较少㊂目前紫薯栽培存在五个主要问题:一是生产上缺乏鲜食型优质紫色甘薯新品种;二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未健全;三是栽培管理粗放㊁生产水平低;四是紫薯生产季节和种植模式单一,在间套作条件下紫薯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五是贮藏损失率达15%~30%㊂为此,四川薯类创新团队集成创新了以 优质脱毒种薯㊁双膜壮苗㊁垄作保墒㊁早栽平插㊁净作密植㊁增施钾肥 为主要内容的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在川中丘陵区的成都市㊁南充市㊁绵阳市开展示范应用,增产效果显著㊂1 技术要点1.1 选用优良品种和优质脱毒种薯种苗鲜食型紫色甘薯品种要求蒸煮食味好,花青素和淀粉含量适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㊂目前,川紫薯7号㊁南紫薯008㊁绵紫薯9号㊁绵徐紫16等鲜食型优良紫薯品种适宜在四川省大面积种植㊂生产上提倡采用由专业合作社提供鲜食型紫薯脱毒种薯种苗的集中育苗方式㊂种薯要求均匀,无病虫,无外伤,剔除杂薯㊂种薯大小以单薯重150~250g 较为适宜㊂用20~30ħ温水配成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将种薯放入浸种10~12m i n ㊂1.2 双膜育壮苗对大面积种植的夏甘薯,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育苗㊂在塑料大棚用改良式小拱棚育苗㊂地膜+拱膜双膜覆盖,全覆土殡种㊂与传统露地育苗方式相比,紫色甘薯育苗采用单层地膜覆盖,可早出苗3~7d,早齐苗2~6d ;采用双膜覆盖方式,薯苗可早出苗8~11d ㊁早齐苗3~15d ,能提高薯苗鲜藤产量67.03%,单薯芽数提高62.39%㊂对于计划早上市的春甘薯,应早育苗早移栽,可采㊃421㊃屈会娟等: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耕作与栽培 第43卷 第3期表1 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示范地点年份品种面积/h m2产量/(k g/h m 2)成都市2011南紫薯0087.06260702012南紫薯0087.06261002013南紫薯0087.06410852014南紫薯0087.06253802015南紫薯0082.6627960金堂县竹篙镇2017南紫薯0082.66248852018绵紫薯9号2.66381902019南紫薯0081.00248252020川紫薯6号1.00366152021川紫薯6号3.33397502021绵紫薯213.3329370简阳市东溪镇2011南紫薯0084.6628230龙泉驿区大面镇2017紫罗兰3.1340980南充市西充县中岭乡2016绵紫薯9号66.6656160西充县观凤乡2017绵紫薯9号6.6653520西充县占山乡2019南紫薯0156.6651720绵阳市2014绵紫薯9号3.3360090安州区花荄镇2016绵紫薯9号6.66459002018绵紫薯9号6.6637095三台县景福镇2017绵紫薯9号6.66350702019川紫薯6号1.3350265盐亭县两河镇2019绵紫薯9号1.33485102020川紫薯6号6.66386592020绵紫薯9号6.6637278用电热温床,于1月育苗,3月移栽,7 8月即可挖薯上市,市场价格是晚上市紫薯的2倍以上㊂育苗期间的管理主要是对棚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出苗前保持苗床温度25ħ左右,湿度80%左右;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5~28ħ为宜;当薯苗长至20~25c m ,即可进行炼苗移栽㊂1.3 垄作保墒改低厢垄作为高厢垄作,有利于改善结薯土壤环境㊂高厢垄作,垄距0.8~1.0m ,垄高0.30~0.40m ㊂采用垄作免耕简化栽培技术能有效提高甘薯产量,其中0.40m 土层增产效果最为明显㊂横坡垄作条件下增密种植有利于提高甘薯产量㊂垄作㊁免耕可以大幅提高紫薯产量,特别是免耕措施,增产达57%,垄播沟覆方式的产量最高,其余依次为传统翻耕秸秆还田㊁免耕秸秆还田㊁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㊂1.4 早栽平插壮苗平插早栽,有利于培育田间早发优势㊂大面积紫薯在5月上旬 6月上旬移栽为宜,育苗早的可提早到4月移栽㊂顶段苗和中段苗紫薯产量明显高于基段苗产量,生产中栽插时应尽量采用顶段苗和中段苗移栽㊂顶段苗产量比基段苗增产29.5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中段苗产量比基段苗增产15.9%㊂采取紫薯壮苗平插移栽法,即将5个节段紫薯苗的4个节段平行插入薯垄土中,地面只留顶端段的紫薯苗茎叶㊂这样有利于增加结薯数量,增加中型紫薯的数量,提高结薯均衡度和商品性㊂1.5 净作密植净作密植有利于提高紫薯花青素㊁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紫薯净作种植密度60000~67500株/h m 2,套作种植密度37500~45000株/h m 2为宜㊂鲜食紫色甘薯除了口感要好外,外观品质和商品性也是重要的指标㊂地膜覆盖栽培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水保墒,还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和潜在腐殖质的分解,有利于提高甘薯产量和商品薯率㊂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加滴灌技术,覆盖地膜后紫薯鲜薯增产7.81%~14.64%,大中薯率提高15%左右,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其中以黑膜覆盖效果最好,不仅遮光效果好,对农田杂草也有很好的防除效果㊂1.6 平衡施肥、追施钾肥增施有机肥,控氮增钾肥,保障结薯营养供给㊂钾肥是紫薯高产的首要营养因子,施用高钾型复合肥有利于提高紫色甘薯的单株薯重㊁鲜薯产量㊁淀粉产量和花青素含量㊂净作施肥量为N 45k g /h m 2㊁P 2O 545k g /h m 2㊁K 2O90k g /h m 2,50%钾肥应在紫薯移栽6周左右追施,有利于紫薯花青素和淀粉含量及产量的提高㊂起垄时底肥可施用蚯蚓粪有机肥1500~3000k g /h m 2,施用高钾型复合肥750~900k g/h m 2㊂紫薯移栽后40~50d 追施硫酸钾90k g /h m 2㊂1.7 增施保水剂在丘陵区旱坡地配施 施可润 农林保水剂37.5k g /h m 2,可有效缓解伏旱,保障藤蔓正常生长㊂1.8 加强田间管理前期主要应在移栽后3~6周内保障紫薯水分需求,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㊂中后期应及时除去田间杂草㊂㊃521㊃耕作与栽培,2023,43(3):124-126. h t t p ://g z z p .g z n y z y x y .c n T i l l a ge 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 V o l .43 N o .03 J u n . 2023表2紫色甘薯新品种新技术增产情况示范品种区试产量/(k g/h m2)2016年全省平均产量/(k g/h m2)示范区产量/(k g/h m2)较区试增产/% 较全省平均增产/%最低最高最低最高最低最高川紫薯6号3418536615502657.1147.04南紫薯00821090248254108517.7094.81南紫薯0152451051720111.01绵紫薯9号30615350706009014.5596.28绵紫薯2130195219002937034.11紫罗兰219004098087.121.9适时收获根据品种成熟情况和市场供求,选择晴天适时收获㊂田间收获时,按大中小紫薯分捡分装,尽量轻捡轻放,减少残缺断薯㊂2技术推广应用情况2011 2021年,课题组在四川省甘薯主要种植区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表1),总体增产幅度7.11% ~111.01%,按紫色甘薯平均田间收购价2.4元/k g计算,产值在59580~144216元/h m2㊂不同紫色甘薯品种的新技术示范产量均高于其区试产量或2016年四川省甘薯平均产量(表2)㊂其中,川紫薯系列品种中的川紫薯6号产量幅度为36615~ 50265k g/h m2,较区试产量增产7.11%~47.04%㊂南紫薯系列品种中,四川省选育的第一个紫薯品种南紫薯008产量幅度为24825~41085k g/h m2,较区试产量增产17.70%~94.81%㊂绵紫薯系列品种中,高花青素全粉鲜食兼用型品种绵紫薯9号,产量幅度为35070~60090k g/h m2,较区试产量增产14.55%~ 96.28%,尤其是2014年在安州区花荄镇大面积高产示范,鲜薯平均产量突破52500k g/h m2,最高产量60104k g/h m2,创当年国内紫色甘薯最高产量纪录㊂另外,省外引进品种紫罗兰的产量为40980k g/h m2,较四川省平均产量增产87.12%㊂参考文献:[1]王欣,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3):483-492. [2]陆建珍,徐雪高,汪翔,等.中国紫甘薯产业发展分析[J].农业展望,2020,16(8):83-91.[3]靳艳玲,丁凡,刘国强,等.紫甘薯花青素的成分特点及产品研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20,11(4):38-43. [4]卢学兰,崔阔澍.四川甘薯产业发展及品种应用[J].中国种业,2019(3):30-34.[5]杨松涛,乔帅,王芳,等.川紫薯6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21(9):5-9.[6]黄迎冬,刘莉莎,周全卢,等.优质食用紫薯南紫薯008脱毒繁育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5):16-18.[7]李胜,刘莉莎,李东波,等.紫肉食用型甘薯新品种南紫薯020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2):30-32.[8]丁凡,余金龙,余韩开宗,等.高花青素甘薯绵紫薯9号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4):2613-2615.[9]丁凡,余金龙,刘丽芳,等.甘薯新品种绵渝紫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63,66. [10]王平,沈学善,屈会娟,等.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18,31(2):230-237.[11]刘莉莎,周全卢,沈学善,等.关于四川省甘薯早栽早收技术的生产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15(7):16. [12]丁凡,余韩开宗,邹雪,等.推广集约化早育苗技术促进甘薯种植水平提升[J].四川农业科技,2019(9):15-17. [13]屈会娟,沈学善,黄钢,等.套作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紫色甘薯干物质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2): 127-132.[14]沈学善,黄钢,屈会娟,等.施钾量对南紫薯008干物质生产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2):235-239.[15]吴洁,沈学善,屈会娟,等.紫肉食用型甘薯品种川紫薯2号优化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6):120-125.[16]朱玲,沈学善,屈会娟,等.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 绵紫薯9号 优化施肥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7): 26-30.[17]丁凡,余韩开宗,刘丽芳,等.紫色甘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8):14-16.㊃621㊃屈会娟等: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耕作与栽培第43卷第3期。

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组培快繁研究

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组培快繁研究

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组培快繁研究作者:朱海萍李彪李康李会宁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4期摘要 [目的] 利用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开展组培快繁研究,筛选其最佳快繁条件。

[方法]以紫色薯蓣块茎为外植体,于添加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和不定根,探讨植株再生与快繁条件。

[结果] 适宜块茎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0.5 mg/L,诱导率达94.2%;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0.1~0.2 mg/L+GA 1.0 mg/L,诱导率为89.7%;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1.0 mg/L+GA 0~1.0 mg/L,生根率为91.1%;沙土移栽紫色薯蓣组培苗效果较好,成活率达94%。

[结论]采用低浓度激素配比,获得了紫色薯蓣块茎外植体较高的诱导率和分化率;研究结果丰富了紫色薯蓣外植体离体无性系建立的研究资料,并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关键词紫色薯蓣;组织培养;快繁中图分类号 S632.10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4-022-03紫色薯蓣(Dioscorea alata L.′purple′),又名紫山药、紫莳药、紫淮山,是薯蓣科薯蓣属草本蔓生性植物[1],其作为绿色保健蔬菜逐渐在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区推广种植[2-3]。

其薯形不一,薯皮褐色或紫褐色,薯肉多为亮丽的紫色。

目前,关于紫山营养成分药的研究较多[2-6],紫山药营养价值高[3],含有多种矿质元素、维生素和胆碱,富含薯蓣皂苷元[2-4];紫山药中的主要功能成分为多糖、薯蓣皂甙、尿囊素以及花青素等[2-3,5]。

紫山药是一种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和矿物元素含量丰富的天然绿色食补健康食品,也是一味名副其实的具有滋补作用的上等药材[2];具有滋肺益肾、健脾止泻、降压利肝等作用[1,5],可增加人体抵抗力,调节血压、血糖,能抗衰益寿等,现已列入“抗癌中草药大辞典”[5]。

甘薯的脱毒培养与快繁

甘薯的脱毒培养与快繁

2、原原种的繁育 :在防虫温室或网室得无病毒 土壤上种脱毒苗,让其结薯,即为原原种薯 。 3、原种的繁育 :以原原种为种植材料在防虫网 室的无病毒土壤中栽种,结薯即为原种。 4、种薯的繁育 :种薯可分为不同的等级,一级 种薯的生产要求:在隔离地块上栽培原种,地 块四周500 m以内的范围内不栽甘薯,种薯每种 一年降一级。 一般2-3年就应更换新的脱毒种苗、 种薯。
一个繁殖周期,可使用1/2或1/4MS(大量元 素)培养基进行增殖,尽可能用自然光照, 可用食用白糖代替蔗糖,可用经检验合格 的自来水代替蒸馏水或无离子水。
➢防虫(35-45 目)条件下于无菌基质中栽培、 繁殖:将经炼苗后的脱毒试管苗移至蛭石、 河沙等基质中,待成活后,连根拔出栽入已 消毒的土壤中。缓苗后薯苗迅速生长,之后 约10 d左右剪秧扦插,以苗繁苗。
6. 脱毒鉴定:
➢将同一株号的试管苗分成3部分,一部分 保存、一部分用于病毒鉴定、一部分移入 防虫网室内的无菌基质中培养。
➢病毒病症状学诊断法、指示植物检定法、 电子显微镜检定法、血清学检测法等。
脱毒的甘薯试管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甘薯的快繁
1、脱毒苗的快繁: ➢试管切段快繁:试管繁殖脱毒苗一般30-40 d为
脱毒的甘薯种苗
2. 材料消毒: ➢流水冲洗数分钟,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后 于70%的酒精浸泡10 s,再用0.1%多菌灵 浸泡8 min,再用0.1%升汞消毒10 min,无 菌水冲洗5 次。 ➢或用1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 min,无菌 水冲洗3 次。
3. 茎尖剥离 ➢把消毒好的芽放在解剖镜下,无菌剥去 顶 芽 和 腋 芽 上 较 大 的 幼 叶 , 切 取 0.3-0.5 mm含1-2 个叶原基的茎尖组织,接种在培 养基上。

鲜食紫色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鲜食紫色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2 1 年第 1 朝 00 3
鲜食紫色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王 学贵 孙俊 杰 ,
( 峄城 区吴林街道 办事处; 峄城区农业局 , 1 2 山东枣庄 270 ) 7 30
摘要: 近几年 来 , 城 区吴林街道 大 面积种植 优质 鲜食 紫甘薯 , 峄 取得 了显 著的 经济和社会 效益 。为做好 配套 栽培技 术的 推广 , 进一 步提 高产量 , 现将 紫 色甘 薯主要 栽培技 术措施 介绍 如下 , 为 大家提 供借 鉴 。 以期 关 键词: 色甘 薯 ; 培技 术 紫 栽 紫 色 甘 薯 , 常 被 称 为 黑 红 薯 , 富 含 花 青 素 , 有 通 因 具
业 发展 提供更好 的技 术支 撑 。
设 ,引导农 民实行节水灌溉等节约水资 源的良好灌溉方
式。
3 . 进一 步实施 农业 综合 开发项 目 .2 7 保 证 农 田内路相 通 、 相 连 、 相 通 , 断 改善 农业 生 渠 水 不 产条件 。 3 进 一 步深化 农村 土地 改革 , . 8 逐步 改 变土地 分散 经 营, 难
为导向,立足区域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产 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要在依法、 有偿 、 自 业。 实施“ 做大苹果 , 做强葡萄, 做优百果, 蔬菜做精做细” 及 愿 的基 础上 逐步 推进 土地 适度 规模 化经 营 , 以促 进现 代农 “ 区有龙头 、 乡有产业 、 村有产品、 户有收入” 目标 , 的 着力 业的发展。 - I
薯, 取得 了显著 的经济 和社会 效益 。为做好配套栽培 技
术 的 推 广 ,进 一 步 提 高 产 量 ,09年 我 们 在 5个 村 的 20 9m 耕 地 上 进 行 了高 产 、 产 栽 培 示 范 , 茬 紫 甘 薯 平 h 稳 麦 均 每 67 量 3 8k 。 6m 产 0 g 现将 其 主 要 栽 培 技术 措 施 介 绍 9

甘薯组培快繁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甘薯组培快繁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甘薯组培快繁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作为集能源、粮食、饲用、食品加工、保健等功能于一身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甘薯属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病毒,病毒在体内不断增殖积累,并代代相传,使病情逐代加重,最终导致甘薯品种种性退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培育脱毒甘薯苗是目前防治甘薯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

但有关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条件、甘薯脱毒苗的生长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则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以河南主栽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旨在明确适合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培养基的类型及培养条件、脱毒甘薯的生长特性,探讨N、磷、钾、密度等因素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确立豫西地区脱毒甘薯产量达45t/hm<sup>2</sup>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

研究表明,甘薯茎尖采用体积分数为0.0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min,切取0.3~0.5mm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在MS附加BA 0.5mg /L、IAA0.1mg/L和GA<sub>3</sub>0.1mg/L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和芽的形成。

不同品种的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率不同,以北京553的成苗率较高,为86.8%。

转入第二培养基的时间以18~21d较好,在二次培养的MS培养基中加入0.1~0.5mg/L的IBA或NAA则有利于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IBA的效果优于NAA。

与MS培养基相比,添加0.5mg/LIBA的MS培养基可使成苗天数缩短8.6d,成苗率提高16.5%。

IBA或NAA浓度过高时(达到1.0mg/L),甘薯茎尖外植体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导致平均成苗天数延长,成苗率降低。

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转二次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8℃,光照时间以14~16h/d 为宜。

提高紫甘薯新品种选育效率的途径

提高紫甘薯新品种选育效率的途径
组合 紫色甘薯 品 种 鉴 定 标 准 为:每 100g 鲜 薯 中 花青 素 含 量 大 于 30 mg,鲜 薯 产 量 比 对 照 减 产 20% 以 内;每 100 g 鲜 薯 中 花 青 素 含 量 大 于 20mg,鲜 薯 产 量 比 对 照 减 产 5% 以 内;每 100g 鲜薯中花青素 含 量 大 于 10 mg,鲜 薯 产 量 与 对 照 相当 。 [2] 日本学 者 梅 村 芳 树 报 道,薯 肉 紫 色 品 种 作 母 本 ,其 杂 交 后 代 可 出 现 紫 肉 色 ,甚 至 紫 色 素 含 量比母本还 高 。 [3] 辛 举 文 等 研 究 表 明,紫 甘 薯 后 代产量遗传主要 受 加 性 基 因 控 制,后 代 紫 心 品 系 入选率 的 遗 传 部 分 受 加 性 基 因 控 制 。 [4] 如 济 薯 18每100g 鲜 薯 中 本 身 色 素 含 量 为 17.1 mg,但 后代紫色素含 量 出 现 超 亲 性 状,平 均 每 100g 鲜 薯中色素含量为59.2mg。利用其选育出烟紫 薯 18、20,两品系每100g鲜薯中紫色素含量分别 为 60.5和 62.3 mg,是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最 优 秀的紫甘薯后备材料。
性状 贾赵东等研 究 表 明,在 甘 薯 栽 培 种 及 近 缘 野 生种中均存在着 丰 富 的 抗 源,并 且 抗 性 的 遗 传 力 高,通过常规的杂 交 育 种 方 法 即 可 获 得 高 抗 茎 线 虫病的品种 。 [6] 李秀英等报道甘薯杂交后代 的 茎 线虫病抗性与双 亲 存 在 着 极 其 密 切 的 关 系,父 本 较母本对杂种后代的抗性影响更大一些 。 [7] 选 用 嫁 接 后 可 自 然 开 花 的 亲 本 ,能 够 扩 大 群 体 ,增 加 制 种 量 ,提 高 选 择 机 率 。 1.6 越 级 选 拔 表 现 特 别 优 异 的 品 系,缩 短 育 种

紫色甘薯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紫色甘薯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0 8年 第 5 期
紫 色 甘 薯 液体 培 养体 系 的建 立
刘 良勇 周 伟。 张 兴春。 郭 威。 , , , ,高 峰¨
(. 南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 , 庆 401 ; 1西 重 0 7 5 2 华 南 师范 大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 广东 广州 5 0 3 ) 1 6 1
t a h u tn sfo t e t p o a e se sc in;a d t e 1 2 Ho ga d n tin iud wa h n t ec tig r m h o rb s t m e to n h / a ln u re tl i s q b te h n t ewa e , / a ln Ho ga d 1 4 M S, / S a d MS f rI ir ut r f et rt a h t r 1 4 Ho g a d, a ln , / 1 2 M n o n vto c lu eo
t e c t i g r m" r e s e t t . s t m f l i u t e i ur e s e t t s e — h u tn s f o pu pl we tpo a o A ys e o i d c lur n p pl we tpo a o wa s qu t b ih d i hi xp rme , i h ha u h a a t g s a d ntc o h o t ra , on r l a ls e n t s e e i nt wh c d s c dv n a e s i e ialgr wt f ma e il c t ol — a l nv r me a t r s a d c n ni n a e i la q r me . b e e ion ntf c o s n o ve e tm t re c uie nt Ke r :Pur l we t p t t y wo ds p e s e o a o;Cu tn t i g;Li i u t e qu d c lur

甘薯高产栽培茎尖组培快繁方法

甘薯高产栽培茎尖组培快繁方法

甘薯高产栽培茎尖组培快繁方法作者:王颖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3期[摘要] 甘薯卷叶病毒是限制全球甘薯产量的重要甘薯病毒病害之一。

为了降低甘薯病毒病带来的损失,本文研究建立脱毒苗快繁体系,为脱毒苗的获得及甘薯病毒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以商薯19茎尖作为外植体,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苗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6-BA 1.0 mg/L+CW 2.0 g/L,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

[关键词] 甘薯卷叶病毒;组织快繁;茎尖[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3-96-3甘薯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作物,年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1]。

甘薯以其甘甜可口的特点深得人们的喜爱,而且甘薯易于成活,选择水分大、不过于贫瘠的地方插入薯苗即可。

另外,因甘薯抗逆性强、用途广等优良品质[2],未来很有可能作为一种能源物质用于生产乙醇[3]。

由此可见,粮食和能源安全与甘薯密不可分。

然而,病毒病害一直影响着甘薯的产量,极大地阻碍了甘薯的生产。

我国每年因甘薯病毒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价值高达40亿元。

甘薯病毒有许多种类,其中甘薯卷叶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是引起甘薯产量大幅降低的主要病原之一,SPLCV可引起甘薯叶片上卷、植株矮化等,在自然条件下由昆虫介体烟粉虱通过持久方式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嫁接方式进行传播。

SPLCV只侵染甘薯、圆叶牵牛及锐叶牵牛等双子叶植物。

2006年,Luan等[4]对SPLCV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但有关SPLCV在我国甘薯上的发生、分布和变异等情况还不清楚,我国科研人员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究当中,力争解决这类问题,以提高产量。

当前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方法通常是剥离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后得到脱毒苗来去除病毒,然后进行培育、快繁,将脱毒种薯应用于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

基于均匀设计法优化紫肉甘薯高效快繁体系

基于均匀设计法优化紫肉甘薯高效快繁体系

基于均匀设计法优化紫肉甘薯高效快繁体系顾地周;陈林;冯颖;姜云天【摘要】以紫肉甘薯嫩茎段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最适合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合嫩茎段腋芽萌发生长及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改良)+IAA 0.10mg/L+IBA 0.30 mg/L+GA3 1.10 mg/L,再生率达99.5%以上.以再生植株的茎节为材料进行快繁的结果表明,在21 d的一个培养周期内增殖倍数平均达50以上.建立了紫肉甘薯的高效快繁体系.【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0(000)016【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紫肉甘薯;组织培养;快繁;均匀设计【作者】顾地周;陈林;冯颖;姜云天【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通化,134002;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通化,134002;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抗逆性强、用途广等特点,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薯的消费转向以加工和鲜薯食用为主,甘薯的科研转向淀粉加工、优质食用、茎叶菜用、特用(高花青素、高胡萝卜素、无β-淀粉酶)等专用型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利用为主。

紫肉甘薯因富含花青素,具独特的色彩、食用风味及护肝、降血糖、抗癌等保健功效,作为鲜薯食用为人们所青睐,作为原料开发的薯片、薯酱、色素等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因其常规繁殖时萌芽少,大面积推广栽培和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对其进行离体高效快繁尤为重要。

通过愈伤组织再分化芽苗途径具有增殖系数高等优点,但仍存在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周期较长、获得不定芽速度较慢,且愈伤组织长期连续增殖极易发生退化和变异等缺点。

而相对于愈伤组织再分化芽苗过程,腋芽增殖并同时生根途径不仅成苗速度快,繁殖系数高,而且遗传稳定性强,一步成苗,大大提高了种苗生产效率。

同时,应用均匀设计对紫肉甘薯嫩茎的腋芽伸长生长和茎段生根条件进行筛选,以期获得最佳培养条件。

甘薯无病毒苗的组培快繁

甘薯无病毒苗的组培快繁

甘薯无病毒苗的组培快繁
刘坤;魏永祥;杨艳敏;王丽;白乃茂
【期刊名称】《辽宁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 甘薯属无性繁殖作物,甘薯田间繁殖很易感染病毒,造成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椐报道脱毒三代与未脱毒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且脱毒薯在田间应用年限越长,单株薯重越轻.通过组培快繁不但提高繁殖系数,而且避免了病毒的感染,保持品种种性.岳薯1号、梅营1号淀粉含量均达20%以上,产量超过45 000 kg/hm2;紫薯80是一个深受欢迎的、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紫色品种.组培快繁对这3个无毒甘薯品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封三-封三)
【作者】刘坤;魏永祥;杨艳敏;王丽;白乃茂
【作者单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115214;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115214;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115214;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115214;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1152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3.1+2
【相关文献】
1.利用甘薯的茎尖组织大量培育无病毒苗 [J], 冀贤华
2.文心兰切花无病毒种苗组培快繁生产技术 [J], 韩松;王安石;陈施明;周慧;林明光
3.甘薯G病毒基因克隆及组培快繁苗病毒检测 [J], 蒋素华;白冰洋;牛苏燕;邰作峰;梁芳;袁秀云;崔波
4.甘薯无病毒苗培育技术研究 [J], 尚佑芬;杨崇良;赵玖华;李长松
5.培育无病毒甘薯苗新方法 [J], 张若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色甘薯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紫色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工业原料、饲料及保健食品作物。

本试验选用紫色甘薯世中4号和世中8号两个优良品种带腋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分别在无性培养系建立,芽的增殖,生根和移栽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外植体消毒在紫色甘薯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冲洗后,用0.2%HgCl2
的溶液消毒6min,无菌水冲洗4-5次,可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成活率可达78.48%。

2、无性培养系建立阶段选取两个紫色甘薯品种的茎段进行培养,对污染率、腋芽萌芽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6-BA和NAA诱导不定芽的分化,适合世中4号茎段培养的培养基是MS+6-BA1.0mg/L+NAA0.1mg/L;适合世中8号茎段培养的培养基是MS+6-BA2.0mg/L+NAA0.1mg/L。

3、芽增殖阶段在MS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浓度的BA(1.0-3.0mg/L)和
KT(0.5-2.0mg/L)组合可诱导两个品种茎段上的腋芽形成丛芽,其中
MS+6-BA1.0mg/L+KT0.5mg/L比较适合世中4号形成丛生芽;
MS+6-BA2.0mg/L+KT1.0mg/L比较适合世中8号。

4、生根阶段用NAA诱导生根,
使幼苗矮壮,植株叶片较绿,根粗,达到壮苗效果,有利于提高幼苗的移栽成活率。

较适合诱导两个品种幼苗生根的培养基分别是MS+NAA0.1mg/L和
MS+NAA0.5mg/L。

5、移栽阶段温度和水分对两个品种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影响较大。

温度低、基质水分多,易造成组培苗死亡。

5月份的移栽成活率为8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