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实验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校年级六年级实验者时间 3.22----4.20 实验名称月相实验器材:记录纸、铅笔我的猜测: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步骤:1、观察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即使遇到多云,也进行观察2、我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如下,记录时间是每天相同的时刻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我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具有规律性的,上半月左暗右明,明亮部分逐渐增大;下半月左明右暗,明亮部分逐渐减小直至完全变暗。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校年级六年级实验者时间实验名称建一个“星座”模型实验器材:硬纸板、尼龙线、橡皮泥、直尺、剪刀、投影仪及屏幕我的猜测:组成星座的各个星星,大小不一,没有联系,看到的星座只是在地球上观察的形状步骤:1、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按图打上7个小孔【图一】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cm、12cm、15cm、17cm、27cm、27cm、14cm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图二】图一图二3、用投影机的光从侧面照射它们,观察记录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观察到的现象:会看到形成的影子是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北斗星”的形状;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形成的影子会不同;在其它星球上观察“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就会不同。

结论:我认为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离我们有远有近;星座其实是距离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幕上排列的图像。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刮擦全息的实验新现象探微

刮擦全息的实验新现象探微

刮擦全息的实验新现象探微不同于真全息成像,刮擦“全息”的形成仅仅需要简单的工具和简易的方法,然而人们并不太了解造成这种动态3D成像的原理。

Beaty的文章中提到了以前便已被阐述过的合成三维图像的方法,并且他做出的很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澄清了三维图像的形成可以在一个布满规则的刮痕的二维平面上实现。

这样形成的图样具有不逊色于真全息的3D视觉效果,另外,绘制清晰、复杂、巧妙地刮擦全息图的方法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对刮擦“全息”的理论解释中最为成功的便是光的反射定理解释,它的理论式子简洁而深刻,并且很好地解釋了像的畸变问题,但是它没有更深入地研究这种刮擦“全息”的成像特点。

杨学铭的《神奇的刻画》一文定性地分析了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和刻痕的深浅与密度对成像的影响等系列问题。

本文对上文作者所未涉及到的领域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诸多可类比于真全息的成像特点。

本文完善了刮擦“全息”的实验内容并给出理论解释。

首先,在参考文献[6]的关于刮擦“全息”的理论基础上,从视点、光源的平面位置与高度两方面做了仿真模拟,并与实验现象比对来进一步验证光的反射定理解释的正确性;其次,实验发现了图像的动态3D视觉效果,给出了运动视差解释;再次,实验发现在白光条件下材料板上会呈现彩色图像的特点,并提出了单缝衍射模型的解释;最后,发现了刮擦全息“一斑”而知全貌的特点,并且对比不同板材的成像效果,选择出效果最好的材料。

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研究了影响成像的各种因素,丰富和发展了刮擦“全息”的理论解释。

刮擦“全息”的技术可以用电脑控制激光实现,并且丰富起来的理论将促进刮擦“全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 刮擦“全息”的工作原理及仿真验证由参考文献[6],得出假设:光的反射定理是成像的原因。

光路图如图1所示:得到了每一个光点的平面位置坐标:式中:是圆心平面坐标;是圆半径;θ是与X轴的夹角。

并且:2 工作原理的仿真验证2.1 光源的平面位置对成像的影响将一系列点离散地、等距地描在材料板表面的一条直线上,并以每个点为圆心划半径为R的整圆,在光源条件下得到图像。

检验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新方法—锥形瓶法

检验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新方法—锥形瓶法

总第290期2018年5月检验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新方法*—锥形瓶法潘国荣 陈正美摘 要:探究蜡烛燃烧产物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实验探究活动,教科书的实验操作方法成功率不高。

用250 mL 锥形瓶代替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很容易看到锥形瓶内壁起雾;注入澄清石灰水后振荡锥形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非常明显。

把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凹槽里,点燃蜡烛后伸入250 mL 锥形瓶里敞口燃烧,可以看到锥形瓶中下部的内壁上很快起雾,蜡烛火焰变模糊;注入澄清石灰水后振荡形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非常明显。

两种改进的操作都很简单,成功率非常高。

关键词:蜡烛;燃烧产物;检验;锥形瓶;实验改进作者简介:潘国荣,本科,中教高级;陈正美,本科,中教二级。

贵州省雷山县第三中学,557199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全国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设计对比与创新研究》(编号:2014A012)。

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是我国人教版[1]、沪教版[2]、鲁教版[3]等现行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第一个学生实验探究活动。

按照教科书的实验设计操作方法,成功率不高,常常得不到需要的结果。

对此实验从2个不同角度进行了改进。

我们对此实验进行了不同的改进[4,5],各有不同优点,但是感觉不是很简便。

因此,用锥形瓶对此实验从2个不同角度进行再次改进。

一、锥形瓶罩火焰上方法1.水蒸气的检验方法点燃一根蜡烛,让蜡烛燃烧火焰稳定后,取一个洁净冷却的250 mL 锥形瓶,用4~5个手指头轻轻拿住锥形瓶底部边缘,让瓶口向下倾斜使锥形瓶(字和标记在上方)与桌面呈60度左右,把锥形瓶口移动到距蜡烛火焰顶部大约两指高处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1所示)。

观察锥形瓶内壁是否起雾。

2.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把上面已经观察好起雾现象的锥形瓶移动离开蜡烛火焰,用一个橡皮塞把锥形瓶口塞住,翻转锥形瓶正放在桌面上。

用量筒量取5 mL 石灰水倒入一个空的250 mL 锥形瓶作对比,再用量筒量取5 mL 石灰水,打开锥形瓶口的橡皮塞,把量筒里的澄清石灰水全部倒入锥形瓶底部里,盖好橡皮塞,振荡2个锥形瓶,观察对比2个锥形瓶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

新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新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通过对该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新型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物质进行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

本实验采用的新型检测技术为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特定的分子探针,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信号的变化来判断目标物质的浓度。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荧光染料、荧光素酶、磷酸二酯酶、生物素、抗体、DNA分子等。

2. 实验仪器:荧光光谱仪、酶标仪、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3. 实验样品:待测物质溶液。

四、实验步骤1. 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将荧光染料与荧光素酶连接,形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

2. 样品处理:将待测物质溶液与探针混合,在荧光光谱仪下检测荧光信号。

3. 数据分析:利用酶标仪和PCR仪对荧光信号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4. 对照实验:设置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构建成功:通过荧光光谱仪检测,荧光信号强度与探针浓度呈正相关,证明探针构建成功。

2. 待测物质浓度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和PCR仪的定量分析结果,待测物质浓度在实验范围内与荧光信号强度呈正相关,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3. 对照实验结果: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检测结果与实验组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构建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的新型检测技术,并验证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该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实验展望1. 优化探针设计:进一步优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设计,提高检测灵敏度。

2. 扩展应用领域:将新型检测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如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

实验34 自组望远镜(新)

实验34 自组望远镜(新)

实验34 自组望远镜望远镜是常用的助视光学仪器,经常被组合在其它光学仪器中。

掌握其构造原理和调整方法,以及其放大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助于加深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2、掌握望远镜的构造及放大原理,以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3、设计组装望远镜。

4、测量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二、实验原理1、人眼的分辨本领和光学仪器的视觉放大率人眼的分辨本领是描述人眼刚能区分非常靠近的两个物点的能力的物理量。

人眼瞳孔的半径约为1mm,一般正常人的眼睛能分辨在明视距离(25cm)处相距为0.05~0.07mm的两点, 这两点对人眼的所张的视角约为'1,称为分辨极限角。

当微小物体或远处物体对人眼所张的视角小于此最小极限角时,人眼将无法分辨它们,需借助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来增大物体对人眼所张的视角。

在用显微镜或望远镜在作为助视仪器观察物体时,其作用都是将被观测物体对人眼的张角(视角)加以放大,这就是助视光学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现在讨论在人眼前配置助视光学仪器的情况。

若同某一目标,通过光学仪器和眼睛构成的光具组,在视网膜上成像长度为'l;若把同一目标的物放在助视仪器原来所成像平面上,而用肉眼直接观察,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长度为l,则'l 与l之比称为助视仪器的放大本领(视觉放大率),如图34-1所示。

在图34-1中,AB 表示在明视距离处的物,H 、H`为助视仪器的主点,0θ为直接观察时在明视距离处AB 的视角,θ为通过助视仪器所成像于明视距离处的视角,在人眼视网膜上的像长分别为l 和'l ,则仪器的视觉放大率M 表示为'00tan tan l M l θθθθ==≈ (34-1) 2、望远镜及其视觉放大率望远镜是帮助人眼观望远距离物体的仪器,也可作为测量和瞄准的工具。

望远镜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其中对着远处物体的一组镜片叫做物镜,对着眼睛的镜片叫做目镜,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

表面张力实验再创新

表面张力实验再创新

表面张力实验再创新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使液面保持平整,呈现出一层类似薄膜的现象。

表面张力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因此不断创新这一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表面张力实验的创新。

首先,为了创新表面张力实验,我们可以从实验方法的角度入手。

传统的表面张力实验一般采用浸渍法或悬滴法。

浸渍法即将液体吸附于固体材料上,通过浸渍深度的变化来测量表面张力。

悬滴法则是将液体悬在一定高度后自由落下,利用液滴形状和自由落体加速度来测量表面张力。

然而,这两种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实验结果易受到环境因素干扰、操作复杂或者测量误差较大等。

为了创新表面张力实验,可以引入新的方法。

例如,利用光学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的测量,如利用干涉仪或激光技术来研究液面形态变化。

另外,通过高速相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实时观察液滴的形状变化和运动轨迹,从而更加精确地测量表面张力。

其次,实验器材的创新也能够提高表面张力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表面张力实验器材包括测量仪器、固体材料和液体样品等。

传统的实验仪器如浸渍管、天平和显微镜等已经能够满足一般实验需求,但在创新表面张力实验中可以引入新型仪器,如纳米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不仅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精确的测量结果,还可以研究纳米尺度下的表面张力现象。

另外,选择合适的固体材料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新型的固体材料,如表面处理过的玻璃或金属材料,能够降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提高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不同的液体样品也可以用于不同的表面张力实验,如水、油溶液和聚合物等。

因此,选择合适的液体样品也是创新表面张力实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表面张力实验的创新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表面张力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和食品工业等。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表面张力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细胞膜的物理性质,如血红蛋白膜的张力、磷脂双分子层的稳定性等。

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方法

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方法

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方法,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事儿呢!
先来说说实验前的准备吧。

得给小鼠们准备一个合适的环境呀,就像给咱自己布置一个温馨的小窝一样。

然后呢,挑选合适的小鼠,这就好比挑运动员,得找那些机灵健康的小家伙。

实验开始啦!把小鼠放进一个特定的区域,让它先熟悉熟悉周围的环境,就像咱到了一个新地方得先溜达溜达了解一下。

这时候可别小瞧这些小鼠,它们的小脑袋瓜可机灵着呢!接下来,引入两个不同的物体,一个是熟悉的,一个是新的。

这就好像给它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选择题。

然后呀,观察小鼠对这两个物体的反应。

它是对新物体充满好奇,还是对熟悉的物体更情有独钟呢?这可太有意思啦,就像看一场精彩的比赛,等着看小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你说这像不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新事物和旧事物时的态度呢?小鼠的反应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它们认知和记忆的信息呢。

如果小鼠花更多时间探索新物体,那说明它的认知能力很不错哟!反之,如果它对新物体不怎么感兴趣,那可能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啦。

这个实验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小鼠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就像我们想了解一台复杂机器的运作原理一样。

而且呀,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能探索很多未知的领域呢。

比如说,某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小鼠的认知的,这对研究大脑的奥秘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总之,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方法是个超棒的研究手段,它能让我们走进小鼠的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的认知现象。

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而不用放大镜却看不清楚;
3、用放大镜观察照片: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一只小鸟的照片,可以看到鸟的羽毛上的小绒羽,而
只用肉眼看,却不能发现;
实验现象: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肉眼看的清晰,原来不能看到的细微之处也能看清了。
实验结论:
我认为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校
年级
六年级
实验者
时间
2014.2.20
实验名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实验目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比用肉眼看得要清晰,看得要大。
实验器材:每个小组3倍和5倍的放大镜各一只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
把放大镜放在字的上方,逐渐向外移动,发现透过镜片后,字体变大了;
2、用放大镜观察钱币上的微缩文字
将放大镜放在钱币的微缩文字上方,可以看到微缩文字为“RMB 100”,

最新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最新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

最新反应时实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探究人类反应速度与刺激强度、持续时间及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机制。

实验方法:1. 参与者:共招募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视力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

2. 仪器设备:使用计算机软件呈现视觉和听觉刺激,通过按键反应装置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

3.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2的因子设计,包括两种刺激类型(视觉、听觉)和两种刺激强度(高、低)。

4. 实验流程:每位参与者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完成四轮实验,每轮实验包含30次随机呈现的刺激。

参与者被要求在感知到刺激后尽快按下反应键。

实验结果:1. 数据收集:成功收集了30名参与者的反应时数据,共计3600个数据点。

2.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强度与反应时成负相关,即刺激强度越高,反应时越短。

此外,视觉刺激的反应时普遍低于听觉刺激。

3. 统计检验:通过ANOVA分析,发现刺激类型和强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但二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刺激的感知强度对反应时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大脑处理高强度刺激的优先级有关。

视觉刺激的较快反应时可能与视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对快速变化的敏感性有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认知状态对反应时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控制刺激的类型和强度,揭示了这些因素对人类反应时的影响。

结果对于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对相关领域如人机交互设计、交通安全等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物理实验的发展和新方法

物理实验的发展和新方法

物理实验的发展和新方法物理实验一直是探索和发展物理学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理实验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将介绍物理实验的发展历程和一些新的实验方法。

一、物理实验的发展历程物理实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人们探索的是自然现象的规律。

在新时代的物理实验中,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物质的本质、宇宙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等问题。

在17世纪,物理学家格里戈里·范马斯和伽利略·伽利莱使用自制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从而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之路。

18世纪,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进行了关于静电学的重要实验。

19世纪初,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提出了杨氏干涉实验,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随着现代工业、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实验也得以实现更加精确、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

例如,著名的哈德朴空气炮和超导磁悬浮列车,都是近代物理实验的高精度仪器。

二、新的物理实验方法除了历史上已经发展的传统物理实验,还有很多新的实验方法应运而生。

1. 非线性光学实验非线性光学实验是一种通过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在这些实验中,激光作为光源,通过一系列的透镜和反射镜聚焦到一个点上,然后与物质相互作用。

这种实验方法可以研究物质的电子结构、分子内运动和化学反应。

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的开发和检测、光子计算和量子计算等领域。

2. 超快光谱实验超快光谱实验是一种研究物质在极短时间尺度内的光学性质的方法。

在这些实验中,超短脉冲激光被用来探测物质的电子和原子运动。

这种实验方法可以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光谱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

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的开发和药物合成。

3. 量子光学实验量子光学实验是一种研究光子的量子性质的方法。

在这些实验中,光子和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生诸如量子纠缠、量子隧穿和量子干涉等量子现象。

这种实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传感器等领域。

最新创新性实验心得体会感悟5篇

最新创新性实验心得体会感悟5篇

创新性实验心得体会感悟5篇创新性实验心得体会感悟(篇1)一节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蚂蚁怕不怕樟脑丸。

这个实验一下子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于是,一放学我便放下书包去草丛里找了一只蚂蚁,我把蚂蚁放到了水泥地上。

我开始做实验了。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樟脑丸,在蚂蚁的前面画了一条“防线”。

我紧张的看着蚂蚁,正在此时,蚂蚁先绕过“障碍”继续前行,我惊呆了,蚂蚁快消失在视线里我才回过神来。

我赶紧再在它的前方画了一条线,蚂蚁又绕过去了,我不死心,又在它的周围画了一个圈,而且线条也比以前的'浓重。

我得意的想:“哈哈,现在你逃不掉了吧!小蚂蚁,还跟我斗,别说门了,窗户都没有。

”这次蚂蚁又想故伎重演,打算绕过去,可它哪里知道这是一个圈呀!它绕了几圈,好像明白了什么,用头上的触角试探了一下,冲了过去,我又画了一个圈它冲了过去,我又画了一个小一点的圈,它也冲了过去,它摆动着触角就好像在嘲笑我没有法子把它困住呢!我这下可生气了,画了一个只有硬币大小的圈,而且又浓又粗。

这下,这只小蚂蚁可没有力气再跑了,我很高兴,但同时我也困惑。

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赶紧回家查阅资料,原来樟脑丸的气味会影响它的判断力,所以它会绕道而行,而冲过去是因为樟脑丸的气味变淡,所以蚂蚁才能冲过去。

这是一次多么有趣的实验啊!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乱猜测,而应该亲自去实才能下结论,要多看事实。

创新性实验心得体会感悟(篇2)大二的时候,我在大学的网站上得知了大学生SRP项目计划的申报。

由于我和同学都很想尝试一下,我们在看了相关的文章以及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后,带这对科研研究的兴趣,我们很谨慎地向老师征求作我们指导老师的意见。

老师欣然接受,并给了我们两本文献帮助我们进行研究。

12月份课题得到大学立项之后,我们就着手开始为课题做准备。

我们从20__年x月进入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实验室,从事“新型配合物敏感载体PVC膜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构建及表征”课题的有关实验。

最新水力学实验报告——毕托管实验

最新水力学实验报告——毕托管实验

最新水力学实验报告——毕托管实验
毕托管实验是为了验证流体流动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即伯努利方程。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来测定不同流速下流体的能量分布情况,并观察流体流经不同截面时的压力和速度变化。

实验设备包括一个开放式水槽,毕托管,压力计,流量计和计时器。

实验开始前,首先调节水槽的出水口,以获得稳定的水流。

通过流量
计读数,确保水流速在预期范围内。

实验过程中,将毕托管放置于水流中,其开口朝向水流方向。

毕托管
的设计使得其能够同时测量流体的静压和动压。

通过连接到毕托管的
压力计,我们可以读取到不同水流截面处的压力值。

同时,通过观察
毕托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可以间接得到流体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包括不同截面处的压力值、流体的速度以及相应的水深。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流体的动能和势能,并验证它们之和
在流动过程中是否保持不变,即能量守恒。

实验结果显示,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理想情况下,流体的总能量(动
能加势能)在流动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定。

这与伯努利方程的理论预测
相符。

然而,在实际测量中,由于摩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能量损失
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实验数据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本次毕托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这对于后续的水
力学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实践与教学反思5篇

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实践与教学反思5篇

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实践与教学反思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实践与教学反思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篇1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

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最新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最新生理学实验报告——反射时的测定/反射弧的分析

一、实验结果(一)反射时的测定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表1.蛙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硫酸刺激浓度反射时(sec.)No1 No2 No3 Mean0.5% 6.47s 4.39s 3.13s4.66s1% 1.56s1.46s 1.17s 1.40s(二)反射弧的分析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表2.蛙反射弧的分析实验结果手术刺激观察到的现象用0.5%硫酸分别刺激二后肢的中趾趾端产生屈腿反射右后肢最长脚趾基部环切皮肤,剥净的皮肤将右后肢去皮的最长脚趾浸入0.5%硫酸中无现象右后肢皮肤完整的脚趾浸入0.5%硫酸中产生屈腿反射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右侧背或腹部出现抓反应续表2手术刺激观察到的现象2%普鲁卡因麻醉右侧坐骨神经每隔1 min将蛙右后肢脚趾(皮肤完整部分)浸入0.5%硫酸中0.29 min后屈反射消失屈反射消失后,立即将1%硫酸滤纸片贴在蛙右侧背或腹部,每隔1 min重复1次1.46 min后抓反射消失左侧最长趾浸入0.5%硫酸中产生屈腿反射毁脊髓左侧最长趾浸入0.5%硫酸中或刺激蛙体任何部位无现象二、分析与讨论(一)反射时的测定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短,原因可能是蟾蜍对硫酸开始习惯。

(二)反射弧的分析剥净长趾皮肤后用硫酸刺激没有发生反射现象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反射现象,证明了反射需要感受器。

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刺激有皮肤的最长趾,刚开始有屈反射,但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传入神经已被麻醉。

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将1%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右侧腹部,每隔1 min重复1次,还会有抓反射,不一会后也消失了,说明传出神经也已被麻醉。

因为屈反射的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的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

最新打靶碰撞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打靶碰撞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打靶碰撞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验证和分析不同质量物体在相同力作用下的碰撞效果,以及碰撞后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换原理。

实验设备与材料:1. 碰撞球(质量分别为m1和m2)2. 打靶装置3. 高速摄像机4. 测量尺5. 力计6. 数据分析软件实验步骤:1. 将打靶装置调整到标准状态,确保碰撞球能够在无摩擦的条件下自由运动。

2. 使用力计测量并记录施加在碰撞球上的力F。

3. 调整碰撞球m1的位置,使其在力F作用下获得预定的初速度。

4. 开启高速摄像机,记录碰撞前后的详细过程。

5. 重复实验多次,改变m1和m2的质量比,以及施加的力F的大小,获取不同条件下的碰撞数据。

6. 通过测量尺记录碰撞后两球的位置,计算碰撞后的速度和位移。

7. 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高速摄像机的视频资料,提取碰撞瞬间的时间和速度变化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对比碰撞前后的速度和位移数据,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即在无外力作用下,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2. 分析不同质量比下的碰撞结果,发现当m1远大于m2时,m1的动量变化较小,而m2的动量变化较大。

3. 当施加的力F增大时,碰撞球的初速度增加,碰撞后两球的速度变化更加显著。

4. 实验中观察到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的现象,通过计算碰撞前后的动能,分析了能量在碰撞过程中的转换和损失情况。

结论:实验成功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的打靶碰撞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支持了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物理原理。

实验结果对于理解物体在碰撞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材料特性对碰撞结果的影响,以及在更复杂的碰撞场景中的应用。

最新材料的静拉伸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材料的静拉伸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材料的静拉伸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评估最新研发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其在静态拉伸条件
下的应力-应变行为。

通过对比传统材料和新材料的实验数据,确定新
材料的适用性和潜在的应用领域。

实验材料:
- 新研发的高分子材料样品
- 传统参照材料样品
- 静拉伸实验机
- 标距测量工具
- 数据采集系统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样品:按照标准尺寸和形状切割新材料和参照材料的试样。

2. 安装试样:将试样固定在静拉伸实验机的上下夹具中,确保试样的
标距正确无误。

3. 进行实验前的校准:确保实验机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准确无误。

4. 启动实验:以恒定的拉伸速度进行实验,记录试样在受力过程中的
应力和应变数据。

5.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破坏形态,包括断裂面和破坏模式。

6. 对比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的实验结果,分析其性能差异。

实验结果:
- 新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弹性模量和较高的抗拉强度。

- 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在断裂前展现出更高的延伸率,表明其具
有更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 破坏形态分析表明新材料在断裂时呈现出韧性断裂特征,而非脆性断裂。

结论:
根据静拉伸实验的结果,新材料在力学性能上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抗拉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方面。

这些特性使得新材料适合应用于需要高韧性和耐久性的环境中。

未来的工作将包括对新材料进行更多的环境和长期耐久性测试,以进一步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可靠性。

最新十八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最新十八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最新十八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有趣的物理实验不仅可以让我们牢记知识点,还可以提高我们学习物理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趣的物理小实验【1-6】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新物体识别实验步骤

新物体识别实验步骤

新物体识别实验步骤
新物体识别实验步骤如下:
将动物放在没有任何物体的实验装置中,让其自由探索以便适应实验环境。

在实验装置底板的相邻或相对位置放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将动物以背对两个物体的方式放入实验装置中,一定时间后将动物取出放回动物饲养笼中。

间隔相应时间后,进行测试期实验。

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中的一个换成另一个不同物体,动物依次进行实验时熟悉物体和新奇物体的功能及位置要相互交换。

在测试期实验时,观察动物的探究情况。

包括动物与这两个物体接触的情况,如鼻子或嘴巴触及物体的次数和距离物体2-3cm范围内探究的时间(前爪搭在物体上、鼻子嗅物体、舔物体等均属探究物体,摆个架势或爬到物体上不动不能算是对新物体的探究)。

全部实验结束后,将动物送回原来的饲养房中。

如需更多新物体识别实验相关的信息,建议查阅动物行为学实验的文献报告或咨询相关学者。

最新做小实验的作文范文10篇

最新做小实验的作文范文10篇

最新做小实验的作文范文10篇大自然里共存着人类、动物、植物,他们朝夕相处,栖息在这美丽的地球上。

与此同时,大自然也隐藏了许许多多的小秘密,使人难以发现它们,它们也等候着我们一步一步的去找到答案。

一次上完科学课,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许多的关于动物的'卵孵化过程,我非常的好奇,想:如果我能把一个鸡蛋孵成小鸡的话,我不就多了一个“小伙伴”了吗?说干就干,回到家后,我立即找来一个小盒子,把新鲜的鸡蛋放进盒子里,放在有光线、温暖的地方。

等着小鸡孵化成功。

我非常的紧张,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小鸡从蛋壳里出来,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耐心,才能做得更好,孵化小鸡本来就需要两三个星期,你可要耐心的等一等哟!”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小鸡还是没有从蛋壳里钻出来,我以为它非常的冷,就在它的身旁包了一层小棉花。

可是一个月都过去了,小鸡还是没有孵出来,我非常的奇怪,于是我上网查找了一下资料,看看为什么我的小鸡孵不出来。

原来,孵化小鸡的全程必须要有一定的热度和湿度,必须要卫生、防疫,在孵鸡蛋的时候不能有磨损、破裂现象。

而前些日子正是回南天的季节,非常不适用于小鸡的孵化,再加上因为我的小鸡蛋已有磨损现象,所以不可能孵出小鸡了。

虽然孵出小鸡的美梦破裂掉了,但是我在孵小鸡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不少关于孵小鸡知识,学会了我不知道的东西,这次虽然失败了,但我期待下一次会成功!瞧,大自然的诱惑可真不小呀!小实验作文400字(一)星期三的时候,我拿了一根蜡烛,我把他掰成两半,我有拿了老师给我们准备的卡纸,终于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我们拿着准备的材料去实验室里面。

我和吴欣桐去了实验室,桌子上摆了道具,有放大镜等很多东西,我们听老师上课了,旁边做了很多的老师,科学老师首先让我们观察放大镜,我们还在玩,等老师一发话我们才把实验道具放下,我们开始看老师做的幻灯片,我们看见了生活中的放大镜,跟我们的科学实验的放大镜不一样,老师让我们看放大镜的步骤,同学们都踊跃举手,我也跟着举手,老师叫了吴欣桐,说的非常正确,终于开始做实验了。

最新实用的科学实验 科学领域教案实验(5篇)

最新实用的科学实验 科学领域教案实验(5篇)

最新实用的科学实验科学领域教案实验(5篇)实用的科学实验科学领域教案实验篇一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4.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5.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6.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7.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什么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原因。

3.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1.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1.导入:a.谈谈自己是怎样呼吸?b.发现别人又是怎样呼吸的?2.学习新课体验呼吸a.活动目标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广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4.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丰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b.活动过程1.上课开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烟而损伤的肺的对比图片。

问:是否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

虽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对呼吸器官的保健问题引起重视。

2.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细观察.分析呼吸的过程。

当学生明确肺是气体交换的最重要器官后,组织学生反复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的变化。

以吹气球为例有助于学牛观察胸部在呼吸时的起伏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号叫的教皇 (1953) (英国 ) 培根
第七课 新的实验
餐厅 油画 (法国) 马蒂斯
第七课 新的实验
国王的忧伤(1952) (法国) 马蒂斯
理解
拼纸的游戏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理解
受马蒂斯创作的影响, 用奇特的手法罗列了一个 美好无序的“室内场景”
是什么让我们今天的家如此不同,如此温馨(1956) (英国) 汉弥尔顿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理解
挪用和修改名画,产生新 的视觉效果。
宫娥 (之一 1957) (西班牙)毕加索
第七课 新的实验
宫娥 (之一 1957) (西班牙)毕加索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教皇英诺森十世 (1650) (西班牙 ) 委拉斯贵支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教皇英诺森十世 (1650) (西班牙 ) 委拉斯贵支
第七课 新的实验
中央电视台
第七课 新的实验
中央电视台总部
第七课 新的实验
中央电视台总部
第七课 新的实验
鸟巢
第七课 新的实验
鸟巢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水立方外景
第七课 新的实验
鸟巢内景
第七课 新的实验
街头行为艺术
第七课 新的实验
动物保护组织抗议人类捕杀动物获取毛皮 街头行为艺术
理解
利用照明设施和光 学仪器,穿透各个展厅 宽阔、幽暗的展览空间。
无题 (1989) 法国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理解
用摄影表现生活体验,破 碎的母亲照片,恰似我们模糊 记忆。
我的母亲 (1982)英国 霍克尼
第七课 新的实验
英国 霍克尼
第七课 新的实验
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 (1999) 美国 弗兰克.盖里
第七课 新的实验
肖邦的滑铁卢(1962) (法国) 阿尔芒来自 第七课 新的实验理解
瘦削人形的脆弱形开拓出 了一种新的雕塑空间。显示出 雕塑家对新的空间的征服。
行走的人 (雕塑 1947)(瑞士) 贾科梅蒂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理解
尝试运用轻而薄的材料, 让雕塑在空中“舞动”,拓展 了雕塑作品的空间。
大红的蜘蛛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波洛克在位于长岛的一间画室完成一幅“滴淌画”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秋的节奏 波洛克 现代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汤罐头 (局部 1961)(美国 ) 安迪.沃霍尔
主要观念
刻意与既有观念为敌,致 力于模仿流行的“庸俗”文化, 认为:艺术家的观念至关重要。 它甚至取代了感觉和技艺。
直接的将美钞、罐头盒、垃 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 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 。
(雕塑 1975)(美国) 亚历山大.考尔德
第七课 新的实验
螺旋形长提
(1970)(美国) 罗伯特.史密斯
理解
大地艺术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理解
多媒体艺术 将摄影艺术 “借用”、“改造”,通过对 形象的操作,借鉴监视器创作 了一些表现行为和环境的“摄 影雕塑”。
奥林匹斯 (1989) 韩国 白南淮
第七课 新的实验
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
第七课
2009年3月
2010年12月
第七课 新的实验
导学
1.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 2.艺术家对艺 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 的变化。
罗夏克墨渍测验
• 请察看左边图形,说出你的感觉。 1:X光照片; 2:动物的脸; 3:人的脸; 4:人或动物在跳舞; 5:火箭快发射时; 6:其他(装饰品、铠甲等)。
第七课 新的实验
人物雕塑
第七课 新的实验
包装德国国会大楼 1995年 美国包装艺术家克里斯托及其夫人珍妮-克劳德
第七课 新的实验
包装德国国会大楼 1995年 美国包装艺术家克里斯托及其夫人珍妮-克劳德
第七课 新的实验
包装小岛 美国包装艺术家克里斯托
你同意以下哪些评价:
• 1、一推垃圾;泼墨也能算艺术?真荒唐; 2,我也可以画得更好;绘画原来可以这么 自由随意;
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 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
幽默性 。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玛丽莲·梦露 丝网版画 (1961)(美国 ) 安迪.沃霍尔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玛丽莲·梦露 丝网版画 (局部 1961)(美国 ) 安迪.沃霍尔
第七课 新的实验
理解
挪用和修改名画,产生新 的视觉效果。
宫娥 (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 3,艺术的过程原来也能是作品;艺术原来 这么贴近生活;
• 4,绘画原来是这么简单而快乐的事情;5, 艺术还可以用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