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如何
![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23398fd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b.png)
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如何?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心金属离子的性质、配位体的性质和配位键的强度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一、形成过程:配位化合物的形成是通过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形成配位键来实现的。
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配位体的接近: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于配位体接近中心金属离子。
这可以通过扩散、溶解或化学反应等方式实现。
2. 配位键形成:一旦配位体接近中心金属离子,它们的电子构型可以发生重叠,使得空轨道与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
配位键的形成通常会释放能量,使化合物更加稳定。
3. 配位球形结构形成:配位体通过配位键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配位球形结构。
这个结构通常是八面体、四方体、正方形平面或三角双锥等形状的。
二、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许多特点和性质,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性质:1. 溶解性:配位化合物通常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因为配位键是较强的化学键。
许多配位化合物可以在水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并形成溶液。
溶解性可以影响配位化合物的应用范围和反应性质。
2. 热稳定性:由于配位键的强度,配位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它们在高温下不易分解,可以用于高温反应和催化过程。
然而,某些配位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分解或水解。
3. 颜色:许多配位化合物具有鲜艳的颜色。
这是因为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配位体的取代情况可以影响配位化合物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这种颜色变化对于配位化合物的应用如荧光材料和光催化剂等具有重要意义。
4. 磁性:某些配位化合物具有磁性。
根据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配位体的排列方式,配位化合物可以表现出顺磁性或反磁性。
这种磁性可以用于磁性材料和储能器件等领域。
5. 反应活性:配位化合物具有丰富的反应性。
其中一种重要的反应是配位体的取代反应,通过替换原有的配位体来改变化合物的性质和功能。
此外,配位化合物还可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配位聚合反应和配位催化反应等。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df88fce8bd63186bcebbc4c.png)
2
3
sp
sp2
直线形
平面三角形
[Ag(NH3)2]+
[CuCl3]2-
4
sp3
d3s dsp2
四面体
四面体 平面正方形 三角双锥形 四方锥形
[Ni(NH3)4]2+
MnO4[Ni(CN)4]2Fe(CO)5 [TiF5]2-
5
dsp3 d4s
6
d2sp3
八面体
[Fe(CN)6]3-
6.2 价键理论
(3) 平行正方形场
在平行正方形配合物中,四个配体沿x,y轴正负方向与
中心离子接近。 在平行正方形配合物中,dx2-y2轨道的电子云极大值方向 指向配体,因此能级最高,高于Es能级;dxy 轨其也在xy平面上,所以
也要受到较大的排斥故能级也高于Es能级;dz2 轨道的能级 较低,低于Es能级;dyz和dxz轨道受到的排斥作用相同,是 简并的,能级最低。这样,在平面正方形场中,能级分裂为 四组。
由于△值通常从光谱确定,故称这个顺序为光谱化学序列。
分裂能和成对能
b) 当配体固定时,分裂能随中心离子的不同而不同,其
大小次序为:
Pt 4 Ir 3 Pd 4 Rh3 Mo3 Ru3 Co3 Cr 3 Fe 3 V 2 Co2 Ni 2 Mn2
中正负离子的静电作用;
中心离子在配体的静电作用下,使原来简并的d轨道分 裂成能级不同的几组轨道;
d电子在分裂的d轨道上重新排布,优先占据能量较低
的轨道,往往使体系的总能量有所降低,形成强场低自 旋、弱场高自旋的配合物。
二、d轨道在晶体场中的分裂
d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大一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大一](https://img.taocdn.com/s3/m/939899ed195f312b3169a5c5.png)
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不同类型的配合物的生成,比较配合物与简单化合物和复盐的区别。
2、了解影响配合平衡移动的因素。
3、了解螯和物的形成条件。
4、熟悉过滤和试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由中心离子(或原子)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通过形成配位共价键相结合而成的复杂结构单元称配合单元,凡是由配合单元组成的化合物称配位化合物。
在配合物中,中心离子已体现不出其游离存在时的性质。
而在简单化合物或复盐的溶液中,各种离子都能体现出游离离子的性质。
由此,可以区分出有否配合物存在。
配合物在水溶液中存在有配合平衡:M n+ + aL-→Ml a n-a配合物的稳定性可用平衡常数KΘ稳来衡量。
根据化学平衡的知识可知,增加配体或金属离子浓度有利于配合物的形成,而降低配体或金属离子浓度有利于配合物的解离。
因此,弱酸或弱碱作为配体时,溶液酸碱性的改变会导致配合物的解离。
若有沉淀剂能与中心离子形成沉淀反应,则会减少中心离子的浓度,使配合平衡朝解离的方向移动,最终导致配合物的解离。
若另加入一种配体,能与中心离子形成稳定性较好的配合物,则又可能使沉淀溶解。
总之,配合平衡与沉淀平衡的关系是朝着生成更难解离或更难溶解的物质的方向移动。
中心离子与配体结合形成配合物后,由于中心离子的浓度发生了改变,因此电极电势数值也改变,从而改变了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能力。
中心离子与多基配体反应可生成具有环状结构的稳定性很好的螯和物。
很多金属螯和物具有特征颜色,且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些特征反应长用来作为金属例子的鉴定反应。
三、仪器和药品仪器:试管,试管架,离心试管,漏斗,漏斗架,白瓷点滴板,离心机,滤纸药品:2 mol·L-1 H2SO4;2mol·L-1NH3·H2O,6mol·L-1 NH3·H2O ,0.1 mol·L-1NaOH,2mol·L-1NaOH。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2b7a7c1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e.png)
【精品】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本实验主要探究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原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尝试通过反应合成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并使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分析其性质。
实验材料:- 氯化铁(III):1 g- 氯化钠:1 g- 苯:20 ml- 氯仿:20 ml- 乙醇:10 ml- 氨水:适量- 沸水:适量- 氨水溶液:5% 氨水溶液- 离心管:2ml 离心管若干- 吸附管:10cm*1 cm 吸附管若干- 醋酸纸:若干实验步骤:1.制备二氯四卤合铁(III)取 1 g 氯化铁(III) 与 1 g 氯化钠混合均匀,加入少量乙醇搅拌至完全溶解。
取另一玻璃瓶加入 20 ml 苯和 20 ml 氯仿,倒入上述溶液,加热反应20 min。
取出反应溶液,用水洗涤几次至无氯离子,过滤沥干,干燥得深红色固体,保存备用。
2.测试配合物的溶解性将制备好的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分别加入离心管中,分别加入水、乙醇、氯仿、苯等溶剂,观察配合物的溶解性质。
结果: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在水中几乎不溶,在乙醇中微溶,在氯仿和苯中都易溶。
结果:二氯四卤合铁(III)配位化合物在氨水的作用下,溶解度增加,表明具有一定的碱性。
在浓盐酸的作用下,配合物的颜色变浅,表明具有一定的酸性。
在测试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前,首先需要制备 FeCl3 溶液和 KSCN 溶液。
制备 FeCl3 溶液的方法:将 0.5 g 氯化铁(III) 溶于 50 ml 水中,调节 pH 值至2.0。
结果:加入 FeCl3 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由深红色变为浅红色,表明配合物被氧化,Fe3+ 被还原为 Fe2+。
加入 KSCN 溶液后,配合物的颜色由深红色变为橙黄色,表明配合物被还原,Fe2+ 被氧化为 Fe3+。
结果:当配合物溶液通过吸附管时,醋酸纸由白色变为深红色,表明配合物对吸附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质。
化学配位化合物配位键的形成与配位数的计算方法
![化学配位化合物配位键的形成与配位数的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aa34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6.png)
化学配位化合物配位键的形成与配位数的计算方法化学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与周围配体形成的化合物。
在这些复合物中,配体通过配位键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相连。
配位键的形成和配位数的计算方法对于理解配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配位键的形成配位键是指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或均衡态键。
配体可以是阴离子、阳离子或中性分子,它们通过配位键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发生相互作用。
共价配位键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配体中存在孤对电子或π电子,可以提供电子给中心离子。
2. 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具有可接受电子的价态或未填满的d轨道。
共价配位键的形成可以通过配体提供电子对与中心离子或原子接受电子进行键合。
共价配位键通常是通过配体的孤对电子与金属离子或原子的空的d轨道重叠形成的。
均衡态键是指金属离子或原子和配体之间不明显的σ键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之间的键能较低,并且可以在配合物中发生动态的进一步配位键形成与断裂。
二、配位数的计算方法配位数是指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形成的配位键的数量。
不同的金属离子或原子可以存在不同的配位数。
1. 配位数的简单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配合物,配位数可以通过观察配体与中心离子或原子之间的键的数量来确定。
例如,对于六配位的化合物,通常可以看到6个配位键。
2. 继电子计数法继电子计数法是一种用来计算配位数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计算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的价电子数加上每个配体提供的电子数得到。
继电子计数法的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的价态以及是否有未填的d轨道。
(2)计算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的价电子数。
(3)计算每个配体提供的电子数。
通常,阴离子提供其全部电子数,中性分子提供配体上的孤对电子和π电子数。
(4)将计算得到的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的价电子数与每个配体提供的电子数相加。
(5)将上述结果除以2,得到配位数。
继电子计数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计算配位数,进而预测和理解配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行为。
13-2配位化合物
![13-2配位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69d4fd242f60ddccda38a088.png)
(二)配合物的形成和空间构型
1、 sp杂化(配位数为2,直线型)
[Ag(NH3)2]+:Ag+的外围电子构型 4d105s05p0
2
中心离子Ag+的结构
4d
5s
5p
[Ag(NH3)2]+的结构
4d
sp杂化
5p
结果: [Ag(NH3)2]+形成之前和之后, 中心原子的d电子排
布没有变化 。配合物是直线型,μ = 0
H2O以前------弱场 H2O ~ NH3之间------中间场 NH3以后------强场
37
(三) d 轨道能级分裂后,d 电子在轨道上排布 遵循的原则 (重点掌握)
概念:电子成对能( p ) 分裂能()
1、能量最低原理 2、 p > ,弱场 3、 p < ,强场
电子尽可能以自旋相同方式分占不同的轨道 弱场—高自旋排布方式 如:[FeF6]3-
CN
中心原子的d电子
CN
CN CN
Question
Solution
1s
试画出[BeF4]2–或[Be(H2O) 4]2+ 的结构。
2s 2s
2p 2p
Be 2
[BeX4 ]
2
1s
F(H 2 O)
F-
F-
F-
( ( (H 2 O) H 2 O) H 2 O)
sp3杂化
4, sp3d2杂化(配位数为6, 八面体构型) [FeF6]3–
d
z
2
能 量
= 4.45 Dq d E = -2.67 Dq
d xy
s = 17.42Dq
四面体场
八面体场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f10864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a.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生成原理及特点;2. 掌握配合物性质的测定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配合物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其中一个原子提供孤对电子,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
配合物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如颜色、溶解度、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滴定管、容量瓶、酒精灯、玻璃棒等;2. 试剂: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KSCN、K4[Fe(CN)6]、NaOH、BaCl2、AgNO3、Na2S2O3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合物颜色的观察: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 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分别取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等溶液,加入少量水,观察溶解情况。
3. 配合物氧化还原性的测定:取少量K4[Fe(CN)6]溶液,加入少量FeCl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4. 配合物酸碱性的测定: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pH值的变化。
5. 配合物与沉淀剂的反应: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BaCl2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6. 配合物与配位剂的反应:取少量K2[Fe(CN)6]溶液,加入少量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物颜色的观察:加入NaOH溶液后,K2[Fe(CN)6]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说明生成了配合物。
2. 配合物溶解度的测定:K2[Fe(CN)6]、FeCl3、NaCl、NH3·H2O、H2SO4等溶液均可溶解于水,说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好。
3. 配合物氧化还原性的测定:加入FeCl3溶液后,K4[Fe(CN)6]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棕色,说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doc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c125ef5bcc1755270622083d.png)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山东大学西校区实验报告姓名危诚年级班级公共卫生1班实验六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及其性质实验目的: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比较配离子的相对稳定性,掌握配位平衡与沉淀、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酸度的关系;了解螯合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平衡原理;螯合物反应等。
实验器材:试管,离心试管,试管架,试管刷等。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一)配合物的生成和配合物的组成(1)取一支试管,加入1ml 0.1mol/L的变为深蓝色。
溶液,滴加2mol/L的溶液,溶液等配位化合物的反应;配位离子的稳定标准常数,。
取出1ml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1ml无水乙醇,发现产生蓝色沉淀。
说明铜铵配合物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2)取一支试管,加4滴0.1mol/L的溶液,滴加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有红色沉淀生成。
再滴加过量的溶液,红色沉淀溶解。
;(3)取两支试管A、B,各加1ml 0.2mol/L的的溶液,在B试管中滴加0.1mol/L的;另取一支试管,加2ml的0.2mol/L的溶液,滴加6mol/L的溶液,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溶液。
A、B试管中都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边加边震荡,待生成的沉淀完全溶解后,把溶液分在在两支试管C、D中。
在C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在D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溶液,C试管有白色沉淀生成,D管无明显现象。
;D管中镍离子以生反应。
(4)取一支试管,加10滴0.1mol/L的液变成血红色。
另取一支试管,10滴0.1mol/L的明显现象。
说明(二)配合物的稳定性的比较(1)取两支试管AB,各加4滴0.1mol/L的观察到有浅黄色的溶液和2滴0.1mol/L的,滴加0.1mol/L的L的发溶液,溶溶液,无溶液,溶沉淀生成。
在A试管中滴加0.1mol/L的液,边滴加边震荡,直至沉淀刚好溶解;在B试管中滴加相同体积的0.1mol/L的溶液,观察到沉淀溶解。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性质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38a341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d.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2. 掌握配合物性质的基本实验方法;3. 分析配合物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性质;4. 探讨配合物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配体以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中心离子通常为金属离子,配体为能提供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
配合物的性质与中心离子、配体和配位键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器材1. 烧杯、试管、滴定管、移液管、玻璃棒、镊子、滤纸;2. 实验试剂:氯化铁溶液、硫氰酸钾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合物颜色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配合物溶解度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
3. 配合物稳定性实验(1)取少量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2)取少量硫酸铜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3)取少量硝酸银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硫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及沉淀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物颜色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硫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配合物;(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2. 配合物溶解度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3. 配合物稳定性实验(1)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生成的红褐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3)硝酸银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在加热后溶解。
实验三-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
![实验三-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8ade5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1.png)
实验三-配合物的生成、性质与应用一、实验目的•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化学配位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观察并比较各种类型的配合物结构和性质。
•熟悉配合物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1.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指由 Lewis 酸-碱相互作用形成的含有金属离子的化合物体系。
金属离子通过配位原子与配体结合,形成配合物。
在配位化学中,金属离子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电荷、电子配对数、配位伸展度等。
2. 配合物的生成配合物的生成通常通过溶液反应来实现。
通常将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与带有反应性基团的有机分子(即配体)进行反应,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反应机理与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因此反应条件及中间产物的性质对于配合物的合成至关重要。
3. 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的主要性质包括结构、热力学稳定性、光谱特征、反应机理、磁性等。
其中,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 NMR 谱等是常见的配合物结构解析技术,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法则可以评估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磁性法则可以表征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顺磁性等。
4. 配合物的应用配合物作为功能性材料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包括:光电材料、磁性材料、医药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领域。
光电薄膜、催化剂、液晶显示材料等均是含有配合物的新材料。
三、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试剂•乙酸铝•异辛醇•离心机•烘箱•无水乙醇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乙酸铝与异辛醇,加入瓶中,振荡混合后置于烘箱中加热,待产物完全形成后取出。
2.将产物加少量无水乙醇,振荡混合后放于离心机内离心分离。
3.将上层液体去除,将沉淀加无水乙醇洗涤,最后在烘箱中加热干燥,得到样品。
4.将样品进行 X 射线衍射分析,测定其晶体结构。
5.用红外光谱测试样品的化学键结构。
四、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配合物并进行了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结构的分析。
通过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我们发现配合物为五配位的正四面体结构,其中铝离子与四个氧原子配合,异辛醇弯曲成 L 型区域配位于铝离子周围。
配位化合物知识总结
![配位化合物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04887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3.png)
VS
磁性配合物在磁学、磁记录、信息存 储和分子基磁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Part
04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催化反应
配位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通 过与反应物结合,改变反应途径,
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速化学 反应的进行。
分离和提纯
利用配位化合物的独特性质,如选 择性络合、稳定性差异等,可以实 现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多个因素 ,包括中心离子的性质、配位体的类 型和数量、以及配位环境等。
稳定性规律
一般来说,中心离子的电荷数越高、 半径越小,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越强 ;配位体的电子给予能力越强、数目 越多,稳定性也越高。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有机合成
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出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配 位化合物。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重氮化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按中心原子分类
根据中心原子的种类,可以将配位化合物分为金属配位化合物和非金属配位化合物。金属配位化合物是指中心原 子为金属元素的配位化合物,如铜、钴、铁等;非金属配位化合物是指中心原子为非金属元素的配位化合物,如 硫、氮、磷等。
按配位数分类
根据配位数的大小,可以将配位化合物分为低配位数(2-4)和高配位数(≥6)的配位化合物。低配位数配位化 合物是指中心原子周围参与配位的配位体数目较少的配位化合物;高配位数配位化合物是指中心原子周围参与配 位的配位体数目较多的配位化合物。
02
动态配位化合物
03
超分子配位化合物
具有可逆的结构变化和反应性, 可用于传感器、分子机器等领域。
由多个分子或离子通过非共价相 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结构,具有独 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
![2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4e431b569dc5022aaea0026.png)
配位数 为12的配合 物的理想几 何结构为二棱柱体
配位数为14的 配合物可能是目前 发现的配位数最高 的化合物, 其几何 结构为双帽六角反 棱柱体。
[Ce(NO3)6]2-, CN=12
2-2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异构现象是配合物的重要性质之一。所谓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是指分子式(或实验式)相 同,而原子的连接方式或空间排列方式不同的 情况。异构现象是由配位键的刚性和方向性所 决定的,这个领域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与有 机物的立体化学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过 之而无不及,因此可以说,异构是配位化学中 的“分子建筑学”。
一般而言5配位配合物属于 D3h和C4v 点群 四方锥 (square pyramid, SP) C4v
三角双锥 (trigonal bipyramid, TBP) D3h
[Fe(CO)5]
D3h
BiF5
C4v
6、 六配位化合物 对于过渡金属, 这是最 普遍且最重要的配位数。其 几何构型通常是相当于6个 配位原子占据八面体或变形 八面体的角顶。 一种非常罕见的六配位 配合物是具有三棱柱的几何 构型, 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在三 棱柱构型中配位原子间的排 斥力较大。如果将一个三角 面相对于相对的三角面旋转 60º 就可将三棱柱变成三方 , 反棱柱的构型。
①平面四边形配合物 MA2B2型平面四边形配合物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
A M B B A 顺式 B A M A B 反式
最典型的是Pt(NH3)Cl2, 其中顺式结构的溶解度较大, 为0.25g/100g水, 偶 极矩较大, 为橙黄色粉末, 有抗癌作用。反式难溶, 为0.0366g/100g, 亮黄色, 为 偶极矩为0, 无抗癌活性。 含有四个不同配体的[MABCD]配合物有三种异构体, 这是因为B、C、D 都可以是A的反位基团。
配位化合物的构成原理
![配位化合物的构成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df265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3.png)
保密工作学习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全体员工将深入了解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保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对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公司信息安全和业务稳定运行。
二、培训内容1. 保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2. 保密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3. 保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 保密工作的日常操作和管理5. 保密工作的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三、培训方式1. 理论教学2. 案例讨论3. 视频教学4. 角色扮演5. 现场考察四、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2个月,每周安排2次培训,每次培训时长为2小时。
五、培训人员全体公司员工参与培训,领导班子成员和保密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培训并组织实施。
六、培训流程第一阶段(第1-2周):1. 保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2. 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3. 保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第3-4周):1. 保密工作的日常操作和管理2. 保密工作的应急处置和风险防范第三阶段(第5-6周):1. 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2. 现场考察和实际操作第四阶段(第7-8周):1. 考试和评测2. 结业证书颁发和培训总结七、培训考核1.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2. 实际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20%3. 现场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4. 出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八、培训评估1. 培训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2. 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目标九、培训材料1. 保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 保密工作基本知识和技能教材3. 培训案例和实例材料4. 培训视频和PPT材料十、培训经费1. 培训场地费用2. 培训师资费用3. 培训材料费用4. 培训证书费用十一、培训后续1. 定期组织保密工作培训和答疑2. 发挥保密管理人员的作用,加强对保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3. 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意识培养和宣传教育十二、培训总结本次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对保密工作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增强员工对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保密工作的管理水平和保密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公司信息安全和业务稳定运行。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0cfcd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7.png)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及其性质。
实验原理,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通过配位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包括配位作用、络合物的稳定性和颜色的形成等。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的颜色和性质的差异,从而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和性质。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试剂和仪器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安全和整洁。
2. 配位反应的进行,将不同的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按一定的摩尔比混合,观察配位反应的进行,记录反应的颜色变化和产物的形态。
3. 实验数据的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和实验数据,包括颜色的变化、产物的形态、反应的速度等。
4. 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分析不同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结果:1. 实验中观察到不同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的颜色各不相同,表明不同配体对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不同。
2. 实验中发现某些络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颜色稳定且不易褪色,而有些络合物则易于分解,颜色变化明显。
3. 实验结果还表明,某些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如溶解性、还原性等。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及其性质。
不同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具有不同的颜色和稳定性,这与配体的配位能力和络合物的结构有关。
通过实验还可以研究到不同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差异,这对于配位化合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有些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颜色不明显,难以观察到反应的进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改变配体的摩尔比、温度或者添加催化剂等方法,以促进配位反应的进行,从而获得更明显的实验结果。
实验的局限性:实验中使用的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种类有限,导致实验结果的局限性较大。
(2-甲基咪唑)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
![(2-甲基咪唑)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bd0ff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1.png)
(2-甲基咪唑)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2-甲基咪唑)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中⽂摘要咪唑及其衍⽣物常⽤于构筑⾦属有机框架配位化合物,两个2-甲基咪唑通过桥连作⽤可形成独特的拓扑结构和新颖的配位聚合物。
本论⽂⽤2-甲基咪唑柔性配体1,4-⼆(2-甲基咪唑-1-基)丁烷(bib)和过渡⾦属Co(II),Cd(II),Cu(II),Zn(II),Ni(II)以及1,3-⾦刚烷⼆甲酸(H2ada),5-氨基间苯⼆甲酸(H2aip),5-羟基间苯⼆甲酸(H2hip),1,4-萘⼆甲酸(H2ndc),邻苯⼆甲酸(H2bdc),对苯⼆⼄酸(H2bda),戊⼆酸(H2glu)配体,合成了9个配合物:{[Co2(bib)(ada)2]·0.5H2O}n(1),{[Co(bib)(aip)]·H2O}n(2),{[Co(bib)(ndc)]·0.5H2O}n (3),[Cd2(bib)(bdc)2]n (4),[Cd2(bib)(bda)2]n (5),[Cu2(bib)(glu)2]n(6),{[Zn(bib)(ndc)]·0.25H2O}n (7),[Ni(bib)(hip)]n(8)和{[Ni2(bib)(adc)2]·0.5H2O}n(9)。
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8和9中配体bib以anti-anti-gauche 的形式参与配位,配合物2,3和4中配体bib以anti-anti-anti 的形式参与配位,配合物5,6和7中配体bib以gauche-anti-gauche的形式参与配位。
其中配合物1和9是⼀维三股链(两重羧酸链和⼀重bib配体链),配合物8有着特别的⼆维(6,3)⽹格结构。
配合物2有着不寻常的(3,4)连接的⼆维⽹格结构。
⽽配合物4是特殊的基于Cd2(COO)2⼆聚体的六连接⾃交叉三维⽹络结构,⽽配合物5是基于Cd2(COO)2⼆聚体的三重穿插pcu⽹格。
配合物的实验报告
![配合物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e8f2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a.png)
配合物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引言:配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其在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一种铁配合物,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以深入了解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实验步骤:1. 合成配合物:首先,我们准备了所需的试剂和药品,包括铁盐和配体。
然后,我们按照一定的摩尔比例将铁盐和配体混合,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反应结束后,通过过滤和洗涤的步骤得到了目标配合物。
2. 表征配合物:我们使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对合成得到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首先,我们进行了元素分析以确定配合物的组成。
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来研究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晶体结构。
实验结果:1. 配合物的合成:经过反应和纯化步骤,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种铁配合物。
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FeL2(L代表配体)。
这表明每个中心铁离子与两个配体形成了配位键。
2. 配合物的性质: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中的配体与铁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域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线,显示出不同于铁离子和配体的吸收峰。
这表明配合物具有特定的吸收性质。
热重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随着温度的升高,配合物开始分解,失去部分质量。
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配合物具有特定的晶体结构,其晶胞参数和晶体结构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铁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性质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特定的组成和结构,其性质与铁离子和配体有所不同。
配合物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吸收特性,并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配合物提供了基础。
本实验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6512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5.png)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引言: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探究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以及其性质。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这包括中心金属离子溶液、配体溶液、溶剂、试管、移液器等。
2. 配位反应的观察:我们首先将中心金属离子溶液与配体溶液混合,并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配位反应通常伴随着颜色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3.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分析方法,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确定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结构以及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4.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测试: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热稳定性、溶解性、光谱性质等。
我们可以通过热重分析仪来测试配位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通过溶解度实验来测试其溶解性,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来测试其吸收光谱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1. 配位反应的观察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多个配位反应的颜色变化。
例如,当我们将铁离子溶液与硫氰酸钠溶液混合时,溶液从无色变为红色,这表明配位反应发生了。
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结果: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我们确定了配位化合物中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结构。
例如,通过红外光谱,我们观察到了特定的峰位,表明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测试结果:我们对配位化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溶解度实验和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配位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其结构稳定性。
此外,配位化合物在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并且在紫外-可见光谱中显示出特定的吸收峰。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配位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和性质。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是通过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
配合化合物实验报告
![配合化合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2d7c78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b.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配合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2. 掌握配位键的形成原理和配位比;3. 学会通过实验确定配合物的组成和配位比。
二、实验原理配合化合物是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一种共价键,其中一个原子提供一对孤对电子,与另一个原子形成共价键。
本实验以FeCl3和KSCN为原料,制备Fe(SCN)3,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确定配合物的组成和配位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滤纸等;2. 试剂:FeCl3溶液、KSCN溶液、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FeCl3溶液;2. 用滴管逐滴加入KSCN溶液,边加边振荡;3.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4.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配合物的组成和配位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随着KSCN溶液的逐滴加入,溶液由黄色变为血红色;2. 分析:FeCl3溶液呈黄色,KSCN溶液呈无色。
当KSCN溶液与FeCl3溶液混合时,由于配位键的形成,溶液颜色变为血红色。
这表明生成了配合物Fe(SCN)3。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配合物Fe(SCN)3的组成:Fe(SCN)3;2. 配位比:Fe3+与3个SCN-配位。
六、实验讨论1. 配位键的形成条件: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具有空轨道,配体必须具有孤对电子;2. 配位比: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确定配合物的配位比;3. 配合物颜色的变化:配合物颜色的变化与配位键的形成有关,配位键的形成导致配合物颜色的变化。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配合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了配位键的形成原理和配位比。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从中得出结论。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八、实验报告撰写1. 实验目的:了解配合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配位键的形成原理和配位比;2. 实验原理:配位键是一种共价键,其中一个原子提供一对孤对电子,与另一个原子形成共价键;3. 实验仪器与试剂:试管、烧杯、玻璃棒、滴管、滤纸、FeCl3溶液、KSCN溶液、蒸馏水;4. 实验步骤:取试管,加入FeCl3溶液,逐滴加入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 实验结果与分析:溶液由黄色变为血红色,生成了配合物Fe(SCN)3,配位比为Fe3+与3个SCN-配位;6. 实验讨论:配位键的形成条件、配位比、配合物颜色的变化;7.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了解了配合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了配位键的形成原理和配位比。
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ea85cf4d561252d380eb6e96.png)
实验2 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一、实验讲授(大约20分钟) 1、实验目的(1)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 (2)理解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 (3)了解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 2、实验原理(1)配位化合物组成:内界(中心离子+配体)+外界 (2)配离子的稳定平衡常数配位化合物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内界(配离子)和外界,如:[Cu(NH 3)4]SO 4 =[Cu(NH 3)4]2++SO 42-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如:[Cu(NH 3)4]2+<=> Cu 2++4 NH 3平衡常数表达式:])[Cu(NH ]][NH [Cu 243432++=不稳K (3)配离子的离解平衡配离子的离解是一种化学平衡,当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时,平衡会发生移动。
离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向着生成K 稳更大(更难离解)的配离子方向移动 (4)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一个配位体中有两个或多个原子(多基配体)同时与一个中心离子进行配位,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化合物叫做螯合物。
常见的多基配体:乙二胺(en )、丁二肟CH 2CH 2NH 2NH 2CH 3C NOH NOHCH 3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取用后的试剂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他人取用。
(2)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公用试剂。
(3)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常现象。
(4)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离心试管的对称放置,若1个试管离心应在对称位置放置加有相同体积水的试管以保持离心机转动时的平衡。
另外还要注意离心过程中不要打开机盖,以免发生危险。
(5)保持实验的安静整洁,每个人要负责保持自己实验台的物品整齐和台面清洁,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倒置于试管架上摆放整齐。
二、实验内容 1、配位化合物的制备Cu 2++4NH 3→[Cu(NH3)4]2+2、配离子和简单离子性质比较讨论:配位化合物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内界和外界。
至溶液呈深蓝色中心离子和配体组成配位化合物的内界,内界中心离子不能发生简单离子的反应,外界离子是游离状态存在的,可以与其它离子发生反应。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b2c1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1.png)
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配位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加深对化学配合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原理:配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分子中心固定在同一点上,形成化学配合物的化合物。
其中,中心原子或原子团可用配体进行配位,而配体指的是与中心原子或原子团相互作用而形成化学配合物的离子或分子。
配位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如稳定性、颜色、光、电学性质等。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所需试剂称取并准备好。
2、配位化合物的发生将一定量的铜离子溶液加入到含一定量异丙胺的溶液中并充分搅拌,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取得配位化合物并进行性质的研究,包含颜色、热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导率等方面的测定。
实验结果:首先,当异丙胺加入铜离子溶液中后,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蓝色变为深蓝色。
这说明异丙胺成功地和铜离子形成了配位化合物,色彩变深是由于化学配合反应发生后,吸收光的能量不同,导致颜色发生变化。
其次,我们对配位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热力学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逐渐降低。
此外,该化合物的光学性质也非常突出,可以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并发生荧光现象。
最后,通过电导率测定,我们发现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学性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配位化合物,并深入了解了化学配合反应的性质和机理。
此外,还深入了解了配位化合物的颜色、热力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性质。
这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蓝色沉淀
Cu2++2OH-→Cu(OH)2↓
褐色沉淀
Cu2++S2-→ CuS↓
先沉淀再溶解
生成[Cu(NH3)4]2+
将试管3中溶液分盛在试管4和5中重复前两个反应
无沉淀
溶液中不存在游离的Cu2+
褐色沉淀
[Cu(NH3)4]2+<=>Cu2++4NH3
4、配离子的离解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棕褐色沉淀
Ag++OH-→AgOH
2AgOH →Ag2O↓+H2O
浅黄色沉淀
Ag++I-→ AgI↓
先沉淀再溶解
生成[Ag(NH3)2]+
将试管3中溶液分盛在试管4和5中重复前两个反应
无沉淀
溶液中不存在游离的Ag+
黄色沉淀
[Ag(NH3)2]+<=>Ag++2NH3
(4)使用离心机时要注意离心试管的对称放置,若1个试管离心应在对称位置放置加有相同体积水的试管以保持离心机转动时的平衡。另外还要注意离心过程中不要打开机盖,以免发生危险。
(5)保持实验的安静整洁,每个人要负责保持自己实验台的物品整齐和台面清洁,实验结束后将试管清洗干净,倒置于试管架上摆放整齐。
二、实验内容
7、配合物形成时溶解度的改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实验解释:
第一步:Ag++Cl-→AgCl↓
第二步:AgCl+2NH3H2O→[Ag(NH3)2]Cl+2H2O
第三步:[Ag(NH3)2]<=>Ag++2NH3(1),NH3+HNO3=NH4++NO3-(2)
反应(2)使反应(1)中的[NH3]降低,促进[Ag(NH3)2]离解,溶液中Ag+的浓度增大,则沉淀重新生成。
[Cu(NH3)4]SO4=[Cu(NH3)4]2++SO42-
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如:
[Cu(NH3)4]2+<=> Cu2++4 NH3
平衡常数表达式:
(3)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配离子的离解是一种化学平衡,当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时,平衡会发生移动。
离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向着生成K稳更大(更难离解)的配离子方向移动
1、配位化合物的制备
Cu2++4NH3→[Cu(NH3)4]2+
2、配离子和简单离子性质比较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出现血红色
Fe3++nSCN-→ [Fe(SCN)n]3-n
无变化
溶液中不存在游离的Fe3+
讨论:配位化合物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内界和外界。中心离子和配体组成配位化合物的内界,内界中心离子不能发生简单离子的反应,外界离子是游离状态存在的,可以与其它离子发生反应。
褐色沉淀
[Ag(S2O3)2]3-<=>Ag++2S2O32-
[Ag+]2[S-]>Ksp(Ag2S)
讨论: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电离出的阳离子可以与溶液中的其它离子或分子(配体)形成配离子,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沉淀溶解。但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溶液中的以游离状态存在的中心离子可以与其它离子生成溶度积很小的沉淀。
[Cu2+][S2-]>Ksp(CuS)(10-36)
讨论:配离子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因此溶液中的以游离状态存在的中心离子的浓度较低,只能与其它离子生成溶度积很小的沉淀。
5、配离子的形成与转化
讨论:配离子的离解平衡是一种化学平衡,改变某物质的浓度可以使平衡发生移动,并向着生成更难离解的配离子(K稳更大)的方向移动。
讨论题:
(1)配合物与复盐的区别
(2)配离子与简单离子不同
(3)哪些因素影响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4)配离子的离解平衡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关系
(5)螯合物的结构特征与什么有关
2、实验技能考核
(1)实验6稳定常数与溶度积对配合平衡的影响
(2)实验8螯合物的生成
(2)
实验解释:
第一步:Pb2++2I_→ PbI2↓+2I_→ [PbI4]2-
第二步:[PbI4]2-→PbI2+2I_,加水稀释使溶液中的I_浓度降低,平衡使右移动,出现PbI2沉淀。
8、螯合物的形成
实验解释:生成不溶于水红色二丁二肟合镍,简写作:Ni(DMG)2
三、讨论提高(大约30分钟)
1、集中讨论
淡黄沉淀
[Ag(NH3)2]<=>Ag++2 NH3
[Ag+][Br-]>Ksp(AgBr)
沉淀溶解
AgBr+2S2O32-→[Ag(S2O3)2]3-+Br-
黄色沉淀
[Ag(S2O3)2]3-<=>Ag++2S2O32-
[Ag+][I-]>Ksp(AgI)
沉淀溶解
AgI+2S2O32-→[Ag(S2O3)2]3-+I-
(4)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
一个配位体中有两个或多个原子(多基配体)同时与一个中心离子进行配位,所形成的环状结构化合物叫做螯合物。
常见的多基配体:乙二胺(en)、丁二肟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取用后的试剂要放回原处,以方便他人取用。
(2)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公用试剂。
(3)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和反常现象。
3、复盐与配盐的区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放在试管口的湿润石蕊试纸变蓝
NH4+OH-→NH3↑+H2O
出现血红色
Fe3++nSCN-→ [Fe(SCN)n]3-n
白色沉淀
Ba2++SO42-→BaSO4↓
讨论:复盐中的各离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成自由离子,发生简单离子的化学反应,而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只有外界离子是游离的,内界的中心离子不能自由发生简单离子的化学反应。因此,复盐和配盐是不同的。
6、稳定平衡常数与溶度积对配合平衡的影响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
白色沉淀
Ag++Cl-→AgCl↓
沉淀溶解
AgCl+2NH3H2O→[Ag(NH3)2]Cl+2H2O
白色沉淀
[Ag(NH3)2]<=>Ag++2 NH3
[Ag+][Cl-]>Ksp(AgCl)
沉淀溶解
AgCl+2NH3H2O→[Ag(NH3)2]Cl+2H2O
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实验2配位化合物形成和性质
计划学时
3学时
实验分组
2组
一、实验讲授(大约20分钟)
1、实验目的
(1)了解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
(2)理解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
(3)了解螯合物的形成和特性
2、实验原理
(1)配位化合物组成:内界(中心离子+配体)+外界
(2)配离子的稳定平衡常数
配位化合物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成内界(配离子)和外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