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
五菽诊脉法:共分五层
首先是找第1层:手指轻轻贴皮肤上(仅仅是接触,并未有发力),如果此时手指感受到脉的跳动,那就表示有第1层脉了。
第二步是找第3层:找一个健康人,手指在其寸口部位慢慢用力压下去,会感觉到脉搏跳动越来越清晰;当感觉到脉跳动的力度最大,脉形最明显的时候,记住手指按压的这个力度,这就是寻找第三次脉的标准。
第三步就是找第2层:在第3次脉的基础上,手指慢慢往上提,在此过程中感受脉的力度和形状的变化。
这第1层和第3层之间的区域,就是第2层脉的范围。
第四步就是找第5层:手用力按到骨边,即为第5层的区域。
第五步是找第4层脉:手指从第5层脉区域往上提,在3与5之间,即为第4层脉的区域范围。
这样根据脉在1-5层之间的分布(脉位),就能区分出浮脉和沉脉了。
其中浮脉为第1、2层有脉,常脉在第3层脉,沉脉为第4、5层有脉。
另外就是脉的力度,可以判断虚、实脉。
这个主要是根据脉在第4、5层的跳动情况。
常脉:对于常脉而言,手指按到骨边,第5层还是有一点脉的,跳动的很轻,但不会有搏指的感觉。
虚脉:如果第5层脉空无一物,即为虚脉(虚脉表示正气虚)。
然后再看第4层脉,若还是空的,就表示脉非常虚了;如果第4层出现了脉动,表示虚的程度还不是特别厉害。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今晚我跟大家一起探讨初学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首先学习脉诊当有一个信念,先问问自己对脉诊,对脉中所包含的的信息,自己是不知道还是不相信。
学习脉诊特别是在开始起步的阶段,有时候真的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在旁人看来你自己或许已经走火入魔如果内心深深相信脉诊的真实性,只是暂时不知道如何提取信息,那么就坚定信念开始学习如果在内心不相信脉诊的真实性,我建议不要学习脉学脉诊的学习不是加速度的冲刺而是慢慢地体会,脉诊开始初期入手,真的是指下难明,因为脉搏长度那么短,三根手指在脉跳中收集信息不容易,首先习脉者在心中对脉诊在理论认识上要有一个雏形,从古医家和现在世中联脉学会的各位老师的脉学专著,细细选择阅读。
我开始学习时读了金伟老师,齐向华老师,许跃远老师,王光宇老师等等老师们对诊脉的心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己选择阅读。
对于心理脉诊我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触摸,因为躯体疾病的脉象比心理疾患的脉象,我们在开始学习时收集的信息更集中,更容易掌握言归正传,在对脉学有了理论雏形,可以触摸病人的脉形去感受,同时注意训练手指,发掘自己手指的敏感度,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保护手指,特别是手指的指腹,平时可以用护手膏等软化增厚角质的皮肤,特别不要手指被火灼伤,灼伤后手指的敏感度下降的很明显,比寒冷、针尖伤害大些。
脉诊包涵的要素有很多,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个人建议从开始触摸脉跳的力度、节律、脉率开始,甚至理论雏形功底不好的人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因为这三个方面最容易体会,在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上,对这三个方面讲述的也最详细,更容易被掌握。
也可以让初学脉诊的人树立信心。
假如一开始就触摸金伟老师所说的糖涩搏,估计学习的热情会大减。
在脉诊定位上,我一开始学习的是金伟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读过以后心中突然明朗,这本书也是我的启蒙教材。
在学校上课时,脉诊只有传统的解释,开始阅读金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时,思维迅速开阔。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
十分钟学会号脉入门!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中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脉象解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如何“胸中了了,指下也明”,摸透脉诊的要点全在这里了!(纯干货)
如何“胸中了了,指下也明”,摸透脉诊的要点全在这里了!(纯干货)导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前为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养生正道将分几期详细介绍陈斌老师总结出的脉诊的详细要领,理论的内容已经大致说完了,之后需要的就是熟练运用。
今天最后一期的内容,就跟大家简述一下平时该如何进行脉诊的练习。
如何进行脉诊的练习脉诊之难学,由来已久。
自古就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说。
如何从众多的脉象中找出其规律,从而确定其脉象,继而知其脉理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至关重要。
我们根据多年的学习,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规范脉象,容易达成共识,也比较容易掌握。
1.脉诊基本内容(1)持脉:根据个人习惯,有单手持脉或双手持脉,即左以按左,右以按右。
我们的建议是先找出自己最敏感的手,左手或右手。
然后以最敏感的手去号脉,这样精确度更高。
(2)理论辨识:设定客观指标来辨识、规范脉诊。
先认识单一要素的脉,继而两个要素,以后认识三个要素的脉。
分别从脉形、脉位、至数、长短、流利程度、节律、力度、紧张度等方面来认识。
①单一脉素脉的宽度(大小):主要解决区分脉的大、小(细、微)。
超过5mm 曰大,小于 3mm 曰小(细),小于 2mm 曰微细,小于 1mm 曰微。
脉位的高低:分别浮、沉。
搭手即得谓之浮脉。
重按至筋骨谓之沉。
若三等分,在上、下位。
脉的至数:解决迟、数、缓、疾的问题。
在实践中体会脉动。
正常 70~80 次,50 为迟(每息 3 至)。
60 为缓(每息 4 至),90 为数,100 为疾。
脉的长短:分辨长、短、动脉。
只有寸、尺有,关无,超过寸、尺部就是长,不足则短。
只有在关部跳动数,寸、尺无谓之动脉。
脉的流利程度:分别滑、涩。
往来滑利是滑脉,艰涩不畅为涩脉。
脉的节律:分别结、代、促脉。
脉来迟缓,止无定数的为结脉,脉来迟缓,止有定数的为代脉。
脉来急促,止无定数的为促脉。
②复合脉素脉力大小:重按有力、无力。
解决虚、实、洪脉的问题。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找到脉搏位置:脉搏位于靠近手腕位置,拇指的下方,在这个位置高骨定关,先摸到桡骨茎突,用中指去定这个关。
中指的前方是寸脉,用食指去摸,中指的后方是尺脉,用无名指摸。
2.用指目,指目就是指甲的前下缘跟指腹之间的45度角,呈弓形,去摸这个脉。
摸这个脉分循、按这种方法,要分浮、中、沉三种的三个位置,就是前区、中区和深区位置,去感受脉的气势,脉的脉律变化。
3.双手进行,左右都要去检查,两个手,一个手不少于一分钟,两个手不少于三分钟,以自己的气息去衡量脉率。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任之堂主人祖传脉学
转:《任之堂主人祖传脉学》前言:任之堂主人,1975年出生,5岁即随太爷学医,而成一代儒医,为现代传统中医之年轻楚翘;其脉学精准,医理雄厚,中医大学毕业后辗转在老家开业,名噪遐迩。
其脉学独树一帜,超出教材远矣。
现介绍其脉学如下,望对铁杆中医有所帮助。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中医把脉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方法概述
中医把脉,即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以下是中医把脉的基本方法:
1. 选择合适体位:患者首先需要选取坐位或平躺,手臂平放,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手心向上,并把腕关节背面放在脉枕垫上。
2. 定位、布指: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在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弯曲三个手指,使指端平齐,指尖和指腹交界处去按触脉体。
3. 脉诊:将三个手指同时向下按压进行脉诊,了解总体情况。
然后,将其余两根手指抬起,只用一指单按其中的一部脉象,依次完成三个部位的单脉。
每次脉诊时间约3-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同时,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在把脉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把握。
力度要适中,既
不过轻也不过重,以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脉象为宜。
时间要足够,以充分了解脉象的特点和变化。
此外,中医把脉还需要结合望、闻、问等其他诊断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进行中医把脉时,患者需要提供详细的病史和症状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诊断方法,患者应该选择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初学针灸要领: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昨天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运用针灸的人越来越多,练针是学习针灸的重要环节,历代医家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主要可归纳为四,即: 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
1 、练心意练针中的心意是指习者对针感的体验和毫针的控制。
众所周知,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当心意高度集中在指端、针尖时,指感最敏锐,指力最强,手指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好,病人也最易得气。
因此,练针首先要练心意。
《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 ' 治神' ,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针灸医生的首务。
主张 '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
并指出用针时如果忽视 ' 治神 ' ,就可能出现' 精神不专,志意不理 ' ,造成 ' 神气不相随,入针气不至' 的不良后果。
这实际上就强调了练心意的重要性并向习针者提出了练心意的要求。
练心意的方法很多,如蔺云桂先生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提出了准确度练针法和指感练习法。
前者是由同一点进针刺向棉垫中不同位置的黄豆、绿豆的练习;后者是刺置于棉垫中不同层次的、直径 4cm以内的牛皮纸片、毛边纸片,并探明其所在的层次、大小及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多边形等。
二者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练心意关键是在练针时思想集中,凝神于指端、针尖,细心体察针下感觉,同时提高手脑协调、控制毫针的能力和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
即 '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灵枢·终始》) 。
只有平时在练心意方面多下功夫,临床用针时,才可精神安详,心无外慕,将自身的精、气、神灌注于针下,并能辨气之变,以意行气,令补泻无误,取得良好的疗效。
2 、练指力指力,不仅指手指力的强度,更重要的是操作者控制毫针的能力,将有限的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从而起到 ' 四两拨千斤 '的效能。
道医教你三天学会“把脉”
道医教你三天学会“把脉”导读: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一、浮沉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医生将手指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感受动脉搏动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想学习把脉,需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指法,调整好呼吸,注意切脉时间。
>>>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具体指法见医生指法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中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和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来说,必须掌握中医把脉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是口诀,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一、手指察脉亦为基,记得三部六位置。
中医把脉要点之一就是察脉的位置和方法,手指是最基本的工具。
掌握察脉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而在察脉的时候,要必须掌握三部六位置,即荣枯、浮沉、迟数、左右、寸口、关口。
二、荣卧左手沉至底,荣跳右手中气微。
察脉时,要察荣脉和跳脉。
荣脉在左手,跳脉在右手。
察荣脉时,要让患者仰卧,并将左手手腕放在胸前,右手两指放在荣脉处,向下按压,直至触及底部;察跳脉时,要将患者的右手伸直,右手两指放在跳脉处,向上前方按压。
三、有病之脉有异,四型八脉判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病症会影响人体的脉搏,使之产生不同的变化。
因此,中医把脉的关键是识别不同类型的脉象,结合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常见的脉象分为四型八脉,分别是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迟脉、结脉和涩脉。
四、六经之脉是基础,手足之别派关键。
中医把脉的分类不仅包括脉象的类型,还要将脉象按照其所属经脉和部位进行分类。
经脉和部位的分类是中医把脉的基础之一,其中经脉包括六经之脉、奇经之脉,部位则是分为手足之别,同时还有一些派别区分。
掌握不同经脉与部位的特点,对于中医学生和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脉有运动常寻常,有时长短整分明。
中医把脉不仅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脉象和经脉部位,还要注意脉象的运动特点。
脉搏的运动有时会表现为长度和短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是可以判断疾病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把脉时要注重观察脉搏的运动和变化,寻找不寻常的脉搏变化和长短、整分明的规律。
总之,掌握中医把脉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关键的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秘传摸脉练习法门
秘传摸脉练习法门此法为古歧竹阁阁主受青风道长启发而创,由天昱小童子整理。
供喜爱脉法者借鉴。
欲知青风道长何人,可关注公众号,收读《寻龙启事》连载小说。
一练摸五谷准备材料如下:五谷:小米、大米、高梁米、黄豆、玉米粒或绿豆等米、豆类;布兜:手感外部光华,内部略显粗糙的织锦材质,大小约16*20cm。
1将五谷分放进织绵袋里,每次放一种。
在不知道放入哪种谷类;也不知每一种都是什么手感的情况下,通过织锦外面这一层去摸里面是什么样的东西。
每一种谷类在袋内都不会容易摸出来。
首先辨形,通过重压、轻取、浮、沉,练手指指腹的敏锐度。
指腹:指的是手指的上面第一个关节内侧,也就是手指肚,有肉的那侧,位置与指甲相对。
第一步要练到手指一搭很快能摸出是哪一种谷类或豆类。
2找大小形状都接近的两种谷或豆类,同比混合,或三分之一对三分之二混合。
要摸出哪种多哪种少,分辨出什么形状对应什么东西。
3通过摸织锦袋分辨出内部五谷哪种表面粗糙、哪种光滑。
同样先摸一种,辩清后再混合,要能通过光滑与粗糙分辨出哪种多哪种少。
此为纯中医练习摸脉的方法,乃不使用内炁时的方法。
同时也是炼炁的方法,在辨识的过程当中,对人的感知,对炁的深浅运用能够慢慢做到收放自如!二练摸沙与土准备材料:沙子和土。
同样的方式放入织锦袋内。
先做到单一放入一种,手指摸织锦袋外部,能够分辨出哪种是沙哪种是土。
能够分辨清楚后,再将沙子与土混拌放入,对等或三分之一对三分之二比例,再练习摸哪些是沙哪些是土,是沙子多还是土多。
三练摸面粉准备材料:白面、玉米面(粉状)。
同样的方式放入织锦袋内。
先做到单一放入一种,手指摸织锦袋外部,能够分辨出哪种是白面,哪种是玉米面。
能够分辨清楚后,再将白面与玉米面混拌放入,对等或三分之一对三分之二比例,再练习摸哪些是白面哪些是玉米面,是白面多还是玉米面多。
四古老的高级炼法准备材料:熟羊肠,同备水、油、酒。
将水油混合、水酒混合、油酒混合分别灌入羊肠,摸羊肠外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家传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
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
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
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
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理、法、方、药运用得再好,最终归结到药物和疗效。
不少病人对我说,医生啊,你号脉很准,病情分析得也很透彻,为啥服药效果不明显呢?到药房看看药材,发现稍不留神,医药公司就送掺假的药材,气愤之余,只好下次验收过细点,但防不胜防。
1、通草掺假者多,能买纯的很罕见,纯品价格70元每公斤左右。
掺假多用明矾、加重粉(硫酸镁),参假的通草质地发硬,味道有的涩、有的无味,最近掺假的将通草切成小段或碎段,掺在正品中卖。
2、制首乌:切成小方块的,多为红薯切成丁后,加工而成,鉴别:口嚼时有焦糖味,此为红薯干。
圆片型的,掺假者用大黄加黑豆煮后晒干而成。
最稳妥的办法是,进生首乌,自己用黑豆汁小火煮2-3小时,太阳下晒干(天气好时一两天就干了),效果比假的好很多了。
3、白附片:掺假者用红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状相似的片形,晒干熏漂而成。
鉴别:一看,假的药材周边有明显的刀切及加工的痕迹。
二尝,假的白附片无麻口味。
4、羌活:掺假者用东北产的马尾独活,切片加工而成。
鉴别:菊花心,油性足为真品。
防假最佳办法:进原药材(没有切片的羌活),用时随手用剪刀剪一下就可以了。
5、当归:切片的当归,容易掺独活片。
凡片形大,色白,味甘者多为独活。
防假绝招:进未切片的当归个,使用时分头、身、尾,效果好。
6、延胡索:延胡索个掺假少,掺的多是大小差不多的砂石。
延胡索片药材,掺假很多,多为山药种子切成两半后,加工后掺入,最害人了。
防假办法:只进延胡索个子,大小均一,无砂石即可,用时用打粉机打成粗粉。
7、海金沙:掺假者将建房用的红砖打成细粉掺入,很痛心啊,患者本来要治疗结石,结果服用的是细砂粉。
8、白芨:切片白芨大多掺假,质地疏松的,为发芽长苗后剩下的母体,药力达不到。
鉴别:口嚼后有无粘牙感。
真的非常粘牙,假的不粘。
进货最好进白芨个子,不容易造假,价格偏贵。
但物有所值9、半夏:黄柏煎水煮元胡,最后用矾制10、沉香:假的太多,进价30-50元每公斤,医药公司卖出400-500元。
很气愤。
假的用枯木喷上沉香油加工而成。
11、茯苓:造假者用米粉加工后切片而成,鉴别:用开水煮,很快呈糊汤者为假货。
真茯苓很难煎透。
12、菟丝子:掺假者用苏子代替菟丝子。
鉴别:用放大镜观察,每粒菟丝子上均有肚脐状的凹陷,假的没有。
用水煮,可以观察到菟丝子吐丝发粘。
13、五味子:造假者将未成熟的野生葡萄(产量很大),晒干后染色而成,充北五味子。
14、威灵仙:目前市面上8成都是假货,真的铁骨铮铮,假的根系发软。
鉴别:找到真的根头部,仔细观察,再看混杂的细段,就知道假的含有多少了。
15、柴胡:掺假手段太多,其中我见过的有:1、掺柴胡的茎(含量较低)。
2、掺泥土(柴胡有水洗时可以洗出大量泥沙)。
3、掺向日葵的根(切成细段掺入)。
16、龙骨:市面上出售的龙骨基本都是假的,真的很少。
造假者用石灰加矿物粉制成骨头模型,煅烧成型后,打碎,充龙骨卖。
坑医生不浅。
建议:要想看好病人的疾病,要想成名医,就花钱进真货,进生龙骨(化石)。
17、龙齿:假货有多少,安徽亳州人最清楚了,基本都是假的。
真的市场价130-150元左右每公斤。
18、桃仁:细心观察,你用的有一半是假的,有的全是假的。
掺假者用杏仁当桃仁(杏仁价格14左右,桃仁35左右)。
两者的鉴别要点:杏仁一头大一头小,形如心,桃仁两头相差不大(向对于桃仁而言),我简称“二愣子”。
19、川牛膝:大多用牛胖根掺入。
20、鹿角霜:有的用假龙骨敲碎后当鹿角霜出售。
21、猪苓:大多加的有加重粉。
22、龙胆草:掺假者用牛膝须切成段加入。
看到这里,你可以尝尝你的四大苦药之一龙胆草,你会发现,他居然是甜的!!!滑稽不?有效不?恨人不?23、砂仁:好的砂仁为阳春砂,掺假者将其他劣质的砂仁掺入。
鉴别:阳春砂呈圆球形,长条形的含量很低,达不到效果。
24、乌梅:纯真货很少,价格28元左右。
掺假者用野生的桃,通过醋泡后晒干掺入。
看到这想想你开的“乌梅丸”为啥效果不好了吧!!25、全虫:掺盐,一公斤全虫,掺了400克-500克盐,你说效果会好吗?26、穿山甲:俗称甲珠,掺盐或加重粉。
本人做过实验,将200克甲珠水泡洗后晒干,只剩下110克了,也就是说掺了45%的盐和加重粉。
看你敢不敢给哺乳期妇女吃!!27、皂角刺:俗称天丁,市场上很多用野蔷薇的茎切成段(上面有短刺,黄亮色),长疮的患者你开100克也没用!!28、吴茱萸:假的为一种形相似的植物种子外壳,具体是啥我也不清楚,只知道嚼在口中没有味道。
曾在某家三甲医院,老中医开吴茱萸汤,吴茱萸从15克用到50克,患者病情依旧!!老爷子还以为自己辩证错误了!!29、海马:海马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只有造假的知道了。
30、黄芩:将野外的树根(细的)切成段,染色后充野生黄芩。
鉴别:真黄芩用水揉搓后,其色不退,假的揉搓时水变成淡黄色,最后药材发白,成树棍。
31、熟地:看到这,你只需要将你的熟地放在口中嚼嚼,你就知道它含有多少泥砂了。
32、枳实:目前市面上90%都是青皮,枳实白术散的疗效,大打折扣了。
33、仙茅:大多用细白芍,加水闷黑后,加工而成。
34、川牛膝:掺假太多,常见的用牛蒡跟掺假,想要买到正品,很罕见。
第一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那么我们应当想到,脾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水湿内停应当为水饮才对,水饮与痰湿是不一样的,水饮只有经火炼,方能成痰。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脾的功能:(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
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
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
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
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
②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
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
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
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
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2)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
升,就是上升。
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
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复习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2、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3、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份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代谢。
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在是精华了,而成为肺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的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
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
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
总是干净不了。
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
敛脾的常用药有芡实、白莲子、苍术......第二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