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合集下载

2014年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宋先海

2014年春《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宋先海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课程总结(仅供参考)郑重申明:采集与处理难度较大,老师上面提及‘仅供参考’四字,可能出的题目会有较大偏差,被坑了不关我事。

这总结内容有点多,包含了一些相关内容,答案还要从中自己总结,前面是老师总结的内容,后面是附加重点,内容有点混乱,因为自己都不懂的情况下总结的,仅供本人使用。

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1、组合法压制干扰波(面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

组合法的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反射波)与低速规则干扰波(面波)的传播方向或视速度的差异,根据地震信号的叠加原理和组合统计效应,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和无规则的随机干扰波,以增强反射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Ratio Signal to Noise)。

➢优点:(1)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可以压制低速规则干扰面波。

(2)利用组合的统计效应,可以压制随机干扰波。

(3)组合表层的平均效应,有利于波形对比和追踪。

➢缺点:(1)组合具有低频滤波作用,可能会使波形发生畸变。

(2)组合深层的平均效应,模糊了深层反射界面构造细节,降低了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易漏掉小断层、小构造。

(3)不能压制高速规则干扰波(多次反射波)。

2、多次覆盖技术(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压制干扰波(多次波和随机干扰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与组合法的异同点。

基本原理:它是利用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和规则干扰波(如多次反射波) 经正常时差校正(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后,存在着剩余时差的差异,来突出有效波(一次反射波),压制干扰波(如多次波),提高资料信噪比(S/N)的。

➢相同点:● 1.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法)与组合检波方法都是进行多个地震道叠加。

● 2.当界面倾斜时,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都存在平均效应。

● 3.多次覆盖法和组合法利用统计效应,均可压制随机干扰波。

● 4.当有剩余时差时,多次覆盖法对地震波有低通滤波作用,组合法也有低通滤波作用。

➢相同点:● 1.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多次覆盖法)与组合检波方法都是进行多个地震道叠加。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 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x /2处的t0时间,这一过 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 称为动校正(NMO)。 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 同相轴一般就能形象地 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未动校正 动校正后
界面倾斜情况下的动校正: 从理论上讲,水平界面情况下,已知一个界面的
反射波同相轴的t0,用某种方法得到介质的波速资料, 根据各道的炮检距,利用水平界面计算正常时差的公 式,就可以进行动校正,把共炮点记录变换成自激自 收的记录,得到形象反映界面形态的同相轴。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野外静校正,基本思想是人为 选定一个静校正基准面,一般在地表与低速带底 界面的中部。将所有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该基 准面上,用低速带层以下的速度代替低速带的速 度,其目的是将由于地形、低速带和爆炸深度等 因素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加以消除,校正到 一个统一的基准面上,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以满足地表水平、表层介质均匀的假设条件。
实际情况:地形起伏不平、地表介质不均,速度 变化大,震源深度不一。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要求:地形水平,炮点、接收 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低速带均匀。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和勘探地区的复杂化,静校 正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严重困扰着地震勘探工 作的开展。
尤其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 问题更为严重。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 西部,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 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际意义。
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 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但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 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 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 到达时间,不满足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 双曲线。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__06第六章_动、静校正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__06第六章_动、静校正

第六章 动、静校正第一节 静校时差对高频信号的破坏这里说的静校时差主要指野外组合中的时差,同时也指室内处理中静校正的误差。

野外组合方面既包括各检波器间的时差,也包括可控震源各震点所在位置的静校时差。

很早以前R.E.Sheriff 就指出过:“相对高程微小的变化、埋置条件或表层速度差异都极易产生2ms 的时差,这就构成了一个62Hz 的高截滤波起。

”见图54。

我们可以从静校正误差对高频损失的影响来作如下讨论:设静校正误差大致为一个服从正态分布概率的情况:即误差小的居多,大到一定范围就不大可能。

如图55(a ),其中σ是误差(σ2称方差),μ为大大小小误差的平均值。

这种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有如下公式误差几率 ]2)(exp[21)(22σμσπ--⋅⋅=x x P N (51) 当均值μ为零,且方差为1时,称为标准正态分布,有公式]2exp[21)(2x x P N -⋅=π(52) 其形态如图55(b ),我们来分析这种情况。

此时,当x =0时,概率的峰值为π2/1,即0.3989,而1±=x 之处,概率下降到2121-⋅e π,即下降到峰值的60.65%,这个横坐标1±=x 就是代表典型均方根误差大小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下:如果静校正均方根误差趋近于零,其正态分布曲线将压缩成一个尖锐的冲激函数δ(t ),那么,对接收反射波形就没有滤波作用了。

而现在图55(a )或(b )就是相当于时间域的一种滤波算子,它具有对高频的压制作用。

正态分布的公式(51)的振幅谱可表达为下式2)(2)(σπf e f A -= (53)我们将静校正误差为1±=x ms 的情况作频谱分析,其结果如图55(c )。

此图横坐标是频率。

显然,高频受到了压制,即142Hz 振幅下降到-3dB ,而186Hz 下降到-6dB (即一半)。

我们将振幅降一倍(-6dB )之处定为截频点。

于是将不同静校误差的高截频值列表如表6。

工程物探期末复习总结

工程物探期末复习总结

物探(概述):通过观测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查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全称):通过专门的仪器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推断出地下岩土介质的性质和环境资源等状况,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物探的分类及关系按研究地球物理场不同分类:①地震勘探: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的方法。

②电法勘探: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变化规律的方法。

③放射性勘探:以介质放射性差异为基础,研究辐射场变化特征的方法。

④地热测量: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为基础,研究地温场的方法。

⑤重力勘探:以地下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的方法。

⑥磁法勘探: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的方法。

按物探工作的空间分类: ①航空物探②海洋物探③地面物探④地下勘探按工作目的和应用范围分类:①金属物探②石油物探③工程与环境物探形变:任何固体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内部质点的相互位置会发生变化,使得介质的形状或大小产生变化。

弹性:某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当外力取掉之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小,物体的这种性质。

弹性介质:具有弹性的介质。

地震勘探中,人工震源的激发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短,激发能量对地下岩层和接收点介质产生作用力较小。

因此,可以把地下介质近似看作弹性介质。

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ΔL/L。

应力:单位横截面所产生的内聚力F/s杨氏模量(或拉伸模量):线性弹性形变区,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拉梅系数: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各不同方向的弹性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以归结为应力与应变方向一致和互相垂直时的两个系数λ和μ,合称拉梅系数弹性振动:应力和惯性力不断作用,使质点围绕其原来的平衡位置发生振动等效空穴:震源点附近的非线性形变区振动图:用u-t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描述振动曲线的参数:A:地震波振动位移大小(称振幅值变化)T:振动周期△t:延续时间 t0:初至时间波长:波峰至相邻波峰间的距离λ。

第二章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

第二章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

Mj
M j 1
M j k
1
Nj 0
x t / Δ M N N N N N 24 24
24
24
24
24
Mj
M j 1
M j k
24
24
1
0
其中: x j为第j道炮检距;Δ为记录道的时间采样间隔;
δ为动校正量采样间隔; 一般情况下,Δ δ;
t j/ Δ是最大动校正量采样点数所对应的记录时间采样点序号; M j表示第j道用采样点个数表示的最大动校正量;M j Δt /δ maxj
t
0i
2
t0i
t0i
1 2
V
2
x2 j
(t 0 i )Δ
t ij
Δ tij
(2-2)
由于V是t0i的函数,上式可写成:
t0i
φ(t0i )
1 2
V
2
x2 j
(t0 i )Δ
t ij
Δ tij
2.1.1 动校正处理
由数学上的推导可知:此迭代法的收敛条件为:
φ(t 0i ) 1
此外,动校正量的变化幅度比t0的变化幅度小。即:动校正量 变化一个采样间隔, t0则变化多个采样间隔(尤其是深部)。
在计算机中存储动校正量时,只存各记录道的最大动校正量(转 换为采样点个数)和具有相同动校正量的记录道采样点个数.
ti
Mi 4 2 0
N N i
i
Mi
M i 1
Δ Mi Δti ,max
xmax
Vmin t0min
(2-7)
② 步长由动校正量的允许误差决定,一般要求误差不超
过千分之一秒(即1ms).取k的步长 1 210 1 1024,

动静校正

动静校正

第四章动静校正在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中包含了炮检距引起的正常时差和表层不均匀性引起的时差,为了使反射波到达时间尽可能直观、精确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必须将这些时差从观测时间中去掉,这个过程,称为反射时间的校正。

由于这两种时差的性质不同,故校正的方法也不同,对正常时差校正称为“动”校正,对由表层不均匀性引起时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动静校正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方法较多,本章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两种方法为例,重点阐述方法的原理、思路,简单介绍实现步骤和参数选择,本章包括动校正、野外一次静校正、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以及剩余静校正技术的新发展等内容。

第一节动校正基本概念动校正方法是以动校正量(即正常时差)的计算原理、动校正量的计算与存储以及动校正的实现过程为主要内容的。

就其方法原理而言,并不复杂,然而动校正量的计算与存储却是该方法中的技术关健,由于地震记录上每一个采样值的动校正量都要计算与存储,因此将占用大量的计算机时间与空间,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便于在大、中、小计算机上推广使用,因此各种动校正方法为攻克上述两个技术难关,做了各种努力。

下面将以快速查表法为例,介绍该方法是如何以查B(K)表的方式提高计算速度和如何用制动校正量表的方法减少占用计算机内存的。

本节还将介绍用成组搬家和插值补空法实现动校正的过程,动校后波形拉伸畸变及克服的方法以及高保真动校正的基本原理等。

由几何地震学可知:当地面水平,反射界面为平面,界面以上的介质均匀的情况下,单次反射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图4-1(a))。

它不能直接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起伏情况,尽管当界面为水平时,法线深度和真深度一致,也只有在激发点处接收的t0时间,方能直观地反映界面的真深度,其它各点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除了与界面真深度有关外,还包括由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正常时差,如果能从每个观测时间中去掉正常时差,则剩下的只是与界面的真深度有关的t0部分了。

3地震处理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3地震处理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3速度分析和静校正概述 正常时差 平反射层的正常时差 水平层状介质的正常时差 四阶时差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 任意倾角多层的正常时差 动校速度与叠加速度 速度分析 速度谱 一致性测量 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 交互速度分析 沿层速度分析 相干属性叠加 剩余静校正 利用旅行时分解法的剩余静校正估计 利用叠加能量最大法剩余静校正估计 旅行时分解法的应用 最大允许时移量 相关窗口 其他条件 叠加能量最大值法的应用 折射静校正 初至波 野外静校正 平折射界面 倾斜折射界面 加减法 广义相遇法 最小平方法 静校正的处理流程 模型试验 野外实例 习题 附录C :时差和静校正 时移双曲线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方程 对剩余静校正量估算的旅行时分解法 由折射初至波估算深度 倾斜折射界面方程 加减法 折射初至波的广义线性反演 折射旅行时层析成像 L 1模折射静校正 参考文献3.0 概述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其速度是深度的函数,声波测井记录表示直接的速度测量;另一方面,地震资料则给出了间接的速度测量。

基于这两种类型的信息,勘探地震学家推导出许多不同的速度,例如层速度、视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rms )、瞬时速度、相速度、群速度、动校(NMO )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

然而,从地震资料中得出的速度是能产生最好叠加效果的速度。

假设层状介质中,叠加速度与NMO 速度有关。

而又它与均方根速度有关,平均速度和层速度均由均方根速度求得。

层速度为两个反射界面之间的平均速度。

具有一定岩性组成的岩层的层速度的几个影响因素有:图3.0-1 含微裂隙的Bedford 石灰岩中在干的和水饱和时,纵波和横波速度因围压变化而变化,流体体积在测量中保持为常数。

这里,S 为饱和的,D 为干燥的,V p 为纵波速度,V s 为横波速度(引自Nur ,1981)速度(k m /s )围压图3.0-2 有圆形孔隙的Berca 砂岩样本,纵波和横波速度随围压的变化。

05-静校正

05-静校正
第五章 静校正
水平叠加:假设地表是水平的 静校正:研究地表和地下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并校正之
x(t )
x(t )
t
t
第五章 静校正
低降速带的影响
x
t
低速带 降速带
基岩
正常压实地层
第五章 静校正
沟沿山地
南部大沙丘
北部戈壁
第五章 静校正
第一节 与静校正有关的概念
静校正:
谢里夫(Sheriff)对静校正所做的定义为:用于补偿由于地表高程变化、风化层的 厚度和速度变换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其目的是获得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 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x t x t
假构造 地表 风化层
长波长静校正量和短波长静校正量
实线为总的静校正量;虚线为长波长静校正量; 两者之差为短波长静校正量
反射界面
长波长静校正量容易引起假构造
第五章 静校正
第一节 与静校正有关的概念
参考基准面
正如Sheriff(1991)对静校正的定义中指出的:静校正的目的是获得 在一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 时间。定义中所讲的平面就是静校正的参考基准面。地震数据被校正到 参考基准面上,消除了地表起伏和风化层横向变化的影响,后续地震处 理工作就“好像”地震数据是在基准面上采集的
得到第一各CDP道集中各道的剩余时差 t1,m
第五章 静校正
第四节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一、基于地表一致性时差分解的剩余静校正方法 第一步:时差的拾取-第二道
109550 109551 109551 109551
得到第一各CDP道集中各道的剩余时差 t2,m
第五章 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①斜率、截距时间法,包括单倾斜和多倾斜折射面; ②合成延迟时法,包括ABC方法、FARR显示方法、 相对延迟时法、绝对折射静校正、 合成延迟时法(DRS); ③时间深度项法或称为互换法,包括GRM、EGRM、
ABCD法、相对折射静校正(RRS)、相遇时间 法等; ④回折波和折射波连续速度模型反演静校正方法; ⑤迭代反演低降速带厚度法静校正(假设v0 已知); ⑥折射分析射线反演静校正方法;
静校正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模型:
速度反差大,低速带不能太厚,地形起伏不能太 大, 高速顶界面起伏不能太大。
实际资料有 ‘静而不静’ 的问题,非地表一致性。
(6)影响静校正量的因素除近地表结构(地形、低、 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等)外,还与激发、接收点深度 及基准面高程和替换速度(用于基准面静校正量计算的速度, 叫基准面校正速度或替换速度或填充速度)有关。
第二类:信息源来自于正常生产的初至信息
正常生产炮的初至信息一般是直达波和 近地表折射波,进入复杂山地以后,初至波 信息变得十分复杂,除上述两种类型波以外, 可能还有透射波、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 射反射波,以及多次折射波和多次折射反射 波等。
利用初至信息估算静校正量的方法为数 众多,在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类重要 的静校正量估算方法。
的散射和噪声; 4)射线自下而上穿过LVL界面时,不管层下传播
方向如何,都会产生强烈弯曲; 5)自由表面会产生虚反射,与直接下传信号相叠; 6)强阻抗界面,会产生多次波和波形转换。
静校正量 是炮点和检波点空间位置的函数,是沿空间变化
的曲线(面),可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
(8)低频分量即长波长(波长大于排列长度)静校正 量,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十分明显,但影响低幅构造 的勘探。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三章动静校正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三章动静校正

当界面为倾斜时,反射时距曲线也 是一条双曲线,但是极小点向上 倾方向偏移的双曲线,与水平界 面情况类似,只有经过动校正消 除了炮检距的影响后,其时距曲 线才是一条直线,但不是水平的, 而是一条与反射界面成镜像的 倾斜直线.这时,它可以基本反 映地下反射界面的形态.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
在地面、反射界面为水平,界面 以上介质为均匀的情况下,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也是一条 双曲线,其极小点位于共反 射点的正上方.要想进行共 反射点叠加,最终获得水平 叠加剖面,也必须对反射波 时距曲线进行处理,消除炮 检距的影响.
难点:自动统计剩余静校正的具体实现
参考:双语教材的3.0,3.1和3.3节
动静校正又通称数值校正,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 从原始地震记录中消除由于非零炮检距引起的时间延迟和由于表层不均匀性 引起的时间差异,使地震记录能真实地反映地下界面的情况,为后续的资料处 理、解释提供可靠的信息。
这里也需提醒大家注意速度参数对动校正量的影响.由公式 ti xi²/2 t0v²
可知,如速度函数取得不恰当,也会使动校正量发生变化: 速度偏大(应用的速度比真实速度大),会使双曲线未完全校平,这叫做动校正不足
(undercorrection);速度偏小,会校正过量(overcorrection),从而在时间剖面上 造成一些错误影像,给解释造成“陷阱”,这是在具体处理中需特别注意的.
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消除炮检距的影响,才能应用时距曲线,所以,我们就把消除非 零炮检距的影响——把非零炮检距反射时间t校正为零炮检距反射时间t0的校正
过程叫做动校正.
注意:对于共炮点记录和共反射点记录,动校正的原理和公式都是一样的,但其含义是
不同的.对于共炮点记录来说,动校正是把各接收点处的反射时间校正为炮点处的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第三节动校正与静校正

t
t
t0
1 V
x2 4h2 2h V
或t
x2 V2
t02
t0
式中t0=
2h V
代表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
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 用二项式展开可得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 时经常用到。
1
t
2h
1
V
x2
4h 2 V2
V
2
2
t0 t t
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
通常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这种校正不随时间而变,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位 置有关,因此也称之为静校正。
(1)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源O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Oj 其方法有二:
• 在井口埋置一井口检波器,记录直达波由O传至地
面Oj的时间Δτj,即井深校正值,又称为井口时间。
• 用已知的表层参数及井深数据,按下式计算井深校
那么,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又如何呢? 这时怎样做 动校正? 会出现什么问题?
首先,S点接收到的反射 经动校正后应算哪一点? 这时从x/2处的M点向 界面作垂线与界面交于 R',而真正反射点在R, 这两者是有偏移的(见 右图)。
但当φ不大,界面较深,x较小时,RR' 很小,生产中近似地认为R与R'相差很小, 可忽略。若倾角较大,此问题就不能忽略。
h
j
(1 V0
1) V
在检波点处的校正量为:
'i
hi
(1 V0
1) V
故此道(第j 炮第i道)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i
' j 'i
(hj
hi

静校正

静校正
反射波静校正 模型道相关法,混合优化法,能量准则法, 反射波时差分解法
常用静校正方法
野外静校正
折射波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反射波静校正
常用静校正方法
►野外静校正
地震勘探首先需要进行野外近地表信息 收集,主要采用测量地表高程、井深,调查 地质露头,进行小折射、小反射、微测井, 获得时深曲线以及表层速度变化趋势,建立
浅层速度模型来计算静校正量。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在完成折射波初至拾取及预先给定初始 表层信息的基础上,采用简单层状模型假设, 由初至波时间计算截距-斜率,进而反演近地 表速度和厚度模型,最终在给定基准面和替
换速度的前提下,计算出静校正量。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适用前提
① 地表有稳定的折射层,且在一个排列长度 内接近水平; ② 表层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不太剧烈;
③ 预先给出风化层的速度。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步骤
① 初至拾取 ② 层位划分 ③ 折射速度分析
④ 延迟时计算
⑤ 表层模型建立 ⑥ 质量监控
常用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静校正
●局限性
① 在复杂地区风化层速度有强烈的横向变化, 准确给定比较困难; ② 在地表起伏剧烈、高速层出露的地区,很
难追踪到某一稳定的折射界面;
静校正定义
►目的
为了补偿由于地表起伏,近地表低、降 速带横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造成的影响,使 静校正后的地震数据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 光滑的双曲线。
静校正的分类 ►基准面校正
也称为野外静校正,就是将在地表采集的 各点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 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
►剩余静校正

地震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动校正:NMO---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时间t0时间。

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00、02、06、07、09、11静校正:statics 消除由地形起伏不平或低速带厚度不均匀对各叠加道记录带来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差称为静校正。

00、07、09剩余静校正:residual static correction 消除基准面校正之后由于低速带速度、厚度的横向变化引起的剩余静校正量。

03、06、11纵波:P wave 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02、03、04、06、08横波:S wave 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约为纵波0.7倍,又称为剪切波、旋转波、分为SV和SH两种形式。

08、12体波:纵波和横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所以把它们合称为体波。

05面波:在地表或界面附近的介质中传播的波。

07球面波:地震波的所有波都是球面波。

(由点震源产生的波向四周扩散,波面均是球面)。

10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02、04、06、07、09DMO:即dip-moveout(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02、03、04、12正常时差:NOM---normal moveout 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05、08、09吉卜斯现象:Gibbs phenomenon 数字频率滤波的有限性造成的频率特性曲线的倾斜波动。

00、04、10、12观测系统:layout 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03、04、05、11垂向分辨率:vertical resolution 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厚度。

大学课程可视化对比教学的探索——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为例

大学课程可视化对比教学的探索——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为例

[收稿时间]2019-08-25[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全英语课程建设”(2019YY04)、“竞赛驱动型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2016QN1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胡明顺(1985-),男,四川德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地球物理。

[摘要]采用抽象概念可视化教学的措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准确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文章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这两个较抽象概念为例,介绍了可视化对比教学的过程设计及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抽象概念;可视化教学;对比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9-0087-03University Education从狭义上说,可视化教学是指将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一系列连续动态图形显示的方法,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呈现出来,直观清晰地刻画其本质含义的一个过程[1-2]。

从广义上说,可以将可视化教学理解为增加学生“看”的比重,让学生从单纯的以“听”为主过渡到“听看”结合。

这样更加有利于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因此,可视化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1]。

开展可视化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利用先进的可视化软硬件及相关专业软件,将课程难点进行分析、设计并制作成可视化视频或动画教学资源[3]。

这要求教师必须对某个概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拆分设计,才能打造出富有逻辑、简单易懂的图示过程。

实际上,这与虚拟仿真技术十分类似。

一般地,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通常还需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参与,建设成本较高,但在实践课程教学中非常有意义[4]。

在一般的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课程相关专业软件和多媒体制作软件,便能制作出较好的可视化教学材料[5]。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参考资料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

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变形,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

其振幅有大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接收点的时间有先后。

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静校正:由于地形高低、激发井深、低速带等因素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的畸变进行的校正。

倾角时差: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即sinθ2>sinθ1, θ2>θ1,当θ1还没到90度时,θ2到达90度,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

此时这种波称为滑行波。

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首波。

随机干扰:没有一定的规律,没有一定的传播方向,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多次波: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次。

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其共中心点处的t0之差叫剩余时差。

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代替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情况。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提纲引言一、数据加载二、置道头三、静校正四、叠前噪音压制五、振幅补偿六、叠前反褶积七、动校正、切除与叠加八、剩余静校正九、倾角时差校正(DMO) 与叠前时间偏移十、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十一、叠后噪音压制引言地震勘探分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处理是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助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包这些信息是叠加在于扰背景上且被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

因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常规处理流程,数据输入→置道头→静校正→叠前噪音压制→振幅补偿→叠前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初叠加→剩余静校正→DMo或叠前时间前移→叠后褶积→随机噪音衰减→偏移→时变滤波,增益一、数据加载1、数据输入: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二、置道头●道头: 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

如第8炮第2道,第126MP等。

观测系统定义: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按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井放入地震教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炮、哪一道? CIP号是多少?炮检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8的处里,如抽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静校正

静校正

第一节概述静校正是陆地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问题尤为严重。

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西部, 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我们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

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到达时间,不满足教科书中给出的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双曲线。

静校正就是研究由于地形起伏、地表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并进行校正。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过,解决好静校正就等于解决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

可见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静校正是实现CMP(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剖面的垂向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量信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从野外直接观测数据进行整理换算,如地面高程数据、井口检波器记录时间、微测井数据、小折射数据等;二是从地震记录中,根据地下反射波信息或者是初至波记录信息来求取校正量。

一般来说,前者称为基准面校正或野外静校正,后者称为反射波剩余静校正(不包括初至折射波法)。

对于多数地区这两种静校正工作都需要,后者在前者完成以后进行。

一个地震道对应一个炮点和一个接收点,就一个地震道而言,它的校正量应是炮点校正量和接收点校正量的和。

对于地表一致性模型来说,一个道的静校正量是一个时间常量。

这实际上是假定到达同一接收点的所有射线,当它们接近到达地面前,其传播路径均与地面近于垂直。

为此要求表层速度与下伏地层速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低到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斯奈尔定律,使浅、中、深层反射经过低降速带时,几乎遵循着同一路径,因此它们的静校正量才大致相同。

地震勘探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地震勘探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右图2是一个共中心点道集 (CMP),也代表一个共深度点 道集(CDP)(在这个CMP道集 中的所有道都来自同一深度点的反 射。)图中偏移距范围为0~3150m, 道距50m。反射层以上的介质速度 为2264m/s。
给定偏移距上的双程旅行时 t(x)与零偏双程时之间的差称作动态时差 NMO。 即:
但是,通常认为这两种速度是相等的。
二.速度分析方法 建立在双曲线假设基础之上的常规速度分析方法: 1. t x 法
2 2
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在 t x 平面上表现为线性方程, 是一条直线。
2 2
2 2 因此,从 t x 坐标中的最佳拟合直线可估计出零炮检距上的反射波时
间和该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2.速度扫描法 该方法是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值在 CMP 道集作动校正, 并将结果并列 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 NMO 速度。 3.常速叠加(CVS)法 取测线的一小段,用一系列常速度值作叠加处理,不同的速度叠加 成不同的叠加图象,称为 CVS 图象。从 CVS 图象中取出获得最佳叠加 的速度为叠加速度。
x 1000m
123 28 5 1 0.2
x 2000m
312 89 20 4 0.8
0.25 0.5 1 2 4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表 4-2 列出用表 4-1 中速度关系所导致的动校正拉伸, 用频率变化百分比表示。 可见拉伸主要限于浅层和大炮检距,譬如一个 t (0) 0.25s ,主频 30Hz,炮 检距 2000m 处的同相轴,经 NMO 动校后,主频移到了近 10Hz。 切除量:拉伸量 50%-100%以上,在不造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尽量多保留 CMP 道参与叠加,通常要兼顾信噪比(S/N)和切除,采取折衷。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解决好静 校正就等于解决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可 见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具体来讲,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静校正问题严重影响着剖面的成像质量。 静校正问题也会影响到资料的分辨率。 静校正还会影响到构造的准确性。 静校正工作复杂,需要长期研究。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地
收的记录,得到形象反映界面形态的同相轴。
那么,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又如何呢? 这时怎样做
动校正? 会出现什么问题?
首先,S点接收到的反射 经动校正后应算哪一点? 这时从x/2处的M点向 界面作垂线与界面交于 R',而真正反射点在R, 这两者是有偏移的(见 右图)。
但当φ不大,界面较深,x较小时,RR' 很小,生产中近似地认为R与R'相差很小, 可忽略。若倾角较大,此问题就不能忽略。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和勘探地区的复杂化,静校 正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严重困扰着地震勘探工 作的开展。
尤其我国西北地区,地表条件比较复杂,静校正 问题更为严重。目前地震勘探的重点主要在我国的 西部,在这些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制约着地震勘 探的效果,解决好静校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实际意义。
h j v0
因为井深校正总是向时间增大的方向校正(所有的校正都是减去 校正量),故此式前面取负号。 式中v0是低速带波速,h是炸药埋置探度。
(2)地形校正 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地形处的炮点和 检波点校正到基准面上。炮点和检波点地形校 正量分别为: 1 1 0 h0 s hs v0 v0 此道 (第j炮第i道)总的地形校正量为 : 1 ij (h0 hs ) v0
2 2
式中h是激发点O处界面的法线深度;t0M=2hM/ V, hM是
炮检中点M处界面的法线深度。但是,因为φ和hM都未 知,无法用上式精确地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实
际的做法是用水平界面的公式近似计算倾斜界面的动
校正量。即
1 t ' V
x
2
2 4h0
t 0
反射波时距曲线各记录道的动校正量约为 2
第三节 动校正与静校正
思考题
1. 为何要做动、静校正? 2. 什么是动校正、野外一次静校正?什么是剩余 静校正?
主要内容
动校正概念 动校正量的计算 动校正的实现 静校正 折射波静校正 静校正的实现
一、动校正概念
当地面水平,反射界面为平面,界面内介质均匀 的情况下,反射时距曲线为一条双曲线,下图(a)所示, 它不能直接反映地下界面的起伏情况,只有在激发点 处接收的t0时间,才能直观地反映界面的真深度。
2000
1900
1800
风 化 层
地表高程
1700
1600
1500
高速层顶 界面
1400 555000
560000
565000
570000
575000
580000
585000
在炮点处的校正量为: ' j
在检波点处的校正量为:
1 1 hj ( ) V0 V
1 1 ' i hi ( ) V0 V
1 1 1 1 (h0 h'0 ) (h0 hs ) ( )(h j hi ) V0 V0 V0 V 1 1 (h j hs h' 0 hi ) (h j hi ) V0 V
如果在地面激发,则:

1 1 1 ji ' ji (h0 hs ) ( )(h j hi ) V0 V0 V
t0 t t
浅层波组 拉伸严重
在浅震勘探中,由动校正引起的波形拉伸畸变
较严重,尤其在大炮检距的接收点上。
因此,在动
校正后应进行浅 层切除,将波形 畸变严重部分充 零,以免这些波
形参与叠加,影
响时间剖面的质 量。
对浅层畸变大的波形切除示意图
四、静校正
几何地震学理论前提: 以地面为水平面、近地表介质均匀。 实际情况:地形起伏不平、地表介质不均,速度 变化大,震源深度不一。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要求:地形水平,炮点、接收 点在同一水平面上,低速带均匀。
2 2
x 2 或t t0 t0 V2 2h 式中t0= 代表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 V
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 用二项式展开可得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 时经常用到。
2h x2 t 1 4h 2 V V V2
2

通常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这种校正不随时间而变,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位 置有关,因此也称之为静校正。
(1)井深校正 井深校正是将激发源O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Oj 其方法有二: • 在井口埋置一井口检波器,记录直达波由O传至地 面Oj的时间Δτj,即井深校正值,又称为井口时间。 • 用已知的表层参数及井深数据,按下式计算井深校 正量
t0
t0
动校正前后反射时距曲线
其它各点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除了与界面 真深度有关外,还包括由炮检距不同引起的正常时差。 如能去掉正常时差,则每个接收点就好象是自激自收
点了。时距曲线可变成处处都是t0 的直线,即与界面
产状完全一致了,见图 (b)。 所以,动校正定义为: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 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校正为共 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即正常时差校正。目的是实现
计算机内存中搬家。
如果记录校正值为+4个采样间隔,则该道记录全
部样值要向前般动四个单元,搬动时要从小时间
的样值开始并依次搬,记录道最前面的四个样值 校正后被冲掉,结果第一个样值就是原记录道上 的第五个样值,然后把尾部的四个单元冲零。
当静校正值是-4个采样间隔时,则该记录道的全部 样值要依次向后搬动四个单元,开始搬时将倒数 第五个样值搬到最后,并倒序依次向后搬,结果 原记录上的最后四个样值冲掉,把最前面的四个 单元冲零。 对于不满一个采样间隔的校正量则由插值滤波实 现校正。
对任一道来说,深、浅层反射波 t0 j 和 xi 不同,动校正量不同,即动校正量随时间而
变,这就是动校正中所谓“动”的含义。
三、动校正的实现
1、计算动校正量 tij
2、从 t0 j tij 对应的存储单元搬到与 t0 j 对应的
存储单元中。这样就实现了某道对应时刻 t0 j 的动
校正。 显然,实现动校正,要进行两个循环:
其次,怎样计算动校正量呢?最精确的办法应当是:
动校正量等于波的实际传播时间减去炮检中心点 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即
t t t0 M t t t (t t0 M ) t 0 M
这样,动校正后就把t变换成t0M了。具体地说,精确 的动校正量是:
1 t V
x 4h0 4h0 x sin t0 M
1 、基准面静校正
基准面静校正也称野外静校正,基本思想是人为 选定一个静校正基准面,一般在地表与低速带底 界面的中部。将所有炮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该基 准面上,用低速带层以下的速度代替低速带的速 度,其目的是将由于地形、低速带和爆炸深度等 因素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加以消除,校正到 一个统一的基准面上,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以满足地表水平、表层介质均匀的假设条件。
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 水平面,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但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观测面不是一个水平面,通常是起伏不平的, 地下传播介质通常也不是均匀的,其表层还存在着 低降速带的横向变化。因此野外观测得到的反射波 到达时间,不满足双曲线方程,而是一条畸变了的 双曲线。 静校正就是研究由于地形起伏、地表低降速带横向 变化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并进行校正。
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 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 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 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 零引起的时差。
3、正常时差的定量计算 根据正常时差的定义,可以得出水平界面情况下正 常时差Δt的精确表达式是:
1 t t t0 V
2
2h x 4h V
1 2


t0 t t
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 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 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x /2处的t0时间,这一过 动校正后 未动校正
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
称为动校正(NMO)。 经过动校正后,反射波 同相轴一般就能形象地 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界面倾斜情况下的动校正:
从理论上讲,水平界面情况下,已知一个界面的 反射波同相轴的t0,用某种方法得到介质的波速资料, 根据各道的炮检距,利用水平界面计算正常时差的公 式,就可以进行动校正,把共炮点记录变换成自激自
②在M点自激自 收,R点的反射 时间为:
t0 M
2h , (t0 M 表示是M点的t0时) V
tORS x 4h
若按上述条件在O点激发,S点接收,当然仍可接收到来自R点 1 的反射,但反射时间:tORS比t0M大, 2 2
V
这种差别是因为在S点观测时,炮检距不为0的原故。
2、正常时差的定义
先 t0 j 循环;后
xi
循环。
动校正的波形畸变:
由于:深层速度>浅层速度 则: Δt深<Δt浅
如图所示: A(t)-某记录道动校正前的记录,A′(t)-动校正后的 记录。 显然,波间隔:t1t2<to1to2 所以,动校正总是将反射波波形拉伸。从而使 反射波视周期增大、视频率降低。这种情况称为动校 正的波形拉伸畸变(或波形畸变)。
一般情况下,折射波先于地下反射波到达地表,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从地震记录中识别折射波, 进而拾取到折射波的初至时间。
而折射波初至时间中包含风化层厚度和速度的信 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静校正,通常称之为折射 波静校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