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选题依据:目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公布,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课程建设提供了标准,引领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国家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其中一部分核心素养在国家课程中难以落实,这就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加以补充,让二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共同构成多元立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时期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

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不管是哪种方式的出现,现如今,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响亮口号与明确目标。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一级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内,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力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自此,全国各地各学校出现了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的热潮,我校在顺应潮流的影响下,也开发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化学校本课程,期望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所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1)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国家课程框架之下的,

(2)家课程的补充,与国家课程并不矛盾,它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学习化

学应用的认识,提高学习“双基”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大

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3)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指开发系统、具体的教材,更重要的是指“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

发展,教师的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它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4)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

合本校的教材。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不考虑本地的

需要和学生的兴趣。

(5)国家开发的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两类不同理念支撑下的课程,因此它们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应有所不同,校本课

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更不能简单以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而应

重视过程,重在参与,考察学生的收获和进步的情况,进

行全方位、整体的评价。

研究内容:据了解,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对“ 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作了多次的研究讨论,也在小范围内征求了学科专家、学科教育教学专家的意见,今后还会在更大范围内听取社会各界和中学教师的意见,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制定更好的反映立德树人的方针,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化学学科核

心素养是学生具有的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到目前为止,关于“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有如下一种简要的表述意见: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内涵: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表现:(1)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辨识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形态、性质;(2)能依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特点,对物质进行分类;(3)运用化学符号、化学用语正确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预测物质的可能性质;(5)能从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关系,分析物质性质,合理利用物质。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内涵: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表现:(1)能从微粒的运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反应物间电子得失或转移,分析说明化学反应;(2)能依据化学变化的特征、变化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3)能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或结合化学变化中能量的转化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4)

能用物质质量和能量守恒、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化学反应;(5)能依据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控制外界条件,通过化学反应(或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实现物质的转化、合成和能量的转化;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内涵: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表现:(1)初步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究等手段收集证据,基于事实和证据,论证、说明化学现象的本质或规律;(2)能运用事实证据,运用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规律,对有关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实际问题做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说明;(3)能依据事实,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和各要素的关系,建立实物模型、认识模型和数学模型,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规律;(4)能正确认识模型和事物原形的关系,能应用模型解释说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5)能依据新发现、新信息,分析、评价已有的认识模型,能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模型的意见。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内涵: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