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粤教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草地里的小动物,包括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
2. 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食性以及与人类的干系。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和动物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草地里的昆虫:胡蝶、蜜蜂、蚂蚁等。
2. 草地里的鸟类:知更鸟、麻雀、喜鹊等。
3. 草地里的哺乳动物:松鼠、野兔、刺猬等。
三、教学方法:1. 教室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草地里的小动物。
2. 野外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者附近的草地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草地里的小动物。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干系,然后进行展示。
四、作业设计:1. 第一次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草地里的小动物,写一篇100字摆布的作文,介绍这个小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第二次作业:要求学生到附近的草地进行实地考察,拍摄一些草地里的小动物的照片,并写一篇200字摆布的作文,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第三次作业: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小动物进行深入钻研,包括其食性、繁殖习性、与人类的干系等,然后进行小组展示。
五、评判方式:1. 作业内容的准确性和详细水平。
2. 作业的书写规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六、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到动物园或者自然珍爱区进行参观进修。
2. 鼓励学生参与动物珍爱志愿活动。
3. 组织草地里的小动物摄影比赛,展示学生的观察效果。
通过《草地里的小动物》这个主题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和动物珍爱认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增进了他们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小动物;2. 掌握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习性;3.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导学内容:1. 草地里的小动物有哪些?2. 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3. 如何保护草地里的小动物?三、导学过程:1. 草地里的小动物有哪些?草地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其中栖息着许多小动物,比如兔子、松鼠、刺猬、青蛙等。
它们以草为食,以树木或者地洞为家,构成了草地的生态链条。
2. 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 兔子:外形可爱,喜欢吃草和蔬菜,害怕天敌,喜欢在地洞里活动。
- 松鼠:灵活机敏,喜欢攀爬树木,主要以坚果和种子为食。
- 刺猬:身上长有刺,夜行性动物,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
- 青蛙:喜欢在水塘或者溪流中生活,以昆虫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3. 如何保护草地里的小动物?- 不乱扔垃圾,保持草地的清洁;- 尽量减少对草地的破坏,保护小动物的栖息地;- 保护植被,维护生态平衡;- 尊重自然,不捕杀或捕捉草地里的动物。
四、总结提高:通过学习《草地里的小动物》,我们不仅了解到了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更加懂得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希望大家能够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草地里的小动物,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一、导语本次导学案将围绕儿童文学作品《草地里的小动物》展开学习,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二、教材分析《草地里的小动物》是一部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草地上的生活故事。
通过这些小动物的经历,引导读者感受友情、勇气和团结的力量。
三、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从小动物的故事中,体会友情、勇气和团结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粤教版(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1、《鲫鱼与青蛙》知识要点1、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
2、说说青蛙、鲫鱼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答:青蛙的身体变化:卵→蝌蚪→长后腿的蝌蚪→长四条腿的蝌蚪→带短尾巴的小青蛙→青蛙。
鲫鱼的身体变化:卵→鲫鱼幼体→小鲫鱼→鲫鱼。
3、像青蛙一样的动物属于两栖类,常见的两栖类有蟾蜍、娃娃鱼(大鲵)、树蛙、蝾螈(róng yuán)等;像鲫鱼一样的动物属于鱼类,常见的鱼类有金鱼、鲈鱼、草鱼、中华鲟、银鲳等。
4、两栖(qī)动物和鱼类的特征:2、《蜻蜓与麻雀》知识要点1、蜻蜓和麻雀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
蜻蜓的翅膀和麻雀的翅膀是不同的,蜻蜓的翅膀上没有羽毛,而麻雀的翅膀上是有羽毛的。
2、说一说蜻蜓与麻雀的翅膀有什么不同?答:蜻蜓有2对翅膀,外形光滑,透明,有脉纹,较薄,无骨骼。
麻雀有1对翅膀,外披羽毛,较厚实,内有肌肉和骨骼,可伸展。
3、像蜻蜓一样的动物属于昆虫,像麻雀一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4、昆虫和鸟类这两类动物各有什么特征?答: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部分昆虫还有两对翅膀(常见的昆虫有蝉、蝗虫、蝴蝶、瓢虫、苍蝇等);鸟类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翅膀,头部有角质的喙(常见的鸟类有公鸡、猫头鹰、鹦鹉等)。
5、昆虫和鸟类的特征6、蜻蜓的眼睛就是复眼。
7、昆虫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8、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壁虎与小猫》知识要点1、壁虎和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
壁虎与小猫都生活在(陆地)上,都能用(四肢)行走。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不一样,其身体的外形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3、小猫与壁虎特征对比:4、像壁虎一样的动物属于爬行类(常见的爬行类有乌龟、鳄鱼、变色龙等);像小猫一样的动物属于哺乳类(常见的哺乳类有长颈鹿、老鼠、猴子、大象、小狗、海豚等)。
粤教版科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粤教版科学三上1.1《鲫鱼与青蛙》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1.2《蜻蜓与麻雀》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1.3《壁虎与小猫》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1.4《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1.5《海洋里的动物》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1.6《森林里的动物》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1.7《网上学习:保护动物》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探究技能观察》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2.8《物质的溶解》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2.9《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2.10《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2.11《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3.12《认识固体》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3.13《认识液体》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3.14《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上3.15《认识气体》教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及其特征;2. 掌握观察和珍爱小动物的方法;3.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导学内容:一、认识草地里的小动物1. 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征?2. 通过图片或视频观察这些小动物的外貌和习性。
二、观察小动物的方法1. 在草地上悄悄走动,不要发出噪音,以免惊扰小动物;2. 用望遥镜或相机观察小动物,保持距离,不要靠拢;3. 注意小动物的行为举动,如觅食、休息等。
三、珍爱小动物的方法1. 不随意捕捉或伤害小动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 不乱扔垃圾,避免对小动物的生存造成影响;3. 增加草地绿化,为小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导学活动:一、观察小动物1. 指挥学生到校园或公园的草地上,观察草地里的小动物;2. 让学生用望遥镜或相机记录小动物的外貌和行为;3. 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交流彼此的观察心得。
二、珍爱小动物1. 组织学生进行草地清洁活动,清理垃圾,提高环境整洁度;2. 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草地的绿化水平;3. 鼓励学生制作小动物珍爱宣传海报,提高珍爱认识。
三、总结反思1. 让学生总结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和珍爱小动物的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珍爱草地里的小动物;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珍爱环境的活动,为小动物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观察小动物和珍爱环境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草地里的小动物,培养珍爱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启发性。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珍爱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共同珍爱我们共同的故里。
《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心水平;2. 增加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了解,培养珍爱动物的认识;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如松鼠、兔子、青蛙等;2. 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 制作小动物手工制品,如松鼠玩偶、兔子手绘画等。
三、教学准备1. 资料准备:有关小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2. 教具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颜料等;3. 实地考察准备: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进行小动物观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小动物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2. 讲解:讲解小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小动物进行观察;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进行小动物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小动物的生活;4. 手工制作: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制作小动物手工制品,如松鼠玩偶、兔子手绘画等;5. 展示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判1. 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中的表现,评判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 评判学生对小动物生态环境的了解水平和珍爱认识。
六、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动物珍爱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认识;2. 组织学生进行小动物科普知识竞争,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面。
七、教学反思1. 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地方,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置信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教育支持。
最新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2份--【精编】

粤教版(粤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知识汇总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第一课:鲫鱼与青蛙1.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
2.青蛙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表面皮肤光滑,3.幼体生活在水里,长大后生活在陆地上。
鲫鱼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表面覆盖着鱼鳞,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终身生活在水里。
4.像青蛙这样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属于两栖动物的有:蝾螈、蟾蜍、大鲵等。
5.像鲫鱼这样终身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鱼类。
属于鱼类的有:金鱼、鲑鱼、鳜鱼等第二课:蜻蜓与麻雀1.蜻蜓和麻雀的翅膀有什么区别?答:蜻蜓有2对翅膀,翅膀较薄、无骨骼、无羽毛;麻雀有1对翅膀,翅膀较厚实,有骨骼、有羽毛。
2.蜻蜓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2对翅膀、3对足;麻雀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有1对翅膀、1对足。
3.像蜻蜓一样,有三对足,两对翅膀的动物属于昆虫。
属于昆虫的动物有:苍蝇、瓢虫、蜜蜂、蝴蝶、蝗虫等4.像麻雀身体表面覆盖羽毛,有一对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属于鸟类的动物有:翠鸟、啄木鸟、太阳鸟、戴胜、鸡等。
5.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第三课:壁虎与小猫1.壁虎和猫都是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壁虎的运动方式是爬,猫的运动方式是走、跑、跳。
2.壁虎和猫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相同点: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不同点:猫的身体表面有细毛,壁虎身体表面有鳞片;猫的足底有肉垫和利爪,壁虎的足底有皱褶。
3.像壁虎一样,身体表面覆盖鳞或甲,有四肢、能在地上爬行的动物属于爬行类,属于爬行类的动物有:龟、鳄鱼、蛇、蜥蜴等。
4.像猫一样,身体表面长毛,能用四肢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跳跃的属于哺乳类,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有:老鼠、长颈鹿、牛、猴、蝙蝠、海豚等。
第四课:草地里的小动物1.草丛里的小动物有:瓢虫、蜘蛛、螳螂、蝗虫、蚂蚁等。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
2. 掌握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培养对自然生态的珍爱认识。
3. 提高观察和分类能力,培养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之心。
导学内容:1. 草地生态系统简介2. 草地里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征3. 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让学生观察一幅草地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草地上可能生活的小动物有哪些,为什么它们选择在草地上生活。
第二步:进修1. 介绍草地生态系统的观点,包括植物、昆虫、鸟类等生物在草地上的互相作用和影响。
2. 分类介绍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如蚂蚁、蜜蜂、蜗牛等,并讲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讲解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蚂蚁可以清除杂草、蜜蜂可以传播花粉等。
第三步:实践1. 让学生在校园或家庭附近的草地上进行小动物观察活动,记录所见到的小动物种类和行为。
2.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小动物在草地上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第四步:总结通过小组讨论或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让学生总结草地里的小动物种类、特征和作用,加深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草地里的小动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参与草地珍爱志愿活动,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珍爱和关爱认识。
结语: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小动物,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增进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探索。
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和珍爱者,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小学科学4《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4《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题目:草地里的小动物——小学科学4年级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草地中常见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并帮助学生认识到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对草地生态系统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正确识别和描述一些小动物。
【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生活在草地里的小动物。
2. 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特征及其习性。
3. 了解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小动物。
2. PowerPoin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3.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
4. 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关于草地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地和其中生物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曾在草地中看到过的生物。
二、展示小动物图片(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草地小动物的图片,并请学生逐个猜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小动物特征,并帮助他们形成对小动物的一般印象。
三、观察和描述小动物(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份学生观察记录表格。
2. 教师带领学生们到草地上进行小动物观察。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所看到的小动物种类、身体特征以及它们的习性。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交流,总结出一些共同的观察结果。
四、小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描述观察到的小动物。
2. 全班共同讨论各小组的观察结果,比较各小组之间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相似或有差异,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了解小动物的作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文字或口头描述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帮助传播花粉、控制害虫数量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小动物对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关注和保护这些小动物。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一)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寻找——记录——交流——概括”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录、归纳、表达、质疑能力,体现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让学生去寻找他们有所了解的小动物,体现了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尝试以芬兰的“现象教学”模式,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进行简化,分为引入、寻找、分享三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去交流,体现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四)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本课无论是寻找、分享还是归纳,都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研究,体现了科学要以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校园里的小动物》是小学《科学》(粤教科技修订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身边的动物》的第一课,原题为《常见的小动物》,本课把活动1和活动2整合在一起,因此课题改为《校园里的小动物》。
动物王国充满着缤纷、神秘的色彩,充满着乐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已认识了不少动物,因此本单元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认识一些动物的名称,而是围绕动物类群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来展开学习,通过观察和比较身边常见的动物来学习观察技能,初步认识各大类群动物的特征,并了解动物种类与生活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安排了《常见的小动物》《探究技能:观察》《观察蚂蚁》《蜗牛与蚯蚓》《蜻蜓与麻雀》《青蛙与鲫鱼》《壁虎与小猫》《海洋里的动物》《森林里的动物》《珍稀动物》等十节课,从认识动物个体特征入手,然后再归纳动物类别特征,最后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小见大,由近及远,通过认识动物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保持对动物的好奇心,养成爱护动物的行为。
三年级上册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 1 单元“观察动物”的第 4 课。
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 1 藏在草丛里的小动物”“活动 2 藏在土壤里的小动物”“实践活动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等四个教学环节。
活动 1 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草丛里的动物怎样生活,初步发现草丛里动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意识到生活在草丛中的小动物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活动 2 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生活在土壤里的小动物的身体特征,并归纳它们共同点,从而初步知道这些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实践活动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是课堂活动的延伸,旨在鼓励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寻找发现身边小动物的生活痕迹,培养他们热爱自然观察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但在认知上还是比较依赖具体、形象的食物。
草地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草丛里生活着什么小动物”是三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探究问题。
在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生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观察过草地里的物体,他们已经知道草地里生活着不少小动物,如蚱蜢、蝗虫等,但他们却还没仔细观察和比较过草地里、泥土里的动物身体外形有什么特征,他们也不曾思考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与它们适应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将动物的外形特征与环境特点进行关联,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和具体的素材,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搭建必要的支架。
如提供生活在土壤里的马陆、蚯蚓、蜗牛、鼠妇等动物的活体或视频资料,方便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土壤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道草地里和泥土里都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
2.尝试观察比较草丛里和泥土里小动物适应土壤生活的外形特征。
3.知道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做到保护动物和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瓢虫、蜘蛛等小动物适应草丛生活的特征,观察比较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等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外形特征。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在我们周围生活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今天我们将来探讨一下草地里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二、目标1. 了解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有哪些。
2. 掌握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培养对小动物保护的意识。
三、导学1. 请同学们列举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
2. 请同学们说说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四、学习1. 探究草地上的老鼠- 习性:喜欢在草地中觅食,夜行性动物。
- 特点:尾巴长,经常挖洞居住。
2. 探究草地上的兔子- 习性:喜欢在草地中吃草,白天活动。
- 特点:长耳朵,跳跃力强。
3. 探究草地上的蚊子- 习性:喜欢吸食动物的血液,喜欢在湿润的地方滋生。
- 特点:翅膀透明,会传播疾病。
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草地上的小动物是如何生活的。
希望大家能够爱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六、课后作业观察周围的草地,记录下你看到的小动物的种类和特点,并写一篇小结。
第二课时导学案主题:《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目标:1. 了解不同种类的草地小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2. 学习保护环境,保护草地生态系统。
3. 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导入:老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地上常见的小动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交流与讨论,了解学生对于草地小动物的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对于探索和保护自然的热情。
探究: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草地小动物进行研究,包括其外貌特征、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等。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2. 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草地小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哪些联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草地上的小动物?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索活动,到草地上观察小动物的生活状态,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2. 鼓励学生参与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活动,比如义务清理草地上的垃圾、种植草籽等。
《草地里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草地里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描述小动物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多种草地里的小动物,如蚱蜢、蟋蟀、蚂蚁等。
(2)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1)观察小动物的细节特征,并准确描述。
(2)理解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展示小动物。
2、实地观察法:带领学生到草地进行实地观察。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想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草地里小动物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在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5 分钟)(1)展示各种草地里小动物的图片,如蚱蜢、蟋蟀、蚂蚁、瓢虫等,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以蚱蜢为例,讲解它的身体结构(头部、胸部、腹部),以及它如何跳跃、觅食等。
3、小组活动(20 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和观察记录表。
(2)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草地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行为等。
4、分享与交流(15 分钟)(1)各小组回到教室,整理观察记录,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2)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与思考(10 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传播花粉等。
(2)讨论如何保护草地里的小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
6、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小动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资源1、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放大镜、观察记录表。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等。
2、评价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小组汇报,看是否准确描述了小动物的特征和行为。
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课件

④⑧⑨
① ②③
⑤⑥ ⑩
⑦
树冠
树洞
不同的动物 生活在 森林的不同区域
地面
草丛
土壤
森林里有很多 的植物,鹿在 森林是靠吃草、 树皮、嫩树枝。
森林里的植物 有很多不同的 果实。松鼠就 喜欢住在松树 上,吃松果。
谢谢 大家
• 第一单元 观察动物
第7课 网上学习:保护动物
由于各种原因, 每年都会有一些 动物从地球上消 失。
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技能,是搜集科学事实、
了解科学现象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2.波波要怎样观察鲫鱼,才能解答自己的问题?
明确问题 波波的问题: 鲫鱼有多少鱼鳍?
观 制定计划 观察前的准备: 思考怎样观察、需
察
的
要什么材料和工具。
基 实施观察 观察的过程: 有目的、按照一定的顺
本
方
序进行观察;爱护鲫鱼,做好观察记录。
5.根据计划,实施观察
观察目的:了解鲫鱼(或壁虎)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有什么特征。 1.让动物在自然状态下自由活动; 2.观察动物身体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3.观察动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4.按照从前往后、自上而下的顺序观察动物身体每个部分 的特征。 5.真实地、准确地、仔细地记录观察到是事实。
海龟
1.你认识这些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吗?
龙虾
1.你认识这些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吗?
砗(chē)磲(qú)
1.你知道这些动物分别属于哪类动物吗?
爬行动物
海龟
小丑鱼
哺乳动物
鱼类
软甲动物
海豚
软体动物
龙虾
砗(chē)磲(qú)
2.说一说:你认识这些海洋动物吗?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2. 掌握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选择;3. 培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
二、导学内容:1. 草地里的小动物有哪些种类?2. 这些小动物是如何适应草地生态环境的?3. 我们应该如何珍爱草地里的小动物?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草地生态系统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草地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小动物种类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第二步:进修1. 介绍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如地鼠、野兔、蛇类、蜥蜴等;2. 分组讨论每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选择,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来获取信息;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动物是如何适应草地生态环境的,探讨它们之间的生态干系。
第三步:实践1. 室外实地考察草地生态系统,观察和记录草地里可能存在的小动物痕迹;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小动物种类,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份小动物生态习性报告;3. 学生可以设计一份小动物珍爱计划,提出相应的珍爱措施。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分享对草地生态系统和小动物的理解;2.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珍爱草地里的小动物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维护自然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四、拓展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珍爱生态环境的志愿者组织前来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草地生态系统的认识;2. 组织学生参与草地生态珍爱活动,亲身体验珍爱环境的乐趣;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珍爱认识,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环保使者。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小动物生态习性报告;2. 设计小动物珍爱计划;3. 收集草地生态系统相关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钻研,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希望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草地里的小动物》

瓢虫
观察蜗牛的外形并画下了。
壳
2对触角
1双眼睛
尾 腹足
头
蜗牛身体分为头、腹足、尾、壳四部分
。头部有(2)对触角,在后一对触角上
长着一双眼睛。
眼睛
蜗角后出头, 尾巴仍在壳里留。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蜗牛是靠(腹足)爬行的。
蜗牛吃什么,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p19
蜗牛喜欢吃各种蔬菜、瓜果及农作物的
根茎叶等。受到刺激会收缩触角。
观察蚂蚁 蚂蚁的身体结构
腹
胸
头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 一双复眼,胸部有三对足。
腹
胸
头
蚂蚁靠什么传递信息?
触角 靠触角或分泌的气味传递信息。
缝纫蚁当 然是巧夺 天工的裁 缝师,它 们将树叶 连在一起 建造美好 家园。
4 草地里的小动物
校园里常见的小动物
金龟子
缺 齿 青 铜 金 龟臺灣扇角金龜長鬚綠細騷金龜
椿象
幼虫孵长 成 成產 卵交配 化虫
七星瓢虫
瓢虫是肉食性的,由 于吃的小昆虫会危害 农作物,所以瓢虫是 农夫的好朋友。
触角是用来辨別方向 及寻找食物的
春 幼瓢几把虫 虫 天卵 天 幼变刚后产虫 从 变成在 进 孵蛹蛹成长化 , 爬 红满 行 出倒出色蚜并来悬来虫 交 配 以虫食在片时黄出黑的片蚜 下 现 点为叶是色上叶
缝纫蚁
蚂蚁的幼虫
蚂蚁 在繁 殖期 是有 翅膀 的
蚂蚁的繁殖
沒有生殖能力的工蚁
在户外合力 猎捕体型比 它们大的昆 虫、搬运笨 重的食物, 也会近身用 触角互相接 触、传递讯 息。
工蚁体型最小
工蚁,即使在 逃命之际,仍 不忘将巢中的 幼虫、蛹搬到 安全隐秘的地 点。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周围,有着许多生活在草地里的小动物,它们或悠闲地在草丛里觅食,或快乐地嬉戏玩耍。
你是否对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感兴趣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草地里的小动物》。
二、课文理解1. 读第一段,草地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在这片绿色的世界里自由自在。
请问:这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如何生活的?2. 读第二段,草地上的小动物们有着自己的家园,它们通过建造巢穴来保护自己,还喜欢和其他小动物一起玩耍。
请问:小动物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家园的?它们之间的互动有哪些?三、课文鉴赏1. 赏析《草地里的小动物》中的描写语言,有何特点?2.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你又有何感想?四、拓展思考1. 你知道草地里除了小动物外,还有哪些生物吗?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 如果你是一只草地上的小动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家园?为什么?3. 你认为人类与草地上的小动物之间应该如何和谐相处?五、思考题1. 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身边的小动物,你对它们的了解和感受。
2. 如果你可以与草地上的小动物们交流一天,你会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六、课后作业1. 以《草地里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草地上的小动物乐园。
2. 到草地上观察小动物,拍摄它们的生活照片或视频,并写下观察记录。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了解草地上的小动物,感受自然之美,珍惜与小动物们共同生活的环境。
愿我们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草地!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书籍是《草地里的小动物》,这本书讲述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帮助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小动物们展示了友谊、勇气、善良等美好品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们的世界吧。
二、阅读目标1. 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2. 理解故事情节及主题;3. 探讨小动物们的行为和品质。
三、阅读过程1. 阅读前在阅读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
《草地里的小动物》 教学设计

《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爱护自然的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认识多种草地里的小动物,如蚂蚱、蚯蚓、瓢虫等。
(2)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特征。
(2)如何让学生理解小动物与草地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草地里的小动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形态和生活。
2、实地观察法:带领学生到草地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小动物的生存环境。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草地里小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观察工具:放大镜、小盒子等。
3、学习单:设计记录小动物特征和习性的表格。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1、播放一段草地的视频,展示草地上的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提问:在这片草地里,你觉得可能会有哪些小动物生活在里面呢?(二)新授(20 分钟)1、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草地里的小动物,如蚂蚱、蚯蚓、瓢虫、蜗牛等。
(1)蚂蚱:展示蚂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蚂蚱的外形,包括身体的颜色、形状、翅膀等。
介绍蚂蚱的跳跃能力和食性。
(2)蚯蚓:播放蚯蚓在土壤中蠕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
讲解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瓢虫:展示不同颜色和斑点的瓢虫图片,介绍瓢虫的种类和捕食害虫的习性。
(4)蜗牛:展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壳和触角。
讲解蜗牛的移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2、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学习单。
(2)让学生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讨论并填写学习单上关于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三)实地观察(20 分钟)1、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草地或附近的公园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4课。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 藏在草丛里的小动物”、“活动2 藏在土壤里的小动物”、“实践活动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等四个教学环节。
“活动1”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草丛里的动物怎样生活,初步发现草丛里动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意识到生活在草丛中的小动物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活动2”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生活在土壤里的小动物的身体特征,并归纳它们共同特征,从而初步知道这些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实践活动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是该课课堂活动的延伸,旨在于鼓励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寻找发现草丛里小动物生活的痕迹,培养他们热爱自然观察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但在认知上还是比较依赖具体、形象的食物。
草地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草丛里生活着什么小动物”是三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探究问题。
在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生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观察过草地里的物体,他们已经知道草地里生活着不少小动物,如蚱蜢、蝗虫等,但他们却还没仔细观察和比较过草地里、泥土里的动物身体外形有什么特征,他们也不曾思考过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与它们适应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将动物的外形特征与环境特点进行关联,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和具体的素材,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搭建必要的支架。
如提供生活在土壤里的马陆、
蚯蚓、蜗牛、鼠妇等动物的活体,方便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土壤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草地里和泥土里都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
2.尝试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技能探究泥土里小动物适应土壤生活的的外形特征。
3.知道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做到保护动物和环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发现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等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将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等小动物的共同特征与其所在的土壤环境的特点进行关联。
六、教学准备
尺子、放大镜、装着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昆虫盒(里装适量的土壤)、活动手册、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与讲述:波波和彬彬在草地里观察小动物,波波看到了一只蝗虫。
彬彬还想知道草丛有没有生活着其他小动物。
媒体:本课情境图片。
2.提出问题:草丛里还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藏在草丛里的小动物
问题:怎样可以知道草丛里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到草丛里生活着哪些小动物?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扒开草丛进行观察。
在活动中,要把观察到的动物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同时还要观察它们在草丛里做什么、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不”:不伤害小动物,不破坏绿化,不直接接触小动物。
活动:到草丛里观察小动物。
交流:在草丛里观察到的小动物以及这些小动物的特征和运动方式等。
讨论:生活在草丛里的小动物,它们的身体特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大多都有翅膀,它们都会爬、跳或飞,运动快速。
2.活动2:藏在土壤里的小动物
(1)观察和比较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等小动物的身体特征。
媒体:装着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昆虫盒(里装适量的土壤)。
情景过渡:草丛的下面是阴暗潮湿的土壤,土壤里也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如蚯蚓、马陆、蜗牛、鼠妇。
问题:这些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身体形态有相同的特征吗?
活动:观察和比较蚯蚓、马陆、蜗牛、鼠妇身体的外形特征,并将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第2个任务的表格中。
交流:蚯蚓、马陆、蜗牛、鼠妇在外形的相同特征。
小结: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身体都接近棕色,身体外形接近线性,它们的眼睛不明显或没有眼睛,鼠妇和马陆体表有硬壳,蚯蚓和蜗牛的体表都有粘液。
(2)将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身体特征与环境特点进行关联
问题:土壤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哪些身体特征能够适应土壤?
活动:从这些动物的颜色、体型、体表等方面与土壤的特点进行联想,找出能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交流:蚯蚓、马陆、蜗牛、鼠妇的哪些身体特征能土壤生活。
小结: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总结:在草丛中、土壤里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
它们具有适应草丛和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3.课外实践: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
讲话:许多小动物会在环境中留下一些的生活痕迹。
如,蚯蚓会在草地里留下一些像泥土的粪便,蜘蛛会在草丛里留下一些蜘蛛网,有些蜗牛死去之后会留下外壳,这些都是小动物在环境中留下的生活痕迹。
布置课外实践活动:与家长一起到户外观察,寻找草丛里小动物的生活痕迹。
八、板书设计
4.草地里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