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现状及学校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现状及学校教育

摘要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成为社会、学校不容忽视的一个新问题。本文从离异家庭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和离异家庭学生的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加以分析,多方面论述离异家庭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学校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离异家庭、学生、学校教育、方法。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愈来愈多的社会问题摆在学校教育面前,尤其是离婚率不断升高带来的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这给学校教育增添了新的课题和带来了严峻挑战。我校专门组织人员着重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父母离异的事实,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扰,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研究探索,我们基本掌握了离异家庭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找到了一些离异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离异家庭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性情孤僻,不愿与人结伴;第二、消沉厌学,缺乏上进心;第三、容易树敌和走向极端;第四、心理逆反,不愿接受教育;第五、行为习惯不良,不讲文明礼仪。

离异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从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高度,从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教育、感化、挽救离异家庭学生的这一崇高而艰巨的任务。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离婚率增加的直接受害者。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法律机制和社会舆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防止家庭关系的破裂,降低离婚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还要为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及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我认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学校教育应该注意和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帮助离异家庭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有利因素,家庭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家庭教育力量集中于一个学生身上,教育与照管比较全面。尽管学生在父母离婚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

不能接受,甚至憎恨父母,事实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父母的亲情是挥之不去的,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割舍不断的,也是谁也不可替代的。所以,作为学校切不可越俎代庖,应该为不完全家庭结构争取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譬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学习汇报课”等活动,给家长提供更多接触子女的机会,帮助学生找回曾经失去的爱,改善家庭氛围,密切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和效果。有些家长或是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职能几乎丧失。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富有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帮助教育学生以正确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离婚多数持否定看法,加上学生年龄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所以,他们对父母的离婚一般都很难正确对待。作为学校就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如果父母双方长期无力解决他们的冲突,或者结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那么双方及时分手或许是修正错误的最佳选择。如果父母不离婚,凑合着生活,他们经受无休止的感情痛苦不说,伤害最深的还是做儿女的。再则,离婚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所以,做儿女应该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去面对这种改变。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是因为他们担心父母的离婚会使自己失去父亲或母亲。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因父母离婚而终止,离婚的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当然,光凭这样的说教是软弱无力的,必须给予实际体验。那就是要经常提醒他们的家长,双方要克制,避免激烈冲突,一切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重,平时多与学生接触,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想。当然,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家长与子女的交往、交流创造更多的条件,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如:为学生过集体生日、“家长开放日”等亲子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一家不是三口,三口还象一家,爱还在我的身边。学校还可以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渲染无私永恒的母爱与父爱,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封家书,重新点燃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与感激之情。通过父(母)子(女)互动,及时有效地抚慰学生心灵的伤痛,也使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和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

第三、激励学生树立起信心。离异家庭的学生,一度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长期找不回自信,那是相当可怕的。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学生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有:一是经历对比激励。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幸”人士自强不息的背景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和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他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二是换位思考激励。教育学生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譬如: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幸福在哪里?”、“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讨论中,同学们运用换位思考,打破了“幸福来自于家庭的温暖,来自于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局限,不再只看到不幸经历的负面效应。一位离异家庭的学生是这样回答“幸福在哪里”的:“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过去和今天经历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怎样用行动去塑造未来,沉缅于过去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过去的我们不能改变,今天的我们能够把握,明天的我们可以创造,幸福在我们自己手里”;有关“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豆芽弱不经风,因为它是在温室里哺育;梅花傲立雪中,因为它是在严寒中孕育”、“人性中许多珍贵的品格正是从那些看似不幸经历中锻造出来的”。真是讲得太好了。通过这种激励教育,增强了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他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甜美的微笑,他们的眼中又透射出了博击明天的信心。当然,信心若要成为一种品格,还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长期的、反复的激励和呵护。

第四、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行为修养。离异家庭的学生有了一段被“遗弃”的经历,生活方式、交往礼仪都有所偏离文明健康发展的轨道,表现出厌学散漫、言行粗鲁和我行我素。学校教育就要对学生的行为偏差及时地予以修正。修正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要怎么做”、“不准怎么做”,而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家庭的教育状况,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首先,以正面引导为主。鼓励是最好的引导,对学生学业上的进步要鼓励;思想上的进步要鼓励;美好的理想要鼓励;健康的爱好要鼓励。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在乎自己的进步,进而激发出前进的力量。其次,适当进行行为控制。教师对这类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不能因为他们是“特殊学生”而善意放任,“善意放任”不但不会使他们领“情”,反而会使他们觉得老师看不起我。“在家父母不管,在校老师也不管”,这样会强化他们的自卑心理。所以,老师要“管”,要用心与心的交流去感化,使他们的感知由老师“很在乎我”上升到老师“很关心我”。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学生们,只要我们教师用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让爱渗透到学生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肯定能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能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帮助和辅导,也一定能扶持他们比较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难关。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以“回天无术”而轻易放弃这些块“难啃的骨头”,肯定会换来“浪子回头”。只要我们大家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们,象禾苗需要的雨露那样去滋润他们,他们会象其他青少年一样健康地成长,也一定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