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第一篇(2865)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重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
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
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
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设计2:(知识导入)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
(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设计3:(对比导入)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
设计4:(激发兴趣)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
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
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首次朗读,初步感知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学生明确:伟大坚强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人生》主题下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境,体会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上存在一定难度。在课堂上,我通过举例和情境创设,尽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这两个概念,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习了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面对苦与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中苦与乐的奥秘。
举例:如作者在课文中提到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吃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掌握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3.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
3. 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苦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最苦与最乐》中的核心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2. 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结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理解与内化。
2. 议论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1)提问互动:"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贫穷、失败、还是老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梁启超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他的观点。
"(2)情感引导:"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苦乐的感受也不同。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责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背景介绍与课文概览(1)作者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常常饱含哲理,影响深远。
《最苦与最乐》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了我们的教材,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思想世界。
"(2)课文概览:"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他通过自己的见解,引导我们思考责任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还要学会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苦难与快乐,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课文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对人生的理解还不够成熟。
通过对《最苦与最乐》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拓宽视野,增强对人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生的苦与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难点:如何从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生哲理。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生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最苦与最乐》课文。
2.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人生苦与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有哪些苦与乐?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苦与乐?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最苦与最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人生经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黑板和粉笔呈现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生哲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人生苦与乐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a.根据课堂所学,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写一篇关于“苦与乐”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巩固修辞手法的学习。
b.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巩固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c.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课堂互动性。
3.课堂活动:
a.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苦与乐,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当面对困难时,你们是如何克服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苦与最乐》,将会带我们思考苦与乐的真谛。”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苦与乐的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b.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苦与乐的价值观展开辩论,锻炼思辨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苦与乐进行深入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负责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苦与乐进行深入思考。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刻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解。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生活中的苦与乐。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苦与乐。
(2)提问:你们觉得生活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2. 讲解:(1)讲解文章的基本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的苦与乐,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后作业1. 请根据文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最苦与最乐”的作文。
2. 复习文章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教学方法】略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动手自学一】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者;2.课本空白处补充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展示分享一】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三、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动手自学二】这单元要求同学们学会略读,我们在《驿路梨花》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都尝试过。
《最苦与最乐》也需要同学们进行略读,完成下列内容框架图。
方法指导:请学生在3分钟内读完文章,边读边理清文章内容。
【展示分享二】分享形式: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动手自学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直接从文章中提取么?教师补充相关知识:论点即作者所持观点、看法。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论点有时有明确的语句,有时需读者去提取、概括。
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展示分享三】组织形式:教师指名学生班级展示,其余同学补充。
预设: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四、感受本文说理特点。
【动手自学四】在梁启超看来,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大家认同这个观点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观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就心悦诚服呢?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找找文章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展示分享四】组织形式:各小组合作探究,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预设:①排比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②举例论证:易于读者接受。
③引用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五、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作者观点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查找文章中的一些生词和难句,小组内交流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思维的深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最苦与最乐》;2. 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视频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增强课堂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生中经历的苦难与快乐,以及如何面对苦难和珍惜快乐。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人生中苦难和快乐是并存的,不能只看到一方面。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人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压力。
他们对苦难和快乐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苦难与快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苦难与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
2.相关案例资料: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会分析文中情感、态度和观点的表达方式。
掌握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感受文中人物的苦与乐。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乐观和坚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文学魅力。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背景支持。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圈出生词和难句,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使用词典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阅读中的困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文学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交流,形成多元化的观点碰撞。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感受和经验。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开展相关的文学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
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教学重点
-文本理解:学生需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例如,作者在艰苦环境下如何找到学习的乐趣,这种情感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
-语言运用: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和表达方式,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在苦中求乐,这是课文传达的重要思想。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迅速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精髓,而有些学生则对这种情感转变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苦与乐的思考,效果不错,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并不深刻,这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的地方。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选取课文中典型的句子,如“最苦的是心头的那一份沉重,最乐的是心头的那一份轻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对比修辞,并解释其表达效果。
-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在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时,如何借鉴作者的态度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1.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了解文章主题。文段落,了解作者通过典型事例、生动描绘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4.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作者讲述自己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最终取得成绩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最苦”与“最乐”。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设计(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苦难中寻求乐趣,在快乐中品味苦难的经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扰和压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挫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找到生活中的乐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学会在苦难中寻求乐趣,在快乐中品味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2.教学难点: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情感。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初步理解作者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苦难中寻求乐趣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6 课《最苦与最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得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
文章逻辑严谨,论述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所阐述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明白尽责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2.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责任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文的标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苦?什么是人生的最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关键词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联系文章观点。
例如: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如何尽到这些责任。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责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责任。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苦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苦与最乐》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关于课堂导入,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苦与乐,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够放松,未能完全打开心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学生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而另一些学生则在理解上存在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但我觉得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还需更加细致、生动,以便让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
-道德观念:将课文中的人生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等,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苦与最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感到特别苦或特别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生苦乐的奥秘。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旨,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成语、俗语,并能正确运用;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一)谈苦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论乐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最苦与最乐
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了解本文作者。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
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
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
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
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文体
知识
议论文(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
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
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
论证。
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读准
字音
辨清
字形
理解词语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新课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精读第3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4.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这些引用说明了什么?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了“人生当勇于负责”。
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6.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尽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
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7.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严谨。
2.凝重的语言风格。
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
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3.巧妙地运用排比。
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自然流畅。
本文中作者对于排比的运用,不仅多,而且用得巧妙灵活:不强求句式的表面整齐,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
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1.责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责任是每节课上回应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思考,责任还是每一次考试考出满意的分数。
2.责任是早晨离开家时给父母一个平安的承诺,责任是每天回到家给父母一个感激的微笑,责任还是懂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方法指导:
词语指代的内容
首先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指示代词是起指示和称代作用的词。
所谓指示,即指明上下文或语境中存在的人或者事物。
所谓称代,即用指示代词来代替上下文或语境存在的人或事物。
指示代词起指示作用,都是作定语或状语;起称代作用则可以作定语、主语、谓语、宾语或补语。
素材积累:
梁启超重视儿童教育
梁启超极为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所以,在《论幼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问题。
他对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先进的儿童教育方法充满了赞美之情,认为循序渐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中国当时的未尝识字即先授经,未尝辨训、造句即要作文的儿童教育程序无疑是本末倒置。
正是痛感于当时的儿童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戕害,梁启超为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拟定了一个功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