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自己的孩子出生,我开始学会分析孩子的思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我发现孩子从认识周边的事物开始,就已经开始接触数学知识,但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考虑这个问题。孩子进入小学学习了六年数学,可以说解决一般问题还是有把握的,但在生活中你就会发现,多数孩子学了不会用,只能是就题论题,而不能灵活的解决身边的问题。例如,不会进行实际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不会在超市合理购物;不会进行合理搭配;不会进行一些创意图形的设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这种学不能致用的结果,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在进行数学的同时,我也在深思其原因,总是觉得说的和做的是脱节的,要真正做到学用结合,符合大纲要求,很是不易。在教学时,我的设计一般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理解能力,觉得用这种思想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下面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教学要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

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利用经验、潜能进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内容以书本为准,偏离学生的生活,教学形式单一,与孩子所要求的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想去甚远。为了适应课改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能从生活素材中去开发和利用可以用于

教学的资源,使数学教学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首先,我认为教师应是个有心人,要善于从生活中收集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素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如教学《统计》时,我结合孩子身边的一些事物,像同学喜欢的玩具后课外活动,全班同学

的体重,喜欢任课老师的同学人数等,让孩子们通过不同方式,自己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事干,只是分工多少的问题,大家都参与了,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在生活中探索知识的主

动性。其次,从教学方法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从一开始就应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由于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开题不能吸引孩子,他们开小差,后后面讲解重点时,孩

子的思维已经在天空翱翔,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觉得上课时教师营造好的教学氛围是很重要的,例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这一课时,我利用身边的一些白色污染的场景图片,加上课件中的声音效果吸引他们,让孩子们看到了自己平时不注意的生活细节问题,体会了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这不但这激发了孩子好奇的

天性,有了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欲望,也可以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生活

问题的习惯,为这节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活用,开拓学生思维

新课改中,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创新的一面。也只有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

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改投换面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第四册《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时,书上的例题死板,没有新意,如果教师再去讲解,学生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上这节课时,我提前进教室,上课铃响了,我大声数进教室的学生人数,让同学猜我这样做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堂上我将例题改为:上课铃响了,教室里原来有7人,老师发现先进来12人,又进来16人时,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全班都到了吗?巧妙的设计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我认为教材只能作为教师达成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媒介,起着一定的“例子”的作用,既然是“例子”,当然例子可以很多,非一本教材所能涵盖、替代。新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能走出教材的框框,自由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活用教材,也就是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进行实际的调整、增删、变动、加工,从而使教材拓展出新的内容。

三、动手实践,提高活用能力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由此,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发现生活现象,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高实

践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利用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才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少认识,而且重量单位

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数学信息。在

学习《克与千克》时,课前我让学生带西红柿、土豆、盐、苹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每组有独立的秤,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课堂中明确学习要求,小组内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每个人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得到需要的数据。在动手中发现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克和千克的关系,感受到课本里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同时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觉得在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并能引导孩子合理的利用身边的数学资源,在探索中发现知识,在应用中消化知识,才能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才能使数学学习的意义有实际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