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篇)
篇一:《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1导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
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
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
(教师书写课题)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1复述课文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
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生:第3、4自然段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5篇)《风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
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__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
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识记字词读一读:堕憔悴荡漾瑟缩什物解释: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肃杀诀别(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读与思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
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
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__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
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
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风筝》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二)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听一首风筝相关的歌曲。
(2)教师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激发学生对于风筝的兴趣和想象力。
(3)导入问题:大家知道风筝是什么吗?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有什么形状?2.听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风筝的发明人是谁?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风筝有哪些种类?3.课文深度阅读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现风筝的起源并理解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词汇的意义。
(2)学生反复读课文,检查理解。
4.词汇扩展与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种类和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汇。
(2)学生讨论和整理相关的词汇,如"Lantern kite"、"Sailing kites"等。
最新风筝教学设计方案及反思(7篇)
最新风筝教学设计方案及反思(7篇)风筝教学设计方案及反思及反思篇1活动目标:1、了解、欣赏风筝,感受各种各样的风筝色彩与形态的美,运用多种形式来表现风筝的美。
2、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初步了解放飞风筝的科学原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体验相互合作的快乐,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感情。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6、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重难点: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形式来制作和装饰风筝。
通过尝试和调整,将自制的风筝放飞到春天的大自然。
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环保袋、广告纸、颜料、细竹篾、风筝线等2、知识储备:欣赏过古代和现代风筝,以及外国有代表性的风筝。
3、课件准备:风筝制作ppt、音乐《三月三》活动过程:1、回忆欣赏过的风筝。
(1)“小朋友,你见过什么样的风筝?”幼儿回答。
(2)教师介绍中国的四大风筝产地是:北京、天津、潍坊、南通。
(3)欣赏20__年潍坊国际风筝节的视频盛况。
教师小结:风筝有佷多种,它们造型不同,有人物的、动物的和几何图形的;材料不同,有木头做的、纸做的和布做的;图案漂亮,色彩亮丽。
有平面的风筝,也有立体的风筝。
2、欣赏风筝的制作过程。
(1)孩子和家长一起看PPT,了解风筝的一般步骤。
教师概括:设计和装饰风筝的图案——扎骨架——提线。
幼儿和家长自由选择,组成小组。
如水粉组、布艺组、彩纸组(2)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风筝的图案以及选用的材料。
(3)家长和孩子一起自制风筝,鼓励家长让孩子发挥想象力。
教师指导:鼓励孩子在图案装饰时,可以尝试图案的对称,注意颜色的搭配。
(4)教师提示家长和孩子在制作中,注意安全。
(5)相互欣赏自制的风筝,鼓励孩子相互点评3、放飞风筝,体验成功的喜悦。
(1)家长和孩子一起将风筝带到幼儿园的操场上,尝试放飞。
(2)能飞起来的家长交流经验。
(3)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飞不高或者飞不起来?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1.材料太重。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风筝》教学设计(15篇)《风筝》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篇一:有关《风筝》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幻灯:风筝图片。
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
(幻灯: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
(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四、背景知识介绍《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精炼、含蓄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教育学生放飞心灵,拥有广阔的天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精炼、含蓄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朱自清的《背影》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预习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反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课堂讨论:(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交流预习的收获与感受,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适时介入讨论。
(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等等。
课堂小结:总结全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明白的道理:人需要游戏,需要有童年的欢乐。
同时要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布置作业:(1)反复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童年最快乐的往事或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点拨、诱导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风筝》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
生读谜语。
师:谁愿意猜一猜?(风筝)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猜出来是风筝的呢?(生汇报,师贴风筝图)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
(板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
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
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
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请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认真、专心)(2)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设计着一样东西,或是精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呢?(3)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4)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
(师在黑板写)师: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了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的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可以吗?屏幕: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
《风筝》教学案(优秀9篇)
《风筝》教学案(优秀9篇)《风筝》大班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说出风筝的不同形态。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地画出形状不同的风筝。
3、风筝的两边图形要对称。
4、认读汉字:骨架、左右对称。
活动准备:各种形态的风筝活动前组织幼儿放风筝活动过程:一、幼儿观察风筝,说出风筝的不同形态。
师:小朋友,这两天你们都在放风筝,请你说说看,你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二、讨论风筝的共同点,认读汉字:骨架、左右对称。
师:这些风筝形状虽然不同,但是它们却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教室里的风筝,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幼儿每说出一个特点,教师及时出现相应的汉字。
)三、分析风筝的图案和色彩。
师: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风筝许多相同的地方,有骨架,有一根长长的线,风筝的身体左右对称,有的风筝上的图案也左右对称,还有飘带(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汉字)。
那你最喜欢哪只风筝?请你上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小朋友分组,去看看你喜欢的风筝有哪几种颜色,有哪些图案,相互之间说一说,然后再告诉老师,好吗?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设计风筝,你们愿意吗?在画的时候要注意风筝的两边要对称,把你喜欢的图案、花纹和色彩都用上去,也可以模仿这些图案和颜色,你们会吗?画完了我请小朋友把你的风筝剪下来,贴到这幅图的天空中,剪的时候边上要留些白纸,这样风筝才好看。
好,开始吧。
四、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五、评价幼儿作品:师:今天小朋友画出了自己设计了许多漂亮的风筝,你们看,这些小朋友放着你们设计的风筝,多开心呀!他们说:中班的小朋友真能干,颜色涂得很均匀,色彩搭配得也很好,图案设计得更漂亮,小朋友,你们开心吗?那我们也去放风筝吧。
《风筝》教案篇二【教学要求】1、认识坏、扎等8个字,会写坏、松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好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松鼠吗?松鼠长什么样?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松果)对,小朋友对小松鼠还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们介绍的两位朋友里边除了松鼠以外还有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课文。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去重视。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风筝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篇1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每个人都有朋友,你有好朋友吗?(有)谁是你的好朋友?(学生自由介绍)嗯,大家都有好朋友,有朋友多快乐呀!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
(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2页,出声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大树叶里的拼音宝宝。
2、课文很长,要想读好可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一遍读,注意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圈画诞生字所带的词,然后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
读完这遍,老师可要检查读课文了。
4、请同学们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5、朗诵反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指名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在检查读文进程中正音,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6、句子会读了,这些词语也一定也一定难不住你开火车读——集体齐读读中指导:扎风筝(请同学们注意“ 扎风筝”的“扎”这个字在这里读za,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za。
它也读zha,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a,比如扎针,扎手。
跟老师再读一遍。
还有一个读音是“zhá”,挣扎。
)乐坏了受不了 (指导读好多音字“了” 小老师带读)三、1、词语读好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你们在读书的时候会不会摸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两个好朋友,他们都是谁?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2、指名说,教师板书:小熊松鼠。
四、指导写字1、指导写“松”。
(松鼠的松字是这篇课文要求写的字,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木字旁注意捺要变点,右边是个公鸡的公,注意他的笔顺,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2、出示生字“扎抓”: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飘到松鼠家门口,松树见了,一把抓住了风筝的线。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6篇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精选6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感知: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或家庭生活的。
《风筝》讲述的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情愫;《诗两首》尽兴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真挚的爱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则是讲述古时少年儿童成长的故事。
选文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既有散文、诗歌,还有小故事;既有现代文、文言文,还有翻译的作品;既有像鲁迅、冰心、泰戈尔这些中外名家的作品,也有报刊上的时文。
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从单元编排上讲,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编排顺序是精心构建的,从手足情到子女与父母情,再到一家三代情,层层推进;从家庭矛盾冲突到家庭和美温馨,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易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生活,锻炼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便于学生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
21、《风筝》教案设计学习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课文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_风筝(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风筝,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风筝制作技艺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团队合作精神,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风筝制作与放飞体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掌握风筝制作的基本技巧,体验飞天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风筝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
- 掌握风筝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 技能目标:- 学会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风筝。
- 能够独立完成风筝的制作。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 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风筝的历史文化- 介绍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种类。
- 讲述风筝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2. 风筝的制作工艺- 讲解风筝的基本结构、材料选择和制作流程。
- 介绍风筝彩绘、装饰等技巧。
3. 风筝的放飞技巧- 学习风筝的放飞场地选择、风向判断和操控方法。
- 体验风筝飞行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风筝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风筝的历史文化,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制作阶段- 分组讨论,确定风筝的设计方案。
- 教师讲解风筝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学生跟随操作。
- 学生独立完成风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3. 放飞阶段- 选择合适的放飞场地,讲解风筝的放飞技巧。
- 学生分组进行风筝放飞,体验飞天的乐趣。
- 教师点评学生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技巧,给予鼓励和指导。
4. 总结阶段- 学生分享制作和放飞过程中的感受,交流心得体会。
-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动手能力等。
- 评价学生的风筝制作质量和放飞效果。
2. 结果评价:- 评估学生的风筝制作作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风筝》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
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
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
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
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一。
教法:自主学习。
二。
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__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__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20__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
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2、学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6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6篇)《风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__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因此对于__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
本课计划从封建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所以本课由一首风筝诗导入,检查旧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从众多疑问中选出本课研究的重点:此文是如何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感情的?然后从人事景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再进行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
小结时要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未尾进行说话训练,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最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2、联系全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走进悲剧事件学生讨论,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1、态度对比,奠定悲剧背景曾经发生的那么粗暴的事一-一哥哥撕毁弟弟的风筝,这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吗?为什么?出示第三段的内容: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
篇一:《风筝》优秀教学设计《风筝》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综合实践课风筝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风筝,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风筝的制作和放飞,学生可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节课旨在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制作方法,并亲手制作和放飞风筝,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种类。
- 掌握风筝的基本结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风筝工具和材料。
- 能独立完成风筝的制作。
- 掌握风筝的放飞技巧。
3. 情感目标:- 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 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 风筝的放飞技巧。
2. 难点:- 风筝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 风筝的调试和调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各种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风筝的形状、颜色和图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风筝的历史和起源,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
(二)知识讲解1. 讲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包括骨架、布料、装饰等。
2. 介绍风筝的种类,如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等。
3. 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材、剪裁、拼接、绘画等。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风筝制作,每组选择一种风筝类型进行制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风筝制作后,进行放飞尝试。
(四)放飞与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风筝放飞,观察风筝的飞行状态,调整风筝的线度和角度。
2. 学生展示自己的风筝,分享制作心得和放飞体验。
3.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风筝制作和放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弘扬民族文化。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7篇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7篇风筝教学设计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自己创作、自己动手的喜悦。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让幼儿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让幼儿认识各种颜色及图形。
活动准备1、教室里布置“风筝”,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为让幼儿观察比较之用,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三只:一只采用的装饰材料颜色和马夹袋底色差不多,一只图案排列比较凌乱,分布不均匀,还有一只颜色深浅搭配清晰,图案分布均匀。
4、人手一只马夹袋,剪刀、胶水。
5、每组准备各种彩纸(皱纹纸、自帖纸、手工纸,泡沫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几支铅笔。
活动过程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1、教师朗诵散文《放风筝》,激起对放风筝向往。
2、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自由地与同伴交流,教师在旁随机指导。
师:“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哪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幼:我喜欢蝴蝶风筝,因为蝴蝶太美了。
幼:我喜欢金鱼风筝,我听见过年年有鱼。
师:你是因为它有吉祥的意思,而且它也很美吧!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1、出示一个图案对称的风筝。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2、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对称美能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只有充分感知风筝的对称美,幼儿的创作才有了根基)三、和幼儿讨论怎样装饰风筝面。
看着这些漂亮的风筝,你有什么想法呢?用什么做呢?出示制作好的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更好看些。
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案。
风筝教案设计(优秀6篇)
风筝教案设计(优秀6篇)风筝教学设计篇一曾丽霞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新兴中学创意说明: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
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大致会这样说: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
(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1、朗读体会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有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以“风筝”为线索,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情感。
3、感受作者与兄弟间的深情厚意;学习作者勇于剖析自己的精神。
4、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封建思想意识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教学重点:品位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和含义;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和作用,体会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以“风筝”为题,一是揭示文章写作的缘由;二是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
作者把风筝作为描述的中心对象,借回忆往事抒怀言志。
风筝是全文的写作线索,也是作者复杂情感的凝聚点。
2、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它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热风》,《坟》,《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等。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野草》,散文诗集。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3、学习生字词:蟹.(xiè)蕾.(lěi)堕.(duî)惊惶.(huáng)伶仃..(qi..(líng dīng)憔悴áo cuì)笑柄.(bǐng)什.物(shí)苦心孤诣.(yì)虐.杀(nüè)宽恕.(sh ù)4、理解生词。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由景入题,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其中“悲哀”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3——11):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一层(3、4):写“我”少年时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写“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后感到懊悔。
第三层(7——11):写“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四、教师小结: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
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压制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憧憬。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听写生字词。
2、《风筝》就是作者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是在作者已经发表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
《风筝》的含义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反映了作者自《我的兄弟》发表后几年来的思想发展进程和严肃认真地进行自我解剖的态度。
二、精读品味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1)、这篇课文回忆是一件什么事?(2)、听读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感受?2、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3、指名读1、2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3)、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4、小组讨论后,明确:(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在“春日的温和”中,隐藏着“寂寞”“伶仃”“憔悴可怜”。
照应前文的“悲哀”,又和北京的“肃杀”形成对比,说明作者的心情复杂。
为下文作铺垫。
(3)、这句话所说的春天是指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生活气息。
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三、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后,明确。
四、教师小结: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达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
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一、课文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明确:(1)、他没有风筝,就“张着小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
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明确: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明确: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
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
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5、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6、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7、为什么说“悲哀”是无法把握的?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四、品位探究:1、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
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