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泛珠三角_经济圈区域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 2005年第3期

・“泛珠三角”研究・

“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分析

◎程玉鸿

[摘 要]“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本文在阐述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战略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泛珠三角经济圈内部区域差异的多角度对比分析和层次划分,深入探讨了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的客观基础及其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泛珠三角经济圈 区域差异 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5)03-0035-05

作者简介 程玉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讲师、博士(广东 广州,510632)。

① 

指珠三角经济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经济区域是指1994年确定的开放区,包括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市和高要市。

② 

大珠三角特指香港、澳门与珠三角经济区。 2003年由广东率先提出,并很快得到其他成员积极响应的“泛珠三角”,又称“9+2”,是指以珠三角①

所在的广东省为地域中心,包括其周边的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海南8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11个地区所构成的广大地域。该地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和市场潜力巨大。九省区陆域面积达199.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20.8%。2003年,九省区户籍总人口4.5亿人,占全国的34.8%,G DP 总量39011亿元,占全国的33.3%。同时,由于经济区位、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各具特色,九省区各具相对优势。因此,若把这一地区的经济协作与港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构建“9+2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即广东及周边8省区加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必将构筑起一个以“大珠三角”②

为核心、带动辐射南中国、影响东南亚的举足轻重的共生互动型经济圈。这一地区在我国

未来经济发展中无疑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尽管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已开始由理论探讨阶段逐渐向具体实施阶段迈进,但由于“泛珠三角”概念是对大珠三角概念的进一步扩展,是在大珠三角开启我国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货币种类、不同市场化程度以及不同工业化水平的行政区域之间紧密合作、经济互动之先河的基础上,将我国更为宏观的东、中、西发展战略融入其中,使其更彰显出不同于国内现有的一般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因此,当我们对泛珠三角经济圈进行评估、思考和实施区域互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有必要在认清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的战略意义基础上,通过区域差异的分析,深入探讨经济圈构建的客观基础及其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的战略意义

泛珠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及其构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尽管这一

5

3

经济圈在概念诠释、边界界定、框架设计、战略选择等方面,尚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间,但对其所隐含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不容置疑。

首先,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大珠三角竞争力的持续提升。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与港澳经济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基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店后厂”式的区域合作模式,不仅使珠三角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20余年间获得G DP年均16.2%的高速增长;而且也使港澳地区顺利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延续了其国际竞争力,保证了回归过渡期的稳定和回归后的持续发展。[1](P9-10)至2003年,三地G DP达302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93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和58%。大珠三角地区不仅在全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竞争力最强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之一。伴随“前店后厂”模式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珠港澳三地之间已形成了一个共生互动的经济实体。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大珠三角地区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入世及

年与东盟10国自由贸易区的共建,将使其更高程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同时,CE2 P A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大珠三角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作为外向依存度最高的一个区域,大珠三角地区有可能再次率先获得各种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其他城市密集地区的奋起直追,尤其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十年来的迅速崛起,已使大珠三角地区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竞争压力显著增强,整个大珠三角地区战略腹地欠缺的弱势日渐凸显。因此,构建以大珠三角为龙头的“泛珠三角”经济圈,不仅有利于大珠三角战略腹地的培育和建设,而且对大珠三角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次,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西部后发地区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东南沿海几个发展较快的经济区的推动。大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沿海地带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拓展其发展的空间,直接把中西部若干省区纳入其辐射腹地促其发展,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战略,对于中西部若干省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从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长期发展战略分析,大珠三角地区担负着带动周边后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积极加强大珠三角与周边后进地区的经济合作,则多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将会出现,这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此外,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一国两制”。泛珠三角经济圈将为CEP A的实施提供更大的组织化的合作空间,地缘邻近优势,有利于提高港澳与内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将为港澳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我国更好地实施“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的客观基础———区

域差异分析

(一)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单要素比较

从地理位置来看,泛珠三角整体处于中国的华南和西南,毗邻东南亚。从经济地理角度看,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梯度均有省区囊括其中,同时,包括两个特别行政区(港澳)、多个经济特区市、一个特区省,区域构成非常复杂。

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人均G DP)来看(表1),2003年,泛珠三角11个地区中,从人口规模来看,以四川(8700万人)、广东(7954万人)和湖南(6663万人)人口最多,3省合计已占到泛珠三角总人口的51%以上。从国内本地生产总值来看,广东(13625.87亿元)和香港(12913.32亿元)经济总量大体相当,两者合计则占泛珠三角地区的50%以上,显示出两地在经济总量上远大于其它九个地区,居绝对优势。但人均国内本地生产总值的比较显示,11个地区中,港(189818元)、澳(146945元)优势突出,明显与其它九省区不在一个层次。内地9省区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东(17213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