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教案 -参考教案_物理说课稿.doc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各种简单机械。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力和运动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简单机械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提高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内涵,以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实验观察:安排几个有关物体运动和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5.教师讲解: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6.实践操作:安排一个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制作并测试一个简单机械。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简单机械–定义:什么是指杆?什么是杠杆?–工作原理:力臂和负载臂的关系–应用:实例介绍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说课运动和力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
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力。
对力的研究,将贯穿单元的始终。
学生们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
在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这些观点在科学理论上有的是准确的,有的是不准确的,但这是他们的经验。
根据学生的原有理解和认知水平,本单元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实际条件下,而不是在理论条件下,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的力对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等一些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将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实行感知和思考,理解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
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理解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5~7课):理解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8课):动手制作,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
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技术教育。
比如,要求安装实验器材,寻找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学习设计并自己设计制作小赛车等。
这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运动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快慢是能够测量和比较的。
2.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能够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
3.常见的力有哪些。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和力单元解读》优质说课稿
《运动和力》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参加到“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合教学”中来,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四上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解读,本次我将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进行阐述:1.单元设计概述、2.分课时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通过小车这一研究对象来了解运动状态及其收到的力以及能量的存在形式,其目标便是认识物体的运动与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在。
在研究方法上延续三年级《物体的运动》单元研究方法,就是建模,从一些复杂的情景转化为简单的情境进行研究,第二个就是能够经历项目式学习的过程,项目式学习指向的是概念性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些事实性知识,比如本单元中出现的“力”和“能量”,这是两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甚至有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都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力,力在哪里,因此如果说只是死记硬背,那是很难理解进去的,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拥有了一些顽固的前经验,有些前经验其实是存在偏差的,比如:他认为小车运动了就是有力的作用,因为他生活中见过的运动都是有摩擦力的存在,所以他看到的运动都是受力的,而他不知道当小车没有受力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然这其实是在七年级下册《运动和力》单元才会学习到的知识,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与初中知识点的衔接;还有就是他们容易认为一个物体静止时就不受力,忽略了重力和支持力,因为它看不见。
所以在本单元中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转换这些有偏差的前经验,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知道这样关于力的一些顽固经验,有很多孩子得了高中都还会错。
本单元共有八节课,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主要研究的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而且细心的老师们应该也能发现,这几课和我们旧教材没什么不一样,就是多了一课第六课《运动的小车》,尽管它的活动有相似的地方,但实际上新教材无论是在立意上还是着力点上都和之前的教材有很多地方不同,具体如何我会在后面说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运动和力这两个概念展开。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什么是运动,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的特点;同时,学生也会学习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物体、形状等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和力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明白科学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引入运动和力的概念。
2.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通过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3.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和探索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运动的描述》教学课例1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着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
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重点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用多媒体播放“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个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事件罕见,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法国飞行员真的能够抓住子弹吗?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观看完成后提问:1、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时运动的?2、哪些物体是静止的?3、他们一定是运动的吗?一定是静止的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1、首先让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完成教材上小实验:把教材平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材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回答:(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教材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桌子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通过以上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首先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力和运动说课稿_1
力和运动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稿1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__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力和运动的关系说课稿
“力与运动的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和亲爱的同仁:
早上好!我叫骆立豹来自车桥中学,非常感谢各位同仁及贵校提供这次晒课的机会。
本节课为八年级初中课本中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节课是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地位十分重要。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教学第一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节课重点为两大块:1.力的作用效果。
2.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节课难点也有两块:1.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2.非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本课第二环节“自主学习”中我根椐教材设计了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的实例体会力的真实存在和它作用效果。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
本节课的第三环节我设计了“讨论探究”,让学生感情升华,互帮互学,在评价学生方面我使用了激励法。
本节课的第四环节我设计一些难点的解析,在老师帮助完一些难点问题的思考。
本节的课堂检测我设计在课内批改订正。
本节课最后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了一个“失重状态下的水滴受力的研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并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支持和聆听。
八年级物理-力的说课稿
《力》说课稿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力》,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力的概念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这节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因为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所以力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的深层含义。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力的定义及性质。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力的受力分析及更高的与力有关力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的学习习惯。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4、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对生活中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行区分。
做好施力物与受力物分析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1、情景化教学,这是弗莱登塔尔的观点。
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的理解知识。
依据《课标》要求,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更直接的呈现力性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各种性质。
3、直观性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具呈现了力的性质。
这种直观性教学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物理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物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力与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三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部分是给常见的交通工具、动物等运动速度排序;第三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四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整节课用运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给运动速度排序等,从量化的角度去描述运动。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动并不陌生,从每天自己做的运动到身边各种物体的运动,运动有快有慢,而"速度"则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测量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时将运动与能量建立联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理学概念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存在严谨性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矛盾,小学科学的教学既要保证概念的严谨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材用较多证据和资料,以测量活动和分析活动为首相接的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将来中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速度的意义并能够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难点∶测量并计算走路的运动速度。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稿1一、课程标准分析学校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表达的:“通过常见实例或试验观看,熟悉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学问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行能在一开头就完好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同学从熟识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同学对其共性的思索,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互相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识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转变运动状态和转变物体样子),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同学渐渐地熟悉力.二、教法分析本节教材中学问的获得都是以同学熟识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同学的生活阅历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看法价值观方面培育同学的探究爱好.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留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试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同学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留意订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熟悉.在熟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详细内容,知道物体样子发生改变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改变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三、学法分析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试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熟悉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四、教学目标睇学问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互相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五、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试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洁描述出所观看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熟悉.(2)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六、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和活动,培育同学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加物理学科的观看、试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育同学严谨、规范的科学看法.重点:力的概念.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力和运动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班级物理下册。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运动和力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难以准确表达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
2.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和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实验探究:安排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等。
4.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5.知识总结: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单位等知识点。
6.课堂练习: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3篇《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牛顿第必须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
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①牛顿第必须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梦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梦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明白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本事。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明白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意义.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3.理解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一样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提高的不竭动力.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四、教学设计经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必须需要力来维持吗”.经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
专题《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麻城市第二中学龚知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是来自麻城二中的龚知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轮复习专题《力和运动》。
一.考查的特点和命题趋势分析(一)专题地位在新课标考纲中,力和运动有16个考点,9个Ⅰ级要求,7个为Ⅱ级要求,从近几年的各地高考物理试题来看,本专题知识所占比重在25℅左右,可见本专题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二)考查特点1、加强了对牛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
如物体在水平面、斜面、竖直平面上的直线、曲线运动,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传送带模型的应用等,命题方式是从基本概念、定义入手,考查学生挖掘问题,构造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如2011年高考浙江理综卷第14题、安徽卷第14 题、福建卷第18题等。
2、试题题型多变。
旧题、陈题、常规题频频推陈出新、出奇制胜,多数与信息、图象相结合,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第15题,将直线和曲线运动综合在牛顿第二定律知识上;第21题利用图象考查摩擦力和牛顿第二定律。
3.试题注重联系实际,如以交通、体育、人造卫星、天体物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为背景,重点考查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能力。
如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18题、四川卷第19 题等。
(三)命题趋势预计今年高考,本专题依然是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其中卫星导航、天宫一号(对接技术)、体育运动、科技与生活、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热点因给予特别关注。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于受教的对象,我选择的是我校一般的学生)学习基础中等偏下,经过一轮复习,他们对本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具备了初步的应用能力。
但是由于长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的认知习惯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式学习,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采用机械记忆题型的方法,做题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
尤其是对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表现为读不懂题,无从下手,进而望之生畏不敢动手。
物理说课稿3篇
物理说课稿3篇物理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
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的认识。
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利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不错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
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明确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运动与摩擦力一等奖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一等奖说课稿《运动与摩擦力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运动与摩擦力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力和运动说课稿
《力和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对八年级《物理》中《运动和力》课程的复习。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的基础,更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对学生进行力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本节课进行复习的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最简单情况,是在学生学习力、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无论是牛顿第一定律还是二力平衡,均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物理知识设下伏笔,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教材特点及相关的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现对本节课制定以下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惯性定律;知道惯性,能解释一些与惯性有关的简单现象。
②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
•③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④能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领略物理规律中所蕴涵的科学真谛;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有两个:①惯性及惯性现象的解释。
学生对生活中物体出现的惯性现象只是感性的认识,推断能力也仅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并没有完善,无法用物理的规律来理性的分析。
因此,如何利用惯性这一物理来规范的解释惯性现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受力分析和以后学习其他相关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分析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
学生对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往往无从下手,所以运用二力平衡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全国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全国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1. 说课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讲解《力的作用》这一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力的作用方向和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与分类。
- 力的作用方向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力的分类和特点。
- 理解力的作用方向的概念。
3. 教学准备- 教案、课件、黑板、粉笔。
- 实验装置和物体。
- 学生练题和作业。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场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讲解力的概念与分类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并与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使学生理解力的不同表现形式。
(3)实验展示通过实验装置和物体,进行力的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并观察力的方向和方法。
(4)讲解力的作用方向和方法结合实验展示结果,讲解力的作用方向和方法,强调不同力的作用方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练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练题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解答疑惑,并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力的概念与分类、实验展示、讲解力的作用方向和方法、练与讨论等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特点,提高应用力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和探究,加深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为全国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的内容。
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谢谢!。
《运动与力》说课稿
《运动与力》说课稿第一篇:《运动与力》说课稿《运动与力》——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谈谈我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导交流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家知道,约400年前,牛顿的三大定律的横空出世,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而这400年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突飞猛进的知识爆炸时期,可见牛顿三大定律在物理学乃至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将所有力学看做一座高塔,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高塔的奠基石。
而在牛顿三大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由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引领学生走进运动和力的世界,在这里,学生是否领会牛顿第一定律,更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力学课程的理解与学习。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前后联系:在学习第八章之前,学生对于运动和力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具体体现在八年级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
我们来看看这两章的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总共4个小节。
第七章——《力》总共三个小节。
不难看出,这两个章节,一个是介绍运动的相关知识,一个是介绍力的基本概念和两种常见的力。
接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第八章——《运动和力》。
在这一章节中,总共3个小节,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
容易看出,这一章节中,学习内容包括一个定律,一种分析方法,以及另一种常见形式的力。
而在学习了第八章——《运动和力》之后,学生将进入到第一个处理实际问题的章节,也就是第九章——《压强》。
这里,我们也来看看第九章的具体情况:第九章分为4个小节,在这一个章节中,都是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力学落在了处理实际问题的层面上。
第八章正是在这样基础上开始的。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更像是一座桥梁将力学与运动学联系起来,也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和运动》说课教案|
参考教案_物理说课稿
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
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
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
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
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