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课程论(下)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考题-__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教育学考题-------------------第七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分,共40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分,共20分)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C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02.4)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 。
(02.4)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3.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 D ) (02.10)A.赫尔巴特B.裴斯塔洛齐C.夸美纽斯D.亚里斯多德4.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A )的论争。
(02.10)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5.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 )。
(03.10)A.泰勒B.罗杰斯C.布卢姆D.布鲁纳6.课程的一般结构( A )。
(03.10)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7.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D )。
(03.10)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8.从主观学习经验和客观学科教材的结合处来看待和解释课程,这是( D )的观点。
(04.1)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能力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9. 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讲究方法,这是( A )课程观的观点。
(04.4)A.人文主义B.科学主义C.知识本位D.能力本位10. 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B )。
(04.4)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11. 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A )的表现。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的理论
培养学生问题 系统性,教 已发挥现代课程
解决能力
育质量低下 最佳整体功能
7.2课程类型
•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含义
优点
缺点(问题)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坚持课程的统 一性;知识迁 移;弥补知识 间的割裂,培 养学生综合实 践能力;学生 未来就业的需 要;贴近社会 现实和生活实 际
逻辑性、体系 知识割裂; 是现代教育中的
性;易编易教 忽视学生, 两种基本类型,
易学;
脱离实践 相互对立相互补
充;
尊重学生主体 弱化教师主 根据不同需要和
性,体现学生 导地位,夸 实际情况,分别
的兴趣需要生 大儿童个人 发挥两种不同课
活心理逻辑; 经验;忽视 程不同的特点和
课程的实用性; 知识逻辑性, 作用,取长补短,
CIPP模式-斯塔夫、比姆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 缺乏价值判断,评价人员受限 综合性与形成性评价结合,为 教育决策服务
反对者模式-欧文斯
重视反对者的意见,重视评价 受打击、花费高、效率低 中多元价值观的问题
CES评价模式-加利福尼亚大学 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鉴赏评价模式-艾斯纳
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7.3课程开发
• 5.课程实施(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 5.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实施方案本身的合理性 • 课程实施中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 课程实施的管理和领导 • 教师实施的课程的能力与素质 • 评价/考试体系改革的滞后 • 各种外界因素的支持 • 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课程
1.课程与课程理论 2.课程类型 3.课程开发 4.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一、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1需要评估;2课程诊断与修订;3课程比较与选择;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5成效的判断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3.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特点;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中,易于把握。
实施条件:必须要陈述一个表达清晰的目标。
5.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特点:灵活性,多样性。
实施条件:对实际课程与教学结果的全面性考察,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
6.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以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被置之度外、这种评价也被称为"暗箱式评价"。
7.内在评价: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
8.内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9.外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实施。
10.量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11.质的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
补 充:
• 另外,泰勒还借鉴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提出 了学习情境要与生活情景具有相似性,这也是考 虑将当前社会生活作为目标确立的来源的原因之 一。 • 三是学科,泰勒认为,以往学科专家对学科教育 目标的认识过于专业化,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某 一科在普遍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
补 充:
• 关于教育经验的组织,泰勒认为应当遵循的准则 是什么? • 1.连续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 体系。 • 2.顺序性。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 面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更 广泛地探讨。
补 充:
• 学科中心课程与学生经验中心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 两者是依据不同的教育哲学取向而划分的两种课 程类型。从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有机结合出切 入,澄清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往往会趋向于把学 科中心课程对应于分科课程理解,把学生经验中 心课程对应于综合课程理解,其实这两对范畴由 于分类依据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存在着有差 异的交叉重叠关系。
补 充:
•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 目标相关的内容至少有三方面的重大变化分别是 什么? • 1、强化了课程目标意识。 • 2、各学科或领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构建课程目标体系,力求 课程目标体系完整、结构清晰、分阶段、分层次 递进,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补 充:
• 3.整合性。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 • 这些经验的组织应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 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 得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二、三大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二)人文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 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 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的结构化思想是当代学科中 心课程论的一个发展。P124 20世纪30年代,美国要素主义对进步主义的儿童 经验论持批判态度。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 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 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提出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 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的特点。
(1)以学校为开发场所;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3)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1)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1.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 精心设计的课程。 2.生成课程※(重点内容、辨析题、单选题)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产生的非预期结果。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性课程具有 一定的偶发性。
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博比特,他使用“活动分析法”对人 的经验与职业做出系统分析,并具体列举了 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 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博比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完美的 成人生活做准备,所以,课程开发得先弄懂完美的成人生活包含有哪些经验领域 (活动领域)是必须要掌握的,于是,博比特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进行了审 视与分析,得出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得学会的十大经验领域:语言活动、健康活 动、公民活动、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 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经验的分析”。
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并未公开体现为有意识的学习状 态的经验或体验。 ◆隐性课程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有意的 或无意的”。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 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观念、规范或态度。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 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贸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 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①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各门学科的要领、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并在学习种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综合课程比较容易切近生活;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三)课程编制1. 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①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依和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③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3. 课程目标(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评价的取向、模式与阶段——《课程论》
2020.05.27 《课程论》读书笔记施良方著第七章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课程评价的作用——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各种课程的相对价值、预测教育需求、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
▪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八年研究标志课程评价领域趋于成熟。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取向▪课程评价同样受到哲学观和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因而具有不同的取向。
▪克隆巴赫区分了在评价时要作出的三类决定:关于改进课程的决定、关于有关人员尤其是教师和学生情况的决定、关于课程计划管理情况的决定。
▪不同的决定会导致不同的评价方案▪比较典型的取向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取向、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一、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科学主义取向】持科学主义态度的人相信实验,而实验通常集中在结果或影响上;主张实验处理的方式——客观、精确评价的目的:了解经过实验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
评价的过程:为使评价结果具有信度和效度,必须控制变量,评价者必须采取严格中立的态度。
评价的数据:集中于学生身上,把测验分数作为主要数据,定量的数据分析比较,做出有关课程计划的决定。
▪【人文主义取向】持人文主义取向的人认为实验是无法接受的,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不能割裂开来进行研究。
主张个案研究的方式——行为与特定情境联系评价目的:理解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评价过程:将行为置于原来的情境之中、主张评价者与实际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评价者从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的角度看待课程计划评价的数据:定性的材料,通过观察、交谈或讨论获得;采用对实际情形的文字描述▪【总结】实际上很少有人采用两种极端的评价取向,一般结合使用。
二、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内部评价:评价者只关注评价课程计划本身——“这项课程计划好在哪里?”就课程计划所包含的课程内容的正确性、课程内容排列的方式、课程计划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等来评价课程计划本身的价值。
课程论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三)第一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涵义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
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依据培养目标来制定。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❶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❷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❸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①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
对各门学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但其含义模糊,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随意性。
②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表明课程过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征是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一些相对简单的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行为性目标的局限性❶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
❷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具有“还原论”取向,把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加以分解,肢解了“完整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本性。
❸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具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抹杀了对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③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强调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生成性目标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生长。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 第七章 教学方法
*
* 定义:
* 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
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 注意:
*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工作 * 指导好演示的过程 * 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带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
*
* 定义:
* 又称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教
概念辨析:示例
本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 在运用讨论法的时候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结合的方式。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
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把各种具 体的教学方法联结起来,以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的结果和 体系。形成1+1>2的效应。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前 言
[ ]
目录
第 一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概 述
第 二 部 分
小 学 常 用 的 教 学 方 法
第 三 部 分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与 运 用
壹
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1、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持续的教学行为
讲解与听讲
示范与模仿
演示与观察
教学方法概念的详解
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
* 注意问题:
* 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 * 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
*
* 8个小组,按顺序选择一种教学方法,自主扫描二维码观看教学视
频。
* 小组讨论并思考: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 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课程标)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纲准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iffll、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第一层次 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 要求,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
2.第二层次 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 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 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第三层次 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 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 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
4.课程结构的改革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 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 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一般说来,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 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三个部分。
2.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中国、苏联、日本、法国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英国、德国、美国 3.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 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 一个领域又可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在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中,有 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的提 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层次 上所作的水平分类。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 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 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 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活动。
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作为课程;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是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④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强调课程应该是反映社会需要,使学生顺应现实的社会;⑤课程即社会改造。
强调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社会文化,而是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⑥课程即学习经验。
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美国古德莱德归纳整理出五种不同的课程,主要如下:①理想的课程。
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②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③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④实行的课程。
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总的来说,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其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①大课程小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教学,教学实际上就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②大教学小课程。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教学包含课程,课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
③总的来说,课程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主要是教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学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围绕知识、儿童和社会三者展开。
1.知识中心理论(1)知识中心理论又称学科中心理论,它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其基本观点如下:①知识中心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按照知识的逻辑编排课程。
第七章 课程论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 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 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主要特征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包括:
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 境等;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 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 班级运行方式等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 学指导思想等。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 程和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 又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 是指从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出发,以学生的 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开发培育主体的内 发价值为目标,根据心理逻辑把课程编排得同生 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并偏重于使儿童掌握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 让学生从“做”中学, 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以各种不同形 式的一系列的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等。
(2)融合课程:
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 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 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 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 一门学科。
(3)广域课程:
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 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 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 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 自然科学”。
分科课程
评价:
(1)分科课程由来已久,故被称为传统课程。
(2)分科课程是今天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并将在 日后继续发展。 (3)分科课程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某一科 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4)分科课程重视教师的作用。 不足:容易忽视学生心理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关 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学生对学习易产生厌烦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教育经验
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模式中的教育目标确定
来源1 学 生 来源2 社 会 来源3 学 科
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
筛子1 教育哲学
筛子2 学习理论
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 (内容与行为目标)
例:
内容目标
一元一次方程的 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 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 应用
第七章 课程理论(下)
一、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二、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自学) 重点:
1、三大课程流派的基本主张
2、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定义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 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 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但最终无功而返。猎人气急 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很不服气地 辩解道:“我已尽力而为了呀!”兔子带着枪伤逃家后,兄弟们惊讶地问 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 “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 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牧师讲完故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 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 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要背诵的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压韵,难 度非常大。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几乎所有 的人都望而却步了。几天后,班上一个11岁的男孩站在牧师的面前,从头 到尾按要求背了下来,竟然一字不差。 泰勒牧师清楚,就是在成年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 何况是一个孩子。所以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竭尽全力。” 16年后,那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人文主义课程论
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 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 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卢梭的《爱弥尔》:
人具有自由、理性、善良的天赋,顺应发展就能成为善良的人,形 成善良的社会。重视直接经验:“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杜威: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 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进步主义教育 运动的精神领袖,有“美国人民的导师和良 心”之美誉,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理论 至今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杜威的课程哲学的核心 :经验、生长和生活的三位一体
经验:课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儿童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群体经验的一个 载体。儿童个体经验是其学习的起点,如何从儿童的个体经验中发掘有 教育意义的事例、故事和活动是拟定课程、编写教材的最为重要的步骤。 生长:课程的目标在于保护和促进生长。“生长”指儿童的个性生长和 社会性生长。生长一定是儿童出于兴趣、本能和习惯而对当前经验和活 动进行筛选、择取和排序的过程,儿童的主动性不仅要被尊重,而且其 主动性发挥的水平也应作为检查生长状况时的重要角度。 生活:生活与学科相对,其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有教育意义的日常 活动。其素材直接来源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着眼于他们的日常经验 和现有经验。第二是日常的问题解决的活动。所选择的活动,应该是围 绕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第三是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 来。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儿童内在的倾向性,从而有预见性地、循循善诱 地引导儿童展示其优秀的潜质。 经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儿童现有的、日常的活动和生活。经验总是伴 随着生活中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产生、改造或者重组。而且经验 是生长的一种展示,生长的全部过程便是儿童自我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组。
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 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 格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情意发展”与理智、 知识、理解等的“认知发展”的统一。 强调实施三类课程: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 程、自我实现课程。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有:崇尚实际, 有创造性,爱惜生命,能包容,坦诚,重公益,富幽默, 悦己信人等。具有上述特征的人是健康的人,换言之, 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自我实现的人。
一、泰勒的课程理论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年)
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原理) ——泰勒模式(原理)
泰勒模式&泰勒原理之四个问题:
确定教育目标
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泰 勒 原 理 示 意 图
选择教育经验
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教育目标?
要素主义:
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 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因此 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和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新三艺: 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布鲁纳: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一门 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是其学科的基本 结构,是组成该学科的核心,这种知识结构应成为教育的重点。
三大课程流派比较
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再造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课程目标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学校课程应该为实现个体社会化而努力,应该成为维护社会结构、 保持社会平衡的手段。
帕森斯: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 1902-1979),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 理论的代表人物。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的重点,是促进社会系统稳定与秩 序的机制。他全部理论的总倾向是强调社会体系的协调一致与社会体系的 和谐本性。 人们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按照角色规则行事。 这是社会形成稳定结构的原因,角色决定了个人按照何种方式 生活。 社会阶层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对学生的筛选实现的。 学校课程的设置,只能由权威人物、高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知识 维护生命和 健康的活动
生理学、 解剖学
生产活动
教养子女 的活动
心理学、 教育学
调节行为 的活动
历史、社 会学等
闲暇娱 乐活动
音乐、美 术等
读写算及 逻辑学、 几何学、 物理、化 学等
赫尔巴特:
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已发展人 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 经验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兴趣——数学、逻辑和文法 审美兴趣——文学、音乐、绘画; 同情兴趣——外国语、本国语 社会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兴趣——神学
布 鲁 纳 结 构 主 义 课 程 论
卢 梭 的 自 然 主 义 课 程 论 思 想
杜 威 的 课 程 论
人 本 主 义 课 程 论
近 代 代 表 人 物 洛 克
功 能 主 义 的 课 程 论 思 想
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第一,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
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全称为“后现代社会”,是
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并还将延续下去的一个历史时期,
即人们一般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
第二,后现代作为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 与文化态度
“现代”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 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 “后现代”表征为混沌、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 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 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鼻祖式的人物。“全部西方 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西方的思想, 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 非柏拉图的”。 《理想国》为其思想的标志,它集柏拉图的政治学、 伦理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于一体。
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目标
行为目标
能够说出一元 一次议程的概 念 能够说出解一 元一次方程的 一般步骤 会正确地设未 知数 能够用自己的 给出一些代数 话解释 式,能够判断 其是否是方程 能正确求得方 会应用代入法 程的解 进行检验 能根据题意列 能够用方程解 出方程 答应用题
泰勒原理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50
哲学王
哲学王
(实际锻炼)
35
研究院(辩证法)
30
高等教育(后四艺)
20
中等教育(军事训练)
军人
17
初等教育(读写算、音乐、体育)
7
学前教育(游戏、故事、唱歌)
洛克的《教育漫话》:
洛克(1632-1704),以医学为业。英国经验主义哲 学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政治的理论奠基人。
白板说:
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天赋 的智力人人平等,“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
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论是根据对 学科系统、个体心理 发展特征、社会需要 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 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 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 法体系。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 1902-1994)是一位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 家。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时领导了历时 8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课程与评 价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1934-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