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

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

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

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

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⑥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第二章1 1963年,张志公发表《论工具》一文。

发展了工具论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总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的基本概念:课程论事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4、教学论: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问题。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育实践。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语文教学与教学的发展1、奴隶社会:六艺:礼、仪、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基本特点: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儒学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2)“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

(3)、文选读本: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有清代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重点论述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论述了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课程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帮助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尽快形成语文教学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着语文课程总体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原则和方式方法等无不取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因此,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既把课程性质问题放在首位,又给以肯定而明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人们共同的认识。

阅读是读者借助语言和文本对话,写作是作者借助语言同读者对话,口语交际则是对话双方借助有声语言交流思想。

这就是说,无论读、写,还是口语交际,都要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课标”肯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所以作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在语文教育界长期积累的识字和写字经验、阅读和写作经验、口语交流经验,都是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历史的检验,多半是成熟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确定性。

这种把语文作为工具使用而总结的经验,值得珍视。

“课标”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文字技能,并追求语文知识的数量化和分解化,语文能力训练的层次化和有序化,语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以及语文学习评价的标准化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 1、课程的概念
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 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 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指导学习者的 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者的品格,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学 科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 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 传最广、历史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 “三百千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干家诗》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运用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 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15、(1)写作教学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老师在哪些方面对学生写作指导: ①写前指导: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指导,提出要求明确重点,指导
①板书课题:如于漪教《茶花赋》,只写“茶花”二字,学生 喊:“掉了一个字!”然后再加上“赋”字,并由此展开讲解内容。
②揭示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如《父子情》用象征比喻等修辞 方法间接揭示主题。 ⑶介绍有关资料:
①介绍作者,如许多作家的笔名颇具有深意,莎士比亚的英语愿 意是“挥动长矛”作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战斗风格。
(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 管理、交流以及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对于教学的含义在我国的四种理解:一是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 学两种不途径的学习;二是教授;三是教学生学;四是教师教和学生 学。) 4、语文学科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编语文课程论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

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

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功能“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

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二)能力培养功能。

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四)文化教育功能。

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

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黄淑琴、桑志军主编)知识梳理绪论1.什么叫课程?课程是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编制教育内容,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学习经验的活动。

2.中西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3.现代课程论理论的奠基者是谁?美国的泰勒4.我国第一部课程论专著是什么?陈侠的《课程论》,出版于1989年5.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6.在我国,“语文”一词始用于哪一年?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时。

7.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三老”是指哪三个人?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三老”。

第一章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如何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3.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既指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知识,更指语文课程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各有哪些特点?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教学的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二,小组合作目标(或共同的任务)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第三,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第四,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教学评价指标。

探究学习具有如下特点: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5.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是指什么?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还培养了对文化、历史和人类思维方式的理解。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修辞三个方面。

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它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学习,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修辞,掌握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学是语文课程的核心,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文学的特点和作品的内涵。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修辞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语文教学论是指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个别化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复习语文课程和教学论时,学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来复习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做一些练习题来巩固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修辞知识。

其次,学生可以参加一些语文辅导班或培训班,通过听课和参与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语文竞赛或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拼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总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生在学校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

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

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

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简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二)“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成为独立的学科,重点是教师的教(三)“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把研究的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自己学(四)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逐步重视课程研究,使语文学科自身充实发展。

(五)“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研究的“法”是指原理、法则;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

(六)“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研究的内容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七)“语文课程与课程论”时期(1997年至今)肯定了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理论,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

从“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本质的回归;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而非终极目标。

2.结合你看过的录象或课本上所了解的谈谈现代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②崇高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业务上精益求精。

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

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③具有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A 中文专业知识 B一般文化知识 C 教育科学知识④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A 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B应变能力: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措施。

C 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A 做科研型教师的需要B 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C 增添人生乐趣的需要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的由来及含义?自1904至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讲经读经、国文、国语等,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笔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填空题1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古代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文选教材、儒家经典。

3 《文选》开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先河,显示出中国文章大国风范。

4朗读法包括朗读、背诵、吟诵等。

5导读法的创造者是钱梦龙。

6、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7、作文批改坚持点拨、启发原则就要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多启发学生,点化学生。

8、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9、语文教师要“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语文: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2、语文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修习培养),在语文双基、语文能力、思想修养、品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3、文道统一:语文训练,简称为“文”,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简称为“道”,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思想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育合思想教育必须统一起来。

4、批改:教师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方向。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传统特色有哪些?答:传统的集中识字、吟诵、涵咏、感悟特色;语文基础知识合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特色;文章编选的典范性特色。

3有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答:对。

“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可循,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法”、“常式”;“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教材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知识能力基础,性格心理的差异性等因素所决定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优化组合,努力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复习参考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复习参考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填空选择1.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转义为学习路线,申引为有组织是知识体系。

2.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发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

3.中国古代《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4.在西方教育学文献中,最早实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学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教育性教学。

他把教育学置于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之上,提出和说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6.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发生在德国、苏联、日本和中国等。

7.近代以来,文化和社会飞速变迁,信息量剧增,常常强烈的要求教学改革,而要使教学出现质的飞跃,则一定要求教学内容即课程的改革。

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9.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10.中国古代的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1.在中国封建社会学校课程上都有明显反应,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12.“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

1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14.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来说,“载道”是中国古代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要求。

15.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法来说,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1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7.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课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要点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语文的本质: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

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三个方面: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2 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

6.人文教育的特点:一、民族性: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二、时代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

从而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

三、复合性。

7.人文教育的途径一、语文内容及教学主体对内容的理解二、言语内涵,即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来实话人文教育。

(完整word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复习资料绪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特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言语层面的感受与品味;➢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意蕴层面的悟解与阐释。

一、什么是语文(三)“语文”的含义•1。

语言说2.语言文字说3。

语言文章说4。

语言文学说5。

语言文化说•(四)“语文教育”中“语文"的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二)语文课程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意义为对象,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语文课程的特征:•主体性.言语性。

思维性。

知识性。

•五语文课程的目的1.涵养言语能力2.发展思维结构3.传承优秀文化4.塑造美丽人生一、语文课程目标概念•课程目标: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制定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及启示从情感行为、言语过程和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立体地建构•语文素养: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雷实《谈谈语文素养》)3.三维目标的关系•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内容、范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 3社会再造课学习、教授、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二)教学论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著:《利记。

学记》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 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3 《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 等教学方法 。

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 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 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语言文字 2语言文学 3语言文章4语言文化 5口头语和书面语 6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1.形象性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

(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

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

(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

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

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

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

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一)导入艺术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1)释题入课法。

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

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

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

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

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课件,优美的画面配上舒缓的音乐和解说,带给学生感官极大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直观导入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2.导入艺术的基本要求(1)符合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4)导入要短小精悍。

(5)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二)结课艺术1.结课设计方法(1)照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首尾相结,使教学过程前后连贯。

在收束时,结尾要与开讲时的导语相照应。

比如《荔枝蜜》,导语是:大家很害怕蜜蜂,是因为它能蛰人,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蜜蜂蛰人而讨厌它呢?在结尾时,老师说:学习了这篇散文,我们深受启发,蜜蜂蛰人是防卫的本能,正因为如此,方显它的个性和力量,更可贵的是蜜蜂能够酿蜜,为人类做贡献,因此我们要爱蜜蜂。

这段结语既突出重点难点,有照应开头,前后连贯。

(2)悬念法。

在下课前结合下一次课要学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次学习创造条件。

(3)延伸法。

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最后延伸: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走的是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但最终失败了。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小说《骆驼祥子》,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本文学名著的。

2.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1)结课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蔓不枝。

(2)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3)结课要与开讲相呼应,脉络贯通(4)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一)教学口语艺术教学口语具有以下的特点:1.规范性。

这是教学语言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

规范化的标准是普通话。

2.科学化。

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最低的标准是准确无误,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

3.形象性。

语言能使听着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

4.情感性。

教学活动总是伴着一定的情感进行的,这种情感首先用语言表现出来。

充满感情的语言不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来自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真挚的热爱,这样才能情动于衷而溢于表。

5.针对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客观需要,又要照顾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教学的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不同。

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语言表达方式。

6.启发性。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把思维的结果传递给学生,更要引发学生思考,唤起求知欲望。

(二)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有三种:1.面部语。

教师的面部语可分成两种:一是平常的面部语,这是基本的面部要求,教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是较稳定的面部表情模式。

另一种是变化的面部语,随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2.眉目语。

教师要善于以眼传神,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等不同的感情色彩用眼神表现出来。

在课堂上,教师要扩大视区,与每个学生及时的进行眼神交流,是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3.手势语。

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他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留下深刻印象。

(三)板书艺术艺术性板书符合以下审美要求:1.简约美2.含蓄美3.流动美4.奇异美5.形象美四.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凝艺术?(一)课堂提问类型1.回忆水平的提问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提问。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回忆、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准备。

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

提问常用关键词:谁、什么是、哪里、何时。

2.理解水平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思路和脉络,理解课文的主旨、内容、特点等设计的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最多,常用关键词:怎样理解、有何根据、为什么、怎么样。

3.应用水平的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知识中的难点、重点而设计的问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迁移。

提问关键词:运用、分类、选择、举例4.分析水平的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过程分解为阶段。

提问关键词: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

5.综合水平的提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的问题,训练学生把事物的各个本分、各个要素联结为整体,找出互相联系的规律性。

这类问题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常用关键词:综合、归纳、小结。

6.评价水平的提问让学生对一些观念进行判断选择、提出见解、做出评价而设计的问题。

提问关键词:判断、评价、你对。

有什么看法(二)课堂提问的方法1. 直问直截了当地问,题意明确,学生便于掌握,容易回答。

2.曲问一种迂回的问法,问在此而意在彼,本意解决甲问题,故意绕个弯,提出乙问题,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随即得到解决。

比如,《愚公移山》中,“孀妻、遗男”需学生理解,曲问: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一起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顺即解决问题。

3.逆问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刺激性强,训练学生的思维。

4.比较式提问比较事物异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

激励学生思考,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5.选择式提问就某一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学生进行分析鉴别,作出判断。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增强课堂活力。

(三)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3.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4.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5.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五. 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一)课堂氛围的调控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

课堂氛围的调控必须与教学内容的主旋律和谐一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氛围。

2.灵活运用实施调控的有效方法。

调控方法:借助导语调控,借助外部刺激调节,通过激疑诱思。

(二)课堂节奏的调控1.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语言的抑扬顿挫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一般来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内容,放慢语速,增强音量。

浅显易懂的内容,加快语速,放轻音量。

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渲染出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2.教学方式间隔变换教师可以把讲授、讨论、练习等活动按科学顺序搭配起来,使教学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练习,减轻学生的疲劳。

3.教学内容疏密相间一般来说,重点难点重锤敲,使学生精力高的集中,积极思考,体现一个“张”字。

易懂的非重点内容,体现一个“驰”字。

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奏,保持旺盛的精力。

4.节奏整体融洽和谐语文教学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构成要素搭配合理,衔接自然,疏密有致。

(三)课堂的应变艺术1.因势利导对于教学中的突发情况,教师不能回避的,可以沿着学生思维积极引导,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可以把学生的问题巧妙的纳入讲课轨道。

2.对症下药要求教师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应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抓住问题症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见仁见智课堂上常有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对这类情况,教师应保护学生敢于向教材、向权威、向老师挑战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发表“见仁见智”的看法。

六。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1.独特性。

表现为教学艺术实践中的新颖、独到、别具一格。

2.稳定性。

稳定性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3.发展性。

要求教师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学习别人,突破自己,完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七.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一)影响教学艺术风格的因素1.个性与人格特征教师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气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不仅能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重要意义。

2.认知结构主要是教师的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3.思维品质语文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的思维品质具有敏捷性、灵活性、感受性、创造性的特点。

(二)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1.模仿性阶段模仿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现实中教学艺术的典范,通常是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另一种是平时接触的、影响较深的教师,通常是自己的同事。

该阶段的特点是模仿成分多,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2.独立性阶段独立性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

在该阶段中,教师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