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4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孔子其人1、早年生活贫穷艰苦(1)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3岁丧你,家道中落,母子俩从陬邑迁到鲁城的阙里。

幼年的孔子常常学习摆设礼器,施行礼仪,以此作为游戏。

16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辞世。

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放牧的小官)。

(2)尽管早年生活贫穷艰苦,但他一直为学不倦,并且有虚心求教的精神。

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0岁时,他已精通礼、乐、御、书、数六艺。

由于孔子博学,有人向他学,于是他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4
3. 儒家文化:理解儒家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4. 孔子思想的核心:掌握孔子关于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如其“君子”理念、“礼治”思想、“中庸”之道等。
5.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如其对个人修养、社会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九.板书设计
1. 孔子的生平
- 出生与背景
- 教育经历
- 政治生涯
- 影响与贡献
2. 孔子的教育理念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温故知新
3. 儒家文化的核心
- 仁、义、礼、智、信
- 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4. 孔子思想的核心
- 道德:仁爱、诚实、忠诚
- 政治:仁政、礼治、中庸之道
- 哲学:中庸之道、平衡与适度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在本节课中,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PPT、视频、音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孔子的生平和教育理念。同时,利用在线工具,如讨论区、问卷调查等,方便学生实时交流、分享心得,提高课堂效果。
此外,还将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如《论语》、《史记》等,以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为课堂讨论和作业做好准备。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我提出的问题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下次我可以尝试提出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其次,在讲解儒家文化和孔子的基础知识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讲解过程中更加详细地解释相关概念,并运用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孔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二第一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二第一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要求: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创立儒家学说、兴办私学的简要情况;了解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及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投影: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

孔子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

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教案新选修4

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教案新选修4

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新人教选修4)【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生平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青少年时代•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高中历史 2.1《孔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2.1《孔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2.1《孔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自主学习】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学习礼乐(15岁):苦研《》《》《》《》,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为己任。

2、讲学收徒(30岁):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生涯(51岁):在鲁国做中都宰,后官至司寇。

为了实现恢复社会的理想,他试图加强,削弱,抑制,结果失败。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除《》,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意义。

2、内容:(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 ”,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就是,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主张以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 ”,要恰到好处“ ”。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孔子开创,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 ”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一、教学背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本教学案例以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儒家文化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并启发学生反思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文化的发展背景和社会背景,掌握儒家基本思想和修身、治国、齐家治国的理念;2.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教育和政治活动,掌握孔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以及孔子的历史地位;3.体会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反思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孔子的形象图片或视频进入话题,让学生感受孔子的超然气质,激发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好奇心。

2.讲授1.儒家文化(1)儒家文化的发展背景和社会背景。

(2)儒家基本思想:仁爱、诚信、忠恕、礼善、正直、谦让。

(3)修身、治国、齐家治国的理念。

2.孔子(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仁、礼、中庸。

(3)孔子的政治活动。

(4)孔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3.案例分析以孔子的思想为切入点,结合典型例子进行案例分析。

如“仁爱”可以结合《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例子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和儒家文化的实践活动。

4.课堂练习设置课堂小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实践价值。

例如,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推广儒家文化”,并列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5.总结通过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和孔子思想,以及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同时,让学生思考儒家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反思本教学以讲解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和孔子思想,但缺乏实践环节。

因此,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儒家文化的实践活动、制定实施方案等方式更好地体会儒家文化的实际应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选修4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徐继【设计思路】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对于这个必修和选修教材都涉及的重要考点,我打算分层递进展开本课学习:(1)利用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创建历史情景,让学生知道孔子的生平、思想核心、教育主张,达到“了解”层次;(2)进行史料解读,让学生认识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达到“理解”层次;(3)透过千变万化的孔子肖像,探讨每个学生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达到“见解”层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整理“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从而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根源和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历史情景探究,史料阅读分析,合作探究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孔子对于治国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学习孔子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

【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屏幕展示)夏天读庄子,秋天看老子,冬天看孟子,春天读孔子。

(学生思考,教师阐释)炎热夏天读庄子,让人通体舒泰,飘然自逸;萧瑟秋天看老子,品味万物枯荣;寒冷冬天看孟子,养浩然正气;而在春天的时候读孔子,春天是希望的季节,读孔子可以感受到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那么孔子究竟有哪些思想?如此风靡说明了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全面了解孔子吧!(二)情景探究锻炼自身能力。

③爱好礼乐,使他坚定学习志向探寻治国之道。

(承转)(屏幕展示(提问)孔子(答案)之路创造条件。

(承转)(屏幕展示)(提问)(答案)不是!分封制衰落、士阶层崛起等。

(承转)无法在鲁国施展政治抱负的孔子,并没有放弃理想,他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理念和主张。

(屏幕展示)孔子周游列国动画路线图(提问)你觉得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答案)孔子的“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需要,不适应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高中历史《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设计2. 学科领域:历史3. 适用年级:高中生4. 教学时长: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理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主张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文化在后世的影响2. 教学难点: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儒家文化在后世的影响,如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孔子生平事迹和儒家学说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文化在后世影响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及对其理解和运用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学说的研究论文和书籍3.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4. 网络资源:有关孔子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在线资料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3. 案例分析法:分析儒家文化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应用4. 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儒家文化的影响5.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孔子庙、孔林等地,感受儒家文化氛围八、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布置简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齐全3. 网络环境:校园网畅通,便于查找和分享教学资源4. 学习氛围:营造积极向上、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程度2. 课后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3.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4.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检查是否达到预期效果2. 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3. 反思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 反思教学资源的使用,评估其对教学效果的贡献5. 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的教学准备工作提供参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主张;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文化在后世的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

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

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

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出生: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2、立志学习礼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3、试图恢复礼乐,传承礼乐文化:(1)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2)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追求礼乐的一生1、自学礼乐(1)起初学习“-----------------”,十五岁时立志学习礼乐。

(2)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

(3)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为己任。

2、三十而立:精通“--------------”,收徒讲学。

3、涉足政坛(1)先后在鲁国任中都宰和-------------。

(2)力图加强------------、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恢复-----------社会。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宣传主张,未被采纳,返回鲁国。

5、献身文教:整理文化典籍,删修《-------------》,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与旧的矛盾。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的思想:他认为,要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以“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求人们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的最高准则。

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不失于无序。

(3)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倒好处才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说课稿
1.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
2.教学难点:
(1)儒家学说中“仁”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自身成长的启示。
(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复杂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纯理论的讲述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3.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生平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孔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采用时间线的方式,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孔子生活的历史背景。
2.通过讲解、举例、引用经典文献等方法,阐述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忠等,并引导学生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如“孔子与子贡的对话”,通过故事引出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2.悬念导入:提出问题:“孔子为什么能成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教具:使用挂图、时间线、思维导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多媒体资源: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和名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特别提示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课标解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仁”“礼”“中庸”“有教无类”是他的救世方案,要重点掌握。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如何看待孔子及其思想,也是教材侧重强调的。

对孔子的考查,一个考查重点是其思想主张,如“仁”“礼”“中庸”等;另一个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情境激趣诱思】康熙尊孔右图是康熙帝南为北京孔庙题写的“万世师表”扁额。

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戊寅,上(康熙帝)次曲阜。

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

至诗礼堂,讲易经。

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

至圣迹殿,览图书。

至杏坛,观植桧。

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

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

诣孔林墓前酹酒。

【诱思探究】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康熙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希望借助儒家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延揽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满汉矛盾。

康熙帝为孔子亲书“万世师表”匾额,仅仅是从教育上对孔子进行的肯定和颂扬吗?【教材内容详解】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幼年学礼: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立志学习礼乐,后来成为儒士,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收徒办学:孔子30岁时,把后人尊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融会贯通,开始收徒办学,闻名遐迩。

3.从政失败,周游列国:孔子50岁时出任中都宰,后来他官至司寇。

但从政生涯昙花一现,此后,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4.献身文教:孔子68岁,回到鲁国,开始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高中历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
还知道哪些教学方法?
“中庸”思想的含义?
“中庸”思想的目的和进步性是什么?
完成当堂材料解析题。
巩固本课知识线索。
小组互查。
反思
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材料四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曾被称为“圣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问答,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
三、课时训练、规范答题
1.1988年,“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2.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人”、“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人教版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影响;2.掌握论述中外历史人物时要注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孔子的思想;2.如何分析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如何运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音频课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教师精选的孔子论述材料;3.讲义和笔记文件。

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或短文引入孔子,让学生预先了解孔子的基本情况,并引起他们对孔子主题的兴趣。

2.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听音频课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教师也可以选择精选的孔子论述材料,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2.2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让学生从孔子的思想中,了解到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强调孔子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

3. 探究3.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方法和技巧从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中引出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话题,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运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重视历史背景的影响;•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功绩;•从人物的言行中体现其思想和价值观;•评价人物作为人类文化宝库的贡献。

3.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实例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进行评说,强化其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子供学生选择,例如:•春秋时期的公元后期,齐国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孙子;•西周时期的贵族,周天子,太公钓鱼之人,庖牺氏之后:周公;•一个全面发展的天才,身兼学者、政治家、诗人、友谊:托马斯·杰斐逊;•一个卓越的统帅,被人们称为“美国之父”:乔治·华盛顿。

要求学生在评说时,遵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方法和技巧,并注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 1 课儒家文化首创人孔子学习目标要点难点1.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看法和政治主张及其 1. 要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中心内容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2. 研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2.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影响。

和评论。

一、追求礼乐的一世1.自学礼乐少年时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 岁时精晓“六经” ,创办私学。

2.从政失败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增强君权、削弱医生权、克制陪臣,结果失败。

3.漫游列国率徒漫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用。

4.整理文籍68 岁回到鲁国后,整理文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 特别提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波及领域极其宽泛,记录了孔子对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办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件。

[ 课中思虑 ]阅读教材P21[ 资料回放 ] ,思虑: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提示】孔子在少年时就发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拟订的,故孔子的话表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漫游列国的目的。

二、创始儒家思想1.背景(1)社会转型:春秋期间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期间。

(2)礼崩乐坏:违反周礼的行为习以为常,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孔子信心经过恢复周礼,肩负传承文化和改良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1) 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次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是办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适合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 特别提示 ]孔子尊崇周礼,恢复周礼,本质是保护风雨飘摇的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表现了其思想守旧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一致平定、和睦有序的社会场面,令人们生活平定,有踊跃意义。

历史教案人民版选修4 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历史教案人民版选修4 2-1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孔子其人1.青年时期(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2)30岁时已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2.在鲁从政(1)管理内政,任中都宰,后为大司寇,执掌治安、司法事务。

(2)夹谷之会收回被齐国强占的土地,为鲁国赢得了外交胜利。

(3)出任代理宰相职务,这是其政治生涯的顶峰。

3.周游列国(1)原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2)目的: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他的政治主张。

(3)结果:主张未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回到鲁国,放弃为官,专心从教,整理古典文献,其言论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5.因病逝世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深化拓展]孔子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原因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孔子思想,特别是周礼偏于保守,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知识点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地位西周以来随着私人讲学风气的发展,春秋晚期,孔子创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儒学主张(1)礼,即周礼,主张尊尊、亲亲、贵贱有序,还提出“正名”思想以规范人的行为。

(2)仁: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3)中庸:认为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图解历史]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知识点三孔子的历史影响1.教育(1)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促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政治(1)要求施行仁政和“举贤人”,并提出“内圣外王”的理想贤人标准。

(2)其人才主张成为中国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思想(1)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

(2)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主题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探究】史料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游说列国,受到各国君主的一次又一次面试与接待。

思考下列面试题目中孔子的答案及面试结果可能是什么?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面试试题题1: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题2:你准备用何方法治理国家?……答案题1: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国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通过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孔子的主要思Βιβλιοθήκη 观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着重讲解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如“孔子主张仁、礼、孝、忠、恕等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1.学生对孔子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全面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2.学生在分析孔子思想时,可能会出现理解表面化、片面化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儒家文化存在误解或偏见。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儒家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提醒学生关注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子思想,如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勤奋学习等。
3.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孔子相关的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3.倡导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生平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青少年时代•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齐国岁月①离鲁适齐的原因:维护礼的尊严•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②在齐国的活动:齐景公的顾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各自都要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这些政见得到了齐景公的称赞和赏识,但却遭到了齐国有些大夫特别是著名人物晏婴的阻挠和反对,他们指责孔子宣扬的那一套礼乐并不能解决齐国的现实问题。

齐景公改变了态度,对孔子敬而远之。

孔子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3、在鲁从政①管理内政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來参观,並且向他请教。

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設。

不久調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

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

以后再也没有为官。

②外交胜利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之会。

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指责齐国失礼。

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

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错误,挥退众人。

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提出,如果齐国有事出兵,鲁国必须派300乘兵车相助,否则就是破坏盟约。

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齐国必须归还强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是破坏联盟。

孔子就是这样利用周礼和自己的勇敢机智,顶住了强齐的外交攻势,为鲁国争得了荣誉和利益。

③改革碰壁夹谷之会的胜利,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于是,季孙氏便让孔子出任代理宰相职务。

孔子勤于政务,且以身作则,树立了良相形象,与季孙氏密切配合,融洽合作,使鲁国的政治形势有明显改观。

但是,当时的鲁国,定公虚位,三卿擅权,家臣控主。

为了维护国政权威,加强公室的权势,使国君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主宰,公元前498年,孔子向鲁定公提出拆毁家臣管理都邑的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质,是打着打击家臣的旗号,通过拆毁三卿作为自己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的都邑,实现抑三家而强公室。

当时,由于三卿都受到或担心家臣的叛乱,故支持孔子的堕都计划。

于是,孔子拆毁了季孙氏和孟孙氏的都邑。

但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说破要害,指出都邑是孟孙氏家的保障。

于是,孟孙氏阳奉阴违,暗中抵制拆毁都邑的计划。

鲁定公气愤之下,派遣武装包围都邑,想攻克之后强行拆毁,但却大败而归。

孔子堕三都的计划被迫终止。

④失意去鲁在孔子堕三都的计划中途夭折的时候,又接连出现了两件对他不利的事情。

一是由于夹谷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

鲁定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见孔子。

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

失意的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

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住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3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5、晚年献身文教:整理典籍、献身教育事业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条件(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随着西周统治的崩溃,周平王东迁,社会形势混乱,王室掌管传统文化学术的官吏流散到周边各国,他们所掌握的学术和某些典籍也流散到各国。

春秋后期,一些文化职事人员已不能保持世袭爵禄,于是脱离官府,散落民间,以其掌握的文化、学术知识谋生,成为士阶层。

他们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传播不同的知识,宣扬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辉煌时代。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他开门授徒,相传有弟子3000人,其中有72贤人,将其学说和思想继承与发扬,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中心的思想流派——儒家。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1)“礼”的思想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仁”的思想①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②方法:“忠恕”之道(《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4、孔子的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③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⑤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

“学而优则仕”。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