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鱼类专业知识

鱼类专业知识

嗅球 嗅茎
端脑 脑上腺 小脑瓣
小脑 迷叶
Ⅰ Ⅱ
中脑
面叶 延脑
端脑 中脑 下叶
Ⅴ Ⅶ Ⅸ Ⅹ
脑垂体 血管囊 Ⅲ Ⅳ Ⅵ Ⅷ
脊髓
感觉器官: (1)嗅觉器官:
由鼻孔、鼻腔和嗅囊构成。嗅觉敏捷,嗅囊旳囊壁 上充满成簇旳嗅细胞,嗅神经旳细胞体就在这粘膜上。 外鼻孔1对,鼻腔不与口腔相通。
(2)视觉器官:
鳍无硬刺,背鳍、臀鳍及尾鳍均连在一起,无胸鳍,使 左右鳃孔在头旳腹部相连,呈“V”形
7、 鲤形目
腹鳍腹位,背鳍一种,鳔有鳔管,有韦伯氏器,多数体 被园鳞
胭脂鱼科:口小,下位。咽齿一行,唇厚密生乳突 胭脂鱼
鲤科 2023种口裂上缘由前颌骨构成 ,咽齿1—3行,无脂鳍 如青草 鲢 鳙 鲤 鲫 鳊 鲂
3、平扁型:
背腹轴尤 其短而左右轴 尤其长。行底 栖生活,行动 较缓慢旳鱼类 属于这种体形。
4、棍棒型:
头尾轴延长,背腹轴和左右轴都很短,身 体呈棍棒状。
海马
特殊体型: 刺鲀
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部:身体最前端至最终一对鳃裂(软骨鱼)或 鳃盖后缘(硬骨鱼)。
躯干部:最终一对鳃裂或鳃盖后缘至肛门或臀鳍 前端。
称开鳔类。
–不具鳔管,为闭 鳔类,依托鳔旳 红腺和卵圆区来 调整气体容量
鳔:鳔管类(鲤鱼)、闭鳔类(鲈鱼) 大多数硬骨鱼有鳔 1、呼吸 原始鱼类(总鳍鱼、肺鱼)有呼吸功能 2、调整身体比重 在大多数鱼类是调整身体比重,控制沉浮旳器官 3)发声 大、小黄鱼 4)感觉 鲤科鱼类
4.鱼类循环特点:
1)单循环:血液从静脉窦____心房____心室 ____动脉球____入鳃动脉___鳃微血管网气体 互换---出鳃动脉---背主动脉---器官、组织--前后主静脉和锁上下静脉。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1.大黄鱼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鱼属2.鱼类的体型体轴分为三种: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4.奇鳍背鳍D 臀鳍A 尾鳍C 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8.脊柱作用。

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10.肌肉的基本单位。

肌肉细胞11.鱼类的肌肉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红肌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

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

鱼类学专升本知识点归纳鱼类学是研究鱼类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行为和进化等方面的科学。

作为专升本的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内容:一、鱼类的分类鱼类根据其结构和进化关系被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 软骨鱼类:如鲨鱼和鳐鱼,其骨骼主要由软骨组成。

- 硬骨鱼类:如鲈鱼和鲤鱼,骨骼主要由骨质构成。

二、鱼类的形态特征鱼类的形态多样,但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流线型的身体,以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 鳞片覆盖体表,具有保护作用。

- 鳍,用于游泳和平衡。

- 鳃,用于呼吸水中的氧气。

- 侧线系统,用于感知周围水流和振动。

三、鱼类的生理机能鱼类的生理机能包括:- 呼吸: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

- 循环:通过心脏泵血,维持生命活动。

- 运动:通过肌肉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

- 生殖:多数鱼类通过产卵方式繁殖。

四、鱼类的生态习性鱼类的生态习性涉及其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包括:- 栖息地选择:不同鱼类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

- 食性:包括肉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等。

- 迁徙行为:部分鱼类具有季节性迁徙习性。

五、鱼类的行为学鱼类的行为学研究其行为模式,包括:- 捕食行为:如何寻找和捕捉食物。

- 社交行为:鱼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 防御行为:面对捕食者时的逃避策略。

六、鱼类的进化和适应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其进化历程和适应性表现在:- 形态的多样性: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

- 生理的适应性:如在不同盐度水域的适应。

- 行为的适应性: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

结束语鱼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的多个分支,还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紧密相关。

专升本学生在学习鱼类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鱼类的多样性、生理机能、生态习性以及行为学,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生物是水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脊椎动物,它们具有无数令人惊叹的特征和适应性。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关于鱼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分类、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分类学鱼类分类学是研究鱼类物种分类关系的学科,根据形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将鱼类物种归为不同的科、属、种等级。

目前已知的鱼类物种众多,被分为两个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

1. 肺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特殊类群,包括肺鱼、蒙眼鱼等。

它们具有一对肺,可以在缺氧环境下换气。

肺鱼还可以通过皮肤、口腔黏膜进行呼吸。

2. 辐鳍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主要类群,包括了绝大多数鱼类。

辐鳍鱼的鳍条由软条和硬条组成,可以用于稳定和控制游泳姿势。

二、解剖学鱼类的解剖学研究对于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

1. 鱼类体型:鱼类体型各异,从小巧的倾盆大剑鱼到庞大的鲸鲨。

鱼类的体型通常会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

2. 骨骼系统:鱼类的骨骼主要由骨头和软骨组成。

鱼类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并为肌肉附着提供支持。

3. 鳞片:鱼类的身体通常覆盖有鳞片,鳞片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和感染。

鳞片的形状和结构因鱼类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鳃呼吸器官:大多数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鳃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

鳃结构复杂,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以便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三、生理学鱼类的生理学研究探索了它们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呼吸系统:鱼类的呼吸系统主要由鳃、鳃耙和肺等组成。

通过呼吸系统,鱼类可以从水中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鱼类的心脏结构简单,通常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血液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体内的血管系统供应给各个组织。

3. 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肝等组成。

鱼类学重点

鱼类学重点

1、鱼类的体型有哪些?(鱼类的体型:五种基本类型: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棒形(鳗形)、不对称形。

特殊的体型:带形、箱形、球形、海马形、翻车鲀形、箭形。

)2、鱼类的上口位、下口位、端口位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的关系(a、凶猛肉食性鱼类:口裂较大,齿尖锐锋利。

b、深海鱼类:口更大,齿尖锐。

c、温和肉食性鱼类:一般口裂较小。

d、有些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口裂很大。

e、烟管鱼等:口延长呈管状,口很小,开口于管状吻的前端。

)3.鳍条分类以及鳍式4、真皮层可分为哪三层(真皮:起源于中胚层。

多数鱼类可细分为三层,即外膜层、疏松层和致密层。

)5.、粘液的作用a. 可以减少水和鱼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鱼的游泳速率。

b. 可以减少细菌或寄生虫类对鱼体的侵袭。

c. 使鱼体润滑,不易被捕捉,或被捕后易于挣脱滑逃。

d. 能协助调节皮肤表面的渗透作用。

e. 有些鱼的粘液还具有类似明矾的净水作用,可使悬浮于水中的泥沙污物迅速沉淀。

6、鳞片的类型及分区、侧线鳞以及鳞式三种基本类型:盾鳞、硬鳞和骨鳞。

鳞片分区:基区、顶区、上下侧区侧线鳞:在鱼体两侧的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

侧线鳞的数目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

一般包括三方面: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

7、有那几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

8、硬骨鱼类脑颅分成那四个区域分为四个区域:鼻区、眼区、耳区及枕区9、咽颅的组成、躯椎以及尾椎的组成咽颅:颌弓、舌弓、鳃弓躯椎:椎体、髓弓、髓棘、椎体横突尾椎:椎体、髓弓和髓棘、脉弓和脉棘、无椎体横突11、什么叫韦伯氏器,它的结构和功能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12、什么是轴上肌、轴下肌、红肌、白肌体侧中央有结缔组织的水平隔膜将大侧肌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背部的肌肉称为轴上肌,腹部的肌肉称为轴下肌。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体被鳞片覆盖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鱼类形态学:指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机能,比较不同鱼类之间机体结构的异同,进而探讨它们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的科学4、鳍式:指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测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5、韦伯器: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角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突起称为鳃耙7、外鳃:指胚胎期或幼鱼的临时呼吸器官,从鳃部伸出,裸露在体外8、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或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部特化为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因位于鳃的背上方而称鳃上器官。

9、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

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0、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的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的不同生长带。

11、性逆转: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12、物种:指是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出新的后代,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品种:通过人工选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14、双名法:指每种生物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鱼类的生活史: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15、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16、充塞度: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17、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等一系列过程。

生物鱼类知识点总结

生物鱼类知识点总结

生物鱼类知识点总结1. 鱼类的分类鱼类属于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类,按照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两类:软骨鱼和硬骨鱼。

其中,软骨鱼包括鲨鱼、鳐鱼等,它们身体呈流线型,鳃裂裂缝,鳃盖不覆盖鳃孔。

硬骨鱼包括鲤鱼、鲈鱼等,它们骨骼均匀钙质,皮鳞具有固有的形态结构。

硬骨鱼还可以分为辐鳍鱼和软鳍鱼两类,辐鳍鱼的鳍梁中有棘刺,而软鳍鱼的鳍梁中没有棘刺。

此外,鱼类还可以根据鳍的位置和结构、鳞片的构造、颌的结构等特征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2. 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中,它们具有多样的生活习性。

例如,鲤鱼、鲟鱼、鲢鱼等是淡水鱼类,它们生活在江河湖泊中;比目鱼、金枪鱼、鲑鱼等是海水鱼类,它们生活在海洋中。

此外,还有一些鱼类能够在淡水和海水之间自由迁徙,比如鲢鱼、鲑鱼等。

鱼类的生活习性还包括洄游、甲鳃呼吸、鳃呼吸、皮肤呼吸等不同的方式。

3. 鱼类的营养需求鱼类是肉食动物、杂食动物或者草食动物,它们的食性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食物链中的鱼类将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或者其他鱼类中获得营养。

有些鱼类还会吃藻类和水生植物。

根据鱼类的不同食性,对其营养需求也有所不同。

肉食性鱼类需要高蛋白、高脂肪的饵料,其中动物蛋白占比较高;草食性鱼类需要高纤维、低脂肪的饵料,其中植物蛋白占比较高。

此外,鱼类还需要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来保持身体健康。

4. 鱼类的繁殖生活史鱼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都经历了产卵、受精、孵化、幼鱼期、稚鱼期、亚成体期和成体期七个阶段。

不同种类的鱼类在繁殖生活史中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产卵期是指雌鱼产卵的过程,雄鱼则负责受精。

一般来说,鱼类会在特定的季节和特定的地点产卵。

孵化期是指卵经过受精后孵化出幼鱼。

幼鱼期是指刚孵化出来的鱼,它们体型很小,需要依靠卵黄囊提供养分。

稚鱼期是指幼鱼长大后的阶段,它们开始进食,并逐渐长成亚成体期。

成体期是指鱼类达到成熟期,开始进行繁殖,并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

5. 鱼类的生态功能鱼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无鳃盖:最后一对鳃裂;有鳃盖:鳃盖后缘躯干(胴)部一般:肛门或尿殖孔后缘特殊: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

最新鱼类学复习资料长江大学一.名词解释1.鱼: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作辅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体被鳞片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鱼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分支学科。

3.硬刺:鳍条由左右两半愈合而成,分节,强大坚硬,末端不分支,有些鱼类的硬刺前后缘可能具有锯刺。

4.软鳍鱼类:指硬骨鱼类中的低等种类,其背鳍全部由软条组成,仅少数具有硬刺。

5.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背鳍通常具有棘。

6.鳍式: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

7.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

8.栉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鳞片后区边缘具细刺或小棘。

9.圆鳞:骨鳞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后区边缘光滑。

10.鳞嵴:鳞片表面骨质层的山嵴状隆起线,常围绕鳞焦呈同心圆状排列,称鳞嵴,又名环片。

11.生骨区:在个体的发育过程中,骨骼有一定的发生区域,这个区域即所谓的生骨区。

鱼类的生骨区包括皮肤区、水平隔膜区,背生骨隔区和膜生骨隔区、肌隔区、围绕脊索、神经管及中枢血管区、咽颅区、附肢区。

12.膜骨:某些骨骼的发生的过程中只有两个阶段,即膜质期和骨化期。

其间叶组织形成后,被硬骨细胞直接替代,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13.软骨特化:在骨化期,硬骨细胞侵入软骨区,经骨化作用,硬骨细胞逐渐替代软骨细胞,形成硬骨,这样形成的硬骨称为软骨软化。

14.韦伯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脚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15.脑颅: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脑颅是由许多块软骨骨化和膜骨借少量软骨嵌合成的一个严密的箱形构造。

其软骨化骨构成脑颅的筛区、蝶区、耳区和枕区,膜骨侧构成脑颅的顶壁和腹壁。

16.咽颅:头下部左右两侧,包裹口咽腔及食道前部,包括颌弓、舌弓、鳃弓17.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侧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

鱼类学

鱼类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呼吸系统
• 1、主要功能: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 2、呼吸媒介:水(液相-液相);氧量较稀薄且不稳定 • 3、呼吸器官:鳃、辅助呼吸器官 • 4、呼吸器官必备条件: (1)具备十分丰富的血管
(2)呼吸器官的壁膜极薄,氧气能迅速通过
(3)有一适当的“机械装置”使水能不断的接触呼吸面
1、鳃的一般构造
2、性逆转:雌、雄生殖腺转变的现象。
黄鳝:雄→雌 石斑:雌→雄
感觉与内分泌器官
感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听觉、嗅觉、 味觉和视觉器官。 皮肤感觉器:皮肤、鳞片(侧线鳞)
听觉:内耳(耳石)
嗅觉:嗅囊、嗅板 味觉:味蕾,分布很广 内分泌器官 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胰岛、后鳃腺、性腺、尾垂体
侧线鳞


在鱼体两侧,有一行(少数多行)被穿孔的鳞片,叫做侧线鳞。
侧线鳞是被侧线管通过的鳞片,每一鳞片内埋有一个短的侧线小管,小管的底部连着侧线管,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
侧线鳞
即浸润在粘液中。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 ,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侧线的作用: • • 感知作用:侧线可以感觉水流的流速,从而调整自己的游速,保持在流水中的固定位置; 听觉:能感受内耳感受不到的低频振动,对寻找饵料和逃避敌害具有重要作用;在成群徊游时,鱼类还能通过侧线及时了解到同 伴的动向,起到保持通讯联络的作用;例如:渔民在用围网捕鱼时,如果网的一角没有围好,或网的一处被冲破,那成群的鱼就 会从缺口中逃走。 • 触觉:侧线可以感知周围的物体,判断是否接近岸边或者缸壁。
2、辅助呼吸器官

鱼类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鱼类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触须:分布在 鱼头部和身体 其他部位,用 于感知周围环 境和捕食
触觉器官在鱼 类的生活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 如寻找食物、 躲避危险等
0
0
0
0
1
2
3
4
06
鱼类行为与生态习性
鱼类的行为特点
觅食行为:鱼类 通过嗅觉、视觉 和触觉来寻找食 物
繁殖行为:鱼类 通过产卵、孵化 和育幼等过程进 行繁殖
防御行为:鱼类 通过改变自己的 颜色、形状和运 动方式来躲避捕 食者
社会行为:鱼类 通过群体生活、 等级制度和领地 行为等方式进行 社会交往
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适应盐度:鱼类可以通过调 节体内盐分来适应不同的盐 度环境。
适应水温:鱼类可以通过调 节自身体温来适应不同的水 温环境。
适应氧气:鱼类可以通过调 整呼吸频率和氧气吸收能力
来适应不同的氧气环境。
适应食物:鱼类可以通过改 变食物种类和摄食方式来适
05
鱼类的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
鱼类的眼睛结 构:包括角膜、 晶状体、视网 膜等
0 1
鱼类的视力: 大部分鱼类视 力较差,但有 些鱼类如鲨鱼、 金枪鱼等视力 较好
0 2
鱼类的视觉适 应性:鱼类的 眼睛可以适应 不同的光线和 水质条件
0 3
鱼类的视觉感 知:鱼类可以 通过视觉感知 食物、危险和 同伴等信息
深海环境:深海海 域,如深海热液喷
口、深海平原等
极地环境:极地地 区的海洋、冰川等
鱼类的生理特征
呼吸:通过鳃进 行呼吸
循环:心脏分为 两个心室,一个
心房
排泄:通过肾脏 和膀胱进行排泄
生殖:鱼类的生 殖方式多样,包 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

鱼类学重点

鱼类学重点

鱼类学分类学重点1.种、物种和鱼的定义。

(第1页)2.双命名法=属名+种名+定名人的姓。

(第2页)3.模式标本:正模、副模、统模、选模。

(第3页)4.描述鱼的外形特征。

(第3页)(了解)5.如何进行鱼类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第4页)6.连续检索表:(以鲤科鱼类、非鲤科鱼类两大块给出,各8种鱼)原则:①由外到内(亚科鱼类要用到内部特征)②体形相近的一起比较。

③分类相近的一起比较。

7.圆口纲的特征。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的特征与生理特性(如寄生等)。

(第7页)8.软骨鱼纲与硬骨鱼纲各自的主要特征并比较其异同。

(第8页)9.软骨鱼纲:鲨形总目与鳐形总目的区别。

(第9页)10.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鲟形目:鲟科与匙吻鲟科的区别。

(第12页)鲟科中鲟属与鳇属的区别。

(第13页)鲟属中长江鲟与中华鲟的区别。

(第13页)鳗鲡目:鳗鲡科、鳗鲡的特征。

(第15页)鲱形目:鲥属、鲚属。

(第16页)鲇形目:鲇形目的特征。

叉尾鮰科:斑点叉尾鮰(了解)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鮠属:黄颡鱼黄颡鱼和黄颡鱼区别。

(第26页)鲇科:鲇和大口鲇的区别。

(第27页)鲑形目:银鱼科如何区别雌雄(教材第212页下方)仅雄鱼臀鳍上方有1行前大后小的鳞(臀鳞)鳕形目:鳕形目的主要特征。

(第30页)鳕和江鳕的区别。

鮟鱇目:主要特征。

(略看)(第30页)海龙目:海龙与海马的区别。

(第31-32页)合鳃目:黄鳝的特征。

(第32页)鲈形目:鮨科:鳜(翘嘴鳜)和大眼鳜的区别。

(第33页)鳜属有哪几种鱼?鳜鱼的特征。

鳢科:乌鳢与月鳢的区别。

(第33页)乌鳢的特征鲽形目:鲽亚目:左鲆(科)右鲽(科)(第33页)鳎亚目:左舌(鳎科)右鳎(科)鲆科Bothidae:两眼均位于头部左侧(偶有反常个体)鲽科Pleuronectidae: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偶有反常个体)鲀形目:东方鲀的特征。

(第33页)食蚊鱼(教材第252页)石斑鱼属主要特征(教材第265页)毛尾鱼(教材第201页)鲤形目:11亚科略看重点看鲤科(特征)鲤科:雅罗鱼亚科:青鱼、草鱼、.鯮、鳡、赤眼鳟、鳤(第21页)鲌亚科:餐条、蒙古鲌、翘嘴鲌、鲂、团头鲂、鳊(第22页)餐条与鳊的区别。

[重点]鱼类生理学资料

[重点]鱼类生理学资料

[重点]鱼类生理学资料鱼类生理学资料一、填空1. 生命基本特征:新陈代谢、适应性、应激性或兴奋性、发育、生殖2. 生理功能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3. 鱼类的必需AA 是Arg、His、Ile、Leu、Lys、Met、Phe、Thr、Trp、Val4. AA在体内的分解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脱氨基、氨基转换、脱羧基5. 反射弧的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6 哺乳类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素,鱼类主要是:NH37. 18:2w6表示该脂肪酸由18个C原子组成,分子中有两个双键,第一个双键出现在第6位C原子上。

8. 不饱和脂肪酸四类(第一个双键位置):亚麻酸(w3)、亚油酸(w6)、油酸(w9)、棕榈油酸(w7)9. 必需脂肪酸(EFA):亚麻酸、亚油酸10. 氧的存在状态:物理溶解状态、化学结合(与血红蛋白的结合)11. 消化系统的构造:消化道、消化腺12.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囊和肾小球13. 尿液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作用、分泌作用14. 生殖周期因子:光周期、温度、降雨;性腺发育由光周期和温度季节变化所调节;产卵由温度和降雨控制15 性类固醇激素:精巢组织产生的睾酮和11-酮基睾酮卵母细胞分泌产生雌二醇和17α,20β—双羟孕酮,分别诱导精子和卵母细胞生长发育和成熟16. 鱼类精巢类型:壶腹型(叶状型)、辐射型(管状型) 17.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和组织的代谢、细胞有丝分裂、软骨与骨骼的生长等。

18. 甲状腺激素是唯一含有卤族元素的激素 19. 鳃后体分泌的是降钙素20. 肾上腺髓质——嗜铬组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 21. 尾下垂体分泌尾紧张素22. 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23. 鱼类血液的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凝血细胞或血栓细胞)24. 鱼类血液循环特点:单循环、闭锁式心脏由四个部分组成: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球或动脉圆锥25. 心肌生理特征: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26.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10对、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27. 10对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嗅视动滑三,外颜听舌迷)28. 化学感受包括三种情况:嗅觉、味觉和一般的化学感受 29. 内耳(迷路):球状囊、椭圆囊、半规管、耳石功能:声音感受器、重力感受器、角加速度感受器、保持和调节肌肉紧张性30. 鱼类感光细胞: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二、名词解释1. 鱼类生理学:是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科学2. 蛋白质效率能:是指鱼体摄入每克粗蛋白后所增加的体重3. 温度补偿作用:无论测定时的温度如何,适应于低温环境的鱼比适应于高温环境的鱼有更快的蛋白质合成率4. 蛋白质需要量:指鱼体达到最适生长时所需要摄入的食物蛋白质含量5. 糖的异生作用:体内的糖通过其他物质转变而成为葡萄糖和糖,这一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6. 耗氧率:是指动物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数量7. 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最大量 8. 氧含量:每100ml 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氧的量 9. 氧饱和度:是氧含量占氧容量的比值10. 氧离曲线:就是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的百分比和P之间的关系O211. 波尔效应:当血液氢离子增加,即PH值降低时,使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降低,结果就使氧离曲线往右侧偏移。

鱼类学知识点

鱼类学知识点

1、软骨鱼类的胃多数是U型或V型。

硬骨鱼类为直管形、U型或V型。

2、性逆转最典型的例子是黄鳝。

3、卵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为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为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血管分布于卵巢上,已能与精巢相区分,但肉眼尚看不清卵粒。

为未达性成熟的性腺发育中个体所具有;性成熟个体产后恢复阶段也回复到Ⅱ期。

Ⅲ期卵巢体积因卵粒生长而增大,肉眼已可看清积累卵黄的卵粒,但卵粒不够大也不够圆,且不能从卵巢褶皱上分离剥落。

Ⅳ期为成熟期,卵巢体积和重量在本期终了时达到最大。

卵粒中充满卵黄,卵黄并逐步融合,卵粒极易从卵巢褶皱上脱落下来,卵巢膜甚薄,表面的血管十分发达。

期为产卵期,卵巢已完全成熟,呈松软状,卵粒已自卵巢褶皱上跌落,排至卵巢腔(或腹腔)中,提起亲鱼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排出。

Ⅵ期是产完卵以后的卵巢,一批产卵的鱼,卵巢呈萎瘪的囊状,表面血管充血,以后转变为Ⅱ期;分批产卵的鱼,卵巢内仍有还在发育的直、N期卵母细胞,经一段时期发育后又产下一批卵。

所以此类卵巢经短期恢复后,由Ⅵ期转变为Ⅱ期4、精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特征和I期卵巢相同,也是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呈线状或细带状腺体,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血管不显著。

Ⅲ期呈圆杆状,挤压鱼的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没有精液流出,作精巢切面时塌陷;不少鱼的Ⅲ期精巢呈肉红色。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血管显著,作精巢切面时,切面塌陷;挤压鱼腹有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随即溶散的成熟度高,此时已进入成熟期。

V期为生殖期,精巢柔软,内充满乳白色精液,提起鱼头或轻压腹部就有大量精液从生殖孔流出。

Ⅵ期为生殖后的精巢,体积缩小,外观萎瘪,经恢复后转为Ⅱ期。

不少种类精巢比卵巢的恢复期要短。

5、鱼卵的生态类型浮性卵:大黄鱼、鳓、鲐、真鲷、鲻、梭鱼、乌鳢、斑鳢粘性卵:鲤、鲫、团头鲂、鲶鱼沉性卵:卵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漂流性卵: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躯干(胴)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圆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初中生物鱼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鱼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鱼的知识点总结鱼类作为生物界中的一大类群,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生理结构、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一、鱼类的生物学特性1. 定义: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具有呼吸通过鳃、游动依靠鳍等特征。

2. 生活方式:鱼类多样,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鲫鱼、鲤鱼;有的生活在海水中,如金枪鱼、鲨鱼。

3. 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胎生和卵胎生等。

4. 发育过程:鱼类的发育过程一般包括受精卵、幼鱼和成鱼三个阶段。

二、鱼类的生活环境1. 水域选择:鱼类根据其适应性选择不同的水域环境,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

2. 水温需求:不同鱼类对水温的需求不同,有的适应冷水环境,有的则偏好温水或热水。

3. 盐度适应:海水鱼和淡水鱼对盐度的适应性不同,海水鱼体内有特殊的排泄系统以排除过量盐分。

三、鱼类的生理结构1. 外形:鱼类的身体通常呈流线型,以减少水中游动的阻力。

2. 皮肤和鳞片:鱼类的皮肤外覆盖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鳞片上的生长年轮可以反映鱼的年龄。

3. 鳃: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从水中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4. 鳍:鱼类的鳍包括背鳍、腹鳍、胸鳍、臀鳍和尾鳍,是游动和平衡的主要器官。

5. 骨骼和肌肉:鱼类的骨骼由软骨或硬骨构成,肌肉分为红肌和白肌,分别负责持续游动和快速冲刺。

四、鱼类的分类1. 根据形态特征,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两大类。

- 软骨鱼类:如鲨鱼、鳐鱼,其骨骼主要由软骨组成。

- 硬骨鱼类:如鲤科、鲷科鱼类,骨骼主要由硬骨组成。

2. 根据生活环境,鱼类可以分为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

3. 根据生态习性,鱼类还可以分为底栖鱼类、中上层鱼类和表层鱼类等。

五、鱼类与人类的关系1. 食用价值:许多鱼类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如三文鱼、鲈鱼等。

2. 生态作用: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休闲娱乐:垂钓、观赏鱼等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方式。

鱼类学复习点

鱼类学复习点

鱼类学复习点1.侧线:是皮肤感觉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构造,呈沟状或管状。

侧线是鱼类和水生两栖类所特有的感觉器官。

侧线在头部分成若干分支:眶上管、眶下管、鳃盖舌颌管、横枕管。

鱼类两侧一般各有一条,少数鱼类每侧有2-3条甚至更多。

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即浸润在粘液中。

原理: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2.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1-3椎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由前向后依次被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

鲤形目和鲇形目的最前面1-3枚脊椎骨的某些成分变异形成一组具有特定功能骨片韦伯氏器。

3.罗伦翁:呈管状或囊状,内有粘液,一端扩大为壶腹,另一端开口于皮外。

板鳃鱼类各类别的罗伦氏器的形态和分布各不相同,罗伦氏器的各项技能基本上同侧线,仅反应稍慢些。

鳐类的罗伦翁比较发达。

4.咽上器官和鳃上器官:鳃上器官是着生于鳃弓上方,由部分鳃弓和舌弓骨骼转化形成的副呼吸器官或由鳃耙组成的滤食器官。

咽上器官是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管状。

5.螺旋瓣和幽门盲囊: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形”“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幽门盲囊是从幽门胃伸出的5条幽门管进而又各分成2条中心管,接续于其侧面和腹面,此为多皱襞侧盲囊。

整个呈葡萄束状样腔向腕腔中伸展。

幽门盲囊分泌消化酶和贮藏营养。

幽门盲囊亦称肝盲囊,与其他动物的中肠腺即肝脏、胰脏相类似。

靠肠系膜悬垂于体的背壁。

6.侧线鳞:每片侧线鳞有侧线孔,能感受水的低频率震动。

侧线管或侧线管分支所通过的鳞片。

绝大多数硬骨鱼都具有侧线鳞,仅少数硬骨鱼和全部软骨鱼侧线不通过鳞片,而是直接开口在皮肤,不具侧线鳞。

鱼类基础知识

鱼类基础知识

鱼类基础知识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被广泛分布在全球各个水域中。

它们是水生生物中最多样化的群体之一,有着丰富的物种和形态多样性。

下面将介绍鱼类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及对人类的重要性。

1. 基本特征鱼类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的游动。

它们通常有鳞片覆盖全身,鳍类发达,用于平衡、操纵和游动。

鱼类的呼吸系统主要通过鳃来实现,能够从水中吸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同时,鱼类的心脏是一个两房一室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将血液循环到全身。

2. 分类根据鱼类的鳍的位置和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

软骨鱼包括鲨鱼、鳐鱼等,它们的骨骼主要由软骨构成。

而硬骨鱼是最主要的鱼类群体,包括了近30,000种不同的物种,如鲑鱼、鲈鱼、鲤鱼等。

3. 生活习性鱼类的生活习性因物种而异。

有些鱼类是淡水鱼,生活在江河湖泊中,如鲤鱼、鲈鱼等;还有一些鱼类是海水鱼,生活在海洋中,如鲨鱼、金枪鱼等。

此外,还有些鱼类是迁徙性的,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从一个水域迁移到另一个水域,如鲑鱼。

4. 对人类的重要性鱼类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经济和食物价值。

许多鱼类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如鲑鱼、鳕鱼等。

此外,鱼类也是渔业的重要资源,许多国家依靠渔业获得经济收入。

同时,鱼类还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在水域中控制着其他生物的数量,并参与水质的净化过程。

总结起来,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具有流线型身体、鳞片覆盖、鳍类发达等基本特征。

根据鳍的位置和结构特点,鱼类可以分为软骨鱼和硬骨鱼两大类。

鱼类的生活习性因物种而异,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有些生活在海洋中,还有些会迁徙。

鱼类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物价值,同时也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鱼类基础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软骨鱼类的胃多数是U型或V型。

硬骨鱼类为直管形、U型或V型。

2、性逆转最典型的例子是黄鳝。

3、卵巢的发育和分期
I 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为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为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血管分布于卵巢上,已能与精巢相区分,但肉眼尚看不清卵粒。

为未达性成熟的性腺发育中个体所具有;性成熟个体产后恢复阶段也回复到Ⅱ期。

Ⅲ期卵巢体积因卵粒生长而增大,肉眼已可看清积累卵黄的卵粒,但卵粒不够大也不够圆,且不能从卵巢褶皱上分离剥落。

Ⅳ期为成熟期,卵巢体积和重量在本期终了时达到最大。

卵粒中充满卵黄,卵黄并逐步融合,卵粒极易从卵巢褶皱上脱落下来,卵巢膜甚薄,表面的血管十分发达。

期为产卵期,卵巢已完全成熟,呈松软状,卵粒已自卵巢褶皱上跌落,排至卵巢腔(或腹腔)中,提起亲鱼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排出。

Ⅵ期是产完卵以后的卵巢,一批产卵的鱼,卵巢呈萎瘪的囊状,表面血管充血,以后转变为Ⅱ期;分批产卵的鱼,卵巢内仍有还在发育的直、N期卵母细胞,经一段时期发育后又产下一批卵。

所以此类卵巢经短期恢复后,由Ⅵ期转变为Ⅱ期
4、精巢的发育和分期
I 期特征和I期卵巢相同,也是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呈线状或细带状腺体,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血管不显著。

Ⅲ期呈圆杆状,挤压鱼的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没有精液流出,作精巢切面时塌陷;不少鱼的Ⅲ期精巢呈肉红色。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血管显著,作精巢切面时,切面塌陷;挤压鱼腹有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随即溶散的成熟度高,此时已进入成熟期。

V期为生殖期,精巢柔软,内充满乳白色精液,提起鱼头或轻压腹部就有大量精液从生殖孔流出。

Ⅵ期为生殖后的精巢,体积缩小,外观萎瘪,经恢复后转为Ⅱ期。

不少种类精巢比卵巢的恢复期要短。

5、鱼卵的生态类型
浮性卵:大黄鱼、鳓、鲐、真鲷、鲻、梭鱼、乌鳢、斑鳢
粘性卵:鲤、鲫、团头鲂、鲶鱼
沉性卵:卵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
漂流性卵: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6、鱼的体型
纺锤形:鱤、金枪鱼、鲭
侧扁形:团头鲂、鳊、鲳
平扁形:鮟鱇
圆筒形:黄鳝、鳗鲡
其他体型:河豚、海马、翻车鱼、鲽
7、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胸鳍、腹鳍
8、鱼的体长
草食性鱼类体长较长
9、鱼类发育阶段的划分
(1)胚胎期:从受精开始至孵出仔鱼为止。

此期的特点是发育在卵膜内进行,发育所需营养完全依靠卵黄。

(2)仔鱼期:从孵出开始至各鳍鳍条形成、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

仔鱼期一般为浮游生活方式。

根据卵黄囊的完全吸收与否,仔鱼期有可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两个阶段。

早期仔鱼具有卵黄囊,又称为卵黄囊仔鱼,以往称为前期仔鱼。

晚期仔鱼以往称为后期仔鱼。

(3)稚鱼期:从各运动器官发育已臻完善开始,直到鳞片开始形成至全身披鳞,体形、体色基本上已与成鱼相似时为止。

早期稚鱼一般仍浮游生活。

(4)幼鱼期:当鱼体鳞片全部形成,体色、斑纹、身体各部分比例等外形特征以及栖息习性等均和成鱼一致,便进入幼鱼期。

少数卵胎生或胎生鱼类,往往以幼鱼形式由母体产出。

(5)成鱼期:从初次性成熟开始,即进入成鱼期。

成鱼期的主要特征是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

(6)衰老期:一般指性机能衰退,体长接近渐进值,即体长生长极缓慢或几乎停止,直至死亡的时期。

10、人类养殖寿命最长的鱼:狗鱼;最短的鱼:金鱼。

11、鱼的最适温度:20~30
12、根据鱼类对温度的适应情况,可以将鱼类划分为:
热带性鱼类(暖水性鱼类):常见热带鱼类有罗非鱼、遮目鱼、金枪鱼、鲣鱼、鲭鱼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温水性鱼类:如鲻、鮻鱼、小黄鱼、斑鰶、小沙丁鱼等均属这种类型。

冷水性鱼类:如大麻哈鱼、虹鳟、太平洋鲱鱼、江鳕等。

13、根据鱼类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鱼类可分为:广温性鱼类、狭温性鱼类。

14、鱼类齿的形状及代表动物P84
15、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情况,可将鱼类分为:
海水鱼类、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河口性鱼类(又称半洄游鱼类)
16、根据鱼类耐受盐度变化的能力,鱼类可分为:
广盐性鱼类、狭盐性鱼类
17、鱼脑的分区:鱼类的脑分化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
18、鱼类年龄长短及鉴定:长度频数法、长度换算法、鱼类硬组织年轮标志法
19、鱼的食性及代表类型P318
20、鱼的发电器官P373
21、鱼类种之间关系P377
22、鱼类的繁殖方式P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