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试题:教育理论练习试卷1(笔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测试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将其选出并把其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2.教育工作的核心是()
A.教育法规
B.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3.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个重要里程碑的是()
A.私学
B.公学
C.国学
D.乡学
4.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体现出要培养()
A.公民
B.绅士
C.骑士
D.自然人
5.要改变人的自然禀赋和能力,使其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成为现实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6.教师的工作要求要循序渐进,原因是()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知识能力的不同
C.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制约
D.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A.联系与静止
B.全面与片面
C.整体与部分
D.普遍与特殊
8.“四书五经”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其中“五经”包括()
A.《诗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诗》《书》《礼》《易》《春秋》
C.《诗》《书》《易》《论语》《孟子》
D.《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
9.同一课堂中,有的学生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心不在焉,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差异。
这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发展得作用。
A.遗传
B.学校环境
C.社会环境
D.个体活动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
A.学会共同生活
B.学会学习
C.学会合作
D.学会工作
11.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定势,称之为()
A.学校规章
B.学校仪式
C.学校文化
D.学校制度
12.以学生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课程理论是()
A.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C.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D.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3.校园文化在课程上属于()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4.提出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论是()
A.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B.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D.赫尔巴特的传统化教学理论
1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6.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复式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制
17. 某同学主动板演解题,可是解错了,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肯定他勇气可嘉,该老师运用的是()
A.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
D.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答案:
18.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一种()测验。
A.常模参照性
B.标准参照性
C.总结性
D.发展性
19.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做出能动反应。
这种教育方式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C.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在交往中形成品德的规律
20.皮亚杰在儿童的观察中发现了“集体的独白”现象,即在团体中,每个个体都在高兴地谈论事情,但仔细听却发现他们之间并没有实际的交流和互动的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个体处在认知
发展的()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21.某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还鼓励学生通过“我和爸爸比童年”活动,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该教师运用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22.如果我们想建立某种条件反射,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同时呈现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
B.先呈现中性刺激,紧接着呈现条件刺激
C.先呈现无条件刺激,紧接着呈现中性刺激
D.先呈现中性刺激,紧接着呈现无条件刺激
23.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帮助学生完成无法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支架式教学
B.探究式教学
C.情境性教学
D.感染性教学
24. 一次考试,小兰由于发挥失常,班级排名降了 13 名,为此她十分难过。
班主任张老师
将她叫到办公室,对她说:“小兰,考虎也会有打吨的时候,一次考试的成绩而已,你不要太
在意了。
”对于张老师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考试失利归因于任务难度,既安慰了小兰难过的情绪,又激发了了她的学习动机
B 将考试失利归因归因于运气,虽然保护了小兰的自尊心,但不利于激发她的学习动机
C 将考试失利归因于小兰的努力程度,有助于发她的学习动机让她下次考试更加努力
D.将考试失利归因于小兰的自身能力,虽然有助于她正确地认识自己,但不利于激发她
的学习动机
25.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衡量人际关系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是双方的()
A.交往次数 B 心理距离 C.行为表现 D.互惠程度
26.按照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问題都与个体的()
有关系
A.教育环境
B.价格特征
C.早期经验
D.遗传因素
27.1 岁 8 个月的东东想给爸爸吃苹果,会对爸爸说“爸爸,果果,吃”,并把苹果递给爸爸。
这表明这个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A 完整句 B.单词句 C.电报句 D.简单句
28.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垂直迁移的定义,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垂直迁移的案例是( )
A.对“石”字的学习可能影响“磊”字的学习
B.汉语拼音的学习会影响英语音标的学习
C.校内形成的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会影响校外的劳动表现
D.“三角形”概念的学习会影响“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微念的学习
29. 新课程改革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颁布的时间()
A.2001
B.1999
C.2002
D.2006
30.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把其代码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新课改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自主
B、合作
C、创新 D独立
32.学校的产生需要一些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A.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整理达到了一定程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
递成为可能
D.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3.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包括( )
A.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B.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
C.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D.意义识记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
34.下列选项中,体现能力水平差异的有()
A.有的人是天才,有的人是弱智
B.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C.有的人擅长音乐,有的人擅长美术
D.有的人智商140,有的人智商110
35.下面有关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学习逐步成为其主导活动
B.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C.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D.口语学习的关键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6.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37.班级授课制有哪些优点?
38.述桑代克的失误说对教学的启示
39.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0. 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
41.简述遗忘规律,避免遗忘的复习方法主要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在讲解完“颗颗穗粒多饱满”这句话之后,小王老师要求小学生用“饱满”这个词语造句。
有的学生说,“麦子”讲解“颗颗穗粒多饱满”这句话后,斯霞老师要学生用“饱满”这个词造句。
有的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
有的学生说“豆角长得饱满”。
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胸脯略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她问学生:“这是不是精神饱满?”学生齐声回答“是”。
斯霞老师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精神怎么样?”同学们也挺了挺胸脯,坐得端端正正,学生由此理解和掌握了“饱满”这个词。
以上教学片断中,斯霞老师应用了哪些教学原则?贯彻这些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43.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围观。
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出脖子也看不到,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
下课铃声响了,准备的PPT还没有翻完。
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都没听清,而且有的PPT背景上浅色字很模糊。
”
(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5分)
(2)联系案例,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2.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局域主导地位。
3.答案: A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原本在宫廷专门掌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纷纷流落出走,其中一部分人成了诸侯的学官,但也有一部分人流落民间,这些人中的有识之士就以个人的身份授徒讲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初出现的私学。
私学的出现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个重要里程碑,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答案:D 解析: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主张教育目的要培养自然人
5.答案:B 解析:教育的经济功能之一是能再生产劳动力。
6.答案:D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7.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
8.答案:B 解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内容,“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9.答案:D【解析】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0.答案:A解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
11.答案:C 解析: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定势,称之为学校文化。
12.答案:C【解析】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把儿童的发展放在首位。
13.答案:C【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校园文化不在
计划之内,但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属于隐性课程。
14.答案:C【解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情感教学理论这一流派的代表。
15.答案:D 解析:“三基”指的是读、写、算
16.答案:D 解析: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17.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老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18.答案:B 解析: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有明确的分数线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
19.答案:A 解析: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是指个人将社会的道德转化为自身的品德,需要通过自身发挥自我教育能力,积极主动转化。
20.A【解析】皮亚杰认为出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征表现有自我中心性(中心化),就是指儿童往往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就会出现“集体的独白”现象。
21.答案:D 解析:知行统一原则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C【解析】略。
23.A【解析】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
必要工具,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并且为学生提供探
索该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该框架应
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4.B【解析】把考试失利比作老虎打盹是将考试失利归因于运气。
25.B【解析】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衡量人际关系好坏最重要的指标。
26.C【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他发现并相信,神经症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所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27.C【解析】电报句是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它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然比单词句明确,但表现形式却是断续、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所发的电报式文件,故通称为电
报句。
28.D【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29.答案:A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2001年正式实施。
30.答案:C 解析: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二、多选题
31.答案:ABC 新课改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自主、合作、创新。
32.答案:ABCD 解析:学校的产生需要一些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整理达到了一定程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33.ABCD【解析】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有:(1)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2)由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转化。
①小学儿童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②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③意义识记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
34.AD【解析】B智力表现早晚差异,C智力类型差异。
35.AC【解析】B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为4岁之前,D口头言语的关键期是2岁。
三、简答题
36.①.人际关系:尊师爱生;②.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③.教育关系:教学相长;④.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37.答案: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2)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位,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38.桑代克的联结试误理论对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
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次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我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后果。
39.(1)学习材料的特点。
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2)原有的知识结构。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四、论述题
40.【答案要点】
由于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因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般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⑴先天的遗传素质⑵后天的环境;即自然⑶教育;即社会因素。
⑴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前提: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质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③遗传素质的生理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④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⑵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的范围②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的性质③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
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面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③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④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即有遗传后天环境的教育等。
41.【答案要点】
遗忘的规律:1.遗忘是不均衡的,2.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3.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忘记了
避免遗忘的方法:1.复习时机要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
五、材料分析
42.1、启发性原则。
老师用自己的行为引出学生对于精神饱满的认识体现了这一点。
其贯彻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2、循序渐进原则。
老师由植物的饱满引到了精神的饱满,是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这个词汇,体现了这一点。
其贯彻要求是:按照教材系统的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就,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直观性原则。
老师的动作示范是学生深刻理解饱满一词的最佳直观。
其贯彻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
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3.(1)①林老师为了上好课,分别采用了实物直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手段,但是他没有能够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这些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效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②案例中林老师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即缺少了言语直观。
只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三种直观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2)本案例中,林老师只使用了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没有适时做出讲解,没有与言语直观相结合,没有利用词与形象的配合。
另外,林老师准备的PPT背景上的浅色字很模糊,不符合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没有突出所讲内容的特点,导致知识直观效果不好。
更重要的是,林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只是自己单独呈现各种直观方式,没有及时跟学生沟通反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建议。
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②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