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宪政社会共26页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c08851df76eeaeaad1f33084.png)
由于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时空却具有无限性。
面对人自身的渺小,人就需要超越,即超越人自身的有限已达到无限。
但在超越的寻求上思路就不同了。
中国文化是重视向内超越,儒释道三家都是这个倾向。
而西方文化是重视向外超越,所以不断地求知识以达到无限或接近无限,以期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也就是不断地向外求,执着心很强。
西方在宗教上崇拜上帝或真主,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仆人,永远成不了上帝。
而中国文化包括印度佛教都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佛性或良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或佛,也就是说每个都可以成为上帝,从而达到和佛上帝圣人一样的不朽。
从而超越了人自身的有限达到无限,真所谓,朝问道夕死可也。
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得道了,超越了自身的有限,生死已经不重要了。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的倾向是征服世界,东方文化是征服自己。
西方文化更适合塑造英雄,东方文化更适合造就圣人。
英雄征服世界,圣人征服自己。
英雄未必能成为圣人,但圣人却可以做成英雄。
一个能征服自己的人还征服不了世界吗?只要他愿意。
按康德的说法,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本体世界是物自体,一个是现象界。
康德认为对于那物自体的本体世界我们无法真正感知。
而中国的文化却认为可以,即以直觉的方式直接和本体世界打成一片,即达到天人合一的所谓天地境界。
东西方文化在求真方面的差异就是:一个直指本体,一个在现象界上作文章以期更大程度地接近本体。
各有所长,但我觉得中国文化只要能够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是完全可以大放彩,大大超越西方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化的古代含义主要是指文治教化;近代学术史上指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所积累的人为成果的综合体;19世纪后半叶,文化人类学兴起,西方学者对文化定义有160余种。
世界文化影响最大的三种范型(或称三大系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炎黄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
炎黄文化主要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哲学型文化,印度文化是以信仰为本位的宗教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宪政社会26页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宪政社会2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65bb8c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6e.png)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特质与宪政社会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浅析传统文化与当今宪政之建设
![浅析传统文化与当今宪政之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b3af7716fc4ffe473368abcb.png)
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成果就是他的社会体 制” 而笔者认为, 。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除了对优秀制度的良好理解与 吸收之外, 真正决定其发展与进步的, 还是以其地域与历史为基础, 在 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之后, 印刻在其身上的文化内核。因此, 在对待传 统文化对我国当前的宪政建设的影响与价值上, 我们理应赋予更过的 关注与探讨。 一、 传统文化对当代宪政建设的意义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自己的传统法制, 毫无疑问的, 中国的 法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 自诸子百家开始,法” “ 便为各个朝代所利用 并不断发展完善。可以说, 从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宪政” “ 的价值便 很好的得到了利用。 诚然, 这个所谓的 “宪政” 是不符合现代法的精神 的, 甚至可以说它是违背民主、 法治和人权这些宪政的基本要素的。 然而, 从技术的层面来讲, 我们的祖先对这种维护统治与保障发展的 制度形式, 则是早已深刻了解并熟练掌握的了。那么, 支撑这种立一 人之宪、 执一家之政的 “宪政” 制度的基础, 除了生产力的因素外, 最为 重要的就应说是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了。 有着深厚人治文化传统的中国, 其封建的 “宪政” 制度形式在生产 力的冲击下已土崩瓦解了。那么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意识与形态是否 也应随着其制度的外壳一起大江东去呢?笔者认为, 是不可以也是不 可能的。 尽管在当今的宪政制度建设上, 我们理应学习那些更为高效、 理 性与成熟的制度形式, 但这主要是技术层面的。长久形成的观念、 意 识较之表面的制度形式是不易改变的。而且法的技术与观念相互脱 节的必然结果是法律功能的削弱或者畸变。这也就是说, 任何一种 “ 外来文化, 都只有根植于传统才能成活, 而一种在吸收、 融合外来文化 过程中创新传统的能力, 恰又是一种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 ” 没有历史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没有历史的民族不称之为民族。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各国都面临着对自己宪政建设的进一步完 善与创新, 而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的中国在这一方面更是有着得天独厚 的优势。在我们这种政府推进型的宪政建设模式已初见成效的情况 下, 在我国客观的政治、 经济等因素逐渐完善的条件下, 要使我们的宪 政建设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则需要我们追根溯源的回到我们的传统 文化中去汲取力量。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 建设社会主义宪政, 建设我们的法治国家, 乃至于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就隐含在我们 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 二、 传统文化与当今宪政建设的矛盾 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与当前的宪政建设也是格 格不入的。 “官本位” 的思想深刻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当中, 这使的宪 政建设在制度运行之初, 便就不得不在个人意志与人民主权上消耗极 大的精力。 “权利-权力” 这一任何制度都无法彻底解决的结构模式, 在中国这片有这传统人治文化的土地上显得更为棘手。 “个人意志的 滥用, 无疑将成为我们宪政建设的政治条件中, 急需解决的问题” 。 然而相比之下更让人觉得无从下手的,则是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论中华文化的特质
![论中华文化的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27f6a744b307e87101f696dd.png)
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的活动方式。
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全部的活动方式,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的总和。
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气质的内向型、风格的和谐型、内核的伦理型,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其最高境界是审美的。
第一是内向型的气质。
中国文化从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
它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学术背景。
如果我们把“百家争鸣”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自觉建构的话,那么“三代”文化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社会生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则可以合理地被看作是这一文化模式建构的价值之源。
因为,它不仅渗透和体现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理想,而且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诉求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而且因为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认为世界就这么大,周边虽然有少数民族,也不过是南蛮等诸侯国,文化远远不及本国。
中国人不关心彼岸世界,但非常注意内心的开拓,用心于物。
中国的唯心主义是“受命于天”一切自然运动、认识变迁都是天意主宰的。
于是在文化本质上,从历史责任甘上就有一种自我行程的内向型气质。
因为长期这样,所以结果是内部的开拓与建设的成就、内心的反省与感受都更强化了文化内向型气质。
第二是和谐型的风格。
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
人民是靠天吃饭的,所以“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知道下,中国古人追求的是平静和谐的生活,创造出了和谐风格文化。
总之一切都需要和谐。
中国自远古就十分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平衡,既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尊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注:《庄子·齐物论》。
),又强调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人强胜天”(注:《逸周书·文传》。
);“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注:刘禹锡《天伦·上》。
)。
传统文化的宪政透视.
![传统文化的宪政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10e360332af90242a995e509.png)
传统文化的宪政透视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开篇就讲,“民主社会的政治文化总是有诸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相互对峙而又无法调和的多样性特征。
”他的问题是:这些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如此深刻分化,如此尖锐对立,如此不可调和,公民可以组成社会又能长治久安?他的问答是:宪政。
宪政是言论自由的保障,言论自由是对宪政的最好维护。
二者共存共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言论自由产生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催生了文化的繁荣,言论自由和多元文化都是宪政保护的结果。
我国还不是典型的民主社会,也没有典型的宪政,在民主和宪政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的宪法至少在字面上还是有保护言论自由的,我们的努力就要从字面上开始,把字面上的言论自由变成行为上的就是一个大进步。
如果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民主和宪政并自始至终不离不弃,那么我们就必须保障言论自由,保障多元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多元的一种,保护传统文化,就是发展民主和宪政,就是向民主宪政方向努力。
在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上实际就有两种观点。
一是要传统文化二是不要传统文化。
主张不要的,就彻底推翻传统文化。
主张要的,就要保留传统文化,相应而来的就是一个要多要少的程度问题。
所谓的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就是要多少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只是太理想化、太理想主义、太至善主义。
世界本来就没有纯而又纯的思想,任何思想都是好坏共在,优劣并存。
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举例为孩子与洗澡水的关系,给孩子洗澡,洗澡水倒掉,孩子留下,这个比喻不恰当,因为传统文化不是孩子和水那样简单。
适应性和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它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发展的生态学,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中国人都生活于其中,传统文化相当于哈耶克的“默会的知识”,是自生自发演变的社会,内附于这种社会的文化是在适应中演进,在演进中适应。
之所以能不断地演进和变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它能够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能包容中学为用,西学为体。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d4822b9cdd88d0d233d46a74.png)
中国文化特质——钱穆文化即人生,人生有其长成之过程。
在此过程中,时时变者为生活。
而有一不变者贯注其中,此之谓常,乃生命。
惟生命有长有成,乃生活之目的。
而生活则仅为生命长成之手段。
此一不变者,中国人谓之性。
此一过程与其终极目标,中国人谓之道。
性道合一,乃为中国人生最高理想,亦中国文化一最大物质。
性则个人小体生命所各别具有,道则人群大生命之共同趋向,由此以成其悠久广大之大生命。
性之合於道者谓之德,德具於内,不待外求。
食衣住行物质生活,皆须赖於外。
苟求之外而忘其内,丧其德,有生活,无生命。
生活日变,在今日而已忘其昨日,亦将不知有明日,此之谓无常。
无常则是人生一大苦痛。
生活不能日新又新,而生命能之。
生活不能进步无疆,而生命能之。
生活只有变,而生命则有常。
生活赖於外,而生命成於己。
生活人相异,而生命则群相同。
生活无大小,而生命则有大小之别。
生活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命则必融入人文。
中国人言之生,则曰性命。
此之谓"一天人,合内外"。
中国人在生活中表现其生命者为礼。
礼在外,属人文。
仁在内,属天性,亦即属自然。
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礼。
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皆本于仁而立於礼。
生活维持为手段,生命成长为目的。
知为手段,行为目的。
中国人则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难",或言"知难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孔子仁礼并言,又仁智并言。
仁属行,智属知,违於仁为不智。
离于行为无知。
故中国人言德行。
又言学问,学与问皆属行。
行有常,在外为道,在内成德。
生活可分别的,生命则是共同和合的。
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别的小生命中可凑合为大生命。
大生命是天,是自然。
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则多情。
欲必向外争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
中国人生大道有五伦,皆本於情,非本於欲。
中国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欲。
欲当知足,情无止境。
道由情来,不由欲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pptx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pptx](https://img.taocdn.com/s3/m/e172de16e009581b6ad9eb37.png)
《中庸》又将“中庸”表述为“中和”,在政治 管理上,中庸的做法就是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恭敬 大臣、体谅小臣、爱护平民、招集百工、安抚远人、 取信诸侯。总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君臣、父 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之间的关系,使人际关系和 谐、社会安定的做法。这种思想在经营管理中,有很 大的启发。
孟子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的充分条件。
老子说:“道常无为。”因此管理者就要“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通过“无为”的手段而最 终实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这才是老子“无为” 思想的精髓。
老子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 管理方式。反之,如果管理者总是事必躬亲,最终必
3.法家管理哲学
法家管理哲学以“法”为中心,讲“法、术、势” 相结合,在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权威方面均提出了独 特的见解。
1.儒家管理哲学
孔子倡言“学而优则仕”,后世儒家弟子都以 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一名读书人只有做出事业 才是真正令人景仰的,即便不能如此,也要始终以 此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的修养为起点,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 目的。
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家若想透过儒家思 想实现企业目标,就应该注重自身德性的培养,而 企业的最终目标也应是安定和乐,生产和营销等运 作则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隔着一个上帝,个人只对上帝负责, 这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在儒家文化浸润中的东亚社会,神灵的支配力量远不如现 实人生哲学的指引,人们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和 忠信和谐。
儒家以人为本,重视人际关系。仁学是孔子学说 的核心,“仁”字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表述为不同的含 义,但它始终离不开“人”,总是和“人”的问题联 系在一起。可以说仁学是以人为本的一门人际关系学。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宪政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宪政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d7527725cfc789eb172dc867.png)
忘记吃药的神经病
• 对自然法的信仰:自古希腊以来的自然法 思想传统下,国家始终不是至高无上的超 然之物,世俗政府不仅要遵守自然法的规 则,还要受到基于社会共识而产生的、体 现的自然法精神的全民契约——宪法—— 的控制和约束;任何政府和法律都必须符 合并维护自然法所包含的人类的一整套权 利和自由。 back
(2)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互为表里
(3)三纲五常
“三纲”身份取向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三纲,谓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矣。”——《礼 纬·含文嘉》 “五常” 用以调适在“身份取 向”条件下各种人际 关系的永恒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信 “狎辱五常”——《尚 书·泰誓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
(3)群体观念(对传统社会的安定起着维护 作用) 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社会秩序的 稳定。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 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志,将个人融 化与群体之中。
2、“先祖”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
(1)孝道:建构礼制秩序的核心观念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 仁之本与!”——《论语》
宪政的三个基本要素
1.自愿同意与和平施政。 2.有限政府、分权制衡与法治。 3.保障权利与自由
——刘军宁,《什么是宪政?—— 评〈联邦党人文集〉》,2013年1月6日
• 西方宪政思想探源 宪政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不简单是一部完美 的成文宪法,而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由 来已久所形成的对法治的信仰与崇拜、对 权力的警惕与防范、对人权的尊重与珍视 等政治传统与文化基因。
特定的人性哲学——在西方的政治哲学中 对人性始终不抱过高的期望,认为人的利 己欲望随时都可能逾越正当界限而损害他 人利益。基督教的原罪学说更是认为:人 人负有原罪,每个人有与生俱来的贪欲、 堕落和罪恶的潜能。基于人性的不完善, 因而必须设计一个旨在防恶的宪政主义制 度来规范社会秩序。 • back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786ebb450e2524de4187e03.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a999f2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5.png)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
科学而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辩证发展作一规律性的探寻,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特征。
这里主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方面作些规律性探索。
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考,其中无疑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而深刻的认识。
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不能因为强调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而对其合理性也加以否定。
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限上看,中国文化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
再从这一传统文化的学术派别上看,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有彼此的会通、融合和衍化,形成了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等。
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来看,中国古代哲学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和唯心主义的传统,以及辩证法的传统和形而上学的传统等。
再从文化层面上看,人文的价值追求既有哲学的、道德的价值追求,又有个人生命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所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或方面,往往会失之偏颇。
相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我们就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掘这一文化所内蕴的现代意义,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服务。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0d99c7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4.png)
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特质和独特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
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深深植根于这个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之中。
中国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为基础,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
2. 尊重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体现在家庭观念、孝道、尊师重道、礼仪等方面。
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至今仍然得到保留和尊重。
3. 礼仪文化:中国注重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和公共场合中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注重面子和形象,以及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面子文化在中国非常重要,人们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4. 家庭观念: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父母和长辈,并注重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5. 中华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而综合的体系,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融合了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6. 孔孟之道: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学思想强
调仁爱、礼义、忠诚、谦虚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只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些理解,中国文化非常复杂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特点和特质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a47faa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0.png)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治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的理念密不可分,二者相互滋养,相互推动。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治理模式和社会和谐中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理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道德伦理和思想观念中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尊重、和谐、忠诚、孝道等观念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
这些核心价值观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传统等是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的教育。
在社会治理中,尊重体现在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等方面。
尊重他人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
其次,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和谐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和谐是一种宇宙的统一与协调,也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在社会治理中,重视和谐使得中国社会具有相对稳定和有序的特点。
再次,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忠诚体现在对国家、对集体、对家庭的忠诚。
在社会治理中,忠诚意味着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忠诚是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后,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孝顺父母、敬爱长辈一直是中国人的重要传统。
在社会治理中,尊重老人、关爱儿童、弘扬家庭美德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道观念的体现。
二、传统治理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传统治理模式强调集体利益、社会团结和道德规范,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德治国”,即重视道德伦理的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的治理者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通过自身的道德示范影响和引导整个社会。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275753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32.png)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
博大精深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
面包罗万象。
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厚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屹立不倒,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
史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
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
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
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
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但是绝不嘲笑。
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
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
中间当然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
[传统文化,中国,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究
![[传统文化,中国,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bd09bb58fafab068dc027d.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研究中华民族在经历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形成自身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
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即儒、道、释中,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主张崇礼。
中国人历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并将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
追溯根源,在《荀子礼论》有这么一句话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所谓天地即指的是我们所生存依赖的自然界。
人的生存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的问题。
因此这里所讲的天地其主要是说我们所需要的黄土地,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生存问题。
先祖之说,充分的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遵循宗法制度,尊祖敬宗和对宗族血缘的重视的特点。
君师之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2]。
因而,通过这三句话可以认识我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特质。
一、农业为基的特质农业不仅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全世界各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的历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对内坚持推行强本抑末政策,坚持以农业为本,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只要国民在保证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社会才不会出现动荡,因而统治者的政权才能得到巩固。
国家的对外扩张也需要通过农业的拓垦来实现。
农民为了实现秋收丰满的状况,不得不实实在在的种农、务农。
因此,在农业基础上就形成了传统文化中实用文化的鲜明特点。
尽管当时社会上农耕文化有着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特点,但是由于其生产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又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导致当时社会缺乏竞争和创新的意识。
在传统文化中,孔子强调的平均、和平与安定是当时农业社会秩序的需要,可以被统治者接受。
因此,小农生产与工业化发展方式及理念等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小农的平均思想与工业化的平等意识不同。
皇权需要得到维持和巩固就需要当时社会小农生产这种平均的思想。
儒家有话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指的是这种思想,因为小农经济缺乏凝聚力,所以必须依靠皇权阶级的保护,同时当时皇权稳定社会秩序需要这种模式。
中华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3fc19357bd64783e09122be4.png)
同化或覆灭
表音文字 逻辑思维 哲学
商业文化 企业管理 安全 人权法制 自由平等 彰显表现 强势直接
科学
延伸思考
农耕 协作 氏族宗亲 家庭关系 儒家伦理 劳作 实用技术 重男轻女 鼓励生育 物候节气 天文历法 重视水利 敬天祭地 重农抑商 安土重迁
中华文化基因决定中国 不会有侵略和扩张性, 不会去称霸!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30年
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
公元前2500-前1500年
文明的原址现在是什么样的?
中国文化溯源
三 皇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
五 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燧人氏
燧人氏,风姓,燧明国(今河 南商丘)人。 几十万年以前 的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 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 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 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 的历史,并教人“结绳记事”, 开创了华夏文明,位列三皇之 一,尊称“燧皇”。
颛顼
号“高阳氏”,是黄帝 的孙子,其父为昌意, 黄帝的正妃螺祖所生。
屈原以其为祖。屈原在 《离骚》中说:“帝高 阳之功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帝喾
号“高辛氏”,是黄帝 的曾孙,颛顼的侄子, 他的祖父是黄帝的另一 个儿子玄嚣。他30岁时 继颛顼为首领。相传他 生四子,尧是其一。
尧
号放勋,号“陶唐氏”,历 史上又称“唐尧”。和舜是 远古时代两位著名的贤君, 古典诗词里多有歌颂。现在 临汾市东北有尧陵,陵冢又 高又大,相传是老百姓感念 他的恩德,万人捧土筑成。
中华文化特质
文化与文明
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 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文明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 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