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模理论的推导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耦合模理论
耦合模理论(Coupled-Mode Theory , CMT )是研究两个或多个电磁波模式间耦合的一 般规律的理论。CMT 可用于非接触电能传输(Con tactless Power Transfer , CPT )系统的计
先用电路原理(Circuit Theory ,CT )的思想解决两个线圈的能量传输效率问题,然后通过 CMT 得出两个线圈感应连接的能量传输效率方程,将两个方程对比后发现可以变换为一套 相同的公式。随后分析 3个线圈、4个线圈、一直到n-1个线圈都可以变换为同一套公式, 最后将此方法推广到在同一平面的 n 个负载线圈的效率求解。
1单负载的电路分析 1.1电路分析
图1饥负载线圈的CPT
拓捋结构
在图1中磁共振系统的逆变和整流部分可以得到高频的交流电,
R 为原副边的内阻,R L 是负载,耦合系数K M / jn ,其中M 为L1和L2的互感。系
2
M 2
R L ___________
((R L X 2)X 1
2
M 2
)(R L X 2) ⑷
统最佳的工作频率就是谐振点 ,由集总参数的能量守恒原理可以得到
L 1
1 C 1
I 1 j MI 2
(1
)
R R L j L 2
1 C 2
|2 j MI 1
(R L X 2)X 1
j MU j ,P
I 22
R L
令X i
j L 1
C i
算,以降低多线圈耦合电路计算的复杂性。为了用
CMT 来估算线圈间的能量传输效率,首
U 是逆变后的交流电源,
CT -----------
UI 1
|22
R L
UI 1
在谐振状态下,0L1 —,X1 R,X2R,从而得到
0L2
2 2
2M2R L
CT-------------- 2―2----------
((R L R)R M)(R L R)
1.2 CMT分析
CPT系统中,常常只涉及稳态分析, 在此也仅分析稳态特性。主线圈的幅值在正弦时为
一个常数;同理,次线圈的幅值也是一个常数,两个时间域线圈a i(t), a2(t)的原始储
能可分
别表示为
2 _
a1(t) , a2(t)。由CMT 可得
a1&) (
j
1)a1(t) jK 12a2(t) F s(t)
a2&) (
j
2 1)a2(t) jK 12a1(t)
在上述公式中, 1, 2, L分别为原线圈的损耗、负载线圈的损耗和负载的吸收功率,K12
为两个线圈的耦合率, F s(t)为励磁损
耗(忽略不
计)
°CMT 中,a1(t) A1e j t,a2(t) A2e j t
都是正弦信号;P1 2
2 1 A1 ,P 2
2
A和P L
2
分别为原线圈、副线圈和负载
的功率。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CMT ----------
P1 P L
P2 P L
4|2
由方程(6)和
(7)
者之间关系L
2Q L
CMT
A i 2
2 2 A: 2 L A2
(8
)
可得一
A2
jK 12 2 L
1 jK12
Q L
R L
2
-。将两L K12
2药以及K12代入式(8),解
得
(L 2)(( L
_________ 2M2R ((R L R)R2M2)( R L R)
2K2L1L2R L
2 2 2
2) 1 K12
((R L R)R K L1L2)(R L R) (9)
与式(5)对比可知,两种方法求出的传输效率的表达式相同。
2两个负载电路的传输效率分析
2.1电路分析
2
图2两个负载线圈的
CPT 拓扑结构
对于图2电路,M 2和M 3为L 1分别与L 2和L 3的互感,R L 3为线圈 和K 3分别为两个负载线圈的耦合系数
.同理可得
在谐振状态下的传输效率为
式中:G 1 (R R L 2)(R R L 3) 2
M 22
(R R L 3)
2
M 32
(R R L 2).
2.2 CMT 分析
R
跖) (j
1
1
)a 1(t) jK 12a 2(t) jK 13a 3(t)
F S (t)
(14)
藏
⑴
(j
2 2
+ L
2)a 2
(t)
jK 12a 1(t)
(15)
魏)
(j 3
3
+ L 3)a 3(t)
jK 13a 1(t)
(16)
同理可得
A1
3 L 3
L 1
,Q 1
L
L 2
,Q 2
,Q L 2
L 2
L
,Q 3 L 3
,Q L 3
A
jK 13 R
R
R L 2
R
3个线圈的CMT
分析和两个线圈的 CMT 分析方法类似,如下所示:
丄.同时有关
R L 3
3所带的负载,K 2
L i
j M 2|2 j M 3|3
(10)
R R L 2 |2 j M 2|1
(11)
R R L 3
|3 j M 3|1
(12)
p
CT -----------
U11
|22R L 2
|32
R L 3
U|1
2
M
22
R L 2(R R L 3)2
2
M 3 R L 3(R
G1(R R L 2)(R R L 3)
2
R L 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