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合集下载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古人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古人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古人的理解导言教育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于教育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在古代,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的理解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人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并分析其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教无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教无类”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质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则强调了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老子的理解与孔子不同,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老子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实现,而非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荀子的理解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调顺性”。

荀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适当的教育来培养和引导。

他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教育观点,认为通过教育,人能够改变自身的行为和性格,并实现自身的完善。

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对教育的本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灵魂,引导人们追求真理、美和善。

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德、智、体等多方面素养的全面人才。

结语从古代哲学家的理解来看,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

教育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传授和引导,更是一种内在的塑造和引导。

对于当今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从古人的理解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标。

《理想国》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理想国》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理想国》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这些思考和观点在当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理想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社
会发展进步的关键。

一个社会的未来取决于它的下一代,而教育则是培养这些下一代的关键。

类似的观点在当代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其次,《理想国》强调了教育的目的。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
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素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修炼和训练,人才能够成为真正有用和有价值的人。

这一观点在当代教育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最后,《理想国》强调了教育的方法。

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是
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并且要注重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他还提出了“对话式教育”的概念,认为只有通过对话和互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些思考和观点在当代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通过对《理想国》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案。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和优化当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养更多有用和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名言

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名言

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名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知识、培养能力、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学者、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和名言,这些名言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启示。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名言,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名言一:亚里士多德“教育是一项引导,而不是注入;培养的是种子,而不是灌输。

”这句出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

教师应该像园丁一样,耐心地培育学生的种子,让他们在教育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名言二:Platon“真正的教育并不在于填鸭式的灌输,而在于唤醒学生内心的火花。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教育的理解强调了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启迪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探索世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

名言三:爱因斯坦“教育应该是让人快乐地学习,因为只有快乐才能激发我们最大的创造力。

”这句名言表达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于教育的看法。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释放最大的潜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名言四:孔子“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激发。

”这句名言来自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只有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和动力,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名言五:黑格尔“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种能力,而不是灌输一套知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教育的理解强调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

总结通过以上名言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

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英)乔伊.帕尔默编任钟印诸惠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柏拉图:教师是唤醒这个孩子使他能够回忆起他已经生来就知道的事情,肉体出现以前的生命,这时灵魂原来就认识了形势,他没有色彩和形状,但却是完全真实的存在,教师使学生回忆起来的正是这种知识。

亚里士多德:对于完全的道德行为有三个必要条件:1,我们的行为必须是知而后行2,我们必须审慎地选择行为本身3,行为必须是源于稳定的性格特质。

洛克:对于人世幸福状态的一种简洁而充分的描述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凡是二者都具备的人就不再有其他的奢望了。

我们日常见到的人中,他们是行为端庄或是品质邪恶,是有用或无能,十分之九都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

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均仰仗教育之功。

“上帝在人类的精神上烙下了各种特征,那些特征正同其体态一样,少许加以改变或许可以,但要彻底改造,转变为完全相反的摸样却是异常困难。

”------《教育漫画》由此必然得出结论,教育者应当仔细的观察每个儿童的性格,以便知道哪些地方能够加以改进,哪些地方这种努力将徒劳无功或者更坏,只会导致矫揉造作。

教育的真正误入歧途------正如洛克所想象的-----就在于儿童只是假装理解,以便取悦大人。

斯宾塞:应当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研究,作出他们自己的结论。

应当尽可能少告诉他们,尽可能多地引导他们去发现。

为我们的完美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当履行的职能。

赫尔巴特;当做一门科学看的教育学------要与一种特殊的困难作斗争-----他的一切主要观点都在普通谈话的范围之内,同样也在每个人都知道的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只中。

涂尔干:(教育社会学之父)我们永远不要看不见一个事实,班级是一个小社会。

教育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孩子刚一出生并为他在社会中过成人生活做准备时教育就开始了。

学校和课堂是社会的反映。

体罚是卑劣的,失去人性的,然而当儿童达到7岁时,体罚对儿童是有益的,因为这是他们能够理解的唯一语言。

柏拉图对话录:教育与智慧的重新审视

柏拉图对话录:教育与智慧的重新审视

柏拉图对话录:教育与智慧的重新审视
简介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中,他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众多问题,其中对教
育与智慧的讨论尤为深刻。

本文将重点关注柏拉图对教育与智慧的观点,探讨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和重要性。

教育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人完善的灵魂,使其能够认识真理、追
求美善。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人类的品德和美德。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智慧的重要性
在柏拉图看来,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只有通过智慧的指引,人们才能摆
脱迷惑、追寻真理。

他认为,智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只有拥有智慧的人才能引领社会走向正确的方向。

教育与智慧的关系
教育与智慧密不可分,教育是培养智慧的途径,智慧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柏拉
图强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智慧,而非仅仅是灌输知识。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拥有智慧,引领自己和他人走向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结语
柏拉图对教育与智慧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
智慧,智慧的价值在于指引我们走向真理与美德。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重视教育与智慧的关系,努力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智慧,引领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中教育与智慧的重新审视的内容。

希望能为读
者带来启示与思考。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分布于政治、伦理、形而
上学、教育等方面。

在教育方面,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塑造一个社会和个人的灵魂的重要手段,因为灵魂是人的本质,塑造灵魂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中,音乐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灵魂的
一种形式,通过音乐可以让人们的灵魂得到一种高大的形式和内涵上的美。

因此,音乐教
育成为了柏拉图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柏拉图对音乐的观点来看,他认为音乐和艺术是跨越人类的不同阶层和文化的共同
领域,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或消遣,而是一种文化艺术。

在音乐教育中,柏拉图注重音乐在
塑造人的灵魂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是与正义和美德紧密相关的,良好的音乐可以塑
造一个人的品格,提高人的思辨能力。

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音乐教育
的作用和重要性。

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或消遣,在塑造人的灵魂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注重音乐中的和谐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
炼和提高。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创造
和欣赏优秀音乐的能力更强的人。

最后,我们还需要重视音乐与正义和美德的密切关系,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让他们成为具备高度人文素质的人。

教育的本质 名言

教育的本质 名言

教育的本质名言教育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被无数学者、教育家和思想家讨论过的问题。

在众多的名言中,我们或许能够窥见一些答案。

下面是一些关于教育本质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1.亚里士多德:教育是心智和灵魂的显现。

这句名言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完整的心智和灵魂。

2.柏拉图: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桶,而是点燃火焰。

柏拉图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过程,而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点燃对知识的热情。

3.雨果: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智力,更是培养灵魂。

这句名言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涵盖智力、情感和品德等方面。

4.爱因斯坦: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5.孔子:教育是无止境的努力,不断拓展自我而又保持谦逊。

孔子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人应当时刻保持谦逊,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6.赫尔曼: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励学生追求真理。

这句名言强调了教育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真理的追求,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7.杜威: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不应只关注个人的成长,更应当关注社会的整体发展,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8.马丁·路德·金:教育是人类追求智慧的最高形式。

这句名言传达了教育对于启发人类智慧和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育的高尚意义。

以上这些名言或许只是教育本质的一角,但它们都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格、培养智慧和激发创造力。

这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将成为一个更美好社会的基石和推动力量。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教育与智慧之旅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教育与智慧之旅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教育与智慧之旅
一、引言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的作品《柏拉图对话录》是古代欧洲
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中,涉及到许多关于教育和智慧的深刻思考,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教育与智慧
1. 教育的本质
在《柏拉图对话录》中,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灵魂,使之获得智慧和道
德的过程。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使人在心智、情感和身体上得到全面发展。

2. 智慧的追求
柏拉图认为智慧是人类最高的境界,通过对智慧的追求,人可以超越物质世界
的局限,接近绝对的真理和美好。

他主张通过思维、讨论和探索,开启智慧之门,让人类的灵魂得到升华。

三、智慧之路的探索
1. 对话与探讨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经常出现了各种人物之间的对话与辩论。

通过对话,人
们可以相互启发、批判和完善彼此的观点,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智慧之路。

2. 学以致用
柏拉图认为只有将智慧运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其内涵。

他主张实
践是智慧之路上的必由之路,通过将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人们才能真正成为智者。

四、结语
通过对《柏拉图对话录》中有关教育和智慧的讨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希腊
哲学的精髓,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

在当今社会,教育与智慧依然是我们探索和追求的重要目标,让我们在学习柏拉图的思想中,开启心灵的智慧之旅。

以上是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教育与智慧之旅》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身奴隶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文学创作和诗歌;公元前407年,年满20岁的柏拉图确认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信徒;这件事对他一生的事业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兴趣从诗歌、文学和戏剧转向了哲学;他对苏格拉底非常敬仰,他的某些基本论点源于苏格拉底;然而,使他终生难忘的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于是,公元前399年,柏拉图被迫逃离典雅,到麦加拉、埃及、南意大利、叙拉古等地游学,达12年之久;侨居外乡的日子,“大希腊”之行使他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尤其是毕达哥拉斯派的主要代表阿尔基达集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形象铭刻在柏拉图的心里,成为他追求融合哲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英才人物的雏形;也正是这次有力客观上帮助柏拉图考察了各种政治体制、法律、社会结构,研究了各种哲学流派、天文学、数学和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家;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后,在雅典城郊创办了学园,一般译作“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的创立,不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也是欧洲学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因为在学园里,既开展教育活动,培养人才,又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古代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学园讲授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科目;学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去世以后,该学院延续了900余年,直到公元529年被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为止;学园的环境为柏拉图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生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学园里撰写了两部巨着:理想国和法律篇;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两部着作之中;其中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被视为西方三大教育名着之一其他两部为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一位友人的婚礼宴会上溘然辞世;二、柏拉图在中西方的地位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着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而且,柏拉图的理念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三、柏拉图的教育观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出儿童的教育与国家的兴旺有很大关系,应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还重视各个阶段的教育,他认为7岁到16岁的教育属于情感教育阶段;儿童从7岁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柏拉图将18~20岁的教育视为意志教育阶段,目的是培养理想国的保卫者,形成勇敢的美德;20~30岁的教育属于智慧教育阶段,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和体育的作用,认为它们是专门为情感教育服务的,强调“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因此,他特别重视音乐对幼儿与儿童的影响,甚至指出了胎教中音乐对胎儿的影响;他认为国家应重视如摇篮曲、儿歌等的编写,以音乐陶冶儿童的心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音乐与文学可以保证国家能支配青年一代,使他们喜爱统治者所规定应当喜爱的,厌恶统治者所规定应当厌恶的东西,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这么一个着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四、“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只有精神上的恋爱,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这样纯洁,洁白的爱情是不可玷污的,才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便会绵延下去,直到永恒.有些人,上帝给了他们缘分,让他们相遇,但是却忘了给他们交点,于是这份爱,只能变成远远的守望,而这两个人,也将永远如同平行线一般,不能在一起;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在我来看,这是纯精神上的爱情,只是一种美好而不存在纯信仰;有很多空间可以浮想,可能只存在于电影和童话中吧;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我觉得柏拉图式的爱情有四种意义;一是,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二是,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三是,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四是,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五、柏拉图与孔子的教育比较这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相隔一个多世纪孔子为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柏拉图为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但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两人的教育观,却有着相似之处;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他们教育观形成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和柏拉图所处的雅典时代,奴隶主的统治都已腐朽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蚕食甚至鲸吞统治权;在春秋时代,这种斗争主要表现为“私家”与“公家”之争;柏拉图所在的雅典,经济、政治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都最为发达;到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雅典在经济、政治生活中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其哲学、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高度发展;由此可见,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时代,都有着外出巡游的经历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同样的经历,形成了既相似又迥然不同的教育观;二、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观之异同一教育目的在中国奴隶制社会里,“学在官府”,受教育的都是奴隶主上层贵族,学与仕是不分的;到了孔子时代,这种教育规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私学”,使得更多当权的或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青年,能够接受教育;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修己以安百姓”的能力的“君子”;在这一点上,柏拉图与孔子是相似的;他主张国家对统治阶级中的青少年进行集中培养;柏拉图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这种统治者,即他所谓的“哲学王”,他认为由这种哲学王治理国家,制定法律,将使国家的一切符合正义,因为他们是根据来自理念世界的普遍、绝对真理来治理国家的;这样的国家将是万世一系的;所以,有人说柏拉图创办的Academy学园好像是一所“政治训练班”;二教育内容孔子继承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即礼、乐、射、御、书、数;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而以“礼”为准则,即人本主义的“仁”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柏拉图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建立者,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理念;他首先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即他是用虚无缥缈的理念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他们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诗教、礼教、乐教之间的关系;乐教是完成诗教与礼教的重要手段;柏拉图认为音乐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同时也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对于军事体育训练,柏拉图比孔子更为重视;在当时的雅典,实行志愿兵制,青年们18岁时志愿加入士官团,接受军事训练;在士官团中,青年们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军事知识与技能,再用一年时间去边防地区的军队见习;柏拉图这种体育锻练为军事做准备,从而巩固国家政权的思想,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是不易发现的;三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惠愚蠢、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扩大了人才的来源,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柏拉图的人性论则是与他的社会观密切联系的;他认为上帝造人,人分三等:金质的人,理性发达,应成为上层社会的统治者;银质的人,意志坚强,好勇爱斗,应构成军人或中下层统治阶级;铁质的人,以贪欲为特征,命定成为劳动者;因此,教育的对象,应是那些金质和银质的中上层统治者,而下层的劳动者则应习惯于克制欲望,服从长上,尽心尽力地为统治者服务;四教育方法孔子重视“学而知之”,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教育者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而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的知识是经验超越时空而客观存在的;他也强调启发,但并非根据各人不同的个性启发,而是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知识,只不过是出生以后忘记了;通过启发,促使人“回忆”起这些知识;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学以致用,即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摘抄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摘抄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摘抄教育书籍读书笔记摘抄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第一辑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柏拉图:教育只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

教育从根本而言就是或者说只能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导引学生使其自求知识。

真正地教育并不是把成人的世界简单地灌输到儿童世界之中,而恰恰应该是从儿童世界的既有内涵出发,引导他们逐渐趋认识、体验、发现外在的成人世界的内涵,来进一步丰富、拓展儿童世界的内涵。

杜威强调教育应关照现在的、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生活本身的价值在教育中凸显出来,让他们能从当下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是将儿童心在的生活视为另一种尚无可知或知之甚少的生活的准备。

……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

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他认为,教育者,非为过去,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所以,教育不能以一时的事功为鹄的,教育家必由百世不迁之主义。

简单地把成人世界中现成的标准强加给儿童,让儿童受教于成人,这是旧教育的作法,新的教育应该是成人受教于儿童,倾听他们世界的声音。

一个不懂得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社会,是很难想象出儿童所需要的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不可能费尽心思去营造一个看似无聊却充满神奇的独具价值的儿童的世界的。

不管现在你多么会读书,你还得不时从你那纯粹的读书的世界中抬起头来,去看看、并且尝试着去适应这个不纯也并不伟大的世界,从而给你那纯粹的心灵增加更多的,其实也是很自然地刺激,以增强你的心灵的敏感性、灵活性、复杂性,让你内心的世界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也不是那么的不平凡,给他增加几分实在。

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让学生跳出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框架,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去品味、反思学习,享受学习,使学习成为个体意义生活的来源。

浅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

浅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

哲学史学研究浅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董旭(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摘要:柏拉图巧妙地将哲学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并在解决问题时无意识地将哲学思维融入教育实际问题中解决不同的教育问题$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政治背景虽然不太“接地气”——仍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打基础,但不可否认其在教育方面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体系虽说没有系统呈现,但后世确实能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可操作的经验并获益:不管是抽象概念的理念论、认识论、正义论,抑或是最高目标的哲学王,最理想化的理想国,还是注重道德和音乐、体育的道德教育观和谐教育观$每一对话都是不同类型思想的激情碰撞,每一想法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每一内容无不散发着柏拉图的$关键词:柏拉图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一、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政治背景哲学在柏拉图时代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出现的形态,因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教育家,二者没有显著区别,教育家和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在从自身思想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探讨、理解、阐释各自对教育的不同看法#直到十九世纪中期,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生克兰兹成为连接哲学和教育的桥梁,由的《教育学系》使教育哲学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在学术界的,由此教育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理论#0明教育词典里解释道: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拉图出身克时的,自生以来接教育,生对的思想。

他认为个国家成员都来的政治主张是不利于国家统一的错误主张,这会让国家陷入混乱,只有真正有胆有识的哲学国家走向光明的重任,其他人应该做分内事,不问国事。

柏拉图所有的治国育教育哲学理都是深的。

二、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理念论1.理念论的理论基础柏拉图在著作中曾提到,年轻的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50年和年的巴门尼德有过一面之缘,并从学到了丰厚的知识。

“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由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的,因此我们能推断巴门尼德学说的确影响着柏拉图思想的建构。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

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认识姓名:201209211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2级物理学1班一、教育思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

参加过反对民主政体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雅典,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长达40年之久,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

他的著作很多,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

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

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

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柏拉图的回答是:通过回忆。

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提出了“理念论”和“回忆说”。

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是理念派生的,知识完全是天赋的,认识只不过是灵魂的一种回忆活动。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摘要:《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代表作。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国家控制教育,终身教育观,注重幼儿教育,倡导男女平等教育等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一位影响深远的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办学、教书、育人、伦理、法律、宗教等方面的著作。

其中最有影响的该属《理想国》了,就教育而言,柏拉图提出了他自认为理想的完整教育体制构想。

他关于幼儿教育、终身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其中我们选取他的教育来解说。

一、学前教育观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

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

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

他们的头脑在早期所接受的一切东西都将是很难遗忘或更改的。

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二、教育伦理思想天赋品德论是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因为在人的灵魂中先有善,于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个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该用什么在最大程度上去实现这个善。

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整个教育伦理思想看作是一座大厦的话,天赋品德论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基石。

教育是实现善的理念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教育实现善的理念不是无中生有,即不是把理念从外向内灌输而是基于天赋品德论的基础上,教育是对人本身所具有的实现善的理解能力的发掘。

理想国的教育观概述

理想国的教育观概述

理想国的教育观概述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他对于理想国家的构想,同时也包括了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概述:
宗旨与目标: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理想的国家和社会的公民,这些公民应该具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升华,进而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国家的管理者应接受高等教育: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家的管理者应该经过深厚的哲学和伦理教育。

这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深刻理解道德和正义的人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并使其达到最高的社会秩序。

教育的阶段划分:
柏拉图将教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儿童时期注重德育,中期注重体能和军事训练,后期则进入哲学和知识的深度学习。

音乐与体育的教育:
柏拉图认为音乐和体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对于塑造灵魂有积极的影响,而体育则对于培养健康的身体和纪律感有益。

艺术的审查与控制:
柏拉图对艺术的态度较为保守,他认为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对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主张对艺术进行审查和控制,确保艺术的作用符合道德标准。

总体而言,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教育的思考主要体现了他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统治者的构想。

他认为通过深度的哲学教育和全面的德智体培养,可以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理论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究古希腊哲学巨擘柏拉图在其经典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卓越教育理论体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是一部详尽的政治哲学专著,而且是一部宏大的理想教育模式构想。

在这个框架内,柏拉图勾勒出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教育蓝图,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理想的公民。

通过道德教育和理性训练,个人可以达到灵魂的完美和社会正义的维护。

《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渗透到本书的多个章节中,尤其是在第7卷中,柏拉图对教育的本质、过程、内容和目标进行了详细而彻底的阐述。

他主张教育应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人的天赋和社会角色划分不同的教育道路,以培养一个在追求智慧的同时保护城邦的哲学国王和一个忠诚勇敢的守护阶级。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特别重视音乐、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早期教育和素质教育,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洞穴寓言”来隐喻教育引导个人从无知走向真理的过程。

通过分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教育话语,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本质,包括对个人道德和智慧的培养,对理想人格塑造的追求,以及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教育基础。

同时,反思这些理论对当今时代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2、理想国家与理想人格的建构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在这样一个国家,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从事最合适的工作。

他把国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层:统治者、守护者和生产者。

统治者(哲学家王):统治者是理想国家的领导阶层,具有智慧和哲学素养,能够感知真理,因此最适合决策和领导国家。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有统治的资格,因为他们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诱惑,追求真理和正义。

守护者:守护者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力量。

他们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具有勇敢和忠诚的品质。

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国家不受外国入侵,维护国内秩序。

生产者:生产者包括农民、工匠、商人等,他们负责生产和分配物质财富。

尽管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于统治者和监护人,但他们的工作对国家的运作同样重要。

最全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最全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最全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西方历史上首次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

他认为外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将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力吸引出来的过程。

“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

自然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

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顺序。

教育的秩序应以自然为鉴,模仿自然,适应自然应从儿童时期开始。

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康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

在他看来,人的所有自然禀賦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他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

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

“在这三种教育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影响很大:康德的《教育论》一书,其思想精神直承卢梭。

书中屡次介绍卢梭的教育思想,其重视儿童青少年身心之养护、发展及其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都是卢梭教育思想的“灵魂”。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研究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研究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研究《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品之一,讨论了许多政治和哲学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关于教育的理想化思想。

该文章主要探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其付诸实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他的教育哲学,强调每一个人应该通过教育得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学习一些和实际生活无关的东西。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在柏拉图的眼中,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让学生了解真理的学术教育,还有一个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良民的德育教育。

其中第二个方面被认为更为重要,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并有助于个人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柏拉图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职业技能,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品格和人格素质,使之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柏拉图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为国家的未来带来发展。

实践中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数学、音乐和艺术以及其他相关学科。

教育系统包括由年轻人和成年人组成的两种类别。

成年人的教育是提供权力和领导技能的地方,为政治精英提供培训和美德。

而年轻人的教育则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技能和知识。

年轻人的教育阶段是从出生到30岁(对男性)或20岁(对女性)。

总的来说,在柏拉图的教育哲学中,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升级。

这种教育必须专注于实际生活的应用,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必须把这种理念付诸实践,以确保所有人都获得了最高质量的教育,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要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必须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式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其次,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有能力激励学生。

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主张概括

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主张概括

柏拉图学前教育思想主张概括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曾经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著作,其中有不少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古希腊学前教育思想的先驱。

在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中,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观点:全面、反复、分阶段。

首先,柏拉图认为,教育不能仅仅依赖学生的智力,而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应该注重整体发展。

他特别强调,让孩子充分从身体、智力、精神、道德和精神五个方面进行发展,每一个方面都像五个轮子,只有轮子能和谐协调的发挥,才能使教育的效果最佳。

因此,柏拉图的教育理念被称为“全面教育”。

其次,柏拉图同样强调反复性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层次性的,以及采取一定的训练项目,经常重复,让学生反复储备和复习,从而获得真正的学习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记忆、分析、合成、理解等相关知识技能,使之产生思维发展和使用能力。

最后,柏拉图也强调分阶段学习。

他认为,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其身体、心理的变化和成长。

换句话说,他主张以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等结构化的学前教育过程,把孩子从小培养和成长,使之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人,同时为他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总之,柏拉图的学前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全面、反复和分阶段。

他强调要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教育,采取全面的教育方法,通过反复的教学和练习,从小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以便他们能
够适应终身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者:聂宇轩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04期【摘要】柏拉图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想国》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广博丰富,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至今仍然璀璨生辉,为人所熟知。

尤其是其中富含大量的教育思想,譬如:儿童教育、公民教育、终身教育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柏拉图的生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基于对《理想国》一书文本的解读,以培养护卫者和哲学家作为阐释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切入点,探讨了柏拉图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家;理想国一、柏拉图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简介柏拉图出生于希腊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辈都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他们为柏拉图提供了那个时代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充裕的财富和闲暇伴随了他的一生。

柏拉图自青年时期起,就决心献身政治,然而,现实的残酷打击逼得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通过著作来研究治国的学问,《理想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柏拉图的长期酝酿和思考写成的。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走向衰落的时期。

在这之前,希波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

雅典的强盛促进了它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在雅典也得以发展,民主政治自梭伦改革后也得以确立……然而这种全盛局面到柏拉图时代已经衰落了,其导火线就是希腊内战,即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败后,随之而来的是雅典经济上不可避免的没落和在希腊的政治领导地位衰落。

另外,雅典的民主制度也遭到挑战,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也逐渐败坏。

“民主政治的衰落、道德的普遍沦丧,要求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摆脱社会危机的途径,探索新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寻求新的政治体制和治国方略。

”正是在这个时候,柏拉图的壮年时期,怀着极大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他渴望建立一个正义、理想的城邦,城邦里的人民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培养出来的哲学家也能够胜任统治者的角色,管理好国家。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立足于国家并把教育和国家密切联结在一起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指向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和国家的统治者(即真正的哲学家)这两种人才,以便让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实现他对理想城邦和美好社会制度的愿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

1.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

2.他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

他提出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

3.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

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

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

4. 儿童从七岁至十七八岁应该受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音乐和体育。

这里的音乐教育除了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知识,以及文学、诗歌、艺术等内容。

体育不仅包括体操等运动项目,还包括军事训练。

5. 18~20岁的青年,经过筛选,一部分要受到高一级的教育。

这一阶段的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如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6. 经过另一次筛选,少数20~30岁的青年将被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法的训练,培养敏锐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深邃的想像力和超群出众的记忆力。

此外还要继续学习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受过这一级教育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导职务。

7. 到了30岁的时候,再进行一次筛选,少数人可以继续学习,专攻哲学。

经过5年学习,到了35岁,这些人就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国家领导职务。

他们经过15年的实际锻炼,到50岁,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国家最高统治者。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

母亲是政治家梭伦的后裔,父亲也出身于显贵家庭。

柏拉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青少年时师从苏格拉底8年时间,在政治上与其老师一样,反对当时盛极而衰的民主政治而拥护贵族专政,曾参加多苏格拉底的哲学小集团。

因此,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他被迫流亡国外,游说各国,希望能实现其政治理想。

愿望得不到实现,又回到雅典,致力于教育。

公元前387年,他创办了一个学园,取名阿卡德米学园,变称希腊学园。

从此,在这里讲学达四十年,一直到去世。

柏拉图的著作较多,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不但在政治上与苏格拉底一致,而且哲学观上也继承了老师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柏拉图像系。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现象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事物,即自然界;理念世界是精神世界。

他认为,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

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映像;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值得认识的东西,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而神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宰一切。

人是神所创造的万物中最优者;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当灵魂和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以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

因此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推理出来,认识不是对万物存在的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又回到理念世界中,即灵魂不死。

柏拉图的这些思想,对后世宗教学影响很大。

柏拉图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原始的共产主义,因此,写了专著《理想国》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集中反映。

在柏拉图理想的国家中,将神的最优创造物——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其中,哲学家是奴隶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拥有智慧和理性。

军人是奴隶主国家的保卫者、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神用银子做成的,拥有勇敢和意志的品质。

劳动者包括手工业者和农民,是神用铜铁做成的,具有节制的品质。

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奴隶不属于以上三个等级,只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而已。

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国家才能维护正常的运转。

另外,“公道”是这三个等级的人所共有的品质,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可越级行事,否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

显然,这是为奴隶主贵族专制制造的理论依据。

(二)主要教育思想1.论国家管理教育。

柏拉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他从斯巴达和雅典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体系。

在教育的组织管理上,他主张国家控制教育,采取公养公育的方法培养人才。

2.论学前教育。

儿童在3岁以前,由女仆专职负责饮食起居;教育则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

3—6岁的儿童要集中到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教育,饮食起居由女奴负责。

教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

柏拉图对幼儿教育很重视,认为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应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

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3.论普通教育。

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

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

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和道德,发展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品德。

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

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

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是柏拉图的首创,被称之为“后四艺”。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

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

4.论高等教育。

国家对极少数具有金质潜能的奴隶主子弟施以高深的教育,从20岁至30岁这《理想国》英文版封面柏拉图和他的学生在阿加德米十年内以研究哲学,即辨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

但这个时期学习后四艺的目的与军人的学习目的不同:军人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现在的学习则是为了锻炼思维,为了使思想接近世界最高的理念——神。

辨证法是所有内容中的统率学科。

柏拉图认为只有精通辨证法,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并非人人都可以研究辨证法,而是只有成年人中那些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研究。

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

其中的极少量的天资聪慧的,造诣较深的人可继续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辨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

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到此为止,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

训练摔跤手掷铁饼者柏拉图构造的这个学制体系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学制,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柏拉图把斯巴达和雅典的不同教育实践加以融合,取长补短,在理论上做了升华,并在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了他特有的漫长的学制体系和庞杂的学习内容,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①《柏拉图论教育》,郑晓沧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2、5至8页。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发布时间: 2007-6-8 10:36:39 被阅览数: 2767 次来源:网络文字〖大中小〗)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

青少年时曾随苏格拉底学习,参加过反对民主政体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雅典,创办了一个学园并在那里讲学达40年之久。

他的著作很多,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提出了“理念论”和“回忆说”。

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个别事物是理念派生的,知识完全是天赋的,认识只不过是灵魂的一种回忆活动。

他的社会观把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铁质的三种人。

金质的人应该成为上层统治者;银质的人应该成为军人;铁质的人应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并服从长上。

柏拉图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论证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在唯心主义哲学观、认识论、人性论和社会政治观的基础上,柏拉图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他首先论述了教育的政治意义,主张国家控制教育。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很大的。

一方面,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作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

柏拉图吸取了雅典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吸取了斯巴达的国家办学制度和军事教育、女子教育方面的经验。

他指出,教育应当由国家负责办理,由国家进行严格的控制,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国家的利益来规定。

其次,柏拉图论述了学前公共教育,主张早期良好的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不但重视教育,而且提倡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他甚至提出胎教的问题。

他要求将三至六岁的男女儿童,都集中到神庙附设的儿童场院中去接受教育,由经过挑选的妇女进行监护。

他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性格很有影响,所以他主张儿童在游戏场所听经过选择的故事和童话,从事经过选择的游戏,以便在他们身上发展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第三,柏拉图论述了普通教育,主张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按照他的意见,男孩和女孩从七岁到十七、八岁,应分别接受普通教育,其主要内容是体、智、德、美方面的知识,主要形式是音乐和体育,“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他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应包含着智育与美育;体育不仅包括体操,而且还包括舞蹈、角力与军事锻炼。

他强调音乐和体育对于形成儿童德行的影响,认为男女儿童应接受大体相同的教育,对女孩也应给予必要的军事训练,好让她们长大后具有保卫城邦的能力,他提出普通教育学校不应是私立的,而应该由国家举办。

“应由国家选聘教师,并由国家支付教师薪金。

”第四,柏拉图论述了高等教育,主张培养通晓“理念世界”的哲学家。

按照他的意见,从20岁到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出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由他本人制定的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等学科(又称“后四艺”),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他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

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

经过5年后,他们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了。

柏拉图极度鄙视体力劳动。

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阻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

他甚至要未来的统治者和军人不要模仿奴隶,不要对农业手工业发生兴趣。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为奴隶主贵族政治服务的,但其中仍有一些发人深思的积极因素,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教育通识之五推荐者语:和绝大多数思想家一样,柏拉图从小衣食无忧,从容地研习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