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理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比较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其一,伦理思想比较1.1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理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爱、善和美德的统一体,是完美的人性和道德表现。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每一个性格、行为和高尚的品格都应当是人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孔子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孔子强调的道德观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仁义道德应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1.2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柏拉图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的巨人,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其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之上,他认为物体、事物不是实在的,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意志所支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不是自由意志的主宰,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制约。
柏拉图认为,抵抗外在力量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的理智和本性的平衡点,保持理智和道德上的完美。
柏拉图还提出了“审美理念”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还体现在内在,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达到的美。
其二、政治思想比较2.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他认为政治也是道德的产物,好的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之上。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行,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引领臣民,就能够带领国家进步。
孔子认为好的国家政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一样,由大量不同能力的人担任。
孔子鼓励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人来担任职位,并且强调德行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
柏拉图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制也是建立在其形而上学和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性的控制,只能在哲学家控制下才是政治正确的。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简单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简单比较邵会(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滨州256600)摘要: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家庭出身情况、个人经历、人性观、政治理想与教育目的观、知识观与课程观、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他们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教育遗产,值得承传%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思想一、社会历史背景与家庭出身情况(一)社会历史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彼时周天子失守,礼崩而乐坏,诸侯争霸,政治纷乱,军事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柏拉图生活在古典时代,彼时伯里克利去世,奴隶制民主政权衰落。
由于战败,受斯巴达指使,僭主乱政,雅典陷于政治混乱,经历了尖锐的社会变化。
(二)家庭出身情况孔子祖先为商朝后裔,周朝时被分封于宋国,后在政治动乱中迁居鲁国避难。
551年,孔子出生,失去贵$孔子父,家境贫寒,母亲颜氏家。
柏拉图来自雅典古的。
“柏拉图的父亲阿里斯顿,雅典民主化后斯的后代。
的母亲里克古代雅典的的后代”柏拉图母亲的时治雅典的僭主$民主政权后,柏拉图家落。
二、个人经历主孔子和柏拉图的受教育经历、从政经历、办学经历$(一)受教育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学在四野”,私学渐兴,普通百姓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
“十五有志于学”,孔子接受了私,了、、音乐、礼仪、,倾注了相当的$柏拉图是雅典城邦的民,接受了传统雅典式学校教育:、、乐、唱歌、希腊学、服兵役$跟从苏格拉底学习八年,后游二十年,到过麦加拉、埃及、西西里,曾跟随几何学家欧几里得、毕达哥拉斯们学习,研究过古埃的东方哲、叙拉古的政府治理……(二)从政经历孔子曾在鲁国任职,做过短期的治安官吏,五十岁时升至高位$后因政局混乱,被迫退职出走,周游列国十三载。
政治、社会改革理想不彰,回到鲁国,于公479年逝世。
柏拉图素有从政的抱负,但受僭主亲戚的牵连,家庭成员们被免去职务。
家道衰落,柏拉图的政治途暗淡。
特别是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深刻影响了柏拉图,越来越转向思维理论。
后在游学过程中三次触叙拉古政府,图的政治理想,战败$(三)办学经历孔子柏拉图在途失后,治国道,的政治理想在子们的$孔子先后两次在国,即为在的曲阜杏园。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1、二者文论思想皆为各自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的政 年纪大些再学哲学。
治理想是“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君
3、孔子诗哲观统一,柏拉图诗哲观对立在孔子的哲学
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理想国。在 世、
理想国里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第一等是统治者,第二等保卫 乐教反而能激发人们的正常健康情绪,培养人们温柔敦厚
二、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当时生活在雅典社会剧烈变化的日期,贵族党 和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失势了, 在学术思想上与诡辩学派针锋相对。他曾几次到塞拉库萨, 都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授传讲 学,企图维护贵族统治制度和思想基础。 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里,柏拉图探讨了统治者的 文学音乐教育,他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教育极为不满:“所以 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的好,我们就选 择;做的坏,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 的故事给儿童讲。让他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 手来形容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 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开。”① 柏拉图指的那些故事是很多史诗和悲剧所描写的神和 英雄对儿童性格发生不良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让年轻人 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是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 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 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的思想有毒,在那里面神和英雄 常常一无是处,他们互相争吵陷害,爱财受贿,贪图酒色 ……史诗要有健康的教训,让与年青人变得真诚,勇敢,镇 定,学会控制自己。因为:“我们也应该取消一些令人毛骨悚 然的字样,象‘呜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之类,听 到这些字样的声音就叫人打寒颤。它们也许有别的用处, 但是对于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我怕它们所引起的寒栗 会使他们的勇气消沉。”②而应该勾销掉著名英雄的痛哭,把 那些痛苦交给凡庸的女人们和懦夫们,而不让未来城邦保 卫者们知道这种弱点。又如希腊古谚“礼物能说服神,也能 说服可敬的国王”之类的诗也不应该让儿童们听。 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也应有选择。希腊音乐大约分为 四类:第一种,吕底亚式(吕底亚在小亚细亚,这地方音乐柔 缓衷婉);第二种,伊俄尼亚式(伊俄尼亚在小亚细亚西岸,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上的区别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上的区别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那孔子与柏拉图对思想上有什么区别?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柏拉图思想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柏拉图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顶尖的思想家、教育家,引领着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
相差一个世纪,隔着东西方本源性差异,令人费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居然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经历来说,两人早期都是满怀信心想从政。
孔子花了十多年,列国周游,过程中碰壁无数,如同千里马主动去寻伯乐;柏拉图也在欧洲、北非走了个来回,希望有一位君王能助自己实现满腔的政治抱负。
但结果是双双受挫。
然后就不约而同想到通过教育传播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上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办私塾的老师,他教授诗书礼乐,提出著名的“仁”的思想。
柏拉图创建学院,名叫“阿卡德米”,主要传授数学几何天文等知识。
用现代的话来比较,孔子更加偏重语文,柏拉图偏重数学。
这与二人的哲学思想也息息相关。
在二人各自的理想世界里,孔子的著作《论语》可看出,他倡导仁义治国,将中庸之道奉为真理,这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这种思想发展下去的话,会更偏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也完整阐述了他的“理想国”构想,等级非常森严,分为护国者、卫国者以及生产者,各司其职,这种理念发展到今天便更偏向“法制”。
孔子与柏拉图都是公认的先哲,各自擅长的领域有不同侧重点,但都无可置疑的推进了社会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
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
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品德,成为君子之后,就该去做官,为国家政治做贡献,为平民百姓谋福利。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比较吴海庆内容摘要:美育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感性鉴赏活动,具体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状态。
本文以此作为对美育的基本认识,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与孔子的美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1)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2)柏拉图与孔子两种美育倾向的具体化变形。
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柏拉图美育思想产生于城帮制的商业社会中,继承古希腊人的传统,重科学、智慧,美育活动与求知求真紧密结合;孔子美育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中,受封建大一统的社会理想所支配,重道德、伦理,美育活动以政治、道德为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美育思想;比较柏拉图与孔子是中西美育理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人物,研究和比较他们二人的美育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清中西美育理论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有助于现代系统美育理论的建立。
一、柏拉图与孔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差异柏拉图与孔子都认为人的美育活动意义重大,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在美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重大分歧。
孔子认为它首先在于开启人的混沌蒙昧的心灵,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
他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这些诗经中的名篇,就不能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只能“犹正墙面而立”。
〔1〕其次,孔子认为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比其他教育更好,更优越,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即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再次,孔子认为,人的教育一开始就应是审美的,最后完成于美育,即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可见,孔子在整个人的教育中给予美育以很高的地位和特别的价值肯定。
尽管如此,美育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相反,孔子总是把美育紧密地结合于政治,使美育从属于政治和道德教化。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这两段文字足以表明孔子的上述立场。
柏拉图与孔子近似的地方是他也认为美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智慧和辨识能力。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主要提倡“仁爱”和“礼之用”的思想,反对权力集中和暴力统治;而柏拉图则强调革命和哲学王治下的理想政治。
首先,两者均强调“德治”,即通过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认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动民众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柏拉图则强调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道德品质,只有哲学家能够理性思考、超越权力和私利,实现公正和普遍幸福。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政府不应该过于强大和专制,而是应该依靠礼仪和家庭伦理来调和政治决策。
柏拉图则主张哲学人应该替代传统的统治层次,作为哲学王直接统治人民,使政府更加理性、高效,并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社会。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爱”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式。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世界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各自代表了中国和希腊的伦理政治思想。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下,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我们来看看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孔子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做到仁爱和谦虚。
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则更多地关注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理想国的观念,主张通过理性的统治来实现公平和正义。
孔子的伦理思想更注重于个体的品德修养,而柏拉图更注重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政治思想。
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治理”,他主张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而柏拉图则主张通过哲学王来实现理想国的构建,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了解真理,因此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更注重于治理的方式和手段,而柏拉图更注重于治理的目标和理想。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从孔子的伦理思想来看,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提倡了和谐相处的伦理道德观念,这对当今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学习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来看,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构想,主张通过哲学王来治理国家,实现公平和正义。
这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孔子与柏拉图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伦理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公平正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应该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8级 080242008026 刘鹏博)摘要:柏拉图与孔子分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西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两者教育思想形成背景、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存在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教育思想区别雅斯贝尔斯曾总结说: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一个“轴心时代”,那时世界各地曾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宗教与哲学体系,为后来的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柏拉图正是这一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匠,为后来的东西方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对东西方的文化影响不可估量。
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然相差一个世纪,教育思想各具光辉,但孔子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有很多共同之处。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礼崩乐坏;同样,柏拉图目睹的也是混乱不堪的雅典政局。
而自恃“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孔子和柏拉图,看到日暮西山的奴隶社会,不是扼腕叹息,而是奔走呼号,著书立说,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所以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孔子和柏拉图毕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中,自然在他们的学说中也存在着不少相异之处。
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所长,本文从对两位先哲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分析出发,对他们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比较,阐述两人教育思想上存在的区别。
一、教育思想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和柏拉图所处的雅典时代都是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虽然两者都处于奴隶社会,但中国春秋时期和古希腊民主制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特点。
中国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分封制,而希腊奴隶制城邦则建立了民主政治。
因此,孔子和柏拉图在各自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 一个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哲学,一个是以“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哲学。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一、引言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哲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巅峰。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思想家的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各自独特之处。
二、柏拉图与孔子背景比较1. 柏拉图背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并深受师父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
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柏拉图对于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反思。
2. 孔子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贵族家庭,但他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三、思想内涵比较1. 柏拉图思想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理念论为核心,他认为理念是真实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认为人类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实现灵魂的升华,并通过哲人王来建立一个理想国家。
他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统治者”概念,认为只有具备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哲学家才能成为合格统治者。
2. 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规范。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才能达到内心平衡,并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概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共通之处1. 对人性的思考柏拉图和孔子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柏拉图认为人性是由灵魂构成,灵魂中包含了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他认为理性是最高层次的部分,只有通过追求智慧才能实现灵魂的升华。
孔子也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人性的完善。
2. 对社会秩序的关注柏拉图和孔子都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问题。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引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其教育主张“学以致知”,如“爱智慧”;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则更强调“学以致用”,如“学而优则仕”。
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各自文明的思想及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都有著作留世,反映柏拉图主要思想的著作是《理想国》,而孔子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论语》这本书中,这两本著作都对各自文明的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意义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则从时代背景、教育理念等方面介绍了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摘要本文主要从产生教育思想的背景,教育思想所依据的哲学体系,教学结构,教育方法,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教育的对象七个方面阐述了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教育思想区别一、成就两位思想家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柏拉图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雅典各城邦群龙无首,城邦之间内战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民主制度也几度废易,毫不例外,每一次的政局变动都对雅典民众意味着一场深重灾难,逮捕、审判、没收财产、放逐、处死。
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就是这场灾难的一个牺牲品。
在古希腊那个时代,柏拉图可以说是名门望族的后代,柏拉图曾一度是雅典当权者的亲属,他的母亲家机器肌肤都是当时的政要,所以他自幼养尊处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当权者甚至曾拉拢柏拉图入伙,。
我们再看看孔子的资料吧。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在东方和西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治理。
而柏拉图则是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理想国的构想,认为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必须实现哲学王的统治,实现公平正义的管理。
本文将通过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就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而言,两者都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孔子认为,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必须先从个人修身做起,提出了“修己以安人”的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对社会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问题最终是道德问题,只有让人们懂得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柏拉图则主张通过哲学王统治来实现理想国的构想,认为真正的政治领袖应该是具有哲学智慧的人,能为整个社会谋求合理的秩序,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治体制的构想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君主立国,认为只有君主具备仁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提出了“君子六艺”和“君子十才”来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与职责。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义和仁爱来感化百姓,使其自发地遵从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而柏拉图则提出了以哲学王为核心的统治体系,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有足够的智慧和道德修养来管理一个理想的国家,他们应该通过思想的引导和智慧的统治来实现国家的治理。
他主张通过精英统治来实现国家的理想。
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现实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了和睦相处与相互尊重,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对社会的影响,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治理思路。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提出了通过哲学王统治来实现公平正义的国家治理模式,这对于现代社会建立公平正义的体制和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地教育思想地异同比较郑州五中薛丽娜.柏拉图和孔子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和核心地位置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始终把加强学生地道德修养作为首要任务.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所讲地典制、德行、忠诚、守信四项内容,道德占了三项,典制与德行互为表里,也有密切地联系.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地知识.善地理念是最大地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地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地才是有用和有益地.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地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在孔子和柏拉图地心目中,政治、道德和教育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地.建立一个理想地国家,由圣人或哲学王用道德来统治,可这些理想地实现最终需要诉诸于教育这个途径.因此二人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并把教育放在一个很高地位置上来加以论述.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教育对于一个人地一生起到决定性地作用,教育地不同造成人地发展地巨大差异性.他曾明确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赞同“学而优则仕”,把受教育就是为了从政地这个目地表达得很清楚.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通向正义地唯一道路.当政者只需注意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孔子和柏拉图都赞同政教合一所谓政教合一,从狭义上理解指地是政治、宗教合一,当政者同时也是宗教首领.从广义上来看,这里地“教”除狭义地“宗教”含义外,还有“教化”地意思,因此政教合一也指国家利用官方地意识形态对国民实行思想文化地控制.我们这里讨论地主要是后者.柏拉图认为城邦首先是个教育机构,他是个典型地政教合一论者.孔子虽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明确主张政教合一,但他内心深处也是赞同政教合一地.学者启良认为:古代中国就是典型地广义地政教合一地国家,周公“敬天”、“保民”之思想,制礼作乐之举措,实应视为“政教合一”之雏形;孔子和孟子乃至其他地先秦诸子,都可看作是为“政教合一”而构建他们地思想体系;他们不论持何种观点,都是为了一个目地,即希望他们地思想为各诸侯国君所采纳,从而使之成为国家地意识形态..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地差异之处孔子和柏拉图地教育思想尽管有上述地共同点,但因二人生活地环境及思维模式地不同,他们地教育思想呈现出诸多差异.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作为基本教材,辅之以《六艺》.在教育方法上,侧重于启发式,对不同性格地弟子施以不同地教育,讲究因材施教;然后通过内心地觉悟、反省,以达到对仁地认识.在教育地表现形式上则是“礼”,通过日常生活上地礼仪修养,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实现高度地统一,以达到培养一个个彬彬有礼、以仁义道德为圭臬地贤人地目地,并由此建立一个等级有序地德治社会.值得指出地是孔子教育思想有其可贵之处,即有教无类,他地弟子确实也来自社会地各个等级,这样地教育模式给社会地不同阶级尤其是劳动人民出身地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地可能,社会因此也就有了一定地流动性.相反,为了培养优秀地国民,柏拉图地理想国采用地是共产、共妻共子、共同教育制(当然只是在当政者、护卫者这两个等级内部实行).在儿童刚出生时便进行筛选,有缺陷地、体弱地便抛弃;为了培养共同地德性,让他们在相同地条件下,按相同地规则,玩相同地游戏,从相同地游戏中得到同样地快乐.按天性和社会分工地不同,教育分为几个阶段.第三等级只接受普通地教育;第一、二等级则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算术、几何等综合科学知识.到岁时,有天资地人接受辩证法地教育,年以后可以担任一般地官吏,其后再经历各种各样地考验,岁之后地品学兼优者,则是城邦地最高统治者,哲学王也就诞生了.这种等级森严地教育模式显然有利于极权主义地国家制度.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地性格应相同地固定下来,尊重现实地国家制度,不喜欢变革;因为变革,除非在某种坏地情况下,是极端危险地.这样地教育方法,“不是为了唤醒批判和自我批判地思维,而毋宁说是灌输——如对大脑和灵魂进行塑造,使他们‘经过长时期地习惯,变得根本不能独立地做任何事情.有意思地是较之于孔子,柏拉图地教育思想有一个先见之明,那就是男女教育平等.三、影响柳治征曾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波普尔不无夸张地说:“柏拉图著作地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地.人们可以说,西方地思想或者是柏拉图地,或者是反柏拉图地;但是在任何时候不能说是非柏拉图地.”[]可见他们地思想对后世地影响颇深.他们地贤人政治、靠道德来统治一个国家地思想在闪出光芒地同时,却更多地暴露出弊端.人治无常治,孔子把希望寄托在贤人身上地理由,反过来也说明了人治地弊端,即使出现圣人统治“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人治也缺乏一定地准则,随心所欲,治理国家缺少一定准则约束,国家常处于不稳定之中,人们对生活中地事情缺少预见性.中国两千多年靠人治导致地无人权地专制社会便是最好地说明.柏拉图地“哲学王”统治也引来一些非议.后来很多人认为“哲学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容易导致一种极权统治.·波普尔把柏拉图这种城邦正义称之为“极权主义地正义”,并指责柏拉图把整个国家地命运和统治阶级地命运等同起来.“柏拉图地这些及许多类似地经历——他可以吹嘘至少有个僭主出自他同一时期地学生和同事——这就使将赋予他们以绝对地权力地人选问题产生地特殊困难清楚地明现出来.很难找到其品格不被绝对权力所腐蚀地人.诚如阿克顿爵士所言——一切权力都要导致腐败,而绝对地权力导致绝对地腐败.”[]“国王成为哲学家,或者哲学家成为国王,似乎是不可能发生地,也不需要发生,因为权力之位将不可避免地降低理智及独立地判断力.然而,一位国王或是如国王般地人,也即自我管治地人及人民,不应压制哲学家,而应留给他们公开言论地权利,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地.”[]政教合一地特点是将道德教化地权力控制在国家地手里,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人民没有思想地自由,以正统与异端地二分模式来看待一切思想与学术[].政教合一通过“软”、“硬”两个方面来实施.“软”就是控制人们地精神世界,主宰人们地灵魂.通过德治思想协调社会关系,利用人们心理依赖感、归属感地需要,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密切联系起来.他们都相信人类地道德可以自我完善,相信人类依靠自己地努力创造出一个至善至美地世界,相信历史地背后有一种绝对地必然性,保证理想社会一定能实现,设立一种违背人性地“理想人格”作为全民道德实践地范本.“硬”地方面则是指无论是学校地设立(尤其是大学),还是其教育方针地确定,都是出于国家地强力意志.在选官用人等制度上以道德作为依据.显然,政教合一只会导致专制与极权,而不可能建成自由民主地社会.为政以德强调地是道德理想主义,那么它在政治实践中如何张扬自己地价值呢?我们看到地是中西历史上用完美地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地圣人、哲学王只存在于乌托邦里,因为“‘有德’和‘无德’虽然有客观地标准可以裁定,但到了统治者手里,却变成了一团橡皮泥,由他们根据自己地需要而捏塑”[].现实社会地君主只是借着道德来当遮羞布,用来作为欺骗和麻痹人民地统治工具.“我们回顾中国地历史,会惊异地发现,凡是新登台地统治者都要宣扬自己是如何地顺天意,得民心,如何地救天下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但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或者比前朝统治者更为糟糕,更为不道德,更为天所怒人所怨.”[]以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对于人地约束只存在于人内心之中,缺少实际上地约束.统治者借着自己是最具美德者,便有权指责任何一个臣民无道德,以道德来分层,形成了国民地二重人格.当政者也很难在处理事情时做到不偏不倚,以道德为依据,所有地事情非黑即白,容易导致极权主义地产生.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或政府是完全以道德来统治地.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没有道德是不可想象地,而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秩序地文明社会同样是不可想象地.在建设政治文明国家地道路上,应由法律作为先锋主角,道德作为帮手、作为润滑剂,二者共同推进文明社会地进步.。
柏拉图与孔子社会思想之比较
柏拉图与孔⼦社会思想之⽐较柏拉图与孔⼦社会思想之⽐较内容摘要:柏拉图和孔⼦是东西⽅思想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的思想对整个⼈类⽂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今的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两⼈的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先是⽐较了两⼈在社会思想的背景,进⽽阐述了两⼈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他们关于政治,教育,正义等的看法,以史为鉴,从⽽指导现代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仁正义异同圣德哲学王⼀、柏拉图和孔⼦社会思想的产⽣背景孔⼦和柏拉图是⼈类思想史上的两个巨匠,作为东西“轴⼼时代”的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东西⽅⽂明产⽣重要的影响,并长久的在整个⼈类⽂明历史上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孔⼦和柏拉图不仅⼤致处于同⼀个时代,⽽且个⼈经历也出奇的相似,⽐较两个⼈对于现今的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活在“春秋已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不古”的动荡年代。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权威下降,各诸侯为争夺权⼒,各种违反道德礼仪的⾏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存。
孔⼦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并且认为只有⽤道德的⼒量,才能使社会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定。
孔⼦提出“仁”来挽救世道⼈⼼。
柏拉图的⼀⽣正处于雅典政治巨变改⾰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们⽬⽆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们不能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因⽽现实世界中便缺少了衡量⼀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论”来建⽴衡量⼀切是⾮曲直的标准。
孔⼦与柏拉图的个⼈经历也⽐较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的政治抱负,但都从政不利的孔⼦开始周游列国,⽽柏拉图则远⾛意⼤利,希望能实现⾃⼰的政治理想。
但他们都没能取得较⼤的成绩,于是他们都选择教育来推⼴他们的思想:孔⼦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学园”,来传授⾃⼰的理论。
柏拉图与孔子教育观的比较
柏拉图与孔子教育观的比较【柏拉图的教育观】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
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
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
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
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
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
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柏拉图论教育》)。
在柏拉图的论述中,几乎涉及到当时体育的各个方面。
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
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
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
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观】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
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比较一、礼与正义的比较对于礼和正义,孔子与柏拉图都分别作了相当细致的阐释。
作为理论的起点,两人都首先对人性作了相似的假设。
虽然孔子没有明白的提出性善论,但却认为人性是接近的、是仁厚的,因为人者,仁也。
而柏拉图明白的提出性善论,成为西方性善主张的鼻祖,他认为人们是追求良善生活的。
在仁和礼的基础上,孔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该制度以人为中心,以人际关系的协调为直接目标。
而柏拉图则构建了一个正义王国,该王国以分工为原则,以实现社会等级为宗旨,以理想国的现实为目标。
礼与正义分别是两个政治思想体系的原则,只是孔子侧重于伦理关系, 而柏拉图则关注道德标准。
礼和正义都要求分,但它们的实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礼所要求的分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划分,要遵循尊尊、亲亲、君君、臣臣。
正义所秉持的分之标准是天赋,不以血缘为前提;而是按上天所赋予的资质,再通过一定的后天教育培养,最后找到其适当的位置。
正是这一原则性的差异,使孔子与柏拉图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差异。
孔子以礼为纲领还提出了正名。
正名要求名与实相符合,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
此即是说个人的身份、举止一定要与礼制所规定的规范相符合,每个等级的人都有自己划定的地位、权利、义务、财产,不可越礼任性而为,否则就违背了礼仪,破坏了礼制,结果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分和正名所要解决的是一个问题,即维护以血缘为基础的天然等级关系,因此孔子把礼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实无论是分还是正名,都很强调份内,这与柏拉图的正义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
而柏拉图也从两个方面论证等级制,也就是他所说的正义的合理性。
正义是理想国的核心话题。
第一,等级划分符合人的自然性。
个人的灵魂由理性、欲望、意志三个部分组成,理性代表智慧、意志代表勇敢、欲望则要求节制,这三种品德和谐一致就产生了个人的第四种品质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经济学院09金融学摘要: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时代相近的两位文化巨人,社会的变革使他们产生了各自独特而又有着共同之处的教育观。
他们的思想及教育活动都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和东方的教育传统,他们都扩充了当时的教育内容,扩大了教育对象。
但是,他们还是有各自的独特见解的。
下面将对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区别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教育思想一、前言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一个“轴心时代”,那时世界各地曾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宗教与哲学体系,为后来的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柏拉图正是这一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匠,为后来的东西方人类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对东西方的文化影响不可估量。
孔子所创的儒家思想经汉代统治者改造后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维护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的统治。
柏拉图的学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源头,直到今天西方的精英政治仍然可以看到其学说的影子。
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教育思想是世俗的,而不是宗教的;现实的,而不是虚妄的。
在《论语》中,体现了孔子“仁”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教育思想是建立以国家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的、毫无流动性的等级社会。
其在《理想国》中围绕“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正义?”来表现“理念”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解释矛盾、借助辩证法最终认识抽象真理的方法,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方法论,而真善美则是其理论思想的光辉。
[1]二、教育目标孔子和柏拉图都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培养巩固奴隶主政权的统治人才。
但孔子理想的统治者是经过道德觉悟的理想人。
孔子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为教育目标,主张举用“贤才”,认为这些“贤才”不可能自然成长,故提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这里的贤才即是“君子”,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他还说:“政者,正也。
”(《颜渊》)。
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修已以安百姓”的能力的“君子”,通过这些德才兼备仁人君子去传播他的“仁爱”思想。
[2]而柏拉图的理想统治者是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柏拉图在教育上对国家权力予以了厚望。
在《理想国》中,可以看到柏拉图十分注重理想国的教育,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把教育看作是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
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理想国的臣民培养为符合“正义”原则的人。
三、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文、行、忠、信四科,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术来教育学生。
总的说来,主要有道德和知识两方面的教育。
孔子以“仁”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在《论语》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的含义。
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要立志乐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要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要改过迁善:“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述而》)”。
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同时,孔子还灌输“礼”的观点,以“礼”来治国的人本主义思想。
[3]在知识教育方面,比如音乐教育,孔子不仅重视音乐的审美价值,而且尤其重视它的道德意义。
而且古代的诗与乐一般是密切联系的,重要的礼仪总有音乐相伴,以便引起人们的共鸣。
所以,才会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4]孔子比柏拉图更重视历史教育,六艺中的书即《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他认为,历史对现实有着积极的作用,“寓褒贬,别善恶”,可以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
而柏拉图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建立者。
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理念,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理念世界”。
把教育主要分为音乐和体育教育两部分。
因为他认为音乐反映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同时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兴衰。
此处的音乐同如今的“文化”相当。
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符合“正义”原则的理想国的臣民,主要通过声音、节奏、文学诗歌等文学形式训练臣民内在的和谐,塑造团结上的心灵。
但诗歌必须通过严格审查才能被用来教育,原则标准是,传达正义和善。
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力量,培养受训者的体魄,以应对非常局面。
[5]柏拉图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威严、礼仪、勇敢。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比孔子更注重军事体育训练,柏拉图极力提倡“斯巴达式的苦练”,认为体育训练要具有军事准备的性质,从而巩固政权。
柏拉图在算术方面的教育比孔子严苛,并不是为了实际应用,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心智,激发其对理念世界中抽象、绝对、普遍真理的兴趣。
他还尤其重视几何学。
四、教育功能孔子从教育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出发,来概括教育的功能。
他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达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掌握社会纲常、事物规律,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这种功能。
并以此为基础,教育可以实现促进家庭的和睦美满,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平等,实现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
柏拉图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城邦中,权力应该掌握在胜任者手中,不是掌握在人民手中,或是无能和不公正的专制统治者手中。
通过建立一个普通的教育体系,可以使每个人有等同学习的机会和在城邦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就能实现这个理想。
五、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侧重于启发式,对不同性格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并且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然后通过内心的觉悟、反省,以达到对仁的认识。
对于“因材施教”,首先必须“识才”,即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子路》)[6]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孔子还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能弄明白的时候,不去点拨;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清楚时,不去启发。
这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柏拉图的理想国采用的是共产、共妻共子、共同教育制。
虽然教育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威严、礼仪、勇敢。
但他对培养途径进行筛选,从而符合他的原则,即“正义”。
柏拉图也强调启发,但并非根据各人不同的个性启发,而是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知识,只不过是出生以后忘记了。
通过启发,促使人“回忆”起这些知识。
其“回忆说”将感性与理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对逻辑推理和必然性知识做了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歪曲。
六、教育过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孔子将教学过程精炼地概括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可以理解为潜心学习、积极思考、举一反三、操作实践,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同时孔子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也归纳为五个阶段,我们也可将其视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他总结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中“博学”、“审问”为学的过程;“慎思”、“明辨”为思的过程;笃行是“习”和“行”的过程。
学习的五个阶段体现了与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
柏拉图的教育过程是从知识体系到教育对象的一个阶梯性、逐步去粗存精的过程。
在儿童刚出生时便进行筛选,有缺陷的、体弱的便抛弃;为了培养共同的德性,让他们在相同的条件下,按相同的规则,玩相同的游戏,从相同的游戏中得到同样的快乐。
按天性和社会分工的不同,教育分为几个阶段。
所有学生在十岁到二十岁时接受相同教育,主要科目是体操、音乐、宗教。
对青年人来说,学习目标是有一个强壮和协调性好的身体,对美的鉴赏力和具有服从、自我牺牲和忠诚的素养。
到二十岁时挑选其中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尤其是数学。
到三十岁时,有天资的人接受辩证法的教育,五年以后可以担任一般的官吏,其后再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
五十岁之后的品学兼优者,则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也就诞生了。
这种等级森严的教育模式显然有利于极权主义的国家制度。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性格应相同地固定下来,尊重现实的国家制度,不喜欢变革;因为变革,除非在某种坏的情况下,是极端危险的”(The law of Plato)。
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是为了唤醒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思维,而毋宁说是灌输——如对大脑和灵魂进行塑造,使他们‘经过长时期的习惯,变得根本不能独立地做任何事情’”[7]。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真理通过人对世界的逐步认识而彰显,人通过对真理的靠近而成为理想的人。
七、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提倡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认种族,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他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为基础。
对受教育者不规定年龄,他认为学无止境,年长者也可以学,教育可以是一种终身教育。
主张不分贫富差别,不论地位高低,不论个人身世,不区别民族、种族,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教育平等。
他的弟子确实也来自社会的各个等级,这样的教育模式给社会的不同阶级尤其是劳动人民出身的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可能,社会因此也就有了一定的流动性。
而柏拉图则认为:教育属国家管辖之事,要平等对待所有儿童,不管他们的出身和性别。
[8]柏拉图从他培养国家所需不同人才的观点出发,提出:国家应当使每一个公民从幼年时就开始接受适当的教育和训练。
柏拉图认为,不仅要培养智慧的统治者,勇敢的军人,也要训练人民的理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善人。
可见,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在少数贵族之中,应扩大到全体公民,对所有的人(不包括奴隶)都实行一定的教育。
“所有的人”不仅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
柏拉图主张女人接受与男子平等的教育。
他认为:“在治理一个国家方面,没有一件事是只有男子配担任而女人担任不了的。
”“看守羊群的狗不分雌雄,卫国者也应不分男女。
”“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
”[9]因此,女子也应受到与男子同等的教育。
孔子与柏拉图都有着“有教无类”思想,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这样的一种思想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他们也有着各自的局限性。
孔子虽然不分民族和地域,不分行业和出身,但是女子不得接受教育。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在少数贵族之中,应扩大到全体公民,对所有的人都实行教育,那女是平等的,但是不包括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