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和冲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加入WTO后,中美双边 贸易额迅速增长,从2000年开始,中国就取代日 本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逆差国,而美国国内的工 作岗位的流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的流出使美国 国内形成一股强烈的排华贸易情绪。美国对中国 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不满,并认为中国 人为地低估人民币汇率。美国财政部长斯诺提出, 希望人民币选择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敦促人民 币升值。而中国政府吸收日本广场协议及亚洲金 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在汇率问题上本着谨慎、稳 健的原则,进行渐进式汇率改革。2008年美国爆 发的次贷危机重创美国经济,美国国内失业率达 到10%,同时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奥 巴马政府为转嫁政治压力,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 紧抓不放。
5、培养一批外贸专业人才 我国要加强对美经贸研究,系统学习美国国内的 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全面权衡美国的政治、 经济互动关系,深入了解美国的意识形态,从宏 观上把握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 规划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培养一批精通WTO争 端解决机制的懂经济、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专业 人才。
2、适当采取反制措施 对于美国的步步紧逼,我国可以适时、有理有据 的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使美国认识到中美贸易 摩擦无益于处理问题,促使美方寻求其他解决问 题的方法。2009年,商务部决定对美国部分进口 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收到了不错效果。
3、优化产业结构 适时地调整其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 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重规模、重速度、轻质量、轻效益的 问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低端,得到比较 利益较少,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很不相称。因此我们要着 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解决我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 链低端的问题。通过重点引进、自主创新,通过政府引导、 优胜劣汰,最终淘汰一批落后企业、扶持一批新型企业。 对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 合理引导企业进出口,不断增强定价主动权和控制力。另 一方面努力实现由要素推动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靠创新驱动 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变。21世纪国家发展的主动权,最终 取决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内生增长性的新兴产业的发育 程度。在金融危机后期,各国都在加紧步伐,寻找复苏经 济的动力。我们要利用新一轮全球性产业布局“洗牌”的 契机,加快运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1.市场经济地位。在中美贸易问题中,中国能否享 有“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一直是两国政界、学界、 企业界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话题之一。中国被美国认 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署 的“非市场经济条款”,该条款的适用将在自中国 加入之日后满十五年终止,即2016年12月终止), 这使得中国在外贸出口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美国在 对华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一般选择印度等成本较高 的国家作为替代国,致使我国产品被认定反倾销, 中国企业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以至丢失美国市 场。

在汇率问题上,美方敦促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目的: 第一,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美国产品在中 国市场更具竞争力,而中国在美国市场竞争力相对 削弱,美国对华出口扩大、中国对美出口减少,以 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第二,美国产品扩大出口, 客观上刺激国内产业的复苏,增加就业岗位,缓解 美国国内压力;第三,借频繁操作汇率问题,将美 国民众的视线从国内矛盾转嫁到对中国的指责上。 中国在人民币升值方面的稳健、谨慎的态度,主要 是为了让中国产品在美国更具竞争力,保护中国的 外贸企业的健康发展。
3、政治差异 由于中美政治体制的特点,实行资本主义的美国 一直试图将它一整套政策、理念灌输给中国,而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在国情、基本政治制度、国家利益方面与 美国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的决策要基于自身特 点,不会盲目跟随。这必然造成双方贸易摩擦加 剧。
Biblioteka Baidu
4、中国的迅速崛起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2009年中国已经超 过德国成为全球商品出口第一大国;同时,2010 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未来几年,中美间的合作将更加广泛、摩擦也将 更加剧烈,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只会有增无减。
5、中国企业自身的因素 我国企业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等。这些 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差异化水平较低而且价格 偏低,一旦大量出口后,极易遭到反倾销调查。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缺乏行业自律,出口秩序不太 规范,低价竞销、重复建设、无序增长的现象时 有发生。而且在遭到反倾销调查时,我国企业缺 乏集体谈判的意识,对WTO规则的应用还不够 熟练,导致在贸易争端中处于被动,蒙受巨大的 经济损失。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has risen rapidly, benefiting both sides. However,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U.S. has encountered some trouble, as demonstrated by increasing conflicts and frictions. So following are some conflicts and frictions 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uses are given as well( in Chinese):
化解中美贸易摩擦的策略(5)
1、加强磋商和沟通 中美双方的政界、学界、企业界应不断加强对话 与沟通,及时反馈双方动向及讯息,建立常态的 各层次对话机制,早日争取美国承认我国的市场 经济地位。在汇率问题上,中国应让美国多了解 人民币升值不仅无助于改善美国现状,反而使普 通美国民众享受不到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中美 之间加强平等协商,找到共赢的途径。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根本原因 就是为了让中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做出让步。在经 济方面,美国可以随意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特别 保障措施对中国进入美国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 弱中国产品竞争力并将其赶出美国市场;在政治方 面,美国可以据此问题对中国政府施压,促使中国 政府更全面开放国内市场,以方便美国产品进入中 国市场、便利美国企业投资。同时美国也可以利用 此问题牵制中国的其他经济决策。而中国积极争取 美国承认市场经济地位,一方面是减轻我国企业遭 受反倾销的压力,另一方面,美国给予我国市场经 济地位的行为对其他WTO成员国具有示范效应。
3、两反一保。美国近些年对中国频繁发起反倾销、 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案。根据WTO 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糖 精钠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起到2009年年底, 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与被采 取反倾销措施案件数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 名副其实的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倾销 调查主要涉及金属产品和制品、化工商品、机电 设备、纺织品等产品。

自入世以来,中美贸易量急剧攀升,截至2009年 底,中美双方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成为 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中 国则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 地。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额的不断提高及美国对 华逐年增加的贸易赤字,美国不断挑起对华贸易 摩擦,以保护其国内企业与改善贸易状况。综观 近几年的中美贸易冲突,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地 位、人民币汇率、贸易壁垒等方面。
4、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并 举。一方面我国要继续巩固美国等传统市场,另 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 美、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在向外延扩张的同时, 要深入开辟国内市场,以解决部分企业、部分产 品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问题。在宏观政策上,政 府应适当调整投资、消费结构,适当调整社会分 配关系,从根本上扩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在土 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政府应加 大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2、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美国实体 经济,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赤字严重,失业 率近10%。美国出于保护国内行业及缓解就业压 力的目的,竖起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墙、施行各种 贸易保护措施。截至2010年7月,美国已裁决正在 实施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多达104起,涉及产品80 多种。200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 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高。中国以占全球出口8%的 贸易地位遭遇了全球35%的反倾销和71%的反补 贴措施。

2004年以来,美国大规模对我国实施反补贴措施, 不仅立案数量众多,而且征收高昂的反倾销税和 反补贴税。仅在2009年,美对中国发起10起“双 反”合并调查,两起反倾销调查,一起特保调查 (即轮胎特保案)。 2009年,美国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乘用车轮胎产 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征收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 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 随后,中国外交部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中 国政府正式就美国所采取的特别保障措施启动 WTO争端解决程序,在磋商无果的情况下,保留 要求WTO成立专家组进行调查、裁决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