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合集下载

当代中医绝招100讲系列之一:脉法针灸

当代中医绝招100讲系列之一:脉法针灸

当代中医绝招100讲系列之一:脉法针灸缘起我们都是走在学习中医的路上,只不过走得有快有慢、有远有近罢了。

起初,我们或是跟着教科书、或是跟着师父学习,苦苦求索,点滴积累,然后感叹中医之博大精深,自己却难入门径。

这就像造一辆汽车,先制造出一个个零件,然后成为整车。

但也还有一种造车的方法,那就是“逆向研发”。

看到了一辆很好的车,我们就想办法还原各个零件的制造方法,这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有效的缩短了需要积累的时间。

把这种逆向学习的方法用在中医上面,当然也是可以的。

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好的疗法、技术或者绝招,如果有人能够直接一步步分解这个绝招,那我们刚开始需要学习的东西就大大减少了。

不用理会中医是不是博大精深,不用知道跟绝招无关的药与方,不用一下子全部记住很多暂时用不着的穴位,只需要学习跟绝招有关的操作,记住跟绝招有关的知识,就可以短时间内达到或接近绝招的效果。

有了疗效,就有了信心和成就感,也有了兴趣,这时候就可以由点及面,再去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了。

这些绝招都是价值几千乃至上万的内部培训课程,也是每一位医者多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在某些疾病和领域都有堪称神奇的表现,自然比一般教科书和医院科室所用的方法要高明许多。

回顾我学习中医的历程也是如此,刚开始专业毕业之后,在老师那里继续学习,后来转而专心研究各项实用技术,才迷雾中摸到了面纱,看得相对清楚了一些。

无论是中医养生,还是中医文化,乃至形而上的“医道”,都需要切切实实的根基,实实在在的疗效,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还是要手底下见真章的!这些绝招只能算是我个人的学习笔记,因为分享的动力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学习。

肯定会说到重点,但是遗漏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当是开阔眼界,见识一下中医很多好的技术。

这个100讲的系列,次序不分先后,计划一周更新两期,脉法针灸作为第一讲是因为刚好最近在学习。

讲的宗旨是开门见山,每一个字都是重点和关键。

每一个方法都会以一张思维导图来展示,论述也会由此展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

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患者非哭即笑,甚则拍案称奇。

此情此景,远胜过电影神医喜来乐!患者来自全国23个省市以及海外日本、新加坡等地,他的门前虽未挂任何行医招牌,但每日车水马龙,极一时之盛。

国内各大媒体均作了采访报道。

中医的脉诊竟如此神奇,真不可思议!我非亲身亲历,实不敢相信。

后来我同他多次交谈,才了解到,他12岁时父亲就让他开始练习梁氏诊脉法。

这梁氏诊脉法,颇有一部分《难经》脉法,如练习一呼一吸脉行六寸,练久了就能计算出脉行致何处有异即何处有病;练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难经》上说的往三个指头上粘豆子逐渐加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四季平脉,父亲对他说,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

然而,初学脉时父亲不让他摸人的手腕,而是让他去摸河里的水。

父亲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它四季四时(早午夜晚)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

乍暖还寒的初春,他把手插进河水中摸着固定的绳子细切“春弦”;金风送爽,他一手举着麻雀,一手轻扶雀背,闭目体会“秋毛”;炎夏他头顶烈日摸着河水练“夏洪”;冬天他砸冰伸手到河水练“冬石”。

他天天摸着自己的脉搏,体察脉的瞬息变化,每当季节变换的日子,哪怕是半夜,他也摸着自己的脉体会几点几分几秒脉丛一个季节的形状突变到另一个季节的形状,为此他整苦练了3个寒暑才掌握了梁氏诊脉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又有了创新,才达到后来这样的境界。

他准备写一本《梁氏诊脉法》以传后人,可惜他于10年前突然去世,未能如愿,这使我引为终身的憾事!由此我感悟到,中医虽有四诊,但脉诊的重要性远胜于其他三诊,难学程度也远胜于其他三诊。

龚廷贤双手诊脉第九代传人——龚洪海。

龚廷贤双手诊脉第九代传人——龚洪海。

其实“双手号脉”,就是医者用右手的食、中、无名指诊病人的左寸、关、尺脉位候心、肝、肾;同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寸、关、尺脉位候肺、脾、命门,分别是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一气呵成九候”,这样便变成“一个枕头,三个指头”为六个指头,同一时间内完成了“六部一十八候”,达到了时间上省了一半,工效上增加了一倍。

同时,双手把脉可对一种微妙的所谓“阴阳脉”即时做出诊断,即患者的左手与右手的脉强弱不一等微妙变化,古代名中医多是从读书人转行而来,确实是“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前人把脉象分为28 种,现人归纳为 6 纲脉即 6 类脉,其中浮脉类包括浮、洪、濡、乾、革 5 种;沉脉类包括沉、伏、弱、牢 4 种二数脉类包括数、疾、促、动 4 种;退脉类包括迟、缓、涩、结、代 5 种;实脉包括实、滑、弦、紧、长5 种;虚脉包括虚、细、微、短、散 5 种。

服胃双手把脉,就是医者用右手的食、中、无名指诊病人的左寸、关、尺脉位候心、肝、肾;同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寸、关、尺脉位候肺、脾、命门,分别是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一左却可成九候“,这样便变成‘’一个枕头,三个指头”为六个指头,同一时间内完成了‘’六部一十八候”,达到了时间上省了一半,工效上增加了一倍。

明万历二十一年(巧93 )冬,鲁藩王的妃子突患重病,胁下疼痛,腹胀咳喘,坐卧不宁,苦不堪言,经御医多方施治都没有效果。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之际。

有人向鲁王举荐了龚廷贤。

龚廷贤运用双手号脉的手法,明确诊断鲁王妃患的是胸痹之症,也就是冠心病。

对症用药不久即得痊愈,龚廷贤从此名震天下。

当时治疗鲁王妃龚廷贤也只运用了两味中药,这两味药其实很简单,药店我们都能够买到,一个叫淫羊蕾。

它的性味辛甘无毒,它是温性的,治疗阴萎矍伤,L 以口小便不利,益气,争执,它效果很好,现代医学研究它有淫羊霍酮,对冠心病治疗非常好。

小偏方圳门虚火牙疼,牙根有炎症,淫羊蕾为粗末,煎汤漱口撇于了,三五分钟吐出来要大效,效果非薄籽。

【张玉林:古脉法】

【张玉林:古脉法】

【张玉林:古脉法】中医师怎么把脉的,这篇文章总结全了!(纯干货,收藏)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到到梁秀清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到到梁秀清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到到梁秀清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梁秀清梁秀清,一位神奇的中医师,他继承了家族的九代传统脉法,被誉为中医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祖传脉法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技术,能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准确地诊断出身体的问题,并给出详细的治疗方案。

他的医术高超,为无数病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梁秀清家族的脉法可以追溯到九代前,最早的祖先是梁氏家族的一位名叫梁明的中医师。

梁明是一位非常聪明和勤奋的人,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人体的脉搏和身体的互动关系。

通过观察和总结,他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并且创立了独特的脉法。

他的成果传给了他的儿子,从此以后,这个技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脉法在梁家族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每一代传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学习,他们不断改进技术,使其更加精准和有效。

九代后的梁秀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他的医术才华让整个中医界为之称道。

梁秀清的医疗经验非常丰富,他曾经治愈过许多被其他医生放弃的病人。

人们常常称他为“奇迹医生”,因为他的治疗效果令人惊叹。

他凭借着独特的脉法,能够通过脉搏的细微变化和节奏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

他精确地找到了病因所在,并通过千变万化的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

梁秀清的患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寄希望于梁秀清能够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而他总是尽力为每个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并耐心地解释和指导他们。

他相信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的,所以治疗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

他除了使用传统的中药以外,还借鉴了现代医学的一些理念和技术,使他的治疗方法更加全面和科学。

除了医术高超,梁秀清也是一位极富人情味的医生。

他经常与患者建立起深厚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他始终坚信,医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关心和关爱患者同样重要。

他的患者们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并将他视为健康的守护神。

尽管梁秀清已经有些年纪了,但他并没有放慢脚步。

他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努力改进和拓展他的祖传脉法。

他希望将这项宝贵的瑰宝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受益。

任之堂主人 祖传脉学

任之堂主人 祖传脉学

转:《任之堂主人祖传脉学》前言:任之堂主人,1975年出生,5岁即随太爷学医,而成一代儒医,为现代传统中医之年轻楚翘;其脉学精准,医理雄厚,中医大学毕业后辗转在老家开业,名噪遐迩。

其脉学独树一帜,超出教材远矣。

现介绍其脉学如下,望对铁杆中医有所帮助。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中医把脉-大忽悠

中医把脉-大忽悠

中医把脉-大忽悠众所周知,中医有四种诊断手段:“望闻问切”。

“切”,对医家来讲,是最难掌握的一种,但对患者而言,“切”,无疑是最神秘的诊断方法。

想像一下,一个白须飘飘、仙风道骨的老中医,在患者病塌前正襟危坐,伸出三根手指向患者手腕上一搭,神情肃穆,若有所思,简直帅呆了!酷毙了!最神奇的是传说中的“悬丝诊脉”——由于男女授受不亲,只需将一根丝线的一头搭到女患者的手腕上,医生触摸丝线的另一头,即能诊出患者的病症——这可是唐朝神医孙思邈大师发明的把脉法。

CT、B超之类的乏味检查,哪有老中医把脉的神韵和诗意?把脉果真这么神奇吗?吾存疑焉。

据说,学中医最难的就是把脉,因为“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往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说白了,就是里面的学问说不清道不明,完全要靠医者的手感。

我不否认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能把出十几甚至二十几种不同的脉象,但说什么我也不相信他能区分三千种脉象!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脉经》,八九万字的篇幅全是论述把脉的经验和理论,也不过将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二十四种。

后人又增加了四种,也不过二十八种脉象。

那个“周村神医”能把出三千种脉象,恐怕要让中医祖宗们佩服得在地下也不得安宁。

靠把脉能诊出病人所患何病吗?吾犹存疑焉。

甚至我认为中医把脉的作用,大部分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是用来忽悠人的。

在这方面,中医与中华传统武术、气功的招式有共同之处——人们总是相信这门学问博大精深,总是相信存在世外高手,总是抱怨今不如古,总是慨叹神医百年难遇……而这实在是冤枉了那些孜孜不倦钻研传统医学的中医们,因为这门学术其实是伪学术,进了中医理论这个迷魂阵,无论他多么聪明、多么用功,也成不了神医。

所谓“世外高手”、“方外神医”,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

中医把脉典型的大忽悠,就是声称能诊出“喜脉”以及可以诊出男女胎。

诊脉六法歌诀白话解释

诊脉六法歌诀白话解释

诊脉六法歌诀白话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这诊脉六法歌诀的白话解释!
你想想啊,诊脉就像是和身体的一场神秘对话。

那脉象就像是身体
给咱发出的信号,告诉咱它现在啥情况。

比如说浮脉吧,“浮脉轻取即可得”,这就好比水面上漂着的一片树叶,轻轻一捞就起来啦。

你看,这不就很形象嘛!沉脉呢,“重按筋骨
始得之”,就好像要在深深的水底找东西,得使劲按下去才能感觉到。

再说说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就像是慢悠悠的老牛,一步一步
走得可慢啦。

数脉呢,“一息五至以上至”,那简直就是奔跑的小马驹,哒哒哒地快得很呢!
还有滑脉,“往来流利应指滑”,就像那顺滑的珠子在盘子里滚动,
顺畅得很呀!涩脉呢,“往来艰涩不畅利”,就好像走在崎岖的小路上,磕磕绊绊的。

咱学这诊脉六法歌诀的白话解释有啥用呢?那用处可大啦!就像咱
有了一把打开身体秘密的钥匙。

医生能通过它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咱
普通人了解了也能对自己的身体有个更清楚的认识呀!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古老的智慧,它们可是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实践
和总结才留下来的。

就好比一座宝库,等着咱去发掘里面的宝贝呢!
所以啊,大家都好好学学诊脉六法歌诀的白话解释吧,肯定会让你大开眼界的!
总之,诊脉六法歌诀白话解释真的很重要,咱得重视起来呀!。

脉法真传: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脉法真传: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脉法真传: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把脉入门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把脉的概念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意义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家传太素脉秘诀

家传太素脉秘诀

家传太素脉秘诀太素脉法首语:观脉之道,执脉之行------定位、定形、定性、定量、定时空,尽矣!云鹤道长说太素脉法既是古脉法,又是现代脉法。

要掌握太素脉法首先要手上有炁感,其次要明五定:定位、定形、定性、定量、定时空。

直丹说:云鹤道长,我今天非常高兴,你终于给我们讲太素脉法了。

请问什么是定位,什么是定形呢、什么是定性呢、什么是定量呢、什么是定时空呢。

云鹤道长呵呵一笑,答道:太素脉法80%是器质性脉法,20%是功能性脉法;而中医使用的濒湖脉法80%是功能性脉法,20%是器质性脉法。

直丹问:云鹤道长,请问什么叫器质性脉法,什么叫功能性脉法呢,你能解释一哈。

云鹤道长答:能从脉上摸到器质性病变的脉法就叫器质性脉法,如摸到咽喉炎,胃炎,痔疮,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前列腺炎,输精管堵塞,胆囊炎,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颈椎是左边严重还是右边严重,是否影响脑供血,是影响左边供血还是右边供血等等。

能从脉上摸到器官功能的阴阳、强弱、盛衰的脉法就叫功能性脉法,如心炁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肝炁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肝火的大小,肾炁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左肾和右肾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命门之炁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命门火的盛衰,脾炁(读音:气,道教专用名词,意:内行之炁也)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肺炁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宗炁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祖炁的强弱和阴阳的盛衰,脉的阴阳,脉的浮、沉、迟、速,祖宗之炁是否相交,心肾之炁是否相交以及各器官的阴虚阳虚、阴盛阳盛等等。

直丹说,哎呀,道家太素脉法太神奇了!我知道有那么神奇,因为我看过你摸脉。

但我没听你系统地讲过。

并不知道脉法还分为器质性脉法和功能性脉法,这种叫法是否是你提出的呢。

云鹤道长答道,可以这样子说嘛。

但是其实大家都在这样子用!只是没有归纳,我有个特点,就是擅长归纳!就是道教的简易。

直丹看云鹤道长今天有点儿高兴,并且还有点儿骄傲,心想,肯定有什么高兴的事情。

一问才知,云鹤道长等了两年,剑阁县终于同意把修建道观的12亩土地的使用证办给道观了。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

脉法秘诀:中医脉法四言真诀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观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观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观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观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观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经典)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经典)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来源:名师与高徒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

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

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

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

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

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

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我有一作者曹‎培林,大学教授,今年 68 岁,他讲了一辈子《‎ 中医基础》,《伤 寒论》都 能一字 不差 ‎背下来, 可见下 功夫之 ‎深。他 还写 了二三 ‎十本中 医书, 可谓 著作等身‎。他告诉我,他退休后潜心‎研究了 5 年脉‎诊,发现脉诊太重‎要了,现在 他看病, 先不让 患者开 ‎口,等 自己看 完脉 ‎后据脉说 病, 再问患 者说得 ‎对不对 ,然 后据脉证 下 ‎药,于 是疗效 大增 ‎,患者 日多 。他 感叹地 说,他当了 一辈子 ‎中医教 授, 60 多岁才开‎了这一窍,知道中医是怎‎么看病的。他告诉我过去‎他到一个地方‎看病, 一开始人 们冲 ‎着他的名 声来 ‎的人很多 ,由于 疗效不 高 ‎,人越来 越少, 与现在 看病 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脉诊这么‎重要的课,在 5 年中医大‎学教育中却只‎占 了区区 20‎个课时,他讲课时还是‎匆匆一带而过‎,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向他提问 题,他总是说;“脉诊就是这么‎回事,你们自己体会‎吧!”由此我联想到‎,有个 中医重量 ‎级人物 也说什 ‎么“脉诊 的主观 性 ‎太强,没 有一个 客观 ‎标准 ,价值 不大 。” 还有位资 深中 ‎医在《健康 报》上发 表文章,题 目是《中 医不能 停留 ‎在三个指 头一 ‎个 枕头上》 ,他实 在是不 知 ‎道这三个指 头 ‎一个枕头可 是 ‎有大学问 的。现 在,一 些西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来源:名师与高徒
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 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 出‎版工作 ,所以 徒有虚 名 ‎,与其他弟 子不 ‎可同日而 语。 现仅就 我在学 ‎习李老 师的 “破格救 心汤” 的一点 体会和 ‎在挖掘 老中医 ‎经验方 面的 所 ‎见所闻引发 的 ‎对于中医 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梁秀清现代:文魁脉学与临床医案(赵文魁)麻瑞亭治验集(麻瑞亭)中医脉学研究(崔玉田)脉诊(刘冠军)脉学心悟(李士懋)实践脉学(黄杰熙)图像诊脉法(周华青)脉学阐微(邢锡波)中医脉学三字诀(肖进顺)萧通吾脉诀及脉案(萧通吾)脉学刍议(张琪)中医微观脉学(许跃远)大医神脉(许跃远)中医脉学入门(蒋长远)中医辨脉症治(向宗暄)中医脉诊大全(朱进忠)其他脉法:丹医秘受古脉法黄元御脉法张锡纯脉法彭子益脉法梁秀清脉法王光宇脉法太素脉学《太素脉秘诀》的作者张太素(号青城山人),明朝人,生平不详。

“珍本医书集成”本《订正太素脉秘诀》一书分上下两卷,总凡132篇,其中上卷86篇,下卷46篇,内容略显庞杂,但其中论脉之本仍不离《内经》、《难经》、《伤寒》、《脉经》、《脉诀》诸书,有裨于医家之处亦复不少。

正如民国董志仁在《太素脉考》中所说:“《太素脉》在可知与不必知之问。

学者苟能淡泊名利,以济世为怀,则精研《太素》,未始非医术之大助。

若徒泥其迹而不究其道,殊非《太素》之本旨矣。

”最开始知道太素脉是在《黄帝外经浅释》看到对于清浊之脉的解释:“中医对脉象的论述中,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学》)、二十八脉(《诊家正眼》)的记载,但均无浊脉的称呼,唯有《素女脉决》中有“脉清者为贵人,浊者难为贵人”的说法。

这里虽然将浊指为脉象,但未能说明其体象,但可以推测清脉脉体轻清细柔,浊脉之脉体重浊而粗大。

”当时的这个《素女脉决》吸引了我的目光,觉得这个跟传统脉象不同,值得去一探究竟。

后来看到陶御风先生的《笔记杂著医事别录》有关太素脉的内容知道其实太素脉是有传承的,观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提及精通太素脉者有:胡重禮按《儀真縣志》:胡重禮,明初以醫名,尤妙太素脈。

有久瘧不止者,求視其脈,曰:此瘧母也,須百劑方愈。

病者服至半中止,而病未瘳。

祖传九代老中医梁秀清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梁秀清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梁秀清的神奇脉法
X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来源:名师与高徒
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

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
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

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

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

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

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
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
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生龙牡粉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来源:名师与高徒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

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

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

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

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

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

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

调理1周后出院。

通过这一病例,我深深体会到,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确实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认识到老师说的“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救之所在。

”真是独具只眼。

二、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我因长期从事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接触众多中医界人士,其中不乏精英者。

从他们的医疗实践,我感到当前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不足,仅举以下两点说明之。

(一)昧于脉诊医道之大失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

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患者非哭即笑,甚则拍案称奇。

此情此景,远胜过神医喜来乐!患者来自全国23个省市以及海外日本、新加坡等地,他的门前虽未挂任何行医招牌,但每日车水马龙,极一时之盛。

国内各大媒体均作了采访报道。

中医的脉诊竟如此神奇,真不可思议!我非亲身亲历,实不敢相信。

后来我同他多次交谈,才了解到,他12岁时父亲就让他开始练习梁氏诊脉法。

这梁氏诊脉法,颇有一部分《难经》脉法,如练习一呼一吸脉行六寸,练久了就能计算出脉行致何处有异即何处有病;练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难经》上说的往三个指头上粘豆子逐渐加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四季平脉,父亲对他说,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

然而,初学脉时父亲不让他摸人的手腕,而是让他去摸河里的水。

父亲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它四季四时(早午夜晚)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

乍暖还寒的初春,他把手插进河水中摸着固定的绳子细切“春弦”;金风送爽,他一手举着麻雀,一手轻扶雀背,闭目体会“秋毛”;炎夏他头顶烈日摸着河水练“夏洪”;冬天他砸冰伸手到河水练“冬石”。

他天天摸着自己的脉搏,体察脉的瞬息变化,每当季节变换的日子,哪怕是半夜,他也摸着自己的脉体会几点几分几秒脉丛一个季节的形状突变到另一个季节的形状,为此他整苦练了3个寒暑才掌握了梁氏诊脉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又有了创新,才达到后来这样的境界。

他准备写一本《梁氏诊脉法》以传后人,可惜他于10年前突然去世,未能如愿,这使我引为终身的憾事!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他写的《肿瘤治验录》(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

由此我感悟到,中医虽有四诊,但脉诊的重要性远胜于其他三诊,难学程度也远胜于其他三诊。

正像梁秀清所说:“中医离开脉诊,如盲人夜行,有了它就心明眼亮,在夜航中如见灯塔一般。

”他看病的诀窍主要是凭脉诊而兼顾其他三诊。

记得某年夏天,在市人民医院有一住院的青年男子,高热20多天,遍请中西医学专家会诊无效。

我随梁师同往迎诊,见患者困顿已极,势近垂危,虽三伏天还身穿军棉大衣,可见恶寒之重。

梁秀清诊完脉后(脉浮取濡数、沉取有力),观其舌苔白厚,中心燥黄,断为受暑湿之热过重,予生石膏200g、滑石粉100g,佐以芳香化浊、滋阴解毒、扶正祛邪之品,两剂而热退出院。

此病若非精于脉诊,单凭望诊很容易诊断为阳虚,无怪乎《素问》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我有一作者曹培林,大学教授,今年68岁,他讲了一辈子《中医基础》,《伤寒论》都能一字不差背下来,可见下功夫之深。

他还写了二三十本中医书,可谓著作等身。

他告诉我,他退休后潜心研究了5年脉诊,发现脉诊太重要了,现在他看病,先不让患者开口,等自己看完脉后据脉说病,再问患者说得对不对,然后据脉证下药,于是疗效大增,患者日多。

他感叹地说,他当了一辈子中医教授,60多岁才开了这一窍,知道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他告诉我过去他到一个地方看病,一开始人们冲着他的名声来的人很多,由于疗效不高,人越来越少,与现在看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说脉诊这么重要的课,在5年中医大学教育中却只占了区区20个课时,他讲课时还是匆匆一带而过,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向他提问题,他总是说;“脉诊就是这么回事,你们自己体会吧!”由此我联想到,有个中医重量级人物也说什么“脉诊的主观性太强,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价值不大。

”还有位资深中医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医不能停留在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上》,他实在是不知道这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可是有大学问的。

现在,一些西医甚至个别科学家因为不懂中医,就否定中医,而我们有的中医呢,自己因为不懂脉诊,就否定脉诊,无怪乎现在培养的中医大学生,临到看病,往往指下茫然,漫道“脉不可凭”,只好据问诊而来的征象,以成方经验为用,真乃本末倒置,是为医道之大失!(二)知医识药不可或缺中医传统是医药不分家,历来精于医者必精于药。

知医识药,两者不可或缺。

正如《本草思辨录》所说:“人知辨证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

证识矣而药不当,非但不效,而且贻害。

”今日中药较古人更为复杂,野生家种、真假伪劣、产地不同、等级差别,上化肥、打农药以及非其时采摘等,皆严重影响疗效。

开药方是医生的事,进药是药房的事,效与不效,孰是孰非?再者,书本上的经验是别人的,要想变成自己的,非亲身实践不可。

我因自己和家人得颈椎病和腰椎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这两个病。

但治起来总是有时有效,有时没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次做药时,我的司机告诉我以前的血竭不好捣,现在的血竭一捣就碎;还有另一位女药工说,以前血竭特黏,染到手上不好洗,现在的血竭不那么红,黏到手上也好洗了。

通过这个偶然发现,我才恍然大悟:问题出在血竭上。

于是我三下云南,五去安国,花了七八年时间反复试验,经过了多次失败,走了不少弯路,报废了一批又一批药品,最后总算弄明白了:那么多种血竭,虽然都是正规厂家生产,都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但只须那种外表看起来颜色鲜红、摸起来黏手不易洗、捣时不易碎的血竭治这两种病才有效,其他一概无效。

药品选对后,再治这两个病才开始得心应手。

我老伴1992年在省中医研究所摄X线片时医生说,她颈椎的骨刺是往下长的,是最能引起疼痛的、比较严重的那一种,经过我断断续续治疗,不久即消除了疼痛。

上个月做CT检查除了颈椎生理弯曲有点改变外,基本正常,骨刺居然消失了!我父亲70多岁时,得了颈椎病,我给他治好后,直到他88岁去逝时都未复发。

我自己的颈椎病和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也治好了。

十几年来经我治好的这两种病有几百人,基本未再复发,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惊奇。

我想如果我单凭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是在选药、辨药上亲自去实践,恐怕不会有这样好的疗效。

所以我对药的感情很深,每到药店发现我所需要的那种血竭,总是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而激动不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津》中的这两句诗,实在也应该成为我们中医的座右铭。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十分敬重中医界老前辈的高尚医德。

像李可老师,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和得失风险,以悲天悯人之心救治穷苦百姓,遇到急危重症他常常是守候患者身边,亲自为患者煎药、灌药,患者脱离危险方才离去。

那种艰苦卓绝,常人难以想象。

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无怨悔地奋斗在中医急救的攻关路上。

我不仅要学习、继承他治疗急危重症的宝贵经验,更要永远学习他治病救人为己任、以振兴中医为天职的崇高精神。

就拿梁秀清来说吧,他是我上世纪70年代最初学习中医时的老师。

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西侯马村的一间普通农舍里,他是祖传九代的老中医,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的简图,然后一一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等,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祛病之法,由于语语切中病情,患者非哭即笑,甚则拍案称奇!中医脉诊竟如此神奇,我非亲身经历实不敢相信。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8岁时父亲就教他练习梁氏诊脉法,这梁氏诊脉法颇似《难经》诊脉法,如练习一呼一吸脉行六寸,练久了就能计算出脉行至何处有异即何处有病;练习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难经》说的往3个指头上粘豆子逐渐加码。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四季平脉,父亲对他说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

然而,初学脉时父亲先不让他摸人的脉搏,而是让他摸河里的水,父亲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它四季四时(早午晚夜)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

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

如此等等,他整整练了3个寒暑,才掌握了梁氏诊脉法。

他就凭着这一手诊脉的硬功夫,不仅能诊断出肿瘤,而且凭脉辨证用药挽救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命。

他曾对我说,他要写一本《梁氏诊脉法》传之于世,可惜他未完成此书即去世,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他写的《肿瘤治验录》(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