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12语鉴赏表现手法导学案

12语鉴赏表现手法导学案
探究点二:思维建模
学习要求与处理办法:先结合课本116页的内容,再结合平时的练习与考试,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观点。然后组内讨论,统一观点,小组长安排展示,别的小组质疑点评。(小组内讨论,C类同学展示,B类同学点评.A类同学补充)(5分钟)
课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课时:第1课时设计人:梁磊
【训练案】1、三道题10分钟学生解决完毕
A类同学附加第6题(较难)
B类同学做5题,尝试第6题
C类同学只做5题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重点)
2、辨识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重点)
3、运用答题模式准确解答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题目(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文字资料掌握有关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15分钟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②通过自主学习,并结合课本中给出的练习题,组内讨论、组间质疑,寻求最实用有效的方法。
③通过对应的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明白怎样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培养分析能力,培养正确的做题习惯。
【预习案】
通过阅读文本,写出你把握住的的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几个方面。(形成知识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导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导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二、预习检测
1读课文,注字音。
薠 罾 沅澧葺荪椒擗芷嶷袂
2解释词语
眇眇骋望荒忽
潺湲腾驾骤遗
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课《湘夫人》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湘夫人》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比兴手法的运用
3、大家注意数数第三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用到了那些建筑的术语?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答: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ﻫ思考: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导学案-常娥-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导学案-常娥-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鉴赏”导学案编者:高二语文组常娥【考点分析】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总会提到“艺术特色”。

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

高考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四个考点: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互文、比拟、借代、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

★考点二:表达方式此考点时有涉及。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主要考查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此考点是是个考查的重点。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考点四:结构技巧此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难点,它往往与考查诗歌的炼字与句子的作用结合。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也包括过渡、铺垫、伏笔等技巧。

第一课时【示例分析】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导学案 解析版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导学案 解析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篇,诗词近800首。

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

诗歌鉴赏1

诗歌鉴赏1

正德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第1课时)等第:班级:组别:学生姓名:组长签名:【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懂得什么叫意象、意境2.懂得一些重要的意象特殊含义【学习目标】1.懂得什么叫意象、意境2.懂得一些重要的意象特殊含义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2复习教案第二节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春江花月夜 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感悟人生的真谛,分享学习的快乐。

预习案一、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背景再现《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二、字音辨识滟.滟()芳甸.( )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三、词语释义滟滟芳甸霰穷已扁舟_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四、整体感知(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诗题以春、江、花、月、夜五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五种景物中的主体景物是:月。

2.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古代诗歌四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古代诗歌四首》中每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3. 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
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诵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每首诗,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3. 分组讨论每首诗的诗意和表现手法;
4. 分析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的异同。

导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古代诗歌的视频,并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兴趣。

第二步:诵读《古代诗歌四首》
让学生分组诵读《古代诗歌四首》,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第三步: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每首诗的诗意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总结归纳
让学生汇总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五步: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与摩登诗歌的联系和区别,让他们尝试创作一首摩登诗歌,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

导学案评判:
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四首》中每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拓展思维,提高创作能力。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学习欣赏古诗。

【任务群】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任务二:遇见·四季之美任务三:涵泳·感悟哲思任务四:吟诵·声韵传情【学习过程】中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学校文学社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古诗词之美,准备以《古代诗歌四首》为内容,制作一期“涵泳古代诗歌邂逅四季之美”为主题的展板,请你帮助文学社完成展板设计的相关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备查·古诗新知展板第一展区为“备查·古诗新知”,请你根据下列知识链接、课下注释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帮助完成第一展区的表格填写。

【知识链接】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散套(又叫套曲、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小令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通常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曲牌表示曲调,小令另有题目。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一、导入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本次课程将进修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导学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背景:王之涣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登鹳雀楼》中表达了对壮丽山河和繁华都市的倾慕之情。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倾慕,展现了壮美的山河和繁华的都市景象。

2. 《静夜思》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静夜思》中表达了对遥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寂静时对遥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主题。

3. 《将进酒》作者:李白背景:李白是唐代闻名诗人,他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的倾慕。

主题: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酒与生活的干系。

四、讨论1. 请同砚们谈谈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你们认为这些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3. 你们是否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古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魅力,发现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美学意义。

愿我们在古代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无限的魅力和启发。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秋词(其一)-刘禹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秋词(其一)-刘禹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秋词(其一)-刘禹锡》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宁创作背景;2.理解《秋词(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体会诗中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导学筹办】1.课前筹办读《秋词(其一)》,了解刘禹锡的基本信息;2.筹办好教室所需的教学资料和工具。

【导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向同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刘禹锡是谁吗?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2.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第二步:进修诗歌1.共同阅读《秋词(其一)》,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分组谈论:你认为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想表达什么?3.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

第三步:审美观览1.播放相关的音乐,营建出秋天的氛围。

2.请同砚闭目静听,尽情感受刘禹锡笔下的秋天。

3.同砚沟通:你对这首诗有何感想?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秀丽的意象?第四步:深化沉思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指挥同砚更加深度地感受秋天的魅力。

2.同砚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或创作一首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奇特理解。

第五步:教室小结1.回顾本堂课的进修内容,总结刘禹锡《秋词(其一)》的主题和美感。

2.鼓舞同砚多多观览古代诗歌,并尝试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作业安置】1.作业一:写一篇读后感,体会本堂课进修中的感悟和体会。

2.作业二: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代诗歌,写一篇读后感,分享给同砚。

【拓展延伸】1.请同砚自行查阅刘禹锡其他诗歌作品,选取一首进行赏析和谈论。

2.鼓舞同砚尝试从自然景观中吸收灵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秋天诗歌。

通过本堂课的进修,同砚不仅可以领略到刘禹锡的诗歌之美,更可以培育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愿同砚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到充盈诗意的生活。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成就和文学风格。

2.理解《秋词(其一)》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归园田居 其一 导学案

归园田居 其一 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对归田乐土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陶渊明的人生感悟和诗歌创作,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全面理解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1. 领悟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用意《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陶渊明放弃官职归隐田园的志向和决心,展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闲逸境地的追求。

通过这首诗,陶渊明表达了对世俗的烦扰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他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追求心灵安宁的渴望。

这首诗在思想上表现了儒家的隐逸情怀,艺术上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语言上展示了他对文学表现形式的创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2. 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七言古诗,共计九句,每句文字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反映了陶渊明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描绘。

通过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青山、绿水、红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以宁静、自然的田园场景烘托出作者与世俗生活的区隔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中所表达的对安宁、纯真、自由的追求和对浮躁、功名、忙碌生活的拒绝,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和幸福来源的深入思考,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外,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 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归园田居其一》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和理想信念,对后世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启示作用。

同时,诗歌中所表现的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道德、人情的思考,也对现代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倡导意义,对我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修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人与自然、心灵与现实的和谐共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诵读积累, 体会诗人感情2.赏析名句3.想象诗歌的意境一、预习积累1.文学文化知识(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王湾, 是唐代诗人, 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五言律诗, 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抒情诗。

(3)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有诗仙的美誉, 与杜甫合称李杜, 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李太白集》。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从诗歌的体裁看,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2.名句积累(1)《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3.积累与乡愁有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二、感知探究《观沧海》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 有动有静, 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动静结合, 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描写静景, 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描写动景, 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教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教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1)高三语文备课组第八周主备人:司徒彩芙一、学习要求:1.熟练掌握鉴赏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种类与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题型。

2. 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类答题技巧二、课前预习:熟记几种常见的表达技巧。

见《全优课堂》P154-156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艺术构思(结构技巧)等的统称。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借代、夸张、对偶、互文、设问、反问、双关、对比……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①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②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衬托、渲染、烘托、白描、细节描写、色彩搭配3、表现手法(狭义的)①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②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③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抑扬、联想、想象……4、艺术构思(结构特点)开门见山小中见大对面落笔层层深入伏笔铺垫欲扬先抑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三、课堂实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试分析这首诗主要艺术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四、课后练习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试分析最后两句诗中意象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问题: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1答案课堂实战答案1、答:采用了拟人手法。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长恨歌》导学案

吉林省舒兰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1《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
编号:04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本文有关的辅助资料。

2、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就《长恨歌》的思想主题。

3、赏析文本的语言魅力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二、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叙
述.
第二部分:自“”至“",叙述。

第三部分:自“”至“”,写。

第四部分:自“”至结束,
写.
2。

反复诵读,分析诗歌的主题
(1)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2)总结主旨:
(二)、【课堂讨论】
1.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
2。

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举例说明.
(三)、【问题探究】
1。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2.《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3.《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四)、【拓展延伸】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杜甫在《兵车行》里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陈琳又曾在《饮马长城窟行》写道:“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为什么会出现“不重生男重生女"这种反常的心理?试比较白诗与后两首诗,分析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有什么不同,分别表面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秋词(其一)-刘禹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秋词(其一)-刘禹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秋词(其一)-刘禹锡》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言:本次导学案将围绕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展开学习。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情感,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秋词(其一)》的内容、结构和意境,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心情。

诗歌赏析情感共鸣,联想发散,成语解读,阅读体验1. 情感共鸣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者借助冷清的秋光和萤火虫的飞舞,表达了一种寂寥孤寂的情感。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在寂静的夜晚是否也曾感受到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情绪?有何感悟?2. 联想发散刘禹锡的诗中提到“风度虽与故人违”,表达了作者与故友失散的心情。

请同学们联想一下,生活中你们是否也曾有过与好友失联的经历?如果有,你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绪的?是否还能想起那段美好的友谊?3. 成语解读在《秋词(其一)》中,刘禹锡运用了许多成语,比如“梦断香消”、“却羡江头宿”等。

请同学们解读这些成语,了解其真实含义,并思考这些成语在诗歌中的运用,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4. 阅读体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秋词(其一)》,感受诗人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阅读完毕后,谈谈你们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探讨作者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对读者的启示。

诗歌背景时代背景,文学脉络,作者生平,文学影响1. 时代背景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们在这个时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秋词(其一)》是刘禹锡在唐代中期创作的,正值盛秋,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2. 文学脉络刘禹锡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秋词(其一)》正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沉思。

3. 作者生平刘禹锡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酷爱文学,擅长写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
教学园地
11-05 2316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
诗歌鉴赏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目标: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1.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2.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3.十大置疑角度
4.鉴赏
5.表达技巧
6.做题指导
时间:10课时
步骤:
第一节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
“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

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

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

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

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

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示例(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