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节 肌

合集下载

肌学

肌学

粘液囊
腱鞘
1.骨 2.腱 3.纤维膜 4.滑膜 5.滑膜壁层 6.滑膜腱层 7.腱系膜
3.滑车与籽骨 (1)滑车: 多位于骨的突出部,为具有沟的滑车状
突起;腱与滑车之间常垫有黏液囊;表面覆有软骨。 (2)籽骨:位于关节角顶部的小骨:近籽骨、远籽骨、
髌骨;籽骨有关节面与相邻骨成关节,腱通过籽骨 时附着于籽骨。
2.静力肌 肌腹中肌纤维很少,甚至消失,而由腱纤维所代 替,无收缩能力;只起连结等机械作用;静止时 起维持身体姿势的作用,如马的骨间中肌。
3.动静力肌 肌腹中含有或多或少的腱质,构造复杂;根据肌腹 中腱的分布和肌纤维的方向,又可分为:
半羽状肌、羽状肌和复羽状肌。 肌腹的收缩力,而且不易疲劳;收缩幅度较小 动静力肌在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均起着重要作用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腱膜自髋结节至 耻骨前缘处,加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耻前腱:腹直肌以非常发达、强厚的腱止 于耻骨前缘,此腱称为耻前腱。
乳 井:在剑状软骨的外侧,腹直肌表面, 在第2或第3腱划处,有供腹壁皮下静脉通 过的孔。乳井的大小可以判断奶牛的产奶 能力。
起于第5至最 后肋骨的外 面,止于腹 白线。肌纤 维斜向后下 方。
A.半羽状肌 B.羽状肌 C.复羽状肌
肌腹内部结构示意图
四、肌肉的起止点和作用
肌肉一般都以两端附着于骨或软骨,中间越过 一个或多关节。当肌肉收缩时,以关节为运 动轴,牵引骨发生位移而产生运动。
起点:肌肉收缩时,固定不动的一端称为起点. 止点:肌肉收缩时,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 通常近端为起点,远端为止点。但随运动状况
前部位于臂头肌的深层,后部位于颈斜方肌和 臂头肌之间。马无此肌。
位于胸侧壁的上部,三角形的大板状肌。
宽大的扇形肌,下缘呈锯齿状,位于颈、胸 的外侧面。分颈、胸两部。形成一弹性吊带,将 躯干悬吊在前肢之间。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特点: ①化学传递 •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传递。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 • 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 • 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
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 •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 三个主要环节: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终池中的Ca2+释放和再聚积
• 运动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运动终板→产生动作电位, 并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纤维内部→深入 到三联管的终池→使终池释放Ca2+ →触发肌丝滑行。
• 分类: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
• 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 特点: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但在不 同的关节角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不 相同。
• 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是张力最小 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 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 大锻练。
• 等动收缩 • 特点: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
Ach → Ach进入突触间隙→
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运动终
板) → Ach与突触后膜的受
体结合→引起运动终板对钠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运
动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
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
化产生动作电位→实现兴奋
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胆碱酯酶:2ms内将Ach水解失活,维 持神经—肌肉接头正常的传递功能。
(化学递质)。
• 接点间隙:宽50nm,与细胞 外液相沟通。

3.第二章 肌学(二)

3.第二章 肌学(二)

第四节 躯干的主要肌肉
一、脊柱肌 1.背侧肌群:背腰最长肌、髂肋肌、夹肌、头半棘肌 2.腹侧肌群:头长肌、颈长肌、腰小肌、腰大肌、腰方肌
二、颈腹侧肌 1.胸头肌:颈部腹侧皮下 2.胸骨甲状舌骨肌:气管腹侧 3.肩胛舌骨肌:颈前部形成颈静脉沟的底,颈后部位于 臂头肌的下面
三、胸壁肌
1.肋间外肌(吸气):浅层;起自肋骨后缘,止于后 一肋骨前缘,斜向后下方 2.肋间内肌(呼气):深层;起自肋骨前缘,止于前一 肋骨后缘,斜向前下方 3.隔肌(横隔膜):大圆形的板状肌,凸向胸腔 膈收缩,凸度变小,吸气; 膈舒展,凸度变大,呼吸; 4.前背锯肌 5.后背锯肌
第五节 后肢的主要肌肉
一、臀部肌 臀肌:浅、中和深(牛无臀浅肌) 髂腰肌:腰小肌和髂肌
二、股部肌 1.股前肌群 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
2.股后肌群 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3.股内侧肌群
股薄肌、耻骨肌、内收肌、缝匠肌
三、小腿和后脚部肌 1.背侧肌群(牛6块,马4块) 腓骨第三肌、趾内侧伸肌、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趾外侧伸肌、胫骨前肌 2.跖侧肌群(牛马4块) 腓肠肌、趾浅屈肌、趾深屈肌
腔静脉孔
2-3腰椎腹侧 左右膈脚之间 通过的 主动脉、左奇静脉 结构 和胸导管
右膈脚中, 中心腱上 接近中央腱 食管和迷走 后筋膜紧贴腹外斜肌的表面,具有弹 性纤维,呈黄色,因而又叫腹黄膜。该膜以静 力协助腹壁的紧张性。 草食—最大;肉食—最小;杂食—居于; 腹白线:为腹部的中线,由腹壁两侧的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在腹中线处联合后形 成的。腹白线可作为腹腔手术的切口部位。
跟腱:腓肠肌、趾浅屈肌、股二头肌的肌腱和半腱 肌的腱膜的一部分共同合成,止于跟结节。
股四头肌 耻骨肌

家畜解剖生理 第二章肌肉

家畜解剖生理 第二章肌肉

背腰最长肌与髂肋肌
夹肌
胸头肌
头半棘肌
背颈棘肌 半棘肌
头寰最长肌
2、颈腹侧肌:分布于气管周围,包括如下几块肌:胸 头肌,胸骨甲状舌骨肌
胸头肌
胸骨甲状肌
胸骨舌骨肌
3、胸壁肌 主要有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膈
肋间外肌
4、腹壁肌:在家畜的软腹壁有四层板状肌: 由外向内依次是: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 横肌。
斜方肌
背阔肌
肩胛横突肌
胸深后肌
胸腹侧锯肌
肩胛横突肌
菱形肌 颈腹侧锯肌
胸深前肌
菱形肌
背腰最长肌
颈腹侧锯肌 胸深前肌
胸深后肌 胸腹侧锯肌
胸降肌 胸横肌
二、肩部肌
定义:分布于肩胛骨周围,跨越肩关节,作用于肩关节。包 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 肩胛下肌、大圆肌,喙臂肌,
大圆肌 脚肌 定义:肌腹分布于小腿骨周围,分为两群,一 群分布于胫骨前外侧,称为小腿背外侧肌群,另一部分在胫骨后 方,称为小腿跖侧肌群。
第六节 头部肌
头部存在许多肌系,在此我们仅介绍面肌系和咀嚼 肌系。
一、面肌:包括鼻唇提肌、上唇固有提肌、鼻侧 开肌、上唇降肌、颧肌、颊肌、下唇降肌 下睑降肌
2、肌腱:位于肌腹两端,附着于不同的骨,色白,
由致密结组织构成,一般呈索状或板状、膜状,
也称腱膜。腱的作用:附着,传递肌腹产生的收
缩力。
在多种情况下,肌腱往往插入腹内,形成肌 腹内含腱的状态,因此,可分为根据肌腹内腱的
多少分类为:
(1)动力肌(2)静力肌(3)动静力肌,又分 为半羽状肌,羽状肌和复羽状肌。
四、肌肉的命名原则:
1、依据位置:如臀肌,颞肌,肋间肌
2、依据作用:如咬肌,上唇固有提肌,肋退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2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2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2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2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2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的
一.学习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定义,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 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说出各种组织的分布、组成 和功能。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2、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兵教兵、兵 练兵、兵强兵”的策略,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 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 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下列属于组织的是( B ) A、血管 B、血液 C、皮肤 D、肝脏
2、动物体结构层次表述正确的是( A )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B、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个体 C、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D、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5、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的组织是: ( D) A、上皮组织 B、肌肉组织 C、神经组织 D、结缔组织
课堂检测
6、组织的形成是:( B ) A、细胞分裂的结果 B、细胞生长的结果 C、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 D、细胞分化的结果
课堂检测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结缔组织?( C ) A.骨组织 B.脂肪组织 C.皮肤 D.血液
课堂检测
3、组织是由细胞构成的,组织形成的过程大致是 (C) A、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生长 B、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分裂 C、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 D、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生长
课堂检测

第二节骨骼肌

第二节骨骼肌
(三)躯干肌
1.背肌: 浅群:斜方肌和背阔肌; 深群:骶棘肌等 2.胸肌: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内外肌 3.膈肌 4.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四)四肢肌 1.上肢肌 (1)上肢带肌:三角肌 (2)上臂肌 前群:肱二头肌、肱肌; 后群:肱三头肌 (3)前臂肌:分前后两群 (4)手肌:位于手掌侧
(三)肌辅助装置
1.筋膜:分 皮下筋膜—浅筋膜(由疏松 结缔组织构成)位于真皮下
固有筋膜—深筋膜(由纤维 结缔组织构成)位于肌表面
2.滑液囊:肌腱与骨接触处 形成的密闭小囊
3.腱鞘:是套在肌腱外的双层 鞘管
(四)肌的命名
二、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况
(一)头肌:
分表情肌和咀嚼肌
(二)颈肌:
分颈浅肌群(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下 肌群和颈深肌群。
当特杯饮水时,肘关节之所以能够屈到一特定的程度, 有赖于屈肌的适当收缩和伸肌的适应放松,它们在神 经系统支配调节下,彼此协调,相辅相成完这样准确 的动作.
身体各部肌群配布的多少与该部关节运动轴的多少 密切相关
如双轴的烧腕关节周围配布着屈,伸、收、展四组 肌;
三轴以上的关节除屈、伸、收、展肌外,还有排列 在垂直轴相对侧的旋内和旋外两组肌。与这些关节 有关的肌往往和两个以上的轴发生关系,能作两个 以上的动作,如前臂前内侧的尺侧腕屈肌能屈挠腕 关节,也能使挠腕关节内收,所以当屈腕时,它属 于屈肌组;当腕内收时,又属于收肌组。
(二)肌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
骨骼肌一般附着于邻近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 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使两骨彼此位置移动 而产生关节的运动。
肌在运动中比较固定的一端称起点,活动较大的一端 称止点。但是起止点是相对的,随着运动情况的变化 往往可以相互转化。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运动生理第二章

运动生理第二章

49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
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 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
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 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 力不同。
50
(三)代谢特征
51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 称为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这种百分组成与 动物种属、肌肉的神经支配特点、肌肉功能、 个体的年龄、性别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有较 大的个体差异。 人类骨骼肌均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 各类肌纤维的分布是混杂的,但受同一运动神 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
52
上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40-67%,且浅部与深部 的差异不明显; 下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35-82%,波动较大,且 浅、深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骨骼肌, I型肌纤维比率较高。 如: 肌肉 臀大肌、股中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
百分比

60%
66%
32
非等动收缩
33
2)等动收缩 肌肉能以 恒定的速度或 等同的强度收 缩,张力与负 荷是等同的, 肌肉在整个关 节运动范围内 得到最大锻炼。
34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肉 被拉长。 2.在运动中的作用: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
35
(三)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 肉长度不变。 2.在运动中的作用:支持、固定和保持 身体某种姿势 。
48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第2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第2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第2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优质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体育与健康的第二章第二课。

本课是理论加实践教学,主要内容有: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力量练习的方法、认识核心区、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发展肌肉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的方法并通过训练掌握,进而明白如何科学发展体能。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力量练习使肌肉力量增加、体积增大的原理。

2.使学生学习和学握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针对不同部位的力量练习的方法。

2.教学难点:发展核心力量的练习方法。

【学情分析】高中时期正是青春发育期,体能锻炼的黄金时间,需要掌握关于锻炼体能的知识,特别是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和方法,这对于学生科学发展体能非常重要,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是很积极的,本课教学相对较易。

教师可利用图表、图片增强理论说服力,并通过动作训练掌握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讲授相结合【教学准备】制作图表、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杠铃等体育器材。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1.师提问:你知道力量练习使肌肉力量增加、体积增大的原理是什么吗?高中学生该如何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呢?2.生回答。

3.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知识和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1.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问题:①肌肉的特点是什么?②力量练习的锻炼要素是什么?2.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3.师结合图片讲解:(1)肌肉的特点: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每块肌肉都由若干肌纤维组成,它们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身体的各种活动。

(2)要素:①练习方式个人徒手练习:利用自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檬等使用器械的抗阻练习:如利用杠铃、桓铃、查铃、姐合器械等进行练习。

保健按摩师(初级)第二章 第四节 肌肉机构知识

保健按摩师(初级)第二章 第四节 肌肉机构知识
胸腰筋膜
17
(二)胸肌
1、胸大肌
位置:胸前外侧壁上部, 为扇形扁肌。
起点:锁骨内侧2/3、上 六位肋软骨前面、腹外 斜肌腱膜。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 内。如上肢固定可上提 躯干(引体向上),也 可提肋助吸气。
18
2.胸小肌
起点:3-5肋;止点: 肩胛骨喙突;作用: 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38
(2)后群
臀大肌
臀大肌:起于髂骨外面和骶骨、
臀中肌
尾骨的后面,止于髂胫束和股骨臀 肌粗隆,作用:使大腿后伸和外旋, 防止身体前倾。
臀臀小肌、梨状肌位于
臀大肌深面。
梨状肌
39
2.大腿肌
(1)前群 缝匠肌:起于髂前上棘,
止于胫骨内侧髁;作用:屈 髋关节、膝关节,并使已屈 的膝关节旋外。
上端,经内踝后方,向下跨过 踝关节后方止于足底内侧缘。 作用:踝关节跖屈,足内翻。
:起于腓骨上端,
经内踝后方,向下跨过踝关节 后方止于足底足母趾。作用: 跖屈踝关节和足母趾关节。
趾长屈肌:起于胫骨上
端,经内踝后方,向下跨过踝 关节后方止于足底2、3、4、5 趾。作用:跖屈踝关节和2、3、 4、5趾。
耻骨肌 长收肌
股薄肌
41
(3)后群
股二头肌:起于坐骨结节(长头
)和股骨粗线(短头),向下止于 腓骨头。
半腱肌
均起于坐骨结节,
半膜肌 作用:
向下止于胫骨内侧髁
半腱肌
伸髋关节,屈膝关节。
半膜肌
股二头肌
42
3.小腿肌
(1)前群,3块:
胫骨前肌:起于胫腓
骨上端前面,向下跨过 踝关节前方,止于足内 侧缘。作用:使踝关节 背屈,足内翻。

02 肌肉的工作

02 肌肉的工作

1.快肌纤维
①直径较粗、呈苍 白色。
②线粒体容积密度 小,肌质网发达。
③接受脊髓前角大 运动神经元支配。
④神经元所支配的 肌纤维数量多。
2.慢肌纤维
①直径较细,呈红色
②线粒体容积密度大 ,毛细血管网发达
③支配慢肌纤维脊髓 前角小运动神经元
④一个运动神经元所 支配的肌纤维数量 少。
《人体生理学》
(二)代谢特征
(一)训练能否引起两类肌纤维互变 ---------两种观点
早期研究者认为,肌纤维的百分比 组成是由遗传决定而不能随训练互 变; 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肌纤维类型 可随专项训练而产生适应性变化。
《人体生理学》
(二)运动时两类肌纤维的募集 许多运动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 维两者都可动用 在强度低的耐力性运动中,优先 动用慢肌 在大强度运动中,优先动用快肌
《人体生理学》
(四)训练对肌纤维代谢能力的影响
实验证明,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 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 氧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从而提高慢 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 研究认为, 耐力训练可使快肌纤维 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提高。
《人体生理学》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肌肉工作三种形式的特点?指出它们 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人体生理学》
《人体生理学》
曲线:
若将不同的肌肉初长度与张力的变 化绘制成座标图,就可以得到一条 曲线,称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 系曲线 该曲线类似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 顶点显示,适宜初长度时肌肉收缩 产生的张力最大
《人体生理学》
肌肉初长度与主动张力的关系
《人体生理学》
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机制
《人体生理学》
第二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斜肌,
腹横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
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
舌骨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
斜肌,腹横肌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 伸展性 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性。
肱三头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斜肌,
腹横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八)研究肌肉功能的术语
1、根据肌肉的固定情况进行分析:
(1)起点 、止点:肌肉一般以两端固定于相应的骨上, 其靠近身体正中面或颅侧的一端为起点,另一端为止 点。
(2)定点、动点:肌肉工作时,在活动骨 附着点为动点,在相对固定骨的附着点为定点。
(3)近固定、远固定 :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端-近 固定;定点在远侧端-远固定;
结构。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2)腱鞘:纤维鞘 滑膜鞘(脏层、壁层) (3)滑膜囊 (4)籽骨 (5)滑车
肌的辅助结构
肌束膜
(1)筋膜 浅筋膜(皮下筋膜) 腱 深筋膜(固有筋膜)
(2)腱鞘 纤维鞘(纤维腱鞘) 脏层
滑膜鞘 壁层
(4)上固定、下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上-上固定; 定点在下-下固定;

躯干肌

躯干肌
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 肩胛骨下降。 • 2.背阔肌:背下部、腰部、胸侧壁 • 形态:全身最大的扁肌 • 起点:第6胸椎下的椎骨棘突、髂骨 后份 • 止点:肱骨小结节棘 • 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 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斜方肌 背阔肌
二、背肌
• 3.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深层 • 形态:带状长方形肌。 • 起点:四个颈椎横突 • 止点:肩胛骨上角 • 作用:近固定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
侧的两条强大的纵行肌柱,背肌 中最长最大的肌 • 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 收缩使脊柱侧屈。
• 6.夹肌(头夹肌):深层
• 作用:此肌如单侧收缩,使头转 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夹肌 竖脊肌
三、胸肌
•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 (一)胸上肢肌
• 1.胸大肌 :胸前皮下,位置表浅,

五、腹肌
• 2.腹外斜肌:位于腹壁前外 侧面浅层。
• 形态:宽阔的扁肌 • 起点:5-12肋外侧面,下8个
肋骨的外面,与前锯肌、背 阔肌的肌齿交错。
• 止点:肌纤维斜向前下,后 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 其余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 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 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 中线终于白线。
五、腹肌
七、会阴肌
• 会阴肌:是指封闭小骨盆 出口处肌的总称。按照所 在位置分为尿生殖三角肌 群和肛门三角肌群。
• 尿三角肌群:深、浅两层。 浅层有会阴浅横肌、球海 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 深层有会阴深横肌和尿道 括约肌。
• 肛门三角肌群:包括肛提 肌、尾骨肌和肛门外括约 肌。
• 3.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 层,被腹外斜肌所遮盖。
• 形态:宽阔的扁肌 • 起点:起始于胸腰筋膜、髂嵴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第2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第2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第2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第二章第2节《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

第二章讲述科学发展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发展体能,不仅是提高体育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与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体能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个人过健康文明生活的物质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体能状况,并掌握基本的科学锻炼方法,这将帮助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为当前和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及方法。

本课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1.5 掌握并运用发展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如仰卧起坐、俯卧撑、双杠臂屈伸、单杠引体向上、举重物和拉力器弯举等。

”二、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体育与健康的第二章第二课。

本课是理论加实践教学,主要内容有: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原理、力量练习的方法、认识核心区、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发展肌肉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的方法并通过训练掌握,进而明白如何科学发展体能。

三、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力量练习使肌肉力量增加、体积增大的原理。

(2)使学生学习和学握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方法。

2.核心素养运动能力: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力量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口周围肌下组: ⑴降口角肌: 起自下颌骨外斜线 止于口角皮肤,另一部分 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 ⑵降下唇肌: 起自下颌骨外斜线 止于下唇皮肤和粘膜。 ⑶颏肌:位于降下唇肌深面 起自下颌骨侧切牙根尖处骨面 止于颏部皮肤。

★ ★
功能:降口角肌、降下 唇肌的主要作用是降口 角和下唇。 颏肌使下唇靠近 牙龈以及使下唇前伸。
1.二腹肌
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向前下外止于中间腱。 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向后下止于中间腱。
2.下颌舌骨 肌 起点:下颌舌骨线
止点:舌骨体的前面
3.颏舌骨肌:位于中线两侧,舌的下方
和下颌舌骨肌的上方
起点:颏棘
止点:舌骨体
4.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的上方
起点:茎突 止点:舌骨体与舌骨大角的连接处
上部有颏舌骨肌附着,下部有下颌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和肩胛舌骨肌附着。
舌骨大角:舌骨体的外侧端延伸向后上方,上缘一般与 舌动脉起始部在同一水平,为舌骨舌肌的起始处。是寻 找或结扎舌动脉的重要标志。 舌骨小角:起于舌骨体和大角的连接处,有茎突舌骨韧 带附着。
(五)舌骨上肌群
位于舌骨到下颌骨、颅底之间。包括二腹肌、 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
(二)颞肌 :扇形
起点:颞窝及颞深筋膜 止点:喙突及下颌支前缘
作用:闭口运动
单侧后束纤维运动→侧方运动(同侧) 双侧后束纤维运动→后退运动
(三)翼内肌
浅头: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 起点: 深头:翼外板的内面和腭骨锥突 止点:下颌角内侧面和翼肌粗隆。 作用:闭口运动、侧方运动 单侧收缩 → 下颌向对侧运动
二、咀嚼肌
狭义的咀嚼肌 指咬肌、颞肌、翼 内肌和翼外肌。广 义的咀嚼肌包括舌 骨上肌群。咀嚼肌 均为左右成对。
(一)咬肌
分为深浅两层。 浅层:较大,起自上颌骨颧突和 颧弓前2/3,向下后方走行。 深层:起自颧弓后1/3,垂直向下。 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闭口运动、侧方运动
双侧同时收缩:闭口运动 单侧收缩:向同侧运动
⑸提上唇鼻翼肌:
起自上颌骨额突 斜向外下,分为内外两束。 内侧束止于鼻大翼软骨和皮肤 外侧束斜向下与眶下头共同参与口轮匝 肌的组成
⑹提口角肌:
起自上颌骨尖牙窝 止于口角皮肤,并参与口 轮匝肌的组成。

功能: 笑肌、颧大肌、颧小肌:牵拉口角向外上方 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牵拉上唇、鼻翼向上 提口角肌:上提口角
A
考题分析:
咬肌肌束单侧收缩引起下颌骨向:A A.向同侧运动 B.向对侧运动
翼内肌肌束单侧收缩引起下颌骨: B A.向同侧运动 B.向对侧运动
See You Later!
口周围肌上组 口周围肌下组 1.口周围肌群 口轮匝肌 颊肌 表情肌 2.眼周围肌群:眼轮匝肌、皱眉肌 3.鼻部肌群:鼻肌、降鼻中隔肌、鼻根肌 4.耳部肌群:耳前肌、耳上肌和耳后肌 5.颅顶肌群:额肌、枕肌、帽状腱膜 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颈浅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舌骨上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肌、 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 颈中肌 颈部肌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肩胛舌 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颈深肌
作用:
牵拉颏部向后下,参与张口运动 茎突舌骨肌牵拉舌骨向后以延伸口底
参与口底的构成 ( 下颌舌骨肌及其上下面的筋 膜 ) ,下颌舌骨肌收缩时抬高口底,增加舌向上 的压力,使食物向后由口咽部进入喉咽部。下颌 舌骨肌也可降下颌骨。
颏舌骨肌牵拉舌骨向前移动,是茎突舌骨肌的 拮抗肌,当舌骨相对固定时亦可降下颌骨。
三、颈部肌
分为 颈浅肌 颈中肌 颈深肌
(一)颈浅肌
1.颈阔肌:颈部皮下,宽而薄。
起点:三角肌和胸大肌的筋膜 止点:下颌体下缘
作用:协助降下颌骨和牵拉下唇与口角向下。
下颌下切口和颈部切口深度的一个解剖标志。
2.胸锁乳突肌:颈阔肌深面,颈部大血管浅面
起点:胸骨和锁骨 止点:颞骨乳突
作用: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使头部后仰 一侧收缩时,使头部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
第二节 肌
教学要求:
掌握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舌骨上肌群的起点和止点及功能
口腔颌面颈部的肌 群包括:表情肌、咀嚼 肌、腭咽部肌和颈部肌。
一、表情肌
位置较浅,起自骨面或筋膜,止于皮肤,收缩力较弱。 协同运动时可表达喜、怒、哀、乐等表情,同时也部分 参与咀嚼、吮吸、吞咽、呕吐、呼吸和言语等活动。 分群:口、鼻、眶、耳和颅顶五群 神经支配:面神经,如面神经受损伤,可引起表情肌瘫 痪,产生面瘫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深层:
(1)胸骨甲状肌:位于胸骨舌骨肌深面。
起自胸骨柄后面,止于甲状软骨斜线。
(2)甲状舌骨肌:
起自甲状软骨斜线,止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的下缘。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
1.下拉舌骨。
2.舌骨上
位于脊柱颈段前方和前外侧,分内、外两群。 外侧群:前、中、后斜角肌 作用:屈颈和使颈侧屈 内侧群:头长肌、颈长肌等 作用:屈头、屈颈
(一)口周围肌群
口轮匝肌呈环行,余 呈放射状排列,可分为: 1.口周围肌上组: ⑴笑肌: 起自腮腺咬肌筋膜 止于口角部皮肤。
⑵颧大肌: 起自颧骨颧颞缝前方 止于口角皮肤 其深面有面动脉和面静脉交叉而过。
⑶颧小肌:
起自颧骨外侧面的颧颌缝 后 止于口角内侧的上唇皮肤
⑷提上唇肌: 起自上颌骨眶下缘, 向下行与口轮匝肌交 织 止于上唇外侧的皮肤。
位于颊部,呈四边形。 起自上、下颌骨第三磨牙牙槽突的外方和翼突下颌缝(翼 下颌韧带,为颊肌与咽上缩肌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纤 维向前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其上份纤维进入下唇,而 下份纤维则进入上唇,产生交叉。而最上方和最下方的 纤维并不交叉,分别进入上、下唇。 作用:牵拉口角向后,使颊部更接近上下牙列,从而参 与咀嚼和吮吸。
翼内肌
(四)翼外肌
有上、下两头。
起点
上头:较小,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 下头:较大,起自翼外板的外侧面
上头:关节囊和关节盘 止点 下头:髁突颈
作用:开口运动、侧方运动 单侧收缩→下颌向对侧运动
翼外肌
舌骨
U形,位于甲状软骨上方,下颌骨后下方。 舌骨体:和下颌角处于同一水平,近似椭圆形的扁骨板。
3.口轮匝肌:
扁环形,由围绕口裂数层不同方向的肌纤维组成。 浅层:固有纤维,从唇的一侧至对侧 深层:来自颊肌唇部的部分纤维 中层:由颧大肌、颧小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的 纤维参与组成。
作用:闭唇
参与咀嚼、发音等。 其深部肌束可使唇靠近牙,交叉纤维使唇突出,做努嘴、 吹口哨等动作。
4.颊肌:
1.舌骨上肌群:见咀嚼肌。
2.舌骨下肌群:位于喉、气管和甲状腺之前,颈前 部中线两侧,舌骨与胸骨之间。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
(二)颈中肌
(1)肩胛舌骨肌:细而长,分为上腹和下腹。 上腹:起于中间腱,止于舌骨体下缘 下腹:起于肩胛骨上缘,止于中间腱 (2)胸骨舌骨肌:窄而薄。 起自胸骨柄后面,止于舌骨体下缘。
腭咽部肌
考题分析:
以下哪项不属于咀嚼肌: A.咬肌 B.二腹肌 C.翼外肌 D.颊肌 E.茎突舌骨肌
D
考题分析:
以下肌肉主要参与开口运动除了: A.颈阔肌 B.茎突舌骨肌 C.颏舌骨肌 D.下颌舌骨肌 E.二腹肌
B
考题分析:
以下肌肉主要参与闭口运动除了: A.颈阔肌 B.咬肌 C.颞肌 D.翼内肌
(二)眼周围肌群
1.眼轮匝肌 (1)眶部: (2)睑部: (3)泪囊部: 作用:眶部牵拉眉及颊部皮肤;
睑部使眼睑闭合;
泪囊部使泪囊扩张。 2.皱眉肌
(三)鼻部肌群
包括:鼻肌、降鼻中隔肌和鼻根肌。 作用:开大、缩小鼻孔。
(四)耳部肌群
耳前肌、耳上肌和耳后肌,已基本退化。
(五)颅顶肌群
1.额肌:提眉、皱额。 2.枕肌: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3.帽状腱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